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是他们看见佛陀后,却不敢发问,何况想反驳佛陀呢?婆罗门!这就是我所看到佛
      陀的第二、三、四种足迹,所以我得到这样的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是由世
      尊善说,僧众是正行者。婆罗门!这些就是我所看到佛陀的四种足迹,所以我得到
      这样的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是由世尊善说,僧众是正行者。”
   9。 生闻梵志语曰:“婆蹉!汝大供养沙门瞿昙,所因所缘,欢喜奉行。”
      生闻婆罗门说:“婆蹉族!因为如此,想必你会供养佛陀,并且欢喜接受他的教法
      ”
  10。 卑卢异学答曰:“梵志!如是!如是!我极供养于彼世尊,亦极称誉,一切世间亦
      应供养。”
      卑卢游行者回答说:“婆罗门!的确如此。我会供养佛陀,并且欢喜接受他的教法,

三七三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三七四 梵志品第十二(146)象迹喻经第五

      甚至认为一切世人都应供养佛陀。”
  11。 彼时,生闻梵志闻此义已,即从乘下,右膝着地,叉手由于胜林给孤独园,再三作
      礼:南无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如是至三已,还乘极好白乘,往诣胜林给孤独园
      。到彼乘地,即便下乘,步进诣佛,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生闻婆罗门听了之后,便从车乘下来,右膝跪地,面向胜林给孤独园,合掌三称:
      我礼敬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者。三称之后,再登上车乘,前往胜林给孤独园。到
      了之后,下车步行到佛陀面前,见过佛陀作礼之后,坐在一旁。
  12。 生闻梵志向与卑卢异学所共论事尽向佛说。世尊闻已,告曰:“梵志!卑卢异学说
      象迹喻,犹不善作,亦不具足。如象迹喻善作具足者,今为汝说,当善听之。梵志
      !譬善象师游无事处,于树林间见大象迹,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梵志!
      彼善象师或不信者(1336),于此林中复有母象,名加梨免,身极高大(1337),彼有此迹。即寻
      此迹,复见大象迹(1338),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梵志!彼善象师或复不信,于
      此林中更有母象,名加罗梨,身极高大(1339),彼有此迹。即寻此迹,复见大象迹(1340),见
      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梵志!彼善象师或复不信,于此林中更有母象,名婆
      和免,身极高大(1341),彼有此迹。即寻此迹,复见大象迹(1342),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
      此迹。彼寻此迹已,见大象迹,大象迹方极长极广,周匝遍着,正深入地,及见彼
      象,或去或来,或住或走,或立或卧。见彼象已,便作是念:若有此迹,必是大象
      。”
      于是,生闻婆罗门便将他与卑卢游行者共论的事,详细地告诉佛陀。佛陀听了之后
      ,说:“婆罗门!卑卢游行者所说的象迹譬喻,并不详细完整。我现在告诉你详细完
      整的象迹譬喻,你要专心听。婆罗门!譬如善于捕捉大象的人进入森林中,在森林
      中看见巨大的足迹,他不会立刻得到这样的结论:这必定是一只巨大的〔公〕象。
      为什么呢?婆罗门!因为在森林中,有矮小的婆和免母象,也有巨大的足迹。他继
      续在森林中寻找足迹,当他看见巨大的足迹及高处磨擦的痕迹,他不会立刻得到这
      样的结论:这必定是一只巨大的〔公〕象。为什么呢?婆罗门!因为在森林中,有
      突牙的加罗梨母象,也有巨大的足迹。他继续在森林中寻找足迹,当他看见巨大的
      足迹、高处磨擦的痕迹及象牙刮过的痕迹,他不会立刻得到这样的结论:这必定是
      一只巨大的〔公〕象。为什么呢?婆罗门!因为在森林中,有大牙的加梨免母象,

三七五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三七六 梵志品第十二(146)象迹喻经第五

      也有巨大的足迹。他继续在森林中寻找足迹,当他看见巨大的足迹、高处磨擦的痕
      迹、象牙刮过的痕迹及断裂的树枝,他不会立刻得到这样的结论:这必定是一只巨
      大〔公〕象。他继续在森林中寻找足迹,他看见许多巨大的足迹,深刻明显印在
      地上,并且看见大象走来走去,或站立,或倒卧地上。他看见如此的景象,他才会
      得到这样的结论:会有如此巨大的足迹,必定是一只巨大的〔公〕象。”
  13。 “梵志!如是若世中出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
      、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乃至天、
      人,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25)
      。彼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彼所说法,或居
      士、居士子,闻已得信,于如来正法律彼得信已,便作是念∶在家至狭,尘劳之处
      ;出家学道,发露旷大。我今在家,为⊕锁所锁,不得尽形寿净修梵行,我宁可舍于
      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
      “婆罗门!同理,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
      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生于世间。在现世中,他超越了一切的天、人、思魔、
      梵天、各种修行人、婆罗门,能够以自己的智慧亲自体证、知道:‘没有再生,尽苦
      之道已经圆满成就,应做之事已经完成,命终之后没有来生。’他所说的法,在文
      义上彻底清净,是导致尽苦之法。居士或居士的儿子听了佛陀的说法之后,会对佛
      陀的教法与戒律生起信心,心里会想:在家的生活是狭隘的,是充满烦恼痛苦的生
      活;出家修行的生活是宽阔的,是解脱烦恼痛苦的生活。我现在被家庭束缚,无法
      终身修习梵行。我何不舍弃一切财物,远离一切亲族,剃除须发,身着袈裟,正当
      地从俗家离开,成为无家者,过着游行的修行生活。”
  14。 “彼于后时,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
      舍家,无家学道。彼出家已,舍亲族相,受比丘要,修习禁戒(85),守护从解脱(301),又
      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
      “之后,居士或居士的儿子会舍弃一切财物,远离一切亲族,剃除须发,身着袈裟
      ,正当地从俗家离开,成为无家者,过着游行的修行生活。他们舍弃种姓〔阶级〕
      ,出家修行,学习比丘的生活,遵守戒律,以戒条的规定守护身体、嘴巴、意念的

三七七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三七八 梵志品第十二(146)象迹喻经第五

      行为,注意自己的行为礼仪,即使是微小的过失,也会心生畏惧,不违反戒条的规
      定。”
  15。 “彼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彼于杀生
      净除其心。彼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吝,
      不望其报,彼于不与取净除其心。彼离非梵行,断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
      清净无秽,离欲断淫,彼于非梵行净除其心。”
      “他们远离杀生,断除杀生,舍弃刀杖,于一切众生,乃至昆虫,具足惭愧,有慈
      悲心,心中彻底清净,毫无杀生之念。他们远离偷盗,断除偷盗,有所给与才取,
      欢喜给与而取,常行布施,慷慨而不吝啬,不求回报,心中彻底清净,毫无偷盗之
      念。他们远离不道德的生活,断除不道德的生活,勤修道德的生活,过着努力、清
      净而无污秽的生活,去除淫欲,心中彻底清净,毫无不道德之念。”
  16。 “彼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信,不欺世间,
      彼于妄言净除其心。彼离两舌,断于两舌,行不两舌,不破坏他。不闻此语彼,欲
      破坏此;不闻彼语此,欲破坏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209),不乐群党,不
      称说群党事,彼于两舌净除其心。彼离粗言,断于粗言,若有所言,辞气粗⊕犷,恶
      声逆耳,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使他苦恼,令不得定,断如是言。若有所言,清和
      柔润,顺耳入心,可喜可爱,使他安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说如是
      言,彼于粗言净除其心。彼离绮语,断于绮言,时说、真说、法说、义说、止息说
      、乐止息说,事随时得宜,善教善诃(21),彼于绮语净除其心。”
      “他们远离妄语,断除妄语,所说真实,欢喜真实之语,于真实语坚因不移,所言
      一切可信,不欺瞒世间,心中彻底清净,毫无妄语之念。他们远离两舌,断除两舌
      ,不桃拨离间,不破坏他人,不把在甲处所听之事告诉乙处的人,来破坏甲处的人
      ;不把在乙处所听之事告诉甲处的人,来破坏乙处的人。不合者使之和合,和合者
      使之欢喜,不使彼此不合,不欢喜不合,不赞叹不合,心中彻底清净,毫无两舌之
      念。他们远离粗言,断除粗言,开口说话不粗鲁刻薄,不恶声逆耳,不令大众不喜
      ,不令大众不悦,不令人苦恼,不令人心不安定。若有言说,清净柔和,顺心悦耳
      ,令人欢喜,令人安乐,言词声音,不令畏惧,令心安定,心中彻底清净,毫无粗
      言之念。他们远离无意义的言语,断除无意义的言语,该说时而说,所说真实,所

三七九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三八○ 梵志品第十二(146)象迹喻经第五

      说如法,所说有义利,所说如律,所说合时、值得重视、有道理、究竟之说、有益
      处,心中彻底清净,毫无想说无意义的言语之念。”
  17。 “彼离治生(648),断于治生,弃舍称量及斗斛(649) ,亦不受货,不缚束人,不望折斗量,
      不以小利侵欺于人,彼于治生净除其心。彼离受寡妇、童女,断受寡妇、童女,彼
      于受寡妇、童女净除其心。彼离受奴婢,断受奴婢,彼于受奴婢净除其心。彼离受
      象、马、牛、羊,断受象、马、牛、羊,彼于受象、马、牛、羊净除其心。彼离受
      鸡、猪,断受鸡、猪,彼于受鸡、猪净除其心。彼离受田业、店肆,断受田业、店
      肆,彼于受田业、店肆净除其心。彼离受生稻、麦、豆,断受生稻、麦、豆,彼于
      受生稻、麦、豆净除其心。”
      “他们远离谋求生计,断除谋求生计,舍弃斗、斛的称量,舍弃接受不当之物,不
      束缚他人,不指望得到折和,即使连丝毫的利益也不会侵损他人,心中彻底清净,
      毫无谋求生计之念。他们远离接受寡妇、童女,心中彻底清净,毫无接受寡妇、童
      女之念。他们远离接受奴婢,断除接受奴婢,心中彻底清净,毫无接受奴婢之念。
      他们远离接受象、马、牛、羊,断除接受象、马、牛、羊,心中彻底清净,毫无接
      受象、马、牛、羊之念。他们远离接受鸡、猪,断除接受鸡、猪,心中彻底清净,
      毫无接受鸡、猪之念。他们远离耕作田地、经营商店,断除耕作田地、经营商店,
      心中彻底清净,毫无耕作田地、经营商店之念。他们远离接受生的稻、麦、豆,断
      除接受生的稻、麦、豆,心中彻底清净,毫无接受生的稻、麦、豆之念。”
  18。 “彼离酒,断酒,彼于饮酒净除其心。彼离高广大床,断高广大床,彼于高广大床
      净除其心。彼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断花鬘、璎珞、涂香、脂粉,彼于华鬘
      、璎珞、涂香、脂粉净除其心。彼离歌舞倡妓及往观听,断歌舞倡妓及往观听,彼
      于歌舞倡妓及往观听净除其心。彼离受生色像宝,断受生色像宝,彼于受生色像宝
      净除其心。彼离过中食,断过中食(650) ,一食,不夜食,学时食,彼于过中食净除其心
      。”
      “他们远离饮酒,断除饮酒,心中彻底清净,毫无饮酒之念。他们远离使用高广的
      大床,断除使用高广的大床,心中彻底清净,毫无使用高广大床之念。他们远离使
      用华鬘、璎珞、香水、胭脂和粉,断除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