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智慧: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15末法时代
问:“末法时代”是什么意思?是否意味着世界每况愈下?有没有什么地方是根本没有佛的?如果菩萨会乘愿再来帮助众生,又怎么可能有末法时代?是否有人无法开悟成佛?
师:每一件事,包括我们的世界,都会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所有存在的事物终归会消失。进一步说,我们必须承认,在许多方面这个世界不像从前那么好。的确,今天人们寿命更长,科技也更发达,但今人似乎比古人有更多的烦恼,而且环境显然也很糟。
众生随着各自的业力而出生于不同的世界,有善业的众生出生于比较好的世界。我们过去的世界比较好,所以出生在以前的人,他们的业比较好。同样的,佛陀周围的人也有善业。但随着时间的进展,这个世界变得愈来愈不健康,因此具有善业或深入佛法的人也比较少,今天很难修行佛法成为圣者。
末法时代的观念在古代的《阿含经》都找得到。它的意思是,人们总觉得佛法无法长存于这个世间。他们知道,佛陀进入涅槃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热心于佛法、全心全意投入修行的人会愈来愈少。今天,修得高深境界的人似乎很少。过去,许多人有可能以全部的生命和力量投入修行,离开社会,在寺院里修行。今天很难找到孤立的环境让人修行,面对的诱惑也更多。
另一方面,有些人也许会说,只要有人精进修行,有很高深的成就,对那个人来说就是正法时代。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对那个人来说,这就是正法时代。
当然,宇宙中有数不尽的世界,其中许多没有佛法和诸佛;甚至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全世界只有很少数人知道他,了解并修习佛法的人更少,对大多数人来说,既没有佛,也没有佛法;今天,全世界接受并修行佛法的人仍然很少。因此,并不是每个人的业都与佛法有关联。
菩萨可能在任何地方示现来帮助众生,他们现在可能就在这里,但不具善根的人看不出来。进一步说,菩萨不限于地球和人道,也会出现在其他许许多多的世界。
问:这些说法让人觉得很混淆。似乎好的修行者应该随着年代的进展而增加。早年佛法的弘扬,使愈来愈多的人体验到高深的成就,这应该会增加后人接触佛法的机会,今天应该有成千上万的圣者,而且他们应该更能让人认出。但事实上,这种力量好像无法维持下去,好像要结束似的。
师:一些自认为是求法的人,并不就表示他们有足够的善根会遇到菩萨,与之交往或互动;其次,先前说过,地球并不是唯一的世界,一度居住在这里的人,不一定再投生到这里,菩萨不一定只降临到这个世界。如果菩萨示现在这个世界,看到众生并没有准备好要修习佛法,也许他们会为未来的世代播下一些种子,然后离去。
我不确定佛陀本人有没有说过末法时代,但这个观念肯定存在于所有的经论中。因此,这些编者和作者显然注意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佛法的兴趣会逐渐低落。其实,有末法观念是好的,这会使我们警惕:除非我们认真投入,否则成就会很小,甚至毫无成就。而且,如果我们不精进修行,下次出生的环境里可能根本没有佛法。
问:那么“一阐提”(极难开悟成佛之人)呢?我以为佛教说一切众生都能开悟成佛。
师:“一阐提”指的是没有种下任何佛法善根的人。如果他们还没种下佛法的根,那么随着末法时代的发展,将来种下善根的机会就更不可能。另一方面,如果往无限的未来看,而且承认有无数的世界,那么我认为任何事都有可能。既然所有的事情都会改变,那么众生也都有机会成佛。
《大般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一些早期的经典则说,有些人不能开悟;有些人具有某些特性,以致不能修习佛法有成。即使经中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但我相信那是佛陀出于慈悲的缘故,鼓励一切众生修习佛法。佛陀说话的对象包括了修行者,也包括了老师和僧伽,如果僧伽相信“一阐提”的说法,可能就会事先判断人们值不值得传授佛法。
问:我先前以为根据佛法,一切事物彼此互动、相互关联。如果此说属实,那么佛法总会在我们身边,总会有成就的可能。
师:你的说法来自《华严经》,但必须修行到高深的程度,才能体验到那种真理。《华严经》中说,所有事物彼此相关、彼此牵连、彼此影响,但如果你只是凡夫,就不能体验到那种境界。你的身体还是你的身体,不是我的身体;你的家还是你的家,不是别人的家。如果没有开悟的人要把这个究竟的原则用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就会变得一团混乱。虽然所有的现象彼此交涉,但身为凡夫的我们并无法如是体验。
问:我认为,最好的态度就是发愿要现在修行、尽力修行,而不管人们说现在是什么时代。也许我该发愿投生到佛法昌隆的地方,以便在未来继续修行。
师:禅宗说“不来不去”,因此投生到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生此时,重要的是你在此刻的修行。不要担心末法时代和其他世界,只管当下认真修行佛法。
《禅的智慧》 第二篇 老师的重要(1)
16老师的重要
问:在修习佛法时,老师有多重要?没有老师指导而持守、修习佛法的戒律与原则,会不会有问题?
师:没有良师的指导而认真修习佛法,是很困难的。仅仅由书本得到指导只是表面上看来足够,而在某些情况下会是不安全的。书本上——包括我这本书在内——谈的是抽象的原则,但书本本身无法传达修行的精微奥妙之处;书本无法观察修行者,也无法为特殊的情况提供指导。每个修行者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他的生理、心理、情绪、气也一直在流转变化。修行者以不同的方式来回应不同的情况,因此老师也必须以不同的方法来回应修行者的情况。
再者,回应与情况虽然在外人看来可能相似甚至相同,但每次都得当做独一无二的事件。只有合格的老师才能看出、诠释这类错综复杂、变化不断的现象,并提供适当的指导。
如果医师的全部经验只来自书本,你会信任这种医师吗?每个病人都是不同的,情况和疾病也会变化。医师不只依赖书本上的知识,也依赖自己行医的直接经验,以及从他人所学到的东西。医师运用浑身解数来帮助病人,修行也是如此。
当你在修行时,无疑会遇到自己不熟悉的挑战和境界,这些是来自身、口、意的反应。完全依赖书本来回答你的问题和你关心的事情,是愚蠢而且冒险的事。原因如下:第一,书本并不包含全部的答案;第二,书本里的答案可能不适用于你的特殊情况;第三,你可能错误地诠释书本上的指引。因此,认真的佛教徒,不管是修习密宗、禅宗或净土宗,周遭要有合格的老师来教导、指引、鼓励,是很重要的。相反的,偶尔修行的人虽然不需要随着老师来研习和修行,但还是以有老师指导为佳。
问:对于修持戒定慧的人来说,老师的角色如何?
师:首先,所有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对于只是好奇或随兴逛逛的修行者来说,戒律表面上看来直截了当而且简单容易;但对于精进的修行者来说,戒律的原则和微妙是很复杂的,无疑会产生种种的问题。
因为许多初学者、一些老参和不熟悉佛教演变的文化环境的人,不明了戒律,所以很多人害怕受戒。他们可能把戒律误解为严格的戒条,而不是当成行为的准绳。他们可能不确定要如何受持净戒,是否破戒,以及破戒时要如何处理。良师,尤其擅长研习及受持戒律的良师,明了戒律的细节和微妙之处,而且有经验。他们知道在不同情况下持戒和破戒的区别,比方说,两个人可能表面上看来所说、所做的是相同的事,但一个人可能犯戒,而另一个却可能没有犯戒。
同样的,大多数人未能清楚了解禅定。在许多情况下,修行者把轻安或澄明当成禅定、甚至开悟。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禅定与开悟的直接体验,所知道的全是从书本上读来的或自己想象的。必须要有合格的老师来印证这种体验的真伪、种类和程度。合格的老师体验过禅定与开悟,能从弟子对于日常活动的反应、言谈、心绪,来断定他们的心态。这种观察使老师能评估弟子的修行和成就的层次。
这些年来,许多弟子来见我,相信自己已经体验到禅定或开悟,其实几乎所有的人都还没得到禅定或开悟。由于我及时纠正他们的见解,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方向,才不至于演变成严重的情况。如果修行者陷入魔境,情况就危险了。魔境可以是任何东西,这里我指的是幻想自己已经开悟,或拥有神通。如果强烈执著于这种幻境,就会成为修行路上的重大障碍。这种魔障可能来自于修行时的生理或心理反应,未必那么简单明了。表面上,陷入魔境的人可能看起来和其他修行者一样,甚至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陷入魔境;但他们受到幻惑,可能自害害人。在最坏的情况下,他们真的相信自己是彻悟的人,而老师也不可能帮助他们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问:要如何帮助这种人?
师:多半要看他们的业力。如果他们有善根,终究会认清自己并没有开悟,也没有神通。真正的智慧是不执著,而不是知识、观点,也不是心思敏捷、自然反应。
八正道中所描述的“正见”的智慧,与真正的智慧不同。“正见”的智慧最好是描述成不屈不挠的智慧,也就是说,这种智慧能使人清楚、持续地维持在佛法原则所标示的正途上。真正的智慧来自直接体验佛法所谓的“空”。因此尚未体验开悟的人,必须依赖佛陀的智慧来教导及指引方向。听闻佛法是修慧的第一步,佛教把听闻佛法所得到的知识称为“闻慧”;进一步的修行导致“思慧”;最后,如果精进修习佛法,可能得到“修慧”。真正的智慧是最后一类的修慧,只能从体验空性而来。
问:请细分闻慧、思慧、修慧的不同。
师:听闻并接受佛陀的基本教诲——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这种人已经得到了闻慧。经由分析和沉思而吸收、接纳了这些原则的人,开始修习思慧。起初,这种智慧来自分别与推理,然而终究会品尝到来自直接沉思的这种智慧。刚开始修行的人,可能听不懂我刚才所说的,但知性的思维和直接的沉思之间是有区别的,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认识、了解其中的区别。最后,就是直接来自修行的智慧,其中最高的就是真正的智慧,也就是体验空性。很明显的,真正的智慧几乎全来自修行,但必须了解这种成就建立在闻慧和思慧上。再者,所有这些层次需要老师的指导和经验。人们可以从读书开始,但如果要认真修行,老师的帮助是必要的。
《禅的智慧》 第二篇 老师的重要(2)
问:要如何选择老师?有没有特定的准则来帮助人认定某人有没有资格指导?
师:合格的老师应该展现正知正见,严守净戒,有能力指引他人,散发出慈悲。具有这些条件的人,至少可以教导初学者。然而精进的修行者应该寻找具有“明眼”的老师,也就是体验过真正智慧的人。只有体验过开悟的老师,才能分辨他人是否体验了空性;没有这种经验的老师,可能把澄明和禅定误认为开悟。
没有开悟经验的老师,无法指导他人进行高深的修行。即使他们的禅定力很强,所教导的也只是他们所到达的层次,而他们的成就有如冷水泡石头,或躲在黑山鬼窟里打坐。老师如何指导他人体验自己没有体验过的事情呢?即使修行者以某种方式体验到开悟,这种老师也没有个人直接的体验来断定这种成就。
问:人们为什么要换老师?
师: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经常是因为老参对于自己的修行不满意。也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卡在哪个地方或哪种方式,而不知道如何突破瓶颈。他们也许要参访很多地方,寻求协助,以期解脱困境。在他们的参访中,可能有某位老师帮助他们清除障碍或改变方向。这可能表示至少此时此刻那位老师有资格教他们。
问:老参指的是已经体验过开悟的人吗?如果体验过了开悟,他们还需要修行吗?
师:老参可能体验过开悟,也可能没有。是的,体验过开悟的人依然要在合格的老师指导下继续修行。体验开悟并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