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语彼:此是我,为能觉、能语、作、教作、起、教起,谓彼彼处,受善恶业报(149)。于
      中或有作是念:此不相应,此不得住,其行如法。因此生彼,若无此因便不生彼;
      因此有彼,若此灭者,彼便灭也。所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188),若无明
      灭,则行便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189)。大王!于意云何?色为有常?为无常耶?”
      “如果众生以身体造作邪恶的行为,以嘴巴、意念造作邪恶的行为,诽谛圣人,因

一四三 中阿含经卷第十一

一四四 王相应品第六(62)频鞞娑逻王迎佛经第五

      为邪见而造作邪见的行为,那么会因为这样的情形,在命终身体坏散之后,轮回至
      恶处,乃至地狱中。如果众生以身体造作善良的行为,以嘴巴、意念造作善良的行
      为,不诽谛圣人,因为正见而造作正见的行为,那么会因为这样的情形,在命终身
      体坏散之后,得生善处,甚至天界。因为我如实地知道事实,所以不会认为:主张
       ‘此是我的本我’者,可以知道在某某处受善恶业的果报,这个 ‘此是我的本我’
      是常的、坚固的、永怛的、不变异法、将会永远存在的。对此,我清楚地知道:这
      是不相符的,不存在的,不如法的。凡事是由因而生起,如果没有因,果就不会生
      起;由因生果,因若灭时,果便灭。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为造作;因为有行为造
      作,所以有识;因为有识,所以有名色;因为有名色,所以有六种感官;因为有六
      种感官,所以有接触;因为有接触,所以有感受;因为有感受,所以有贪爱;因为
      有贪爱,所以有执着;因为有执着,所以有存在,因为有存在,所以有生;因为有
      生,所以有老、死、忧愁、悲泣、痛苦、懊恼、绝望;因为无明的灭尽无余而灭尽
      行为造作,因为行为造作的灭尽而灭尽识,因为识的灭尽而灭尽名色,因为名色的
      灭尽而灭尽六种感官,因为六种感官的灭尽而灭尽接触,因为接触的灭尽而灭尽感
      受,因为感受的灭尽而灭尽贪爱,因为贪爱的灭尽而灭尽执着,因为执着的灭尽而
      灭尽存在,因为存在的灭尽而灭尽生,因为生的灭尽而灭尽老、死、忧愁、悲泣、
      痛苦、懊恼、绝望。大王!你认为如何?色是常?还是无常?”
  21。 答曰:“无常也,世尊!”
      摩竭陀国洗尼频毗娑罗王回答说:“色是无常。佛陀!”
  22。 复问曰:“若无常者,是苦?非苦耶?”
      佛陀又问:“如果是无常,那么是苦?还是非苦?”
  23。 答曰:“苦、变易也,世尊! ”
      摩竭陀国洗尼频毗娑罗王回答说:“是苦的,而且会变化的。佛陀!”
  24。 复问曰:“若无常、苦、变易法者,是多闻圣弟子颇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410)’
      耶?”
      佛陀又问:“如果是无常、苦、会变化的,那么广泛学习的圣弟子是否应该接受‘
      〔色〕是我,是我的,我是〔色〕’呢?”
  25。 答曰:“不也,世尊!”

一四五 中阿含经卷第十一

一四六 王相应品第六(62)频鞞娑逻王迎佛经第五

      摩竭陀国洗尼频毗娑罗王回答说:“不应该。佛陀!”
  26。 “大王!于意云何?觉、想、行、识为有常?为无常耶?”
      佛陀又问:“大王!你认为如何?受、想、行、识是常?还是无常?”
  27。 答曰:“无常也,世尊!”
      摩竭陀国洗尼频毗娑罗王回答说:“受、想、行、识是无常。佛陀!”
  28。 复问曰:“若无常者,是苦?非苦耶?”
      佛陀又问:“如果是无常,那么是苦?还是非苦?”
  29。 答曰:“苦、变易也,世尊! ”
      摩竭陀国洗尼频毗娑罗王回答说:“是苦的,而且会变化的。佛陀!”
  30。 复问曰:“若无常、苦、变易法者,是多闻圣弟子颇受 ‘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耶?”
      佛陀又问:“如果是无常、苦、会变化的,那么广泛学习的圣弟子是否应该接受 ‘
      〔受、想、行、识〕是我,是我的,我是〔受、想、行、识〕’呢?”
  31。 答曰:“不也,世尊!”
      摩竭陀国洗尼频毗娑罗王回答说:“不应该。佛陀!”
  32。 “大王!是故汝当如是学,若有色,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内、或外,或
      粗、或细,或好、或恶,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当以慧观
      知如真。大王!若有觉、想、行、识,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内、或外,或
      粗、或细,或好、或恶,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当以慧观
      知如真。大王!若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彼便厌色,厌觉、想、行、识,厌已便无
      欲,无欲已便得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
      有,知如真。”
      “所以,大王!你应该学习以智慧如实地观察色、受、想、行、识,不论是过去的
      、未来的、现在的、内在的〔自己的〕、外在的〔他人的〕、粗的、细的、好的、
      不好的、近的、远的,统统不是我,不是我的,我不是色、受、想、行、识。大王
      !如果广泛学习的圣弟子能够如此地观察,便能厌离色、受、想、行、识,因为厌
      离便能离欲,因为离欲便能得解脱,因为解脱便知道解脱的状态:没有再生,尽苦
      之道已经圆满成就,应做之事已经完成,命终之后没有来生。”

一四七 中阿含经卷第十一

一四八 王相应品第六(62)频鞞娑逻王迎佛经第五

  33。 佛说此法时,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293),及八万天、摩竭陀诸
      人万二千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于是,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见法得法,觉白净
      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从他,无有犹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
      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84),唯愿世尊受我为
      优婆塞(176)!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当佛陀在说这个法的时候,摩竭陀国洗尼频毗娑罗王、八万位天人,以及一万二千
      位摩竭陀人远离烦恼污秽,生起清净的智慧,能够了知缘起法。于是,摩竭陀王洗
      尼频毗娑罗亲自体证佛陀所说的法,断除一切的疑惑,不会再接受其他的宗教导师
      及其说法,不再有犹豫,证得初果,对于佛陀的教法有坚定的信心,没有丝毫的疑
      惑犹豫。他从座起身,顶礼佛足,告诉佛陀:“佛陀!请接受我成为你的在家弟子
      ,从现在开始一直到生命结束,都能够以佛陀、佛陀的教法、比丘僧团做为我归依
      的对象。”
  34。 佛说如是,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及八万天、摩竭诸人万二千及千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摩竭陀国洗尼频毗娑罗王、八万位天人、一万二千位摩竭陀人
      及一千位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一四九 中阿含经卷第十一

一五○ 王相应品第六(62)频鞞娑逻王迎佛经第五

      (六三)中阿含王相应品鞞婆陵耆经第六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萨罗国(1)。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拘萨罗国。
   2。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行道中路,欣然而笑。尊者(77)阿难(314)见世尊笑,叉手向佛,
      白曰:“世尊!何因缘笑?诸佛如来、无所著、等正觉(109)若无因缘,终不妄笑,愿闻其
      意!”
      有一次,佛陀与比丘众一起在路上游行,在途中佛陀突然微笑。尊者阿难看见佛陀
      突然微笑,便合掌请示佛陀:“佛陀!您为什么突然微笑呢?佛陀不会无缘无故而
      笑,请佛陀告诉我原因。”
   3。 彼时,世尊告曰:“阿难!此处所中,迦叶(448)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在此处坐,为弟子
      说法。”
      佛陀回答说:“阿难!迦叶佛陀曾经坐在这里为弟子说法。”
   4。 于是,尊者阿难即在彼处速疾敷座,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唯愿世尊亦坐此处,

一五一 中阿含经卷第十二

一五二 王相应品第六(63)鞞婆陵耆经第六

      为弟子说法!如是此处为二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所行。”
      于是,尊者阿难立刻在该处铺设座位,然后合掌告诉佛陀:“佛陀!请您也坐在此
      处,为弟子说法!使这里成为二位佛陀说法的地方。”
   5。 尔时,世尊便于彼处坐尊者阿难所敷之座,坐已告曰:“阿难!此处所中,迦叶如
      来、无所著、等正觉有讲堂,迦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于中坐已,为弟子说法。
      阿难!此处所中昔有村邑,名鞞婆陵耆(644),极大丰乐,多有人民。阿难!鞞婆陵耆村
      邑之中有梵志(9)大长者,名日无恚,极大富乐,资财无量,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封户
      食邑种种具足。阿难!梵志大长者无患有子,名优多罗摩纳(645),为父母所举,受生清
      净,乃至七世父母不绝种族,生生无恶,博闻总持,诵过四典经,深达因、缘、
      正、文、戏五句说(646)。阿难!优多罗童子有善朋友,名难提波罗陶师(647),常为优多罗童
      子之所爱念,喜见无厌。”
      佛陀便坐在尊者阿难铺设之座位,坐定之后,告诉尊者阿难:“阿难!这里曾经有
      迦叶佛陀的讲堂,迦叶佛陀曾经坐在这里为弟子说法。阿难!这里曾经有一个村落
      名为‘鞞婆陵耆’,其中有许多人民,他们的生活是极为富足快乐的。阿难!在鞞
      婆陵耆村落中有一位婆罗门长者,名为 ‘无恚’,他拥有无数的财宝,还有不可计数
      的牲畜、事业,并且有许多的封地。阿难!婆罗门长者无恚有一个儿子,名为 ‘优
      多罗’,是从父母两方善生者,上至第七代的血统都是清净的,血统没有混杂或缺点
      ,是三吠陀的好学者及持诵者,精通语汇、仪规、音韵论、语源论及第五项历史的
      诗句家与文法家。阿难!优多罗青年有一位善朋友,名为 ‘难提波罗陶师’,是优多
      罗青年所喜爱,欢喜见到的朋友。”
   6。 “阿难!难提波罗陶师归佛、归法、归比丘众(84),不疑三尊,不惑苦、⊕集、灭、道
      (42),得信、持戒、博闻、惠施、成就智慧。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
      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彼于杀生净除其心。阿难!难提波罗陶师离不与取,断不
      与取,⊕与之乃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吝,不望其报,彼于不与取净除其
      心。阿难!难提波罗陶师离非梵行(25),断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净无秽,
      离欲断淫,彼于非梵行净除其心。”
      “阿难!难提波罗陶师归依佛陀、佛陀的教法、比丘僧团,对于三宝没有任何的疑
      惑,对于苦、苦的起因、苦的寂灭、灭苦的方法没有疑惑,具足信心、德行、学习

一五三 中阿含经卷第十二

一五四 王相应品第六(63)鞞婆陵耆经第六

      、布施与智慧。而且他远离杀生,断除杀生,舍弃刀杖,于一切众生,乃至昆虫,
      具足惭愧,有慈悲心,心中彻底清净,毫无杀生之念。阿难!难提波罗陶师远离偷
      盗,断除偷盗,有所给与才取,欢喜给与而取,常行布施,慷慨而不吝啬,不求回
      报,心中彻底清净,毫无偷盗之念。阿难!难提波罗陶师远离不道德的生活,断除
      不道德的生活,勤修道德的生活,过着努力、清净而无污秽的生活,去除淫欲,心
      中彻底清净,毫无不道德之念。”
   7。 “阿难!难提波罗陶师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
      信,不欺世间,彼于妄言净除其心。阿难!难提波罗陶师离两舌,断两舌,行不两
      舌,不破坏他,不闻此语彼,欲破坏此:不闻彼语此,欲破坏彼。离者欲合,合者
      欢喜,不作群党(209),不乐群党,不称群党,彼于两舌净除其心。阿难!难提波罗陶师
      离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