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的念头、没有残酷的念头之后,又生起依照法的真理而生活之念头。为什么呢?因
      为我知道这些念头不会生起无量邪恶不善之法。譬如在秋天的最后一个月,一切谷
      物都已完全收割,牧牛人放牛于野外时,心里想:‘我的牛在这里。’为什么呢?
      因为牧牛人知道,他不会因为牛只在这里,而被骂、被打、被缚,被认为是有过失
      的行为,所以他的心里想:‘我的牛在这里。’同理,我也是一样,我的心中生起
      没有贪欲的念头、没有瞋恨的念头、没有残酷的念头之后,又生起依照法的真理而
      生活之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知道这些念头不会生起无量邪恶不善之法。”
   6。 “比丘者,随所思、随所念,心便乐中。若比丘多念无欲念者,则舍欲念,以多念
      无欲念故,心便乐中。若比丘多念无恚念、无害念者,则舍恚念、害念,以多念无
      恚念、无害念故,心便乐中。彼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
      乐,得第二禅成就游(21)。彼离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
      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22)。彼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
      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23)。”
      “比丘的心会倾向于他经常思惟、思念的事。如果比丘经常思念没有贪欲的念头,
      他便会舍离贪欲的念头,而且心会倾向于没有贪欲的念头。如果比丘经常思念没有
      瞋恨的念头、没有残酷的念头,他便会舍离瞋恨的念头、残酷的念头,而且心会倾
      向于没有瞋恨的念头、没有残酷的念头。如此,他因为觉观的息灭,具足第二禅而
      生活,即内心的平静与专注,而且从无觉无观的定生起喜乐;因为远离喜而达到内
      心平衡,并且有正念正智,会以身体经验圣者所宣说之乐,即‘内心平衡,并具足
      正念者,其生活是快乐的’,具足第三禅而生活;因为乐灭、苦灭、过去的喜与忧
      已经灭,具足第四禅而生活,即不苦、不乐、〔只有〕由内心平衡所生起之念的清
      净。”

三五七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三五八  因品第九(102)念经第六

   7。 “彼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3)尽通智作证,便
      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42),亦知此漏如真,知此漏
      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已,则欲漏心解脱,有漏、无
      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
      真(25)。此比丘离欲念、离恚念、离害念,则得解脱生老病死、愁忧、啼哭,离一切
      苦。犹如一无事处有大泉水,彼有群鹿游住其中。有一人来,不为彼群鹿求义及饶
      益,求安隐快乐,塞平正路,开一恶道,作大坑堑,使人守视,如是群鹿一切死
      尽。复有一人来,为彼群鹿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开平正路,闭塞恶道,却守
      视人,如是群鹿普得安济。”
      “在得到如此的禅定后,他的内心清净,没有污秽与烦恼,内心柔软,不受影响,
      成就〔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如实地知见苦、苦
      的起因、苦的寂灭、灭苦的方法,也如实地知见烦恼、烦恼的起因、烦恼的寂灭、
      断烦恼的方法。因为如此的知见,便解脱爱欲的烦恼、执着再生的烦恼及未证悟真
      理的烦恼。当他解脱时,便知道解脱:‘没有再生,尽苦之道已经圆满成就,应做
      之事已经完成,命终之后没有来生。’这位比丘因为舍离贪欲的念头、瞋恨的念
      头、残酷的念头,所以能够出离生、老、死、忧愁、悲泣、痛苦、懊恼、绝望,解
      脱一切苦。譬如在一个没有干扰的地方有一个大水池,在水池的附近住有鹿群。有
      一个人,不为鹿群求利益,求安隐快乐,他把鹿群前往水池安全平稳的道路封闭,
      另外开通一条危险难行的道路,并且挖了一个大陷阱,派人看守,欲使鹿群全部丧
      命。另外一个人,为鹿群求利益,求安隐快乐,他把鹿群前往水池安全平稳的道路
      开通,封闭危险难行的道路,并且填平大陷阱,撒除看守人,使得鹿群得以全部安
      全。”
   8。 “比丘!当知我说此喻,欲令知义。慧者闻喻,则解其趣,此说有义。大泉水者,
      谓是五欲(19)爱念欢乐。云何为五?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大
      泉水者,当知是五欲也。大群鹿者,当知是沙门、梵志(9)也。有一人来,不为彼求
      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当知是魔波旬(37)也。塞平正路,开一恶道者,是三恶不
      善念,欲念、恚念、害念也。恶道者,当知是三恶不善念。复更有恶道,谓八邪
      道,邪见… … 乃至邪定,是为八。作大坑堑者,当知是无明也。使人守者,当知是

三五九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三六○  因品第九(102)念经第六

      魔波旬眷属也。复有一人来,为彼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当知是如来、无所
      着、等正觉(109)也。闭塞恶道,开平正路者,是三善念,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
      也。道者,当知是三善念。复更有道,谓八正道(190),正见……乃至正定,是为
      八。”
      “诸比丘!你们应当知道,我说这个譬喻是要你们了解法义。一个有智慧的人,听
      了譬喻之后,便可了解义理。大水池是比喻对五种欲望的欢喜爱念。是哪五种欲望
      呢?即由眼睛认知到物质、耳朵认知到声音、鼻子认知到气味、舌头认知到滋味、
      身体认知到接触所生起之欲望。所以大水池是指五种欲望。鹿群是指修行人、婆罗
      门。有一个人不为鹿群求利益、求安隐快乐,是指魔王波旬。封闭安全平稳的道
      路,开通危险难行的道路,是比喻三种邪恶不善的念头,贪欲的念头、瞋恨的念
      头、残酷的念头。所以危险难行的道路是指三种邪恶不善的念头。还有其他危险难
      行的道路,即八邪道,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
      大陷阱是指无明。看守的人是指魔王波旬的春属。另外有一个人为鹿群求利益、求
      安隐快乐,是指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者。封闭危险难行的道路,开通安全平稳的
      道路,是比喻三种善的念头,没有贪欲的念头、没有瞋恨的念头、没有残酷的念
      头。所以安全平稳的道路是指三种善的念头。还有其他安全平稳的道路,即八正
      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9。 “比丘!我为汝等开平正路,闭塞恶道,填平坑堑,除却守人,如尊师所为弟子起
      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我今已作。汝等亦当复自作,至
      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宴坐(80)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进,无令后悔!此
      是我之教敕,是我训诲。”
      “诸比丘!我已经为你们开通安全平稳的道路,封闭危险难行的道路,填平大陷
      阱,撒除看守的人,我身为导师,慈哀悲愍弟子,为弟子求利益,求安隐快乐的责
      任,我已经完成了。你们应当实践我的教法,前往没有干扰的地方,或者在树下,
      或者在空旷的地方,静坐思惟,切莫懈怠!勤奋努力,以免将来后悔!这就是我的
      教法,我的训诲。”
  10。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诸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三六一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三六二  因品第九(102)念经第六

      (一○三)中阿含因品师子吼经第七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137),在剑磨瑟昙(138)拘楼都邑。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拘楼国的剑磨瑟昙镇。
   2。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中有第一沙门(44),第二(46)、第三(49)、第四沙门(26),此外更无
      沙门、梵志(9),异道(983)一切空无沙门、梵志。汝等随在众中,作如是正师子吼(327)。比
      丘!或有异学(305)来问汝等:‘诸贤(120)!汝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令汝等作如是
      说:此有第一沙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此外更无沙门、梵志,异道一切空无
      沙门、梵志。汝等随在众中,作如是正师子吼。’”
      有一次,佛陀告诉比丘众:“在此教法中,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种修行人,
      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除此之外,在持不同于佛法见解的
      人之中,没有真正的修行人。你们可以在大众之中,作出如此的狮子吼。诸比丘!
      如果有外道来问你们:‘各位贤者!根据什么事情?根据什么力量?根据什么智
      慧?你们会作出如此的狮子吼:在此教法中,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种修行

三六三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三六四  因品第九(103)师子吼经第七

      人,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除此之外,在挘煌诜鸱?br />       解的人之中,没有真正的修行人。’
   3。 “比丘!汝等应如是答异学:‘诸贤!我世尊有知有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109)说
      四法,因此四法故,令我等作如是说:此有第一沙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此
      外更无沙门、梵志,异道一切空无沙门、梵志。我等随在众中,作如是正师子吼。
      云何为四?诸贤!我等信尊师,信法,信戒德具足,爱敬同道,恭恪奉事(994)。诸
      贤!我世尊有知有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此四法,因此四法故,令我等作如
      是说;此有第一沙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此外更无沙门、梵志,异道一切空
      无沙门、梵志。我等随在众中,作如是正师子吼。’
      “诸比丘!你们应该如此回答外道:‘各位贤者!我们的导师佛陀是一位有〔正〕
      知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者,他告诉我们这四法,因为这四法,所以我们作出
      如此的狮子吼;在此教法中,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种修行人,即须陀洹果、
      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除此之外,在持不同于佛法见解的人之中,没有
      真正修行人。是那四法呢?各位贤者!我们对于导师有信心,我们对于法有信
      心,我们于戒圆满具足,我们的同法者,不论在家出家,都是可爱可意的。各位贤
      者!我们的导师佛陀是一位有〔正〕知见的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者,他告诉我们
      这四法,因为这四法,所以我们作出如此的狮子吼:在此教法中,有第一、第二、
      第三、第四种修行人,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除此之外,
      在持不同于佛法见解的人之中,没有真正的修行人。’”
   4。 “比丘!异学或复作是说:‘诸贤!我等亦信尊师,谓我尊师也;信法,谓我法
      也;戒德具足,谓我戒也;爱敬同道,恭恪奉事,谓我同道出家及在家者也。诸
      贤!沙门瞿昙(122)及我等此二种说,有何胜?有何意?有何差别耶?’比丘!汝等应
      如是问异学:‘诸贤!为一究竟?为众多究竟耶(995)?’比丘!若异学如是答:‘诸
      贤!有一究竟,无众多究竟。’比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有欲者得究竟是
      耶?为无欲者得究竟是耶?’比丘!若异学如是答:‘无欲者得究竟是,非有欲者
      得究竟是。’比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有恚者得究竟是耶?为无恚者得究
      竟是耶?’比丘!若异学如是答:‘无恚者得究竟是,非有恚者得究竟是。’比
      丘!汝等复问异学:‘诸贤!为有痴者得究竟是耶?为无痴者得究竟是耶?’比

三六五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三六六  因品第九(103)师子吼经第七

      丘!若异学如是答:“ 诸贤!无痴者得究竟是,非有痴者得究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