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第四经(大二.七三○中)。
本经叙述佛陀以王边城应具足之七事,即楼橹、池堑、通道、军力、军器、守门
大将、高墙,以及四食,即水草樵木、稻谷及麦、粘豆及大小豆(芝麻、绿豆、
豆类与谷类)、酥油蜜甘蔗糖鱼盐脯肉,比喻圣弟子应具足之七法,即坚信、惭
耻、羞愧、精进、多闻、正念、智慧,及四增上心,即初禅、二禅、三禅、四
禅。
(四) 水喻经………………………………………………………………………………三一
《增支部》七.一五〈水喻经Udakupama sutta〉(AN。 IV。 p。11)、佛说咸水喻
经(大一.八一一中)、增一阿含等法品第三经(大二.七二九下)。
本经叙述佛陀以七种在水中的人,即常卧水中、出水还没、出水而住、住已而
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而为住岸人,比喻世间七种不同层次的
人,即常行恶法、失信不因、信固不失、得须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漏尽
解脱。
(五) 木积喻经……………………………………………………………………………四一
《增支部》七.六八〈火经Aggi sutta〉(AN。 IV。 p。128)、增一阿含五王品第十
经(大二.六八九上)。
本经叙述佛陀以会造成身体受苦或死亡的七事,即炯燃俱炽的大木积、力士的坚
索毛绳、力士的莹磨利刀、炯燃俱炽的铁铜鍱、力士的热铁丸、炯燃俱炽的铁铜
床、力士的铁铜釜,告诫诸比丘宁受此苦,也不应该以犯戒不精进、非沙门之
身,享受现世之欲乐,即抱坐卧女人、受信施按摩身体、受信施礼拜恭敬、受信
施衣服、受信施食、受信施床榻卧具、受信施房舍,以免出家修行却失去修行人
的目标,甚至在命终身体坏散之后,堕至恶处,生地狱中。
(六) 善人往经……………………………………………………………………………五九
《增支部》七.五二〈人趣经Purisagati sutta〉 (AN。 IV。 p。70)。
三
四
本经叙述佛陀以七种燃烧物熄灭的快慢情形,即才燃便灭之烧麦孚、迸出即灭之火
花、尚未坠地即灭之火花、堕地即灭之火花、燃少薪草才灭之火、燃多薪草才灭
之火、延烧多处才灭之火,比喻三果圣人命终后的七种趣向,即中般涅槃、中般
涅槃、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行般涅槃、上流阿迦腻吒般涅槃。另
外,佛陀也说明达到无余涅槃者,命终的当下就已彻底熄灭,没有任何的趣向。
(七) 世间福经……………………………………………………………………………六九
增一阿含七日品第七经(大二.七四一中)。
本经叙述佛陀为摩诃周那解说七种世间福,即对僧团布施房舍、布施卧具、布施
衣服、布施饮食、布施人力、于风雨寒雪中增加布施、令僧众安乐修行,以及七
种出世间福,即闻佛陀及佛弟子于彼处游化,心生欢喜;闻佛陀及佛弟子将游化
至此,心生欢喜;闻佛陀及佛弟子已游化至此,心生欢喜;以清净心往见佛陀;
礼敬供养佛陀及佛弟子;归依三宝;受持五戒。
(八) 七日经………………………………………………………………………………七七
《增支部》七.六二〈太阳经Suriya Sutta 〉(AN。 IV。 p。100)、佛说萨钵多酥哩
逾捺野经(大一.八一一下)、增一阿含七日品第一经(大二.七三五中)。
本经叙述佛陀以七种异常天候所造成世间崩散坏灭的情形,即不雨时树木的枯
槁、二日出世时沟渠的竭尽、三日出世时江河的竭尽、四日出世时五河源头的竭
尽、五日出世时大海水的竭尽、六日出世时世间及须弥山王的冒烟、七日出世时
世间及须弥山王的起火燃烧,说明世间无常,并告诫弟子当观诸行无常、生厌
离、求舍离、求解脱。
(九) 七车经………………………………………………………………………………八九
《中部》二四〈传车经Rathavinita sutta〉(MN。 I。 p。145)、增一阿含等法品第
十经(大二.七三三下)。
本经叙述尊者满慈子为回答尊者舍梨子所问“何故从佛修行”,而以拘萨罗国波
斯匿王依序乘坐七车,才从舍卫城到达目的地婆鸡帝城,说明修行必须具足七
事,即戒净、心净、见净、疑盖净、道非道知见净、道迹知见净、道迹断智净,
才能达到修行的目的,成就无余涅槃。
(一○) 漏尽经…………………………………………………………………………一○七
五
六
《中部》二〈一切漏经Sabbasava Sutta〉(MN。 I。 p。6)、佛说一切流摄守固经
(大一.八一三上)、增一阿含七日品第六经(大二.七四○上)。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解说断尽一切烦恼的七种方法,即从正确的见解断烦
恼、从守护六根断烦恼、从受用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断烦恼、从忍耐身体的苦痛
乃至毁谤漫骂断烦恼、从回避恶知识恶朋友恶住处断烦恼、从去除欲念恚念害
念断烦恼、从修习七觉支断烦恼。
(一一) 盐喻经…………………………………………………………………………一一九
《增支部》三.九九〈盐粒经 Lonapha1a sutta〉(AN。 I。 p。249)。
本经叙述佛陀以三种譬喻,即盐水、夺羊、负债,为诸比丘说明不同的人造作
相同的业,会受不同的果报,即不修习身、戒、心、慧的人,造作不善业,会
遭受严重的苦果地狱之报;修习身、戒、心、慧的人,造作不善业,会遭受轻
微的苦果现法之报。
(一二) 和破经…………………………………………………………………………一二九
《增支部》四.一九五〈和破经Vappa Sutta〉(AN。 II。 p。196)。
本经叙述佛陀为了纠正和破错误的观念,即“过去世的不善业必须报尽后才能
得到解脱。”而向和破说明只要能守护身、口、意行,不再造作不善、无明的
身、口、意行,并且舍断过去不善的行为,便能于现世断尽一切烦恼忧戚,于
未来世也不会产生烦恼,遭受苦报。心能如此彻底解脱者,便能成就六善住
处,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时,心不生起欢喜与
忧戚,维持正念正智,保持平衡,不受影响。
(一三) 度经……………………………………………………………………………一四一
《增支部》三.六一〈度处经 Tittha sutta〉(AN。 I。 p。173)。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说明,如何以理来降伏外道的沙门、婆罗门所坚持的三
种邪见,即人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过去世的业造成的、人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自在
化作天造成的、人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无因无缘造成的。此外佛陀也提出他自
知、自觉,为诸比丘所说的法,即六处法、六界法,并且勉励诸比丘修习四圣
谛,即知苦、断苦集、证苦灭、修苦灭道,如此便可究竟解脱。
(一四) 罗云经…………………………………………………………………………一五一
七
八
《中部》六一〈于庵婆拉提卡教诫罗喉罗经(Amba1atthika Rahu1ovada
sutta〉(MN。 I。 p。414)。
本经叙述佛陀为尊者罗喉罗说法,以水器的四种譬喻,即泻留少水、尽泻弃
已、空水器覆着于地、空水器面上而立,比喻修行人所做的修行很少、舍弃修
行、背离修行、空虚无用的修行。又以大象入阵战斗时,尚护于鼻及一切尽用
的二种情形,比喻有惭有愧者及无恶不作者;并且以镜子观面之净不净,比喻
修行人应当观照、净化自己的身口意业。
(一五) 思经……………………………………………………………………………一六七
《增支部》十.二○六、二○七〈思经 Cetan Sutta〉(AN。 V。 p。292;297)
《增支部》十.二○八〈业所生身经 Karaja…kaya sutta〉(AN。 V。 p。299)。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说明“故意造作的行为必定受报,非故意造作的行为不
一定会受报。”另外,佛陀也说明身、口、意三类共十种恶业,若能离此十恶
业,具足十善业,并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则可达到至少三果阿那含的成
就。
(一六) 伽蓝经…………………………………………………………………………一七五
《增支部》三.六五〈羇舍子人民经 Kesaputtiya sutta〉(AN。 I。 p。188)。
本经叙述佛陀为住在羇舍子镇的伽蓝族人详细说明远离十恶业,修习慈悲喜舍
四无量心,便可得四种安隐,即身坏命终得生善处、智者所称赞、因不作恶故
不生苦、内心清净不与众生诤论。
(一七) 伽弥尼经………………………………………………………………………一八九
《相应部》四二.六〈西地方人 (死者)经 Pacchabhumako (Matako)
sutta〉(SN。 IV。 p。311)。
本经叙述佛陀为村长阿私罗子说明造作善恶(白黑)业的果报,即造作十恶
业,命终后公必定往生恶处;造作十善业,命终后必定往生善处,不会因为向天
祈求而会有所改变。另外,佛陀也说明八正道是往生善处的方法。
(一八) 师子经…………………………………………………………………………一九九
《增支部》八.十二〈狮子经Siha sutta〉(AN。 IV。 p。179)、四分律卷第四十
二(大二二.八七一中)。
九
一○
本经叙述佛陀为尼干外道的弟子狮子将军详细说明自己所主张的八种法,即远
离身口意的邪恶行为、造作善的身口意行为、断灭身口意的邪恶行为、厌恶身
口意的邪恶行为、调伏贪欲瞋恨愚痴、断除无益的苦行、断除入胎再生、解脱
生老病死忧愁烦恼而得安隐。
(一九) 尼干经…………………………………………………………………………二一五
《中部》一○一〈天臂经 Devadaha sutta〉(MN。 II。 p。214)。
本经叙述佛陀非常仔细地从三个角度来破除尼干众“苦行可断苦”的邪见,即
不知道过去世的种种,怎能确定苦行可以断除过去世的行为;修苦行如果能断
除过去世行为所带来的苦,就不会在现世受苦;既然已造作行为之报应无法被
改变,苦行又有何用。最后,佛陀详细地说明断苦的正确方法,即修身口意善
业,断身口意业。此外,更应进一步断除五盖、修四禅定、知四圣谛,或行
八正道,如此才能彻底断除烦恼。
(二○) 波罗牢经………………………………………………………………………二四一
《相应部》四二.十三〈波罗牢 (可意)经 Pata1i(Manapo)sutta〉(SN。 IV。
p。340)。
本经叙述佛陀以巧妙的譬喻降伏波罗牢村长的邪见,即“佛陀知道各种不同的
邪见及不善的行为,所以佛陀具足各种不同的邪见及不善的行为。”并且举例
说明在现世造作同样的行为,可能会受不同的果报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