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去的婆罗门仙人,〕例如夜吒、婆摩、婆摩提婆、毗奢蜜哆罗、夜婆陀揵尼、应疑
      罗婆、婆私吒、迦叶、婆罗婆、婆和,也没有说过:‘我以自己的智慧,亲身体验之
      后,才说这五法的果报。’那么,鹦鹉摩纳都题子!婆罗门所相信的事是否根本不
      存在?”
  31。 鹦鹉摩纳白曰:“瞿昙!实无根本,但诸梵志闻己受持。”
      鹦鹉摩纳都题子回答说:“佛陀!的确是不存在,婆罗门是因为听说,而接受这个说
      法。”
  32。 世尊告曰:“犹众盲儿各相扶持,彼在前者,不见于后,亦不见中;彼在中者,不
      见于前,亦不见后;彼在后者,不见于中,亦不见前。摩纳!所说诸梵志辈亦复如
      是。摩纳!前说信而后复说闻。”
      佛陀又说:“譬如众多盲人排在一起,在前面的人,看不见后面,也看不见中间;在
      中间的人,看不见前面,也看不见后面;在后面的人,看不见中间,也看不见前面
      。鹦鹉摩纳都题子!你所说的婆罗门也是一样。鹦鹉摩纳都题子!你先前说他们是
      因为相信,而接受这个说法;复来又说他们是因为听说,而接受这个说法。”
  33。 鹦鹉摩纳瞋恚世尊,憎嫉不悦,诽谤世尊,指⊕摘世尊,骂詈世尊:应诽谤瞿昙,应
      指瞿昙,应堕瞿昙,语世尊曰:“有一梵志,名弗袈裟裟罗姓直清净化(1388),彼作是说
      :‘若有沙门、梵志,于人上法(1297)有知有见,现我得者,我闻是已,便大笑之,意不
      相可,虚妄不真,亦不如法。云何人生人中,自说得人上法?若于人上法言我知我
      见者,此事不然。’”
      鹦鹉摩纳都题子对于佛陀所说的盲人喻,感到愤怒、不喜,并且在心中指责、辱骂
      佛陀:他应受到诽谤,他应受到指责,他应受到轻视,然后对佛陀说:“有一位住在
      幸运林,姓乌婆摩那的弗袈罗娑帝婆罗门,他说:‘如果有修行人、婆罗门宣称已经
      知见或证得超越凡夫之法,我听了之后只会大笑,因为那是空洞不实的说法。凡夫
      怎能宣称已经证得超越凡夫之法呢?因为凡夫不可能知见或证得超越凡夫之法。’”

四八九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四九○ 梵志品第十二(152)鹦鹉经第十一

  34。 于是,世尊便作是念∶鹦鹉摩纳都题子瞋恚于我,憎嫉不悦,诽谤于我,指摘于我
      骂詈于我:应诽谤瞿昙,应指瞿昙,应堕瞿昙,而语我曰:“瞿昙!有梵志名弗
      袈裟裟罗姓直清净化,彼作是说:‘若有沙门、梵志,于人上法有知有见,现我得
      者,我闻是已,便大笑之,意不相可,虚妄不真,亦不如法。云何人生人中,自说
      得人上法?若于人上法言我知我见者,此事不然。’”
      佛陀心里想:鹦鹉摩纳都题子对于我所说的盲人喻,感到愤怒、不喜,并且在心中
      指责、辱骂我:他应受到诽谤,他应受到指责,他应受到轻视,然后对我说:“有一
      位住在幸运林,姓乌婆摩那的弗袈罗娑帝婆罗门,他说:‘如果有修行人、婆罗门宣
      称已经知见或证得超越凡夫之法,我听了之后只会大笑,因为那是空洞不实的说法
      。凡夫怎能宣称已经证得超越凡夫之法呢?因为凡夫不可能知见或证得超越凡夫之
      法。’”
  35。 世尊知已,告曰:“摩纳!梵志弗袈裟裟罗姓直清净化,彼知一切沙门、梵志心之
      所念,然后作是说∶‘若有沙门、梵志,于人上法有知有见,现我得者,我闻是已
      ,便大笑之,意不相可,虚妄不真,亦不如法。云何人生人中,自说得人上法?若
      于人上法言我知我见者,此事不然’耶?”
      佛陀知道了之后,便说:“鹦鹉摩纳都题子!住在幸运林,姓乌婆摩那的弗袈罗娑帝
      婆罗门,他是否能够用他的心了知所有修行人、婆罗门的心,然后说:‘如果有修行
      人、婆罗门宣称已经知见或证得超越凡夫之法,我听了之后只会大笑,因为那是空
      洞不实的说法。凡夫怎能宣称已经证得超越凡夫之法呢?因为凡夫不可能知见或证
      得超越凡夫之法’呢?”
  36。 鹦鹉摩纳答曰:“瞿昙!梵志弗袈裟裟罗姓直清净化,自有一婢,名曰不尼(1389),尚不
      能知心之所念,况复欲知一切沙门、梵志心之所念耶?若使知者,终无是处。”
      鹦鹉摩纳都题子回答说:“佛陀!住在幸运林,姓乌婆摩那的弗袈罗娑帝婆罗门,他
      有一位奴埤,名为‘不尼’,他都无法用他的心了知奴婢的心,何况能够用他的心了
      知所有修行人、婆罗门的心呢?所以他不可能会知道所有修行人、婆罗门的心。”
  37。 世尊告曰:“犹人生盲,彼作是说:‘无黑白色,亦无见黑白色者;无好恶色,亦
      无见好恶色;无长短色,亦无见长短色;无近远色,亦无见近远色;无粗细色,亦
      无见粗细色。我初不见不知,是故无色。’彼生盲人作如是说,为真实耶?”

四九一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四九二 梵志品第十二(152)鹦鹉经第十一

      佛陀又说:“譬如有一个出生就眼盲的人说:‘世间没有黑色与白色,我也没有看过
      黑色与白色;世间的东西没有美丑之别,我也没有看过世间的东西有美丑之别;世
      间的东西没有长短之别,我也没有看过世间 的东西有长短之别;世间的东西没有远
      近之别,我也没有看过世间的东西有远近之别;世间的东西没有粗细之别,我也没
      有看过世间的束西有粗细之别。为什么呢?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过,也不知道有这些
      事情,所以它们是不存在的。’这个盲人的说法,是正确的吗?”
  38。 鹦鹉摩纳答世尊曰:“不也,瞿昙!所以者何?有黑白色,亦有见黑白色者;有好
      恶色,亦有见好恶色;有长短色,亦有见长短色;有近远色,亦有见近远色;有粗
      细色,亦有见粗细色。若言:‘我初不见不知,是故无色。’彼生盲人作是说者,
      为不真实。”
      鹦鹉摩纳都题子回答说:“不正确的,佛陀!为什么呢?因为世间有黑色与白色,我
      也看过黑色与白色;世间的东西有美丑之别,我也看过世间的东西有美丑之别;世
      间的东西有长短之别,我也看过世间的东西有长短之别;世间的东西有远近之别,
      我也看过世间的东西有远近之别;世间的东西有粗细之别,我也看过世间的东西有
      粗细之别。那个盲人所说:‘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过,也不知道有这些事情,所以它们
      是不存在的。’是不正确的。”
  39。 “摩纳!梵志弗袈裟裟罗姓直清净化,彼所说者,非如生盲无目人耶?”
      “鹦鹉摩纳都题子!住在幸运林,姓乌婆摩那的弗袈罗娑帝婆罗门,他所说的话,
      不就像是出生就眼盲的人所说的话吗?”
  40。 鹦鹉摩纳答世尊曰:“如盲,瞿昙!”
      鹦鹉摩纳都题子回答说:“是的,佛陀!他所说的话就像是出生就眼盲的人所说的话
      。”
  41。 世尊告曰:“摩纳!于意云何?若昔有梵志,寿终命过,诵持经书,流布经书,诵
      习典经,谓商伽梵志、生闻梵志、弗袈裟裟罗梵志及汝父都题,若彼所说,可不可
      、有真无真、有高有下耶(1390)?”
      佛陀又问:“鹦鹉摩纳都题子!你认为如何?对于拘萨罗国富裕有名望的婆罗门而言
      ,例如商伽婆罗门、多梨车婆罗门、弗袈罗娑帝婆罗门、生闻婆罗门及你的父亲都
      提,哪一个比较好?他们所说的话顺应〔世俗常识的观念〕或反对〔世俗常识的观

四九三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四九四 梵志品第十二(152)鹦鹉经第十一

      念〕?考虑后所说的话或未经考虑所说的话?深思后所说的话或未经深思所说的话
      ?有益的话或无益的话?”
  42。 鹦鹉摩纳答世尊曰:“若昔有梵志,寿终命过,诵持经书,流布经书,诵习典经,
      谓商伽梵志、生闻梵志、弗袈裟裟罗梵志及我父都题,彼所说者,于我意者,欲令
      可,莫令不可;欲令真,莫令不真;欲令高,莫令下。”
      鹦鹉摩纳都题子回答说:“我认为对于拘萨罗国富裕有名望的婆罗门而言,例如商伽
      婆罗门、多梨车婆罗门、弗袈罗娑帝婆罗门、生闻婆罗门及我的父亲都提,他们所
      说的话顺应〔世俗常识的观念〕比较好;考虑后所说的话比较好;深思后所说的话
      比较好;有益的话比较好。”
  43。 彼时,世尊问曰∶ “摩纳!梵志弗袈裟裟罗姓直清净化,彼所说者,非为不可,无
      有可耶?非为不真,无有真耶?非为至下,无有高耶?”
      于是,佛陀又问:“鹦鹉摩纳都题子!住在幸运林,姓乌婆摩那的弗袈罗娑帝婆罗门
      ,他所说的话,是否反对〔世俗常识的观念〕?未经考应所说的话?未经深思所说
      的话?无益的话?”
  44。 鹦鹉摩纳答世尊曰:“实尔,瞿昙!”
      鹦鹉摩纳都题子回答说:“是的,佛陀!”
  45。 “复次,摩纳!有五法(1391)作障碍,作覆盖,作盲无目,能灭智慧,唐⊕自疲劳,不得
      涅槃(48)。云何为五?摩纳!欲第一法作障碍,作覆盖,作盲无目,能灭智慧,唐自疲
      劳,不得涅槃。摩纳!恚、身见、戒取,疑(43)第五法作障碍,作覆盖,作盲无目,能
      灭智慧,唐自疲劳,不得涅槃。摩纳!于意云何?为此五法之所障碍、覆盖、阴缠
      ,彼若欲观自义、观他义、观俱义,及知一切沙门、梵志心之所念者,终无是处。
      摩纳!梵志弗袈裟裟罗姓直清净化,为欲所染,欲所秽染,欲触欲猗,着于欲,入
      于欲中,不见灾患,不知出要,而行于欲。彼为此五法之所障碍、覆盖、阴缠,彼
      若欲观自义、观他义、观俱义,及知一切沙门、梵志心之所念者,终无是处。”
      “此外,鹦鹉摩纳都题子!有五种法会成为障碍与覆盖,使人盲目,灭除智慧,徒
      自疲劳,不得涅槃。是哪五种法呢?鹦鹉摩纳都题子!贪欲是第一种法会成为障碍
      与覆盖,使人盲目,灭除智慧,徒自疲劳,不得涅槃。鹦鹉摩纳都题子!瞋恨、身
      见、戒取见、疑惑是第二、三、四、五种法会成为障碍与覆盖,使人盲目,灭除智

四九五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四九六 梵志品第十二(152)鹦鹉经第十一

      慧,徒自疲劳,不得涅槃。鹦鹉摩纳都题子!被这五种法障碍、覆盖、束缚的人,
      如果他要观照对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利益、对自他彼此的利益,乃至以自己的心
      要了知所有修行人、婆罗门的心,那是不可能的。鹦鹉摩纳都题子!住在幸运林,
      姓乌婆摩那的弗袈罗娑帝婆罗门,他被欲乐染着,被欲乐污秽,执着于欲乐,迷恋
      欲乐,不知道欲乐的危险,不知道应该脱离欲乐,只知造作欲乐的行为。他被这五
      种法障碍、覆盖、束缚,如果他要观照对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利益、对自他彼此
      的利益,乃至以自己的心要了知所有修行人、婆罗门的心,那是不可能的。”
  46。 “复次,摩纳!有五欲功德(10) ,爱念意乐,彼有爱色欲相应,甚可于乐。云何为五?
      目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摩纳!于意云何?众生因此五欲功德
      故,生乐生喜,不复是过耶?”
      “鹦鹉摩纳都题子!有五种欲望,令人感到可爱、可念、欢喜、带来欲望、使人快
      乐。是哪五种欲望呢?即眼睛认知到物质、耳朵认知到声音、鼻子认知到气味、舌
      头认知到滋味、身体认知到接触所生起之欲望。鹦鹉摩纳都题子!为什么呢?因为
      这五种欲望,使得众生感到欢喜快乐,这是欲望所能生起最大的快乐。”
  47。 鹦鹉摩纳白世尊曰:“如是,瞿昙!”
      鹦鹉摩纳都题子回答说:“是的,佛陀!”
  48。 世尊问曰:“摩纳!于意云何?若因草木而然火,及离草木而然火,何者光⊕焰最上
      、最妙、最胜耶?”
      佛陀又问:“鹦鹉摩纳都题子!你认为哪一种火会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