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智慧: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传统佛教所谈论的死亡,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众生,一种是圣者。首先是凡夫众生的死亡,这是由众生行为累积的业力,来决定未来的转世。如果恶业很强,就会投生于鬼道、畜生道或地狱道;如果善业很强,就会投生于天道;如果善业与恶业相当,就会投生于人道。

    从死亡到来生的阶段,在藏传佛教中称为巴度(bardo),禅宗称为中阴身。人死后不一定进入中阴身,如果善业很强,会直升天道;如果恶业很强,会直堕地狱道;如果善恶业相当,就会经过中阴身的阶段。中阴身会重生在哪里或如何重生,没有人知道。父母创造新生命,有许多不同的方式。中阴身根据因缘,可能出生于畜生道、人道或某些天道。

    因此,在世的人借由做佛事(诵经、布施),把功德回向给死者,以减轻中阴身的恶业,协助死者。比方说,本来中阴身注定要投生到较低的道,做佛事之后可能转而投生于人道。如果原先会出生在恶劣的环境,回向之后可能帮助他投生到比较好的环境。中阴身本身无能为力,无法修行,也无法造新业,只能从活人所做的善业得到功德。

    根据中国佛教,中阴身顶多维持四十九天;根据《西藏度亡经》,时间可以更长。这段时间长短不一,根据不同生灵、不同因缘而定;因缘成熟时,就会再生。根据中国佛教,如果四十九天后中阴身没有转世,就会立刻变成饿鬼或神祇。

    如果没有转世的生灵业力薄弱,行动就有限,只会在某些时刻、某些地点出现,这就是饿鬼;如果业力比较强,活动的范围就更大、时间就更长,便是神祗。然而,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最终都会重生到其他道。鬼神无法修行,就像在中阴身阶段的生灵一样,只能接收活人通过佛事所给的功德。

    第二类的死亡涉及圣贤。所谓“圣者”是指已经摆脱轮回的人;而“贤者”是指比一般人修行更深,但尚未解脱的人,例如有些祖师便是贤者。根据小乘佛教,圣者至少达到了阿罗汉四果中的初果。到达初果之后,不超过七次转世,便能永远解脱,证得阿罗汉果。对这种阿罗汉来说,死亡之后的阶段称为无余涅槃,也就是没有残余的业,因而进入涅槃。

    根据大乘佛教,初地以上的称为菩萨圣者。对菩萨而言,没有生死这回事。菩萨由于神通广大,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地方或以不同的形式示现。

    禅宗接受佛经的说法,但不仰赖它。禅宗强调修行者必须了知没有生死、善恶、内外、过去与未来。禅宗要打破这种对立的想法,采取无分别的态度。只有具备这种态度,才能泰然自若面对死亡,不怕死、不贪生。

    问:如果终生修行却没有开悟,是不是浪费时间?还是有哪些东西可以带到来生?

    师:如果具有刚才我所描述的态度,精进修行,此生开不开悟并没有关系。但我知道,这个回答是不会让你满意的。最好的回答就是:认真的修行者应该避免造恶业,这会帮助他们得到好的来生,能继续修行。如果他们做错事,应该立即知道、忏悔,这能减轻业果。

    已经能掌握对死亡的恐惧的禅修者,不在乎会不会经过中阴身的阶段,也不在乎会再生哪一道。如果因缘有利于修行,来生就会修行。

    至于什么会由此生带到来生,显然不是肉体,但佛教主张并没有真正或永恒的自我。决定来生以及带到来生的就是业,业又分为两种:有漏之业与无漏之业。

    有漏之业,不管是善业、恶业或不善不恶之业,都是由执著于虚幻自我的众生所造的,受到贪瞋痴三毒的掌控。其实,虚幻的自我就是业力。因此我们可以说,业力由此生带到来生;或者说,对虚幻自我的执著由此生带到来生。不管是哪一种说法,众生都会生生不断地体验业果。业种储存于第八识,也就是阿赖耶识或藏识。死后业种会继续成熟,最有力的业种会决定再生于何处、如何再生。而这个灵体,会被父母像磁铁一样吸引。

    无漏之业是由不执著于自我的开悟的圣贤所造。由于不执著于自我,所以这种业的结果是无漏的,超脱轮回,不存在于第八识中。

    能从此生带到来生的只有智慧力,这种人只是顺应众生的需要而再生于人间,也就是所谓的“乘愿再来”。

    问:临终时,应该维持何种心态?如果可能的话,是否应该打坐、诵经,或念观音圣号?既然禅修者应该了知没有生死,但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该维持何种心态?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下) 佛教与死亡(2)

    师:许多这类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听取了不同佛教传统的说法,因此会去询问许多有关死亡的问题。我先前的说法依然成立。禅修者不应让死亡的问题盘踞心中,不一定要开悟后才不怕死,在死前也没有什么特别需要准备的。重要的是,活着的时候要有规律地修行。

    如果临命终时要为自己做一些事,打坐、念观音圣号会有用,但效果不大。重要的影响仍来自活着时的修行、所发的愿,以及发愿时真诚的态度。如果怕死或关切死后往何处去,而认为该做些事以利于死后,那就不是真正的禅的精神。禅的方式就是不论自己的成就如何,应对生死培养出无畏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养成只有来自认真修行。

    人们经常问,禅修者在不同情况下应该保持何种态度?因为禅似乎与佛教的其他传统不同。我一向都这么强调:禅,除了一个例外,与基本的佛教观念并无不同。这个例外就是:传统的佛教方式谈的是不同层次的经验和渐进的过程;而禅的方式是直接的,总是强调修行。除了这一点,禅修者的态度和信仰完全符合传统的佛法。

    从宋朝开始,禅宗已经吸收了其他佛教传统的一些观念,尤其是净土宗。人们那时开始关切有关死亡的问题:“如果终生修行,临死前却未开悟,会怎么样?”心中盘据着这个问题的人也许该修净土宗,因为死时阿弥陀佛会接引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但这种态度不是真正的禅的精神,因为它是有所求的。

    问:为死者祈祷或诵经是否重要?《盂兰盆经》中所描述的中国修行方式如何?

    师:在亲友去世后,其实并不需要做任何事。佛事是有用的,但作用不是那么大。其次,只有在死后靠他人帮忙,不管是亲戚、佛或菩萨帮忙,都与佛法不相应,重要的是死者个人的业力和愿力。

    中国对死者所做的佛事,其实并不是禅修的方式,只是方便法门。死者在生前可能没有太多修行,所以亲友做佛事、布施,希望把功德回向给他的灵体,但这样有用吗?当然有用。但对谁有用?许多人需要这些观念,因为他们在面对死亡时觉得无助、悲恸、懊悔,所以相信某种仪式对死者有用,会让他们自己好过一些。

    这种信仰不限于禅宗。有一次我问一位印度教的修行者:“印度教徒相信做法事可以把死者的灵魂送到较好的地方吗?”他回答:“通常我们相信这种事情,但它与业的原则其实不相应。”我又问:“如果你的父母去世,你会不会为他们做法事?”他回答:“那当然,我宁可相信这是有用的。”

    问:似乎做佛事与其说是为了死者,不如说是为了生者?

    师:就某个程度而言,这种说法是对的,但我们不能说这种佛事完全没有用,那种心力的确能帮助死者。先前说过,如果做佛事的人诚心诚意,而且修行很好,也许能使死者投胎转世到更好的境界。此外,人们诵经或读经时,鬼神和其他灵体会聚集来听,从中获益。如果他们获益,死者也能间接获益。这就好比一个人在监狱中,家人以他的名义做善事,那个人虽然不会获释,但可能因而得到较好的待遇。

    问:谢谢师父,您总是从禅的绝对自力的角度来回答问题。禅很纯净,与神通不相干。但我们同时也是知性的生灵,如果把慈悲和善意的心意和力量用于某人或某事,不但不会伤害人,反而是助人,造善业。

    师:是的,你说的对。佛教徒,包括禅宗的佛教徒,应该为已逝的亲友做佛事。我为父母诵经,而且是认真、诚意地做。

    问:假设禅修者历经了“濒死经验”,比方说“经过一个隧道”或“走向一道光”,或者任何神识离开身体的经验,修行者在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他应该被诸佛、菩萨或已逝亲戚的形象所吸引,或不予理会?

    师:有濒死经验的人,不该依赖当时所体验的事,也不该把所有的信心放在那上面。首先,“起死回生”的人其实没有真正地死。他身体的一些作用可能暂时停止,但脑并没有死。如果脑死了,就不可能起死回生。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下) 佛教与死亡(3)

    只要大脑还活着,人就依然保有记忆。也许他的确与其他灵体产生互动,遇到死去的亲戚,神识到达另一个领域,但也有可能只是鲜明的幻相而已。那种经验可以极为有力,但谁又能确切地说明这些经验究竟是什么?因此,禅宗认为这些经验是不可靠的,修行者不该太在意它们。

    另一方面,作为宗教经验,这些是有用的、有力的,而不该否定。即使在健康时认真打坐,也可能觉得自己到过极为美好的地方——天堂或净土,你可能肯定那个经验是真的,但这些只是个人的宗教经验。然而,禅宗主张这些是不可靠的,禅修者不该把太多信心放在那上面,或放在他们对这些经验的诠释上。

    问:您所说的宗教经验是什么意思?

    师:宗教经验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体验:深刻的顿悟,具有启示的经验,感觉与他人、世界或宇宙合而为一等等。这些体验对于当事人很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由于宗教经验通常是自发的,不一定是修行的结果,这使得它更具有力量。这种经验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至少能帮助人更为安定、平和,因此是好的经验。虽然如此,禅却认为它们像其他事情一样,都是虚幻的。禅宗强调明心见性,抛弃虚幻。

    问:您刚才提到这些经验“不可靠”,能否稍加说明?

    师:个人的任何经验,不论多么生动,都可能不是真实的。在濒死经验、甚至梦中所遇到的死去的亲人,可能真的是死去的亲人,但也可能是鬼神或自己的想象,你又怎么能确定呢?有一件事倒是可以肯定的:类似的经验力量很大,而且属于宗教经验的范畴。但如果太相信这些经验,可能会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等待这种经验再次发生。是的,这种现象可能就像是你体验到的,但也可能来自你自己的意识。

    人死后,前五识停止作用,失去感受、思维,但第六识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第六识可能体验到摆脱肉体的负担和痛苦,觉得很喜乐,而从意识中可能产生美丽的景象、声音、气味。另一方面,第六识可能执著于身体所体验到的痛苦,而从意识中可能产生某些可怕或梦魇般的事。这些经验是真?是幻?我刚才的解释,把这些现象描述成第六识的产物。我并不是说这能解释所有的濒死经验,但却是一种可能的解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解释,这个事实本身就使得这些经验不可靠。

    问:有时禅的教诲似乎有些矛盾,因为它一方面很实际,主张不该依赖任何东西;但马上又谈论鬼神、天堂、地狱。在这当中,菩萨是最难令人相信的。如果他们能同时在无数的地方,以无数的形式示现,那得要有很大的想象力才能接受这种说法。然而,禅又说一切都是虚幻,这之间是有矛盾的。

    师:你所说的一切都能成立。其实,人不需有起死回生的经验,也能体验到超自然的事物。即使在打坐时,也能体验到日常情况之外的东西。比方说,精进打坐时,可能心中会看到一幅漂亮的图画,你进入图画中,体验这个新世界。这是不是真正发生呢?这是不是你的想象呢?你所想象的,与你清醒、有意识时用感官所体验到的,哪一样更真实?

    经验可以是客观上真实的,但必须通过第六识的过滤,因此是主观的,并不完全可靠。的确,第六识本身是不可靠的。佛教不否认鬼神、天堂、地狱、菩萨的存在,然而只要是通过第六识所觉受和诠释的世界,所体验到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当下也是虚幻的。如果要清楚、直接地体验世界,那就修禅。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下) 末法时代

    15末法时代

    问:“末法时代”是什么意思?是否意味着世界每况愈下?有没有什么地方是根本没有佛的?如果菩萨会乘愿再来帮助众生,又怎么可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