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四三二,一日一夜得欢喜快乐耶?’尼揵答曰:‘不也,瞿昙!’复问曰:‘尼揵!
      我可得如意静默无言,因是一日一夜得欢喜快乐耶?’尼揵答曰:‘如是,瞿昙!’
      ‘二三四五六,七日七夜得欢喜快乐耶?’尼揵答曰:‘如是,瞿昙!’我复问
      曰:‘诸尼揵等!于意云何?谁乐胜?为频鞞娑罗王,为是我耶?’尼揵答曰:‘瞿
      昙!如我等受解沙门瞿昙所说,瞿昙乐胜,频鞞娑罗王不如也。’”
      “我又问他们:‘你们实在很愚痴,你们所说的都不合义理。为什么呢?你们未能
      深入了解,仔细思考,而且不合时宜地说:频鞞娑罗王所享有的快乐是佛陀你所达
      不到的。诸尼干!你们应该如此问:是谁比较快乐?是频鞞娑罗王,还是佛陀?诸

三三七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三三八  因品第九(100)苦阴经(下)第四

      尼干!如果我说我比较快乐,频鞞娑罗王所享有的快乐不如我。诸尼干!你们才可
      以说:频鞞娑罗王所享有的快乐是佛陀你所达不到的。’于是,诸尼干便问:‘佛
      陀!我们现在问你,是谁比较快乐?是频鞞娑罗王,还是佛陀?’我便告诉他们:
      ‘诸尼干!我现在问你们,你们可以依据你们认为是对的来回答。诸尼干!你们认
      为如何?频鞞娑罗王是否可以不动身体,不说话,连续七日七夜享受欢喜快乐
      呢?’尼干众回答说:‘不可以,佛陀!’‘频鞞娑罗王是否可以不动身体,不说
      话,连续六、五、四、三、二,甚至一日一夜享受欢喜快乐呢?’尼干众回答说:
      ‘不可以,佛陀!必我又问他们;‘诸尼干!我是否可以不动身体,不说话,一日
      一夜享受欢喜快乐呢?’尼干众回答说:‘可以,佛陀!’‘我是否可以不动身体,
      不说话,连续二、三、四、五、六,甚至七日七夜享受欢喜快乐呢?’尼干众回答
      说:‘可以,佛陀!’我又问他们:‘诸尼干!你们认为如何?是谁比较快乐?是频
      与娑罗王,还是我呢?’尼干众回答说:‘佛陀!以我们了解佛陀所说的内容,佛
      陀所享有的快乐是频鞞娑罗王所达不到的。’”
  18。 “摩诃男!因此故知,欲无乐,有无量苦患。若多闻圣弟子不见如真者,彼为欲所
      覆,恶不善所缠,不得舍乐及无上息。摩诃男!如是彼多闻圣弟子为欲退转。摩诃
      男!我知欲无乐,有无量苦患,我知如真已,不为欲所覆,亦不为恶不善法所缠,
      便得舍乐及无上息。摩诃男!是故我不为欲退转。”
      “摩诃男!由此可以知道欲是不会带来快乐,只会产生无量的痛苦。广泛学习的圣
      弟子如果无法如实地知见欲,为欲所障碍,为邪恶不善之法所束缚,他就无法得到
      内心的平衡及无上的寂静。摩诃男!所以广泛学习的圣弟子会因为欲而退转。摩诃
      男!我知道欲是不会带来快乐,只会产生无量的痛苦,我如实地知见欲,所以,摩
      诃男!我不会被欲障碍,不会被邪恶不善之法束缚,能够得到内心的平衡与无上的
      寂静。摩诃男!所以我不会因为欲而退转。”
  19。 佛说如是,释摩诃男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释摩诃男及诸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三三九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三四○  因品第九(100)苦阴经(下)第四

      (一○一)中阿含因品增上心经第五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1),在胜林给孤独园(2)。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胜林给孤独园。
   2。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欲得增上心(987)者,当以数数念于五相(988),数念五相
      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有一次,佛陀告诉比丘众:“如果比丘想要得到增上心,应当常常思惟五种去除恶
      念的方法,如此便可去除心中生起的不善念头;恶念去除后,心便能安住,得到平
      静,进而专一,得到禅定。”
   3。 “云何为五?比丘者,念相善相应,若生不善念者,彼因此相复更念异相善相应,
      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因此相更念异相善相应己,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
      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絣(873)于
      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因此相复更念异相善相应,令不生恶不善之
      念;彼因此相更念异相善相应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

三四一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三四二  因品第九(101)增上心经第五

      内止息,一意得定。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一相,念此相已,生不
      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有哪五种去除恶念的方法呢?当比丘思念某种与善相应的相时,生起不善的念
      头,他应该转而思念其他与善相应的相,如此便能不再生起不善的念头,甚至去除
      不善的念头;恶念去除后,心便能安住,得到平静,进而专一,得到禅定。譬如木
      匠及其弟子,用墨绳振墨于木头,再用锋利的斧头将它切直。同理,诸比丘!他应
      该转而思念其他与善相应的相,如此便能不再生起不善的念头,甚至去除不善的念
      头;恶念去除后,心便能安住,得到平静,进而专一,得到禅定。如果比丘想要得
      到增上心,应当常常思惟第一种去除恶念的方法,如此便可去除心中生起的不善念
      头;恶念去除后,心便能安住,得到平静,进而专一,得到禅定。”
   4。 “复次,比丘!念相善相应,若生不善念者,彼观此念恶有灾患,此念不善,此念
      是恶,此念智者所恶,此念若满具者,则不得通、不得觉道、不得涅槃(48),令生恶
      不善念故。彼如是观恶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
      息,一意得定。犹人年少,端⊕正可爱,沐浴澡洗,着明净衣,以香涂身,修治须
      发,极令净洁。或以死蛇、死狗、死人,食半青色,膨胀臭烂,不净流出,系着彼
      颈,彼便恶秽,不喜不乐。如是,比丘!彼观此念,恶有灾患,此念不善,此念是
      恶,此念智者所恶,此念若满具者,则不得通、不得觉道、不得涅槃,令生恶不善
      念故。彼如是观恶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
      意得定。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二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
      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诸比丘!当比丘思念某种与善相应的相时,生起不善的念头,他应该观照这个念
      头会带来的灾患,是不善的,是恶的,是智者所厌恶的,如果心中充满具足这样的
      念头,便不能得到通达、觉悟、涅槃,只会导致邪恶不善念头的生起。他如此观照
      之后,便可以去除心中生起的不善念头;恶念去除后,心便能安住,得到平静,进
      而专一,得到禅定。譬如有一个少年,沐浴之后,以香料涂身,身着干净衣物,以
      璎珞装饰自己,整理须发,头戴花鬘。如果把已经变黑膨胀,腐烂发臭,流出不净
      物的死蛇、死狗或死人的尸体,挂在他的脖子上,他将会感到不安、烦恼、厌恶。
      同理,诸比丘!他应该观照这个念头会带来的灾患,是不善的,是恶的,是智者所

三四三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三四四  因品第九(101)增上心经第五

      厌恶的,如果心中充满具足这样的念头,便不能得到通达、觉悟、涅槃,只会导致
      邪恶不善念头的生起。他如此观照之后,便可以去除心中生起的不善念头;恶念去
      除后,心便能安住,得到平静,进而专一,得到禅定。如果比丘想要得到增上心,
      应当常常思惟第二种去除恶念的方法,如此便可去除心中生起的不善念头;恶念去
      除后,心便能安住,得到平静,进而专一,得到禅定。”
   5。 “复次,比丘!念相善相应时生不善念,观念恶患时复生不善念者,彼比丘不应念
      此念,令生恶不善念故。彼不念此念己,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
      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犹有目人,色在光明,而不用见,彼或闭目,或身避
      去,于汝等意云何?色在光明,彼人可得受色相耶?答曰:‘不也。’如是,比
      丘!不应念此念,令生恶不善念故。彼不念此念己,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
      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三
      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
      定。”
      “诸比丘!当比丘思念某种与善相应的相时,生起不善的念头;当他观照这个念头
      会带来的灾患时,也生起不善的念头;他应该停止思念这个念头,因为它只会导致
      邪恶不善念头的生起。他停止思念后,便可以去除心中生起的不善念头;恶念去除
      后,心便能安住,得到平静,进而专一,得到禅定。譬如有眼睛的人,当他不想看
      见在有光线之处的物体时,他便闭上眼睛,或转身过去,你们认为如何?他会看见
      在有光线之处的物体吗?比丘众回答说:‘不会。’同理,诸比丘!他应该停止思
      念这个念头,因为它只会导致邪恶不善念头的生起。他停止思念后,便可以去除心
      中生起的不善念头;恶念去除后,心便能安住,得到平静,进而专一,得到禅定。
      如果比丘想要得到增上心,应当常常思惟第三种去除恶念的方法,如此便可去除心
      中生起的不善念头;悲念去除后,心便能安住,得到平静,进而专一,得到禅
      定。”
   6。 “复次,比丘!念相善相应时生不善念,观念恶患时亦生不善念,不念念时复生不
      善念者,彼比丘为此念,当以思行渐减其念(989),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为此念,当
      以思行渐减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
      定。犹人行道,进路急速,彼作是念:‘我何为速,我今宁可徐徐行耶?’彼即徐

三四五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三四六  因品第九(101)增上心经第五

      行。复作是念:‘我何为徐行,宁可住耶?’彼即便住。复作是念:‘我何为住,宁
      可坐耶?’彼即便坐。复作是念:‘我何为坐,宁可卧耶?’彼即便卧。如是彼人
      渐渐息身粗行。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彼为此念,当以思行渐减其念,令不生恶不善
      之念。彼为此念,当以思行渐减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
      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四相,念此相
      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诸比丘!当比丘思念某种与善相应的相时,生起不善的念头;当他观照这个念头
      会带来的灾患时,也生起不善的念头;当他停止思念这个念头时,也生起不善的念
      头;对于这些不善的念头,他应该作意‘停止恶念的起因’,使邪恶不善的念头不
      再生起。对于这些不善的念头,他作意‘停止恶念的起因’之后,便可以去除心中
      生起的不善念头;恶念去除后,心便能安住,得到平静,进而专一,得到禅定。譬
      如有人急于赶路,他心里想:‘我为什么要赶路呢?我何不慢慢走呢?’他便放慢
      脚步。他心里又想∶ ‘我为什么要慢慢走呢?我何不停下来站着呢?’他便停下来
      站着。他心里又想:‘我为什么要站着呢?我何不坐下来呢?’他便坐下来。他心
      里又想:‘我为什么要坐下呢?我何不躺下来呢?’他便躺下来。如此,他便逐渐
      地停止身体粗鄙的行为。同理,比丘也是一样,对于这些不善的念头,他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