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如此地知道烦恼,知道烦恼的起因,知道烦恼的果报,知道烦恼的种种差别,知道
烦恼的消灭,知道消灭烦恼的方法,这就是能彻底断除烦恼的‘抉择法门’。”
5。 “云何知觉?谓有三觉,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是谓知觉。云何知觉所因生?
谓更乐(186)也,因更乐则便有觉,是谓知觉所因生。云何知觉有报?谓爱也,爱为觉
报,是谓知觉有报。云何知觉胜如?谓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
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
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
乐欲(970)、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觉(971)、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
不苦不乐无欲觉,是谓知觉胜如。云何知觉灭尽?谓更乐灭,觉便灭,是谓知觉灭
尽。云何知觉灭道?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觉灭道。若比丘
如是知觉,知觉所因生,知觉有报,知觉胜如,知觉灭尽,知觉灭道者,是谓达梵
行,能尽一切觉。”
“什么是感受呢?即有三种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这
就是知道感受。什么是感受的起因呢?即因为有接触,所以才会产生感受,这就是
感受的起因。什么是感受的果报呢?因为有感受,所以才会产生贪爱,这就是感受
的果报。什么是感受的种种差别呢?比丘感受到乐受时,应该知道感受到乐受;感
受到苦受时,应该知道感受到苦受;感受到不苦不乐受时,应该知道感受到不苦不
乐受;身体感受到快乐时,应该知道身体感受到快乐;身体感受到痛苦时,应该知
道身体感受到痛苦;身体感受到不苦不乐时,应该知道身体感受到不苦不乐;内心
感受到快乐时,应该知道内心感受到快乐;内心感受到痛苦时,应该知道内心感受
到痛苦;内心感受到不苦不乐时,应该知道内心感受到不苦不乐;对于吃感受到快
乐时,应该知道感受到快乐;对于吃感受到痛苦时,应该知道感受到痛苦;对于吃
感受到不苦不乐时,应该知道感受到不苦不乐;对于不吃感受到快乐时,应该知道
感受到快乐;对于不吃感受到痛苦时,应该知道感受到痛苦;对于不吃感受到不苦
不乐时,应该知道感受到不苦不乐;对于物质的受感受到快乐时,应该知道感受到
快乐;对于物质的受感受到痛苦时,应该知道感受到痛苦;对于物质的受感受到不
苦不乐时,应该知道感受到不苦不乐;对于非物质的受感受到快乐时,应该知道感
受到快乐:对于非物质的受感受到痛苦时,应该知道感受到痛苦;对于非物质的受
四五五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七
四五六 林品第十(111)达梵行经第五
感受到不苦不乐时,应该知道感受到不苦不乐,这就是感受的种种差别。什么是感
受的消灭呢?即消灭接触,便不再有感受,这就是感受的消灭。什么是消灭感受的
方法呢?即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
就是消灭感受的方法。如果比丘能够如此地知道感受,知道感受的起因,知道感受
的果报,知道感受的种种差别,知道感受的消灭,知道消灭感受的方法,这就是能
彻底断除感受的‘抉择法门’。”
6。 “云何知想?谓有四想(1025)。比丘者,小想亦知,大想亦知,无量想亦知,无所有处
想亦知,是谓知想。云何知想所因生?谓更乐也,因更乐则便有想,是谓知想所因
生。云何知想有报?谓说也,随其想便说(1026),是谓知想有报。云何知想胜如?谓或
有想想色,或有想想声,或有想想香,或有想想味,或有想想触(1027),是谓知想胜
如。云何知想灭尽?谓更乐灭,想便灭,是谓知想灭尽。云何知想灭道?谓八支圣
道,正见… … 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想灭道。若比丘如是知想,知想所因生,知想
有报,知想胜如,知想灭尽,知想灭道者,是谓达梵行,能尽一切想。”
“什么是想呢?即有四想。比丘应该知道有小想、大想、无量想、无所有想,这就
是知道想。什么是想的起因呢?即因为有接触,所以才会产生想,这就是想的起
因。什么是想的果报呢?我说:想是以言说为果报;当一个人如此知觉时,他会如
此说:‘我有如是想。’这就是想的果报。什么是想的种种差别呢?有关于色的
想,有关于声的想,有关于香的想,有关于味的想,有关于触的想,有关于法的
想,这就是想的种种差别。什么是想的消灭呢?即消灭接触,便不再有想,这就是
想的消灭。什么是消灭想的方法呢?即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
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消灭想的方法。如果比丘能够如此地知道想,知
道想的起因,知道想的果报,知道想的种种差别,知道想的消灭,知道消灭想的方
法,这就是能彻底断除想的‘抉译法门’。”
7。 “云何知欲?谓有五欲功德(19),可爱、可喜、美色、欲⊕相应、甚可乐。云何为五?
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是谓知欲。云何知欲所因生?谓更乐
也,因更乐则便有欲,是谓知欲所因生。云何知欲有报?谓随欲种爱乐,着而住
彼,因此受报有福处、无福处、不动处(1028),是谓知欲有报。云何知欲胜如?谓或有
欲欲色,或有欲欲声,或有欲欲香,或有欲欲味,或有欲欲触,是谓知欲胜如。云
四五七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七
四五八 林品第十(111)达梵行经第五
何知欲灭尽?谓更乐灭,欲便灭,是谓知欲灭尽。云何知欲灭道?谓八支圣道,正
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欲灭道。若比丘如是知欲,知欲所因生,知欲受报
⊕知欲胜如,知欲灭尽,知欲灭道者,是谓达梵行,能尽一切欲。”
“什么是欲望呢?即有五种欲望令人感到可爱、可念、美妙、带来欲望、使人快
乐。是哪五种欲望呢?即由眼睛认知到物质、耳朵认知到声音、鼻子认知到气味、
舌头认知到滋味、身体认知到接触所生起之欲望,这就是知道欲望。什么是欲望的
起因呢?即因为有接触,所以才会产生欲望,这就是欲望的起因。什么是欲望的果
报呢?当有欲望时,会受到爱乐、贪着的影响,因而〔造作行为〕遭受或善或恶的
果报,这就是欲望的果报。什么是欲望的种种差别呢?有关于色的欲望,有关于声
的欲望,有关于香的欲望,有关于味的欲望,有关于触的欲望,这就是欲望的种种
差别。什么是欲望的消灭呢?即消灭接触,便不再有欲望,这就是欲望的消灭。什
么是消灭欲望的方法呢?即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正念、正定,这就是消灭欲望的方法。如果比丘能够如此地知道欲望,知道欲望的
起因,知道欲望果报,知道欲望的种种差别,知道欲望的消灭,知道消灭欲望的
方法,这就是能彻底断除欲望的‘抉择法门’。”
8。 “云何知业?谓有二业,思、已思业(1029),是谓知业。云何知业所因生?谓更乐也,
因更乐则便有业,是谓知业所因生。云何知业有报?谓或有业黑有黑报,或有业白
有白报,或有业黑白黑白报,或有业不黑不白无报,业业尽(1030),是谓知业有报。云
何知业胜如?谓或有业生地狱中,或有业生畜生中,或有业生饿鬼中,或有业生天
上,或有业生人问,是谓知业胜如。云何知业灭尽?谓更乐灭,业便灭,是谓知业
灭尽。云何知业灭道?谓八支圣道,正见… … 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业灭道。若比
丘如是知业,知业所因生,知业有报,知业胜如,知业灭尽,知业灭道者,是谓达
梵行,能尽一切业。”
“什么是业呢?即有二种业,我说:思考是业,思考之后,以身体、嘴巴、意念造
业,这就是知道业。什么是业的起因呢?即因为有接触,所以才会产生业,这就是
业的起因。什么是业的果报呢?恶业受恶报,善业受善报,善恶业受善恶报,非恶
非善业受非恶非善报,这就是业的果报。什么是业的种种差别呢?有的业会导致再
生至地狱,有的业会导致再生至畜生,有的业会导致再生至鬼道,有的业会导致再
四五九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七
四六○ 林品第十(111)达梵行经第五
生至天上,有的业会导致再生至人间,这就是业的种种差别。什么是业的消灭呢?
即消灭接触,便不再有业,这就是业的消灭。什么是消灭业的方法呢?即八正道,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消灭业的方法。
如果比丘能够如此地知道业,知道业的起因,知道业的果报,知道业的种种差别,
知道业的消灭,知道消灭业的方法,这就是能彻底断除业的‘抉择法门’。”
9。 “云何知苦?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僧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
五盛阴(42)苦,是谓知苦。云何知苦所因生?谓爱也,因爱生苦,是谓知苦所因生。
云何知苦有报?谓或有苦微迟灭,或有苦微疾灭,或有苦盛迟灭,或有苦盛疾灭,
苦苦尽(1031),是谓知苦有报。云何知苦胜如?谓不多闻愚痴凡夫,不遇善知识(202),不御
圣法。,身生觉极苦甚重苦,命将欲绝,出此从外,更求于彼。或有沙门、梵志(9)持
一句咒,或二、三、四、多句咒,或持百句咒,彼治我苦。如是因求生苦,因⊕集
生苦,苦灭(1032),是谓知苦胜如。云何知苦灭尽?谓爱灭,苦便灭,是谓知苦灭尽。
云何知苦灭道?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苦灭道。若比丘如是
知苦,知苦所因生,知苦有报,知苦胜如,知苦灭尽,知苦灭道者,是谓达梵行
能尽一切苦。J
“什么是苦呢?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简
而言之,执取五蕴就是苦,这就是知道苦。什么是苦的起因呢?即因为有贪爱,所
以才会产生苦,这就是苦的起因。什么是苦的果报呢?有一人被苦征服,心疲惫,
悲伤、痛苦、悔恨、捶胸、哭泣,心生迷惑,因此到外面遍求‘谁可以以一句咒或
二句咒灭除〔我的〕苦?’我说:苦会生起迷惑的果报与遍求的果报,这就是苦的
果报。什么是苦的种种差别呢?有极端的苦,有轻微的苦,有变化缓慢的苦,有变
化快速的苦,这就是苦的种种差别。什么是苦的消灭呢?即消灭贪爱,便不再有
苦,这就是苦的消灭。什么是消灭苦的方法呢?即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
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消灭苦的方法。如果比丘能够如此地知
道苦,知道苦的起因,知道苦的果报,知道苦的种种差别,知道苦的消灭,知道消
灭苦的方法,这就是能彻底断除苦的‘抉择法门’。”
10。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诸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四六一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七
四六二 林品第十(111)达梵行经第五
(一一二)中阿含林品阿奴波经第六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跋耆(89)瘦,在阿奴波(1033)跋耆都邑。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跋耆国的阿奴波城。
2。 尔时,世尊则于晡时(9)从宴坐(80)起,堂上来下,告曰:“阿难(314)!共汝往至阿夷罗和帝
河圈浴。”
有一次,佛陀在午后接近黄昏时,从禅坐中起来,告诉阿难:“阿难!我们到阿夷
罗和帝河沐浴。”
3。 尊者(77)阿难白曰:“?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