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净土论





上味、身分圆满、乌瑟腻沙、广长舌、得梵音声、狮子颔轮、齿鲜白、齿平整、齿齐密、四十齿、目绀青和牛王睫)福德的大丈夫。能表明正士内在的所有美德显露于外相,由指甲赤铜色等八十随好(八十种好。如来所有八十种微妙细相:属于爪甲者三、指者三、脉络者二、足者三、步态者七、头部者三、发者六、目者五、眉者四、耳者二、鼻者二、口者二、舌者三、齿者五、语者二、手者二、手纹者三、全身功德者十、身无瑕疵者四、下体者四、脐者二、总行止者三,共有八十)所严饰。妙相主要是指粗相,随好是细相。一面表示唯一离戏法身;二臂表示智慧与方便二者;双手结定印表示方便与智慧(无二);以定印托着充满甘露的钵盂表示以深广正法满足一切众生。令诸众生最初趋入别解脱之标帜:身着出家三衣,即上身披蓝色七衣及红色祖衣,下身穿红黄色五衣(僧裙)。双足金刚跏趺坐表示于轮涅等性之义中不动摇。根据续部、密宗诸仪轨及嘎单巴仁波切等大德们(修行境界中)所见,阿弥陀佛所坐的法座是由大如须弥山的八大孔雀及无数小孔雀支撑着的珍宝座,上面有五颜六色的千瓣莲花,莲花上有满月轮的坐垫,坐垫上方是名为莲花光明的珍宝菩提树,高达六十万由旬,树根粗达五百由旬,八百由旬的枝叶相互掩映,并有争奇斗艳的鲜花及累累的硕果,还有如皎月般的宝珠、帝释所持的宝珠、如意宝珠等,以及珍宝束、装饰鬘、黄金、珍珠、珍宝的璎珞、铃铛、孪铃(大小铃铛)等装饰着。仅仅见到这颗菩提树直至菩提果之间不会患眼病;听到此树的声音不会患耳病;若得以品尝则不会患舌病;身体碰到树影不会罹患身体疾病;若忆念此树则可自然生起等持;见到这棵树以后不会退转菩提等有无量功德。阿弥陀佛背面倚靠这样一棵菩提树而安住。

    以上是观想身相。

    佛经中没有直接宣说法座等,所说的菩提树大小等略有不同,因为佛陀的行境不可思议、众生各自福德有大小之别而导致说法和所见也有所不同。

    己二、明观其意功德:

    慈悲慧眼遥视我。

    再观想:阿弥陀佛一定正以大慈大悲的慧眼从遥远的极乐世界注视着我。如律藏中说:“遥远所住佛,慧眼即清净,何具此治力,顶礼胜医王(指可疗愈众生惑疾的佛陀)。”如果自己具有信心,那么佛陀的观照是无有远近的。譬如,虽然太阳位于高高的天空中,但是它的光芒却可照射到此处。本来,圆满正等觉恒时具足大悲心,无论自己祈祷与否,佛的大悲观照始终周遍各方。然而,如果没有以信心祈祷开启大悲之门,则无法见到加持的光明。例如,虽然室外太阳时常升起,可是假设没有门窗,则阳光不可能射入室内。所化众生要得遇佛陀的大悲加持(必须要积资净障),如果没有以积资净障来净化自相续,则无法亲见佛陀,如同明镜未经擦拭便不能显现影像一样。

    己三、明观主要眷属:

    右侧观世音菩萨,身白左手持白莲,

    左侧大势至菩萨,身蓝左持金刚莲。

    右手施依印向吾,三大主尊如山王,

    巍然朗然坦然住。

    接着观想:阿弥陀佛身体的右侧是圣者观世音菩萨,身色洁白表示住于轮回却未沾染轮回的过患,一面二臂,以各种报身圆满服饰严饰,左手以三宝印执持六瓣白莲花茎于胸间,表示以如白莲花般纯洁的大悲心慈悯众生,白莲在耳边绽放,表示相续中谙熟所闻之法义并且增长智悲力。阿弥陀佛身体的左侧是大势至菩萨即金刚手,身色碧蓝表示法性不变,一面二臂,具足报身装束,左手以三宝印执持金刚所严饰的莲花于胸间,这表示其获得诸佛三密能力灌顶。二位大菩萨右手都是以施依印指向自己表示:任何众生若祈祷我们,则不必畏惧三界轮回之苦,即是无畏施的标帜。这里的施依印是右手从身体的髋骨处伸开,作摸顶式。三宝印是左手在胸前以拇指食指的指尖执持莲花茎,其余三指向上伸直。二位菩萨以站立式安住表示一切菩萨利益众生刹那也不懈怠,并趋入大乘道。以上阿弥陀佛与二大菩萨眷属即三大主尊犹如须弥山王一般胜过他众,巍然赫立,身体妙相随好的功德极其明显。也就是说,阿弥陀佛身色宛如阳光照射在红莲宝山上一般红亮,观世音菩萨身色如同阳光射在雪山上一般洁白,大势至菩萨身色好似阳光普照在蓝宝石山上一般碧蓝,他们(身体所发出的光芒)照亮了所有刹土;语言是六十种梵音之自性,清晰明朗,悦耳的妙音传遍整个刹土;意是慈悲智慧大光明之自性,恒时坦然安住。

    己四、明观其余眷属:

    大乘比丘十千亿,身皆金色相好饰,

    著三法衣黄灿灿。

    观想:阿弥陀佛有十千亿终生不退转的大乘比丘以及无数将得大菩提的声闻阿罗汉眷属。此处所说的十千亿是数量词,表示数量极多之义,而实际数量并非仅此而已。如《弥陀经》中说:“无量光佛之光芒、寿量、眷属、极乐世界安乐之因及功德普皆圆满,众多佛陀于数劫中说亦不能尽。譬如,比丘大目犍连获神变自在,彼若欲求,则一日内可数尽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星辰,具百千俱胝如是神变者于百千俱胝那由他年中不做任何余事,亦无法数尽无量光如来声闻众之百分之一量。”(如《佛说大阿弥陀经》中云:阿弥陀佛刹中诸声闻,有般泥洹者否?佛言:“此四天下星汝见之否?”答云:“皆已见之。”佛言:“如大目犍连飞行四天下。一日一夜可尽知其星数,彼刹声闻之众。尚百千亿倍,于四天下星,不可尽知其数。”)那些眷属身色无有差别全部是金黄色,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严饰,身着三法衣,犹如阳光照射在蔚蓝的海面一样黄灿灿。

    明观这样的刹土以及意念佛陀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随念三宝。如果面朝西方以对生(对面生起。在行者对面虚空中圆满生起坛场。预备坛场入于彩粉,智尊入于一切,并行供赞)的方式观想极乐世界则与修生起次第相同。然而,生起次第是观想实质性的本尊等,如若不具备清净的忆念,那就称为贪执妙相本尊之分别念,是生起次第的障碍。极乐世界则是未经绘画的自成坛城,观修阿弥陀佛也是以信心意念佛陀,因此无论观成如布画般扁平还是铸像般凹凸不平……,任何形象都可以,因为阿弥陀佛现在以色身住世,所以我们观想时不需要任何迎请、安住、祈送,而日日夜夜念念不忘才是一大要诀。

    在家男女们,最初在上师传授《极乐愿文》时要听讲,看看是否懂了,如果不懂,那么当传讲者从极乐世界的唐卡上加以介绍的时候,自己要认真细致地观看,之后闭目思维,看看这样的形相能不能浮现在心中,当心中现出来时,如果再三明观,则内心自然能够明现其形相。如果白天念念不忘,那么夜晚做梦遇到恐怖梦境时也定能忆念祈祷,如若梦中能如是忆念,那么临终时或中阴界出现恐怖、畏惧时定能忆念。假设在家男女们,明观阿弥陀佛主尊眷属、刹土庄严等实在无能为力,那么也可以意念:极乐世界位于西方,那里住有阿弥陀佛和他的眷属,他们正在注视着我,我自己死后立即往生极乐刹土。如是一心专注,以坚定信心忆念极乐世界或持诵阿弥陀佛名号,仅此也可算是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一因。

    曾有这样一则实例:达多(今炉霍县境内)地方一位具有信心的老人,常常祈祷阿弥陀佛并念诵了许多遍《极乐愿文》,但他一直认为阿弥陀佛身色肯定是淡蓝色的,而根本不会明观形相。可是,凭着信心力,他在临终时,阿弥陀佛及其眷属亲自降临在他面前,将这位老人接引到极乐世界。

    此外,古代一位具有强烈信心的老妇女持诵了三亿遍观音心咒及十万遍度母赞颂偈,结果,一日晚上梦中有一位不同寻常的女人给了她一件蓝色衣服。又一天晚上梦到一位顶具发髻、身着白衣之人给她一串水晶念珠。尽管那位老妇人全然不知观修二位本尊的身色、标帜,但她心中铭记二尊名号,并生起虔诚的信心,仅以此念诵及(信心力)便获得了成就。

    因此,无论是眼见佛陀的身相或耳闻名号,甚至仅仅意念阿弥陀佛垂念或手触佛像……,都必定成为解脱之因。所以,我们无论能否明观佛陀身相等,但一定不要忘记其名号。世尊也曾说:“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又云:“愚者具坚信,彼可获悉地。”“何者作意佛,能仁现彼前,赐灌顶加持。”《三摩地王经》中云:“能仁身相极庄严,何人行住坐卧时,忆念能王佛陀尊,本师恒时住彼前。”邬金莲花生大士说:“我常伴随具信者。”

    因此,自己若能顶礼、祈祷阿弥陀佛,乃至对阿弥陀佛生起一刹那的信心,则佛陀一定会以慧眼照见、以天耳明听、以他心通明知、以神足通立即来到他的面前赐予加持。虽然我们自己看不到,但佛陀却时时刻刻在关注着我们,犹如盲人面前有一位具明目之人一样,仅以意念佛陀也可往生极乐刹土。如《弥陀经》中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往昔(佛在世时),给孤独长者之女嫁给了边地的一位国王。那里只有外道而无有(僧众等)殊胜的福田。于是,她面向舍卫城方向,观想圆满正等觉佛陀并诚心祈祷,结果佛陀及其眷属瞬间降临在她面前。

    又如一位具信心的愚人工布觉沃奔迎请拉萨的觉沃仁波切到家中作客,结果觉沃仁波切真的亲自前往了(此例在《大圆满前行导文》中有细述)。因此,一开始以信心意念佛陀十分重要。

    此明观福田是下文所讲积资净障的所依,也是遣除发菩提心、成就清净愿的违缘,成办顺缘的见证者。(开法会等时)奉劝大家明观仿佛亲眼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怙主阿弥陀佛及其眷属一般地猛烈祈祷,心不外散而缓慢念诵“唉玛吙!自此日落之方向……著三法衣黄灿灿”一遍,一边念诵一边随词句忆念意义。

    这以上已圆满宣讲了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一因——反复明观极乐刹土及佛陀形象。

    妙相随好色身观不厌,明观怙主阿弥陀佛尊,

    生死梦境中有一切时,大悲铁钩摄受祈加持。

    第一因——明观福田终

 极乐愿文大疏 积资净障

    极乐愿文大疏

    积资净障

    丁二(积资净障)分七:一、顶礼支;二、供养支;三、忏悔支;四、随喜支;五、请转法轮支;六、祈请不入涅槃支;七、回向支。

    第二因——积资净障: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积累诸多善根,下面所讲的相续中生起愿行菩提心、成办所发殊胜愿也是以积累资粮之因作为前提。《广大游舞经》中说:“具有福德者,亦成诸所愿。”一切积累资粮的法门全部可包括在七支供中。

    戊一(对治我慢之顶礼支)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具有我慢者犹如高山及铁球一般,对他人无有礼拜、顶礼的恭敬心,正如所谓的“傲慢的山岗上存不住功德水”。傲慢者非但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反而会走向恶趣。

    己一、略说:/b》

    敬礼远近无别故,我以三门敬顶礼。《

    如寂天菩萨说:“因慢生傲者,将赴恶趣道。”因此,为摧毁我慢而略说顶礼支。

    如果自己具有信心、恭敬心,那么向顶礼的对境——住于近前的佛陀与住于远方极乐世界中的佛陀顶礼膜拜,二者功德无有丝毫差别。倘若具有信心,则佛虽然住于远处也好像在近前一样;如果不具备信心,那么即使佛陀住在面前也如同在远处一样。譬如,净水中与明镜里可以显现远处的太阳等影像,浊水中与垢镜里近处的色相也不能显现。为此,我三门恭恭敬敬作礼,由于身语意是产生一切善恶之门,所以称为三门。

    如何恭敬呢?身体既不过于前俯后仰也不东张西望等,以端正、寂静、调柔的方式作顶礼为身恭敬;断除言说绮语而念诵顶礼偈或佛号为语恭敬;断除贪心等一切不善分别念而对佛陀的功德生起欢喜心、敬信心为意恭敬。是以这样三门恭敬的方式作礼。如是宣说了正确的顶礼方法。倘若以不恭敬的心态顶礼,则是耗尽福德之因。

    己二(广说)分二:一、思维名号不同而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