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断智净故,世尊沙门瞿昙施设无余涅槃也。”
      尊者满慈子回答说:“贤者!如果佛陀以戒行清净来定义无余涅槃,则佛陀是以有执
      取当成是无执取来解说。如果佛陀以内心的清净、见的清净、断除疑惑后所得的清
      净、知见何者是〔尽苦之〕道及何者不是〔尽苦之〕道后所得的清净、知见〔尽苦
      的〕道迹后所得的清净、清净的圆满智慧,来定义无余涅槃,则佛陀是以有执取当
      成是无执取来解说。如果除了这些法之外,尚有无余涅槃,则凡夫早就成就无余涅
      槃,因为凡夫是不具足这些法的人。佛陀是从“戒行清净”来成就“内心的清净”;
      以“内心的清净”来成就“见的清净”;以“见的清净”来成就“断除疑惑后所得的
      清净”,以“断除疑惑后所得的清净”来成就“知见何者是〔尽苦之〕道及何者不是
      〔尽苦之〕道后所得的清净”;以“知见何者是〔尽苦之〕道及何者不是〔尽苦之〕
      道后所得的清净”来成就“知见〔尽苦的〕道迹后所得的清净”;以“知见(尽苦的
      〕道迹复所得的清净”来成就“清净的圆满智慧”;以“清净的圆满智慧”来定义无
      余涅槃。”
  24。 “贤者!复听!昔拘萨罗王波斯匿(128)在舍卫国,于婆鸡帝(120)有事,彼作是念:‘以何方
      便,令一日行,从舍卫国至婆鸡帝耶?’复作是念:‘我今宁可从舍卫国至婆鸡帝,
      于其中间布置七车。’尔时,即从舍卫国至婆鸡帝,于其中间布置七车。布七车已
      ,从舍卫国出,至初车,乘初车;至第二车,舍初车,乘第⊕二车;至第三车,舍第
      二车,乘第三车;至第四车,舍第三车,乘第四车;至第五车,舍第四车,乘第五
      车:至第六车,舍第五车,乘第六车;至第七车,○舍第六车⊙,乘第七车,于一日
      中至婆鸡帝。”
      “贤者!住在舍卫城的拘萨罗国波斯匿王,曾经有急事要赶往婆鸡帝城,他心里想
      。‘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在一日之内从舍卫城赶到婆鸡帝城呢?我应该在舍卫城到
      婆鸡帝城的途中准备七部车子吧!’于是,他就派人在舍卫城到婆鸡帝城的途中准

九九 中阿含经卷第二

一○○ 七法品第一(9)七车经第九

      备七部车子。准备妥当后,他乘坐第一部车从舍卫城出发;到达第二部车之处,就
      舍弃第一部车,乘坐第二部车;到达第三部车之处,就舍弃第二部车,乘坐第三部
      车;到达第四部车之处,就舍弃第三部车,乘坐第四部车;到达第五部车之处,就
      舍弃第四部车,乘坐第五部车;到达第六部车之处,就舍弃第五部车,乘坐第六部
      车;到达第七部车之处,就舍弃第六部车,乘坐第七部车,在一日之内就到达婆鸡
      帝城。”
  25。 “彼于婆鸡帝办其事已,大臣围绕,坐王正殿,群臣白曰:‘云何,天王!以一日行
      ,从舍卫国至婆鸡帝耶?’王曰:‘如是。’‘云何,天王乘第一车,一日从舍卫国
      至婆鸡帝耶?’王曰:‘不也。’‘乘第二车,乘第三车……至第七车,从舍卫国至
      婆鸡帝耶?’王曰:‘不也。’”
      “波斯匿王办完事后,坐在有大臣围绕的宫殿中,大臣们问说:‘大王!你在一日之
      内从舍卫城到达婆鸡帝城吗?’波斯匿王回答说:‘正是。’‘大王!你是乘坐第一
      部车在一日之内从舍卫城到达婆鸡帝城吗?’波斯匿王回答说:‘不是。’‘大王!
      你是乘坐第二部车、第三部车……乃至第七部车在一日之内从舍卫城到达婆鸡帝城
      吗?’波斯匿王回答说:‘不是。’”
  26。 “云何,贤者!拘萨罗王波斯匿群臣复问:‘当云何说?’王答群臣:‘我在舍卫国
      ,于婆鸡帝有事,我作是念:以何方便,令一日行,从舍卫国至婆鸡帝耶?我复作
      是念:我今宁可从舍卫国至婆鸡帝,于其中间布置七车。我时即从舍卫国至婆鸡帝
      ,于其中间布置七车。布七车已,从舍卫国出,至初车,乘初车;至第二车,舍初
      车,乘第二车;至第三车,舍第二车,乘第三车;至第四车,舍第三车,乘第四车
      ;至第五车,舍第四车,乘第五车;至第六车,舍第五车,乘第六车;至第七车,
      舍第六车,乘第七车,于一日中至婆鸡帝。’”
      “贤者!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大臣们又问:‘大王所说是什么意思?’波斯匿王回答
      说:‘当我在舍卫城时,有急事要赶往婆鸡帝城,我心里想: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
      在一日之内从舍卫城赶到婆鸡帝城呢?我应该在舍卫城到婆鸡帝城的途中准备七部
      车子吧!于是,我就派人在舍卫城到婆鸡帝城的途中准备七部车子。准备妥当后,
      我乘坐第一部车从舍卫城出发;到达第二部车之处,就舍弃第一部车,乘坐第二部
      车;到达第三部车之处,就舍弃第二部车,乘坐第三部车;到达第四部车之处,就

一○一 中阿含经卷第二

一○二 七法品第一(9)七车经第九

      舍弃第三部车,乘坐第四部车;到达第五部车之处,就舍弃第四部车,乘坐第五部
      车;到达第六部车之处,就舍弃第五部车,乘坐第六部车:到达第七部车之处,就
      舍弃第六部车,乘坐第七部车,在一日之内就到达婆鸡帝城。’”
  27。 “如是,贤者!拘萨罗王波斯匿答对群臣所问如是。如是,贤者!以戒净故,得心
      净;以心净故,得见净;以见净故,得疑盖净;以疑盖净故,得道非道知见净;以
      道非道知见净故,得道迹知见净:以道迹知见净故,得道迹断智净;以道迹断智净
      故,世尊施设无余涅槃。”
      “贤者!譬如波斯匿王对大臣们所作的回答。同理,佛陀是从“戒行清净”来成就
      “内心的清净”;以“内心的清净”来成就“见的清净”;以“见的清净”来成就“
      断除疑惑后所得的清净”,以“断除疑惑后所得的清净”来成就“知见何者是〔尽苦
      之〕道及何者不是〔尽苦之〕道后所得的清净”;以“知见何者是〔尽苦之〕道及何
      者不是〔尽苦之〕道后所得的清净”来成就“知见〔尽苦的〕道迹后所得的清净”;
      以“知见〔尽苦的〕道迹后所得的清净”来成就“清净的圆满智慧”;以“清净的圆
      满智慧”来定义无余涅槃。”
  28。 于是,尊者舍梨子问尊者满慈子:“贤者名何等?诸梵行人云何称贤者耶?’
      于是,尊者舍梨子问尊者满慈子:“贤者的姓名为何?其他修行人是如何称呼贤者?”
  29。 尊者满慈子答曰:“贤者!我号满也,我母名慈,故诸梵行人称我为满慈子。”
      尊者满慈子回答说:“贤者!我的名字是‘满’,我母亲的名字是‘慈’,所以其他修
      行人都称呼我‘满慈子’。”
  30。 尊者舍梨子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满慈子!为如来弟子,所作智辩,聪明决定
      ,安隐无畏,成就调御,逮大辩才,得甘露幢(130),于甘露界(131)自作证成就游,以问贤
      者甚深义尽能报故。贤者满慈子!诸梵行人为得大利,得值贤者满慈子,随时往见
      ,随时礼拜,我今亦得大利,随时往见,随时礼拜。诸梵行人应当萦衣顶上戴贤者
      满慈子(132),为得大利,我今亦得大利,随时往见,随时礼拜。”
      尊者舍梨子赞叹说:“很好!很好!佛陀的弟子贤者满慈子对于甚深的义理能够详细
      回答,是聪明智慧有大辩才,说法时沉稳无畏,能调御众,深得佛陀解脱生死之法
      ,能够亲自体证具足解脱生死的境界。贤者满慈子!修行人如果想要得到大利益,

一○三 中阿含经卷第二

一○四 七法品第一(9)七车经第九

      应当随时往见礼拜贤者满慈子,我现在也因为能够随时往见礼拜贤者满慈子,而得
      到大利益。修行人如果想要得到大利益,应当尊敬贤者满慈子,就如同我随时往见
      礼拜贤者满慈子能够得到大利益。”
  31。 尊者满慈子问尊者舍梨子:“贤者名何等?诸梵行人云何称贤者耶?”
      尊者满慈子问尊者舍梨子:“贤者的姓名为何?其他修行人是如何称呼贤者?”
  32。 尊者舍梨子答曰:“贤者!我字优波鞮舍,我母名舍梨,故诸梵行人称我为舍梨子。
      ”
      尊者舍梨子回答说:“贤者!我的名字是‘优波鞮舍’,我母亲的名字是‘舍梨’,所
      以其他修行人都称呼我‘舍梨子’。”
  33。 尊者满慈子叹曰:“我今与世尊弟子共论而不知,第二尊(133)共论而不知,法将(134)共论而
      不知,转法轮复转弟子(135)共论而不知。若我知尊者舍梨子者,不能答一句,况复尔所
      深论(136)。善哉!善哉!尊者舍梨子!为如来弟子,所作智辩,聪明决定,安隐无畏,
      成就调御,逮大辩才,得甘露幢,于甘露界自作证成就游,以尊者甚深甚深问故。
      尊者舍梨子!诸梵行人为得大利,得值尊者舍梨子,随时往见,随时礼拜,我今亦
      得大利,随时往见,随时礼拜。诸梵行人应当萦衣顶上戴尊者舍梨子,为得大利,
      我今亦得大利,随时往见,随时礼拜。”
      尊者满慈子赞叹说:“我不知道正在与佛陀的弟子〔尊者舍梨子〕讨论法义,我不
      知道正在与仅次于佛陀的弟子讨论法义,我不知道正在与佛法大将讨论法义,我不知
      道正在与能解说佛陀所宣说之法者讨论法义。如果我知道你是尊者舍梨子,我将连
      一句话都无法回答,何况是与你讨论甚深的法义。很好!很好!佛陀的弟子尊者舍
      梨子能够提问甚深的法义,是聪明智慧有大辩才,问法时沉稳无畏,能调御众,深
      得佛陀解脱生死之法,能够亲自体证具足解脱生死的境界。贤者舍梨子!修行人如
      果想要得到大利益,应当随时往见礼拜贤者舍梨子,我现在也因为能够随时往见礼
      拜贤者舍梨子,而得到大利益。修行人如果想要得到大利益,应当尊敬贤者舍梨子
      ,就如同我随时往见礼拜贤者舍梨子能够得到大利益。”
  34。 如是二贤更相称说,更相赞善已,欢喜奉行,即从⊕座起,各还所止。
      这二位贤者互相称赞后,彼此都很欢喜地接受,起座回到各自的住处。

一○五 中阿含经卷第二

一○七 七法品第(9)七车经第九

      (一○)中阿含七法品漏尽经第十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137),在剑磨瑟昙(138)拘楼都邑。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拘楼国的剑磨瑟昙镇。
   2。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以知、以见故诸漏(3)得尽,非不知、非不见也。云何以知、
      以见故诸漏得尽耶?有正思惟、不正思惟(139)。若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
      增广;未生有漏、无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广。若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
      便灭;未生有漏、无明漏而不生,已生便灭。”
      有一次,佛陀告诉比丘众:“有知、有见者能够断尽一切烦恼,无知、无见者无法断
      尽一切烦恼。为什么有知、有见者能够断尽一切烦恼呢?有人是正确的思惟者,有
      人是不正确的思惟者。对于不正确的思惟者,尚未生起的“爱欲的烦恼”会生起,
      已生起的“爱欲的烦恼”会增强;尚未生起的“执着再生的烦恼”及“未证悟真理
      的烦恼”会生起,已生起的“执着再生的烦恼”及“未证悟真理的烦恼”会增强。
      对于正确的思惟者,尚未生起的“爱欲的烦恼”不会生起,已生起的“爱欲的烦恼

一○七 中阿含经卷第二

一○八 七法品第一(10)漏尽经第十

      ”会断灭;尚未生起的“执着再生的烦恼”及“未证悟真理的烦恼”不会生起,已
      生起的“执着再生的烦恼”及“未证悟真理的烦恼”会断灭。”
   3。 “然凡夫愚人不得闻正法,不值真知识,不知圣法,不调御圣法,不知如真法(140)。不
      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未生有漏、无明漏而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