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佛教史
生净土法门的修习。
元朝的华严宗主要在五台山传播,代表人物有文才、了性等。
(六) 白莲宗转为白莲教
白莲宗自小茅闍梨主持教务以来,宗风渐乱,成为社会的弊端。元朝时,政府下令禁白莲社。庐山东林寺的普度作《庐山莲宗宝鉴》,阐明茅子元所提倡的白莲宗法义,致力于恢复白莲宗的运动。后来终于得以恢复。
白莲宗有夜间集合的惯例,一些反政府人物借机潜入,以谋推翻政府。所以不久,白莲宗又被政府禁止。
后来,白莲宗渐渐与民间的弥勒信仰及摩尼教相混合,形成了白莲教,在民间秘密流传。
白莲教并非佛教,但依托佛教,常以推翻政府为目的。元未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建立红巾军,成为当时的反政府力量,后被镇压。
(七) 白云宗的兴衰
宋朝从华严宗分出的白云宗,是清觉所创,因杭州白云庵而得名。白云宗宣扬儒、释、道三教一同之说,提倡躬耕自活,不事荤酒,不娶妻。白云宗将修行果位分为十地,即:第一须陀洹果,第二斯陀含果,第三阿那含果,第四阿罗汉果,第五辟支佛果,第六远行地,第七,不动地,第八善慧地,第九法云地,第十妙觉地。这称为“十地三乘顿渐二教”。
白云宗只以华严为顿教佛乘,贬低禅宽示、法华等都是不了义的渐教。由于白云宗知见上的偏执,加之其排斥他宗的行为,所以自从在世间出现,就受到反对。尤其是禅宗,视白云宗为邪党。
而在元朝时期,白云宗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汉地的一大教团。但由于其宗夺田损民,被政府禁止。加之明初政府也禁止白云宗,于是其宗绝迹不存。
(八) 日本日莲宗的建立
公元十三世纪,日本僧人日莲因读《涅槃经》中“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一段,决定选择一部经典为自己的修行依据。后来,日莲开始对外宣说只有《法华经》才是成佛之法,建立了“日莲法华宗”,简称日莲宗。
日莲宗在吸收了日本神道教的基础上,宣扬“三大秘法”的教义。三大秘法即是本门的本尊;本门的题目;本门的戒坛。以此概括戒、定、慧三学。
本门的本尊即日莲宗所说的定学,是指“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祗劫,常住不灭”的佛,其形相为“十界曼荼罗”,在其所绘的“曼荼罗”中央,写“南无妙法莲华经”七字,作为十界曼荼罗的总体,周围画诸尊而为别体,横向表十方,纵向表三世。这就是日莲宗所奉的本尊。
本门的题目即日莲所说的慧学,指日莲宗皈依本尊的修行方法即唱诵“南无妙法莲华经”七字。日莲宗认为此七字已代表一切法,只要唱诵此七字,不管是否懂得意思,也不管善恶之人,都能成佛。
本门的戒坛即日莲宗所说的戒学,即是唱诵“南无妙法莲华经”七字,以此七字作为自己的戒坛。
日莲宗贬低其他宗系,提出“四个格言”,即“念佛是无边地狱之业。禅宗是天魔的行为。真言是亡国的恶法。律宗是国贼的妄说。”以此挑起门户之争。
虽然日莲宗知见偏执,又挑起门户之争,但由于其教义简单,在日本的农民、渔民、中下层武士、商人和手工业者阶层中,受到了不少人的信奉,而其内部的争执非常频繁。
第十五章 明朝时期的佛教
(一) 明初的佛教政策
公元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定都北京,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朱元璋少年时曾在濠州(安徽凤阳)皇觉寺出家,成为皇帝后,对佛教也十分重视。但出于政治的需要,朱元璋更重理学,以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所以对佛教的控制也十分严格。
朱元璋在金陵天界寺设善世院,任命慧昙管理全国佛教。在慧昙以下又设统领、副统领等僧官,以控制佛教教团。
明朝政府废除了藏传佛教在内地的特权,但仍给予藏传僧人以优厚的礼遇。 此后,明朝政府又把国内寺院分成禅寺、讲寺、教寺三类。禅寺指禅宗寺庙。讲寺指华严、天台、法相诸宗寺庙。教寺专门从事瑜珈显密法事仪式,为死者举办追善供养、为生者祈福等活动。政府要求各类寺庙僧人专事己业;规定僧人不得以化缘为由,强索捐助,奔走市村;也不许僧人交结官府;禁止俗人无故进入寺庙。
这些政策,影响和限制了佛教在民间的传播。
(二)宗喀巴大师建立格鲁派佛教
宗喀巴大师,公元十四、十五世纪佛教大师,原名罗桑扎巴,出生在宗喀地方(青海湟中县),人们尊称他为宗喀巴。
宗喀巴大师出身地方官员家庭,三岁从黑帽系噶玛噶举第四世噶玛巴乳多吉受根本五戒,七岁起随甲琼寺主持顿珠仁钦出家,修学噶当派教法九年,十七岁时入藏深造,广学佛典,二十五岁时,已完成了《现观庄严论》、《俱舍论》、《集量论》、《释量论》、《入中论》等经典的学习,皆能了悟其义趣,并在辩论中屡屡获胜。
宗喀巴大师二十九岁时,从楚臣仁钦受比丘戒,此后开始收徒讲经。同时,宗喀巴大师系统修学密法。不久,他已精通萨迦、噶举、噶当派教义。
针对当时一些寺院僧侣,尽同俗装;不习经典,乱受灌顶;不守戒律的流弊,宗喀巴大师决心建立新教。
当时,西藏有两位以重视戒律而闻名的僧人,一个名叫喇钦贡巴饶萨,一个名叫喀且班钦释迦室利,二人都戴黄帽。宗喀巴大师也非常重视戒律,于是自己也改戴黄帽,并令弟子也改戴黄帽,以自警严持戒律。以后,戴黄帽成为了宗喀巴法系的特征。
另外,宗喀巴还主张修复旧寺,提倡振兴纯正佛教。
宗喀巴大师融通中观、唯识二派的教义,遵从中观宗应成派正理,摄唯识教义于中观之中,广为宣说佛法要义,并造《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菩萨戒品释》、《事师法五十颂释》、《中论广释》、《辨了不了认论》,广宣正理,得到大众生信仰。
公元一四○九年,宗喀巴在当时西藏帕竹政权的支持下,在拉萨大昭寺召开了全藏规模的“祈愿法会”。通过这次法会,宗喀巴成了西藏公认的宗教领袖,宗喀巴的教法深入人心。
法会后,宗喀巴在拉萨以东六十里处的旺古尔山旁建立了“甘丹南结林”,即甘丹寺。从此,宗喀巴以甘丹寺为本山,正式建立了藏传格鲁派佛教,格鲁派意为善律学派,由于其派行者戴黄帽,又被称为黄教。
宗喀巴建立格鲁派佛教不久,派弟子释迦也失(第十世章迦大师)到汉地朝觐明成祖。明成祖封释迦也失为“西天佛子大国师”。格鲁派的地位得到了中央的确认。
此后,宗喀巴又命弟子扎西贝丹在拉萨以西建“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即哲蚌寺;命释迦也失在拉萨以北建“大乘洲”,即色拉寺。
格鲁派佛教以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三大寺为中心,迅速传播开来,成为藏传佛教中非常壮大的教派。
格鲁派佛教,融中观、唯识教理,广宣缘起性空的法义,注重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三要,强调依次第修行,显密兼修,以显为基础,以密达究竟,并特重戒律。其根本经典有《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现观庄严论》、《释量论》、《入中论》、《俱舍论》、《十诵律》等。
宗喀巴大师六十三岁时圆寂。他所创建的格鲁派佛教,在他的弟子嘉曹杰、克主杰(第一世班禅大师)、根敦珠巴(第一世达赖喇嘛)等的弘扬下,发展迅速,大兴于世。
(三) 格鲁派佛教的发展
宗喀巴大师在世弘法时,其徒众都从宗喀巴大师的大弟子嘉曹杰受学。宗喀巴大师圆寂后,嘉曹杰接受了宗喀巴大师的衣帽,继承了法位,统领格鲁派佛教,宣说格鲁派的教法,造有《中论八大难义备忘录》、《中论八大难义释》、《入中论略义》、《中观宝鬘论释》、《中观四百论释》、《释量论颂释》、《决定量论大疏》、《集密妙吉祥金刚曼荼罗仪轨》、《时轮二次第道修法》等,后于六十九岁时圆寂。
嘉曹杰圆寂前一年,传位于宗喀巴大师的另一位大弟子克主杰。克主杰一生弘扬格鲁派教义,造有《宗喀巴大师传》、《现观庄严论注疏》、《释量论大疏》、《续部总建立论》等,为格鲁派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于五十四岁时圆寂。
宗喀巴大师圆寂后,他的几个大弟子,以拉萨为中心,分赴各地,弘法传教。根敦珠巴在日喀则修建了扎什伦布寺,该寺与前面所述的三大寺,合称黄教四大本山。绛钦却杰到蒙古传法,并将格鲁教义传到了汉地,在五台山建立了五座黄教寺庙。堆喜饶桑布将格鲁派佛教传到了阿里地区,他的侄子喜饶巴将噶当派名寺托林寺纳入了格鲁派。麦喜饶桑布在西康地区弘法,在昌都建立了著名的强巴林寺。喜饶僧格在拉萨建立了举麦扎仓(黄教下密院),他的弟子贡噶顿珠建立了举堆扎仓(黄教上密院)。
到十五世纪中叶以后,格鲁派佛教以甘丹、哲蚌,色拉、扎什伦布四大寺为中心,已广泛传播,成了藏传佛教中最庞大的教派。
(四) 汉的善书、宝卷的流行
明朝的汉地,由于佛教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佛法正理难以在民间传播,汉地民间三教合一的思想广泛发展,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教法。善书、宝卷的流行就是其代表。
善书指劝善之书,是在道教的基础上,宣扬三教合一之说。当时流行于世间的主要有《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
宝卷是由唐代佛教变文演化而成,也是以三教合一说为基本内容,其形式主要是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和佛教故事等等。当时流行于世间的主要有《香山宝卷》等。
(五) 明朝末年的“四大高僧”
明朝佛教,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下没有什么发展,但到了明朝末年,却有了些复苏之势。当时佛教,以禅宗和净土宗较为流行。而在这一时期,对佛教的弘传起到重要作用的,是袾宏、真可、德清、智旭,当时称为“四大高僧”。袾 宏,别号莲池,公元十六、十七世纪净土宗佛教名僧,俗姓沈,杭州人,青年连遭丧父、失儿、丧母之苦,看破红尘而出家。后来,他一生专弘净土宗教义,又提倡教、禅并重,常以“老实念佛”劝导众生。他很重视戒律,提倡戒杀放生。另外,他还修定了《水陆仪轨》,以便于佛教在民间流传。袾宏八十一岁时往生净土。他的著作主要汇集在《云栖法江》中。
真可,号紫柏,公元十六、十七世纪名僧,俗姓沈,江苏吴江人,少年远游,在苏州虎丘云岩寺闻僧诵八十八佛名号,心生欢喜而出家。他认为禅家只讲机缘,净土宗只知念佛求生净土,都是一种偏执,只有文字经教才是学佛的根本,于是专研经教。他曾听说袁了凡居士慨叹请经困难,于是发起刻经的活动,刻经流通。后他被诬入狱,六十一岁时入灭于狱中。
德清,别号憨山,公元十六、十七世纪禅宗名僧,俗姓蔡,安徽全椒人,出家后随云谷学禅。后来,德清弘扬禅宗教义,提倡了悟心性,主张“禅乃心之异名,若了心体寂灭,本自不动,又何行住之拘?”他也提倡融通他宗教法,重视净土法门,主张“今所念之佛,即性弥陀,所求净土,即唯心净土”。另外,他也强调三教调合,主张“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德清曾因私创寺院被发配雷州,但他仍坚持弘法。后来,德清遇朝庭大赦,在九江、杭州、常熟等地弘法,后到曹溪弘法,七十八岁时圆寂于南华寺。
智旭,字蕅益,别号八不道人,公元十六、十七世纪净土宗名僧,俗姓钟,江苏吴县人,先学儒教,毁谤释、老,后读袾宏的《自知录》、《竹窗随笔》,则不再谤佛,后出家为僧。后来,智旭主张弘净土宗教义,主张“若律、若教、若禅,无不从净土法门流出,无不还归净土法门。”智旭又将持名念佛分为“事持”与“理持”两种,宣说“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宏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智旭又宣说念他佛、念自佛、自他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