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欲,为触爱所食,为触热所热,彼身知触,爱念意乐,可欲相应,行时见已,不称
      彼、不乐彼。须闲提!于意云何?若有见此乐,因爱因触,乐此乐时,薄贱故不称
      彼,薄贱故不乐彼,须闲提!宁可于彼有所说耶?”
      “须闲提!你认为如何?如果有人尚未出家修行时,当耳朵认知到声音、鼻子认知
      到气味、舌头认知到滋味、身体认知到接触便感到可爱、可念、欢喜、带来欲望。
      可是后来剃除须发,身着袈裟,正当地从俗家离开,成为无家者,过着游行的修行
      生活时,当耳朵认知到声音、鼻子认知到气味、舌头认知到滋味、身体认知到接触
      便不再感到可爱、可念、欢喜、带来欲望。他如实地知道声、香、味、触的起因、
      灭没、贪着、灾患、出离,内心寂静而生活。当他看见有人尚未断除对声、香、味
      、触的欲贪,即耳朵认知到声音、鼻子认知到气味、舌头认知到滋味、身体认知到
      接触便感到可爱、可念、欢喜、带来欲望,被声、香、味、触的贪爱束缚、困扰,
      他不会称赞这个人,不会为他感到欢喜。须闲提!你认为如何?如果有人轻视、不
      称赞、不欢喜,由贪爱声、香、味、触所生起之喜乐,须闲提!对于这样的人,你
      认为他有可议之处吗?”
  19。 答世尊曰:“不也,瞿昙!”
      须闲提游行者回答说:“没有,佛陀!”
  20。 世尊问曰:“须闲提!于意云何?若人本未出家学道,五欲功德(19)爱念意乐,可欲相
      应。彼于后时,舍五欲功德,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彼五欲
      功德集、灭、味、患、出要见如真,内息心游行。彼若见人未离欲,为欲爱所食,
      为欲热所热,五欲功德爱念意乐,可欲相应,行时见己,不称彼、不乐彼。须闲提
      !于意云何!若有此乐,因欲因欲爱,乐此乐时,薄贱故不称彼,薄贱故不乐彼,
      须闲提!宁可于彼有所说耶?”
      佛陀又问:“须闲提!你认为如何?如果有人尚未出家修行时,对于〔由五种感官所
      生起的〕五种欲望感到可爱、可念、欢喜、带来欲望。可是后来剃除须发,身着袈
      裟,正当地从俗家离开,成为无家者,过着游行的修行生活时,对于这五种欲望便
      不再感到可爱、可念、欢喜、带来欲望。他如实地知道这五种欲望的起因、灭没、
      贪着、灾患、出离,内心寂静而生活。当他看见有人尚未断除欲贪,即对于这五种
      欲望感到可爱、可念、欢喜、带来欲望,被贪爱束缚、困扰,他不会称赞这个人,

五一七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五一八 梵志品第十二(153)须闲提经第十二

      不会为他感到欢喜。须闲提!你认为如何?如果有人轻视、不称赞、不欢喜,由贪
      爱所生起之喜乐,须闲提!对于这样的人,你认为他有可议之处吗?”
  21。 答世尊曰:“不也,瞿昙!”
      须闲提游行者回答说:“没有,佛陀!”
  22。 须闲提!我本未出家学道时,得五欲功德,易不难得,爱念意乐,可欲相应。我
      于后时,舍五欲功德,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彼五欲功德集
      、灭、味、患、出要见如真,内息心游行。我见人未离欲,为欲爱所食,为欲热所
      热,五欲功德,爱念意乐,可欲相应,行时见已,我不称彼,我不乐彼。须闲提!
      于意云何?若有此乐,因欲因欲爱,乐此乐时,薄贱故我不称彼,薄贱故我不乐彼
      ,须闲提!宁可于我有所说耶?”
      “须闲提!过去,我尚未出家修行时,要享受会令人感到可爱、可念、欢喜、带来
      欲望之五种欲望是很容易,没有任何困难的。可是我后来剃除须发,身着袈裟,正
      当地从俗家离开,成为无家者,过着游行的修行生活时,对于这五种欲望便不再感
      到可爱、可念、欢喜、带来欲望。我如实地知道这五种欲望的起因、灭没、贪着、
      灾患、出离,内心寂静而生活。当我看见有人尚未断除欲贪,即对于这五种欲望感
      到可爱、可念、欢喜、带来欲望,被贪爱束缚、困扰,我不会称赞这个人,不会为
      他感到欢喜。须闲提!你认为如何?如果我轻视、不称赞、不欢喜,由贪爱所生起
      之喜乐,须闲提!你认为我有可议之处吗?”
  23。 答世尊曰∶ “不也,瞿昙!”
      须闲提游行者回答说:“没有,佛陀!”
  24。 世尊告曰:“须闲提!犹如居士、居士子,极大富乐,资财无量,多诸畜牧、封户
      、食邑,诸生活具种种丰饶,彼得五欲,易不难得,彼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
      临死之时,不乐舍五欲功德,身坏命终,后升善处,得生天上,具足行五欲功德。
      须闲提!此天及天子宁当舍天五欲功德,乐人间欲,欢喜念耶?”
      佛陀又说:“须闲提!譬如居士及其儿子拥有无数的财宝,还有不可计数的牲畜、事
      业,并且有许多的封地,及各种生活用品,可以很容易地享受五种欲望,可是他以
      身体造作善良的行为,以嘴巴、意念造作善良的行为,舍弃这五种欲望,不以此为
      乐,在命终身体坏散之后,得生喜处,生于天界,享受天人的五种欲望。须闲提!

五一九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五二○ 梵志品第十二(153)须闲提经第十二

      这样的天人及天子会舍弃天人的五种欲望,而以人间的五种欲望为乐,欢喜意念吗
      ?”
  25。 答世尊曰:“不也,瞿昙!所以者何?人间欲者,臭处不净,意甚秽恶而不可向,
      憎诤极苦。瞿昙!于人间欲,天欲最上、最妙、最胜。若彼天及天子舍于天上五欲
      功德,乐人间欲,欢喜念者,终无是处。”
      须闲提游行者回答说:“不会的,佛陀!为什么呢?人间的欲乐是不净恶臭的,不可
      爱乐,会带来诤论、瞋恨与痛苦。佛陀!天人的欲乐是比人间的欲乐更好、更高、
      更妙。天人及天子不可能会舍弃天人的五种欲望,而以人间的五种欲望为乐,欢喜
      意念。”
  26。 “如是,须闲提!我断人间欲,度于天欲,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
      学道。彼五欲功德集、灭、味、患、出要见如真,内息心游行。我见人未离欲,为
      欲爱所食,为欲热所热,五欲功德爱念意乐,可欲相应,行时见已,我不称彼,我
      不乐彼。须闲提!于意云何?若有此乐,因欲因欲爱,乐此乐时,薄贱故我不称彼
      ,薄贱故我不乐彼。须闲提!宁可于我有所说耶?”
      “同理,须闲提!我剃除须发,身着袈裟,正当地从俗家离闻,成为无家者,过着
      游行的修行生活之后,已经断除人间的欲望,超越天人的欲望。我如实地知道这五
      种欲望的起因、灭没、贪着、灾患、出离,内心寂静而生活。当我看见有人尚未断
      除欲贪,即对于这五种欲望感到可爱、可念、欢喜、带来欲望,被贪爱束缚、困扰
      ,我不会称赞这个人,不会为他感到欢喜。须闲提!你认为如何?如果我轻视、不
      称赞、不欢喜,由贪爱所生起之喜乐,须闲提!你认为我有可议之处吗?”
  27。 答世尊曰:“不也,瞿昙!”
      须闲提游行者回答说:“没有,佛陀!”
  28。 世尊告曰:“须闲提!犹人病癞,身体烂熟,为虫所食,爪⊕摘疮开,临火坑炙。须
      闲提!于意云何?若病癞人身体烂熟,为虫所食,爪摘疮开,临火坑炙,如是宁得
      除病有力,不坏诸根,为脱癞病,身礼完健,平复如故,还本所(1407)耶?”
      佛陀又问:“须闲提!譬如有一位痳疯病患者,他的身体腐烂,被虫所食,用指甲捉
      破伤口,在火坑烧灼身体。须闲提!你认为如何?这位身体腐烂,被虫所食的痳疯
      病患者,是否会因为用指甲捉破伤口,在火坑烧灼身体,便能不伤害六根,得到痊

五二一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五二二 梵志品第十二(153)须闲提经第十二

      愈,使身体完全复原,恢复到以前的样子,可以独立自主,去任何想去之处呢?”
  29。 答世尊曰:“不也,瞿昙!所以者何?若病癞人身体烂熟,为虫所食,爪摘疮开,
      临火坑炙,如是更生,疮转增多,本疮转大,然彼反以癞疮为乐。”
      须闲提游行者回答说:“不会的,佛陀!为什么呢?因为这位身体腐烂,被虫所食的
      痳疯病患者,会因为用指甲捉破伤口,在火坑烧灼身体,使得旧伤口变大,并且增
      加新伤口,病情更为严重,但是他却以此为乐。”
  30。 “须闲提!如病癞人身体烂熟,为虫所食,爪摘疮开,临火坑炙,如是更生,疮转
      增多,本疮转大,然彼反以癞疮为乐。须闲提!如是众生未离欲,为欲爱所食,为
      欲热所热而行于欲。须闲提!如是众生未离欲,为欲爱所食,为欲热所热而行于欲
      ,如是欲转增多,欲爱转广,然彼反以欲爱为乐。彼若不断欲,不离欲爱,内息心
      ,已行、当行、今行者,终无是处。所以者何?此非道理,断欲、离欲爱,谓行于
      欲。”
      “须闲提!譬如这位身体腐烂,被虫所食的痳疯病患者,会因为用指甲捉破伤口,
      在火坑烧灼身体,使得旧伤口变大,并且增加新伤口,病情更为严重,但是他却以
      此为乐。同理,须闲提!尚未断除欲贪的众生,在被贪爱束缚、困扰的情形下追求
      欲贪也是一样。须闲提!尚未断除欲贪的众生,在被贪爱束缚、困扰的情形下追求
      欲贪,只会使得欲贪更多、更大,但是众生却以此为乐。如果众生不断除欲贪,不
      远离欲贪,〔便说他们〕已经、正在、将会成为内心寂静的生活者,这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断除欲贪,远离欲贪,而是追求欲贪。”
  31。 世尊告曰:“须闲提!犹王及大臣,得五所欲,易不难得。彼若不断欲,不离欲爱
      ,内息心,已行、当行、今行者,终无是处。所以者何?此非道理,断欲、离欲爱
      ,谓行于欲。如是,须闲提!众生未离欲,为欲爱所食,为欲热所热而行于欲。须
      闲提:若众生未离欲,为欲爱所食,为欲热所热而行欲者,如是欲转增多,欲爱转
      广,然彼反以欲爱为乐。彼若不断欲,不离欲爱,内息心,已行、当行、今行者,
      终无是处。所以者何?此非道理,断欲、离欲爱,谓行于欲。”
      佛陀又说:“须闲提!譬如国王及大臣,可以很容易地享受五种欲望。如果他们不断
      除欲贪,不远离欲贪,〔便说他们〕已经、正在、将会成为内心寂静的生活者,这
      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断除欲贪,远离欲贪,而是追求欲贪。同理,

五二三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五二四 梵志品第十二(' 53)须闲提经第十二

      须闲提!尚未断除欲贪的众生,在被贪爱束缚、困扰的情形下追求欲贪也是一样。
      须闲提!尚未断除欲贪的众生,在被贪爱束缚、困扰的情形下追求欲贪,只会使得
      欲贪更多、更大,但是众生却以此为乐。如果众生不断除欲贪,不远离欲贪,〔便
      说他们〕已经、正在、将会成为内心寂静的生活者,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
      为他们没有断除欲贪,远离欲贪,而是追求欲贪。”
  32。 “须闲提!犹病癞人身体烂熟,为虫所食,爪摘疮开,临火坑炙。有人为彼怜念愍
      伤,求利及饶益,求安隐快乐,与如其像好药(1408)。与如其像好药已,除病得力,不坏
      诸根,已脱癞病,身体完健,平复如故,更还本所。彼若见人有癞病者,身体烂熟
      ,为虫所食,以爪摘疮开,临火坑炙。须闲提!彼人见已,宁复意乐称誉。耶(1409) ?”
      “须闲提!譬如有一位痳疯病患者,他的身体腐烂,被虫所食,用指甲捉破伤口,
      在火坑烧灼身体。有人可怜他、悲愍他,希望他能得到安隐快乐,于是便带外科医
      师来〔为他〕治疗。为他治疗之后,便能不伤害六根,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