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该知道感受到快乐;对于物质的受感受到痛苦时,应该知道感受到痛苦;对于物质
      的受感受到不苦不乐时,应该知道感受到不苦不乐;对于非物质的受感受到快乐
      时,应该知道感受到快乐;对于非物质的受感受到痛苦时,应该知道感受到痛苦;
      对于非物质的受感受到不苦不乐时,应该知道感受到不苦不乐。如此,比丘于自己
      的感受观照自己的感受,于他人的感受观照他人的感受,使心专注于感受,知见一
      切感受,明了一切感受,比丘就是应该如此修习观照一切感受。如果比丘、比丘尼
      能够如此仔细地于感受观照感受,就是于感受观照感受而生活。”
  22。 “云何观心如心念处?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

三○一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三○二  因品第九(98)念处经第二

      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972)、修不修、定
      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
      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若。比
      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心如心者,是谓观心如心念处。”
      “比丘应该如何于内心观照内心而生活呢?比丘内心有贪欲时,应该知道内心有贪
      欲,内心没有贪欲时,应该知道内心没有贪欲;内心有瞋恨时,应该知道内心有瞋
      恨,内心没有瞋恨时,应该知道内心没有瞋恨;内心有愚痴时,应该知道内心有愚
      痴,内心没有愚痴时,应该知道内心没有愚痴;内心有污秽时,应该知道内心有污
      秽,内心没有污秽时,应该知道内心没有污秽;心是集中时,应该知道心是集中,
      心是散乱时,应该知道心是散乱;心是卑下时,应该知道心是卑下,心是高贵时,
      应该知道心是高贵;心被超越时,应该知道心被超越,心是无上时,应该知道心是
      无上;内心有修习时,应该知道内心有修习,内心没有修习时,应该知道内心没有
      修习;内心有禅定时,应该知道内心有禅定,内心没有禅定时,应该知道内心没有
      禅定;内心是未解脱时,应该知道内心是未解脱,内心是解脱时,应该知道内心是
      解脱。如此,比丘于自己的内心观照自己的内心,于他人的内心观照他人的内心,
      使心专注于内心,知见内心,明了内心,比丘就是应该如此于内心观照内心。如果
      比丘、比丘尼能够如此仔细地于内心观照内心,就是于内心观照内心而生活。”
  23。 “云何观法如法念处?眼缘色生内结(295)。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
      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
      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
      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
      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
      内六处(184)。”
      “比丘应该如何于现象观照现象呢?眼睛见到物质时,会生起束缚。比丘自己有束
      缚时,应该知道自己有束缚;自己没有束缚时,应该知道自己没有束缚;自己未生
      起的束缚生起时,应该知道未生起的束缚生起;自己已生起的束缚消灭时,应该知
      道已生起的束缚消灭。同理,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也是一样,意念意识到概念
      时,会生起束缚。比丘自己有束缚时,应该知道自己有束缚;自己没有束缚时,应

三○三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三○四  因品第九(98)念处经第二

      开该知道自己没有束缚;自己未生起的束缚生起时,应该知道未生起的束缚生起;自
      己已生起的束缚消灭时,应该知道已生起的束缚消灭。如此,比丘于自己的现象观
      照自己的现象,于他人的现象观照他人的现象,使心专注于现象,知见现象,明了
      现象,比丘就是应该如此从六根中观照现象。”
  24。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知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
      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掉悔,内
      实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
      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
      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五盖也。”
      “比丘应该如何于现象观照现象呢?比丘自己有贪欲时,应该知道自己有贪欲;自
      己没有贪欲时,应该知道自己没有贪欲;自己未生起的贪欲生起时,应该知道未生
      起的贪欲生起;自己已生起的贪欲消灭时,应该知道已生起的贪欲消灭。同理,比
      丘自己有瞋恨、昏沈与睡眠、激动不安与后悔、疑惑时,应该知道自己有瞋恨、昏
      沈与睡眠、激动不安与后悔、疑惑;自己没有瞋恨、昏沈与睡眠、激动不安与后
      悔、疑惑时,应该知道自己没有瞋恨、昏沈与睡眠、激动不安与后悔、疑惑;自己
      未生起的瞋恨、昏沈与睡眠、激动不安与后悔、疑惑生起时,应该知道未生起的瞋
      恨、昏沈与睡眠、激动不安与后悔、疑惑生起;自己已生起的瞋恨、昏沈与睡眠、
      激动不安与后悔、疑惑消灭时,应该知道已生起的瞋恨、昏沈与睡眠、激动不安与
      后悔、疑惑消灭。如此,比丘于自己的现象观照自己的现象,于他人的现象观照他
      人的现象,使心专注于现象,知见现象,明了现象,比丘就是应该如此从五种障碍
      中观照现象。”
  25。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
      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
      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择法、精进、喜、息、定。比丘者,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
      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己生舍
      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
      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觉支。若。比丘、比丘
      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三○五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三○六  因品第九(98)念处经第二

      “比丘应该如何于现象观照现象呢?比丘自己有念觉支时,应该知道自己有念觉
      支;自己没有念觉支时,应该知道自己没有念觉支;自己未生起的念觉支生起时,
      应该知道未生起的念觉支生起;对于已生起的念觉支,应该知道如何维持不退失,
      并且使之增长广大。同理,比丘自己有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觉支时,应
      该知道自己有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觉支;自己没有择法、精进、喜、轻
      安、定、舍觉支时,应该知道自己没有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觉支;自己
      未生起的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觉支生起时,应该知道未生起的择法、精
      进、喜、轻安、定、舍觉支生起;对于已生起的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觉
      支,应该知道如何维持不退失,并且使之增长广大。如此,比丘于自己的现象观照
      自己的现象,于他人的现象观照他人的现象,使心专注于现象,知见现象,明暸现
      象,比丘就是应该如此从会导致觉悟的七个要素中观照现象。如果比丘、比丘尼能
      够如此仔细地于现象观照现象,就是于现象观照现象而生活。”
  26。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
      余得阿那含(49)。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
      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
      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
      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如果有比丘、比丘尼能够使心专注,连续七年修习四念处,必定会得到二种成就
      中的其中一种,即在现世中得到究竟的解脱智慧,或者还有余依,得到阿那含果。
      或者不必七年,只要六、五、四、三、二、一年,甚至七个月,如果有比丘、比丘
      尼能够使心专注,连续七个月修习四念处,必定会得到二种成就中的其中一种,即
      在现世中得到究竟的解脱智慧,或者还有余依,得到阿那含果。或者不必七个月,
      只要六、五、四、三、二、一个月,甚至七日七夜,如果有比丘、比丘尼能够使心
      专注,连续七日七夜修习四念处,必定会得到二种成就中的其中一种,即在现世中
      得到究竟的解脱智慧,或者还有余依,得到阿那含果。或者不必七日七夜,只要
      六、五、四、三、二、一日一夜,甚至更短的时间,如果有比丘、比丘尼能够使心
      专注,在很短的时间中修习四念处,早上修习,晚上就会得到提升;晚上修习,早

三○七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三○八  因品第九(98)念处经第二

      上就会得到提升。”
  27。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诸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九九)中阿含因品苦阴经(上)第三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1),在胜林给孤独园(2)。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胜林给孤独园。
   2。 尔时,诸比丘于中食后,少有所为,集坐讲堂。于是众多异学(305),中后⊕彷徉⊙(167)盼往诣
      诸比丘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语诸比丘:“诸贤(120)!沙门瞿昙(122)施设(81)知断欲,施
      设知断色(401),施设知断觉(973)。诸贤!我等亦施设知断欲,施设知断色,施设知断觉。
      沙门瞿昙及我等,此二知二断,为有何胜?有何差别?”
      有一次,比丘众在午餐过后,,为了日中的休息,在讲堂集会。当时有许多外道,也
      在午养过后前往比丘众集会的处所,问讯作礼之后,坐在一旁,告诉比丘众:“各
      位贤者!佛陀宣说欲的遍知、色的遍知、受的遍知。各位贤者!我们也宣说欲的遍
      知、色的遍知、受的遍知。佛陀所宣说的遍知与我们所宣说的遍知,有何不同?有
      何差别呢?”
   3。 于是,诸比丘闻彼众多异学所说,不是亦不非,默然起去,并作是念:如此所说,

三○九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三一○  因品第九(99)苦阴经(上)第三
      
      我等当从世尊得知。便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谓与众多异学所可共论,尽
      向佛说。
      比丘众对于外道们的说法,不认同也不反驳,默默地从座起身离去,心里想:“对
      于外道们的这种说法,我们应该去请教佛陀。”于是,比丘众便前往佛陀的住处,
      顶礼佛足之后,坐在一旁,把他们与外道们共论的事,详细地告诉佛陀。
   4。 彼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即时应如是问众多异学:‘诸贤!云何欲味?云何欲
      患?云何欲出要?云何色味?云何色患?云何色出要?云何觉味?云何觉患?云何
      觉出要?’诸比丘!若汝等作如是问者,彼等闻已,便更互相难,说外余事,瞋诤
      转增,必从座起,默然而退。所以者何?我不见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
      (9)、一切余众,能知此义而发遣者(974),唯有如来、如来弟子或从此闻。”
      佛陀告诉比丘众:“你们当时应该问外道:‘各位贤者!什么是欲的贪着?什么是欲
      的灾患?什么是欲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