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智慧: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挛笕肫缤尽1确剿担湾饶材岱鹪诔刮蛑案嫘矶嗬鲜ρ埃宦庥谒堑慕痰迹雷孕扌辛辏钡椒畔乱磺兄蟛趴颉R虼耍湾饶材岱鹚淙挥欣鲜Γ词亲晕铱颉A婊菽埽ü酥疗咭蝗辏┮彩俏奘Χ颉K淖纯鍪牵惶健督鸶站分械囊痪渚凸涣恕:罄次遄妫ü鹨恢亮咚哪辏┯≈ち怂目颍旧稀督鸶站肥腔菽艿睦鲜Α?br />
    显然,这种人是凤毛麟角。除非修行者自认和佛陀、六祖相当,否则我建议他们寻求良师的指导。如果修行者有心理上的障碍或修行上的困难,老师可以帮忙解决问题。再者,如果修行者有某种修行体验,老师可以断定那种体验是真是假。如果单独一人,修行者可能会自我欺骗,把虚幻的经验当成开悟,那会不利于修行。

    身为修行者应该有特定的方法,也应该了解修行的目标。应该每天排出一段时间来修行,除了每天打坐之外,偶尔应该投入更长的时段专事修行:每周一天或每月一整个周末,并且每年一次或更多次的禅七。

    如果很认真精进的修行者想要单独闭关一个月,一年甚至数年,必须先符合一些标准。首先,必须对于佛法和修行要有正确的掌握。其次,身心健康的程度应足以忍受长期单独修行的严苛。第三,对于修行方法的运用应该很纯熟,换句话说,应该能够处理修行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现象,并且随着修行的进展,能修正、改进自己对于佛法的了解。

    在大多数情况下,强烈的体验都是虚幻的,最好的态度就是不理会所有生起的不寻常现象、感受、念头和感觉,保持超然、无求、冷静的态度。记住,我所说的是在修行中生起的体验,如果生病或受伤,就要处理,不要呆呆地不理会。

    如果不符合我上面所说的标准,修行者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身心障碍,而不知如何处理。因此,初学者不该尝试闭关。其实,对大多数人我都不会推荐闭关,因为闭关极为严苛。大多数人最好是在团体中修行(以五个或五个以上的人为佳),不管有没有老师。同样的,有老师指导总是比较好,但没有老师的集体修行胜过没有老师的单独修行,因为在团体中如果一个人有问题,其他人可以帮助。

    问:但是,其他人怎么知道他们所说或所做的是正确的?他们可能伤害那个有问题的人,而不是帮助他。

    师:如果某人有问题,而你把它提出来,这已经是帮助了。当然,如果团体中至少有一个有经验的人,那就更好了。

    问:诉修行者不理会他们的体验,这是不是最好的方式?

    师:不一定。如果他们体验到的是典型的生理或心理感受,可以要他们不理会;但是如果他们的问题是有关方法或佛法,那么比较有经验的人就该试着回答。如果你不知道答案,就坦白说不知道。如果你认为自己知道答案,就回答问题,但比较明智的作法是说明这个答案只反映你体验到的层次。再者,如果有人身体疲倦或心生挫折,头痛或身体疼痛,你必须提供方法来帮助他处理问题;通常,最好的回答是告诉那个人放松或休息一会儿。

    集体修行胜于单独修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作息更规律。一个人修行容易懈怠,有时会忘了打坐,但在团体中你会觉得应该参加打坐,好好修行。看见别人修行,往往会激励自己修行之心。

    身为在家人应该努力参与集体修行。如果住在寺庙或禅修中心附近比较容易,因为环境和作息已经固定,你可以在早晚或周日、周末参加。如果不是住在寺庙或禅修中心附近,就得随遇而安。虽然不容易找到有几个人可以每天打坐的地方,但团体愈常固定聚会,愈有利于每个人的修行。团体也应试着安排每周一天或每月一个周末来进行更严格的修行,如果花更长的时间(四到七天)精进修行也很好。

    问:没有老师指导而闭关,有没有某个安全的时间限制?

《禅的智慧》 第二篇 单独修行···(2)

    师:没有老师指导而进行长期的密集修行并不好,可能会产生问题。参加没有老师的几天修行,已经算是认真的了,这时不宜严格遵守密集禅七的规矩,最好能有更轻松的气氛。

    还有其他修行方式不像打坐这么严苛,比方说诵经,这类修行方式可以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我在台湾的寺院,有时在我离开时举行佛七,唱诵佛号。

    在我所描述的所有情况中,集体打坐比较容易,也比较好。个人闭关而要遵循固定的作息是困难的,任何的外务或烦恼都可能打断修行。一个人要好好修行得有很强的意志力。

    至于短期和长期修行,其结果和进步全看你体验的程度、业力和因缘。长期修行不保证就会有更持久的体验,正如短期修行未必就不会有体验。只要你修行,那就是好的。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眼前的打坐上。如果每次打坐都能维持这种态度,就会进步。

    我一向强调日常修行的重要。固定的打坐时间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一离开蒲团,修行就结束,而是要在所有的情况下都维持正念。不管是做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有利或不利的事,试着不要把自己放在中心。搁下自我中心,培养慈悲心。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要有利于别人,这会逐渐减低自我中心。最重要的是,做任何事时,专心一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去做,不要懈怠,让自己的心散乱。这就是日常修行,这就是正念。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生活方式是不可能的。为了以这种方式修行,必须每天打坐,并且定期参加更密集的禅修。

    大多数的在家人因为责任义务的缘故,无法长期稳定、认真地修行。但如果单身而且工作有弹性,就可以投入一年或更久的长期修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人住在寺院或禅修中心,那里的环境有利于修行。许多在家人可以暂时采取这种方式:密集修行后,离开去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来修行。这种方式虽然有益,但不是真正的长期修行。最好的方式是住在寺院或禅修中心,连续修行几年。

    以上所说的都是针对在家的修行者。出家人的正确态度与在家人有根本上的不同,在发誓之后,理论上他们抛下了自我中心,把全副的时间和努力投注于修习佛法。出家人没有家庭、事业或财产,也没有世俗的责任义务。出家的真正意义就是抛下一切(才智、感情、自我、欲望、身心),除了宏大的誓愿和佛法之外,其他一切都抛弃。

    许多人说禅中心是属于我圣严师父的。他们错了!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但这不是我的地方,也不属于住在这里的出家众。出家人一无所有,如果出家人心想:“这是我的家。”就应该马上记起出家的意义。真正的出家人除了修行之外一无所有,无忧无虑,没有个人的目标。在外人看来,他们工作、言行举止,似乎与在家人一样,但对于僧侣来说,一切都是修行。在家人很难维持这种态度。

    问:师父,我不同意这种说法。的确,出家人发誓,离开家庭,但那是仪式,纯粹是知性的观念。大多数的出家人和在家人一样。我看在这里生活、工作的出家人,他们和我一样有责任,其实他们的责任和工作看起来比我还多。他们必须付账单,处理法律事情,接待和照顾访客,社交行程很忙碌。他们好像以一个家代替另一个家。

    另一方面,身为在家的修行者,我为什么不能拥有僧侣的态度?是的,我必须工作赚钱,但那是我赖以维生的方式。然而在我所做的一切事情,不管是工作或与家人相处,我都试着把它当作修行,试着在做每一件事时都维持正念,试着奉行戒律,实践佛法。如果在家的修行者具有这种态度,又与僧侣有什么不同?

    师:不同之处在于出家人的责任仅仅是责任,如此而已。僧侣在做任何事时,都没有感情的介入和执著。让我换个方式来说,出家众在做任何事时都不该有感情上的牵系,而他们的生活环境有着种种规矩,时时提醒他们这一点。相反的,大多数的在家众在感情上执著于家庭、工作、财产。然而,如果能以出家人的态度来修行,超越任何事情,那么你说得不错,这就与出家人没什么不同。唐朝的庞居士(公元七四○至八○八〔八一一〕年)是富有的在家人,修行成就却很高,他能散尽家财,以编篮子维生,便是一个好例子。

    僧侣应该能放下世俗的自我。但这并不是一蹴可及,不是立下誓愿、剃去头发、换上僧服,立刻就能掌握这种态度;而是逐渐的、一辈子的过程。这种态度不是赢来或传承来的,而是修来的。

《禅的智慧》 第二篇 每日打坐之道(1)

    18每日打坐之道

    问:如何进行每日的打坐修行?

    师: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在一些修行人看来这也许是显而易见的,其实遭到许多人误解。我经常在想,到底有多少人只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进行,以致在日常修行中卡住了。正确认知日常修行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我们最常做的事——自己一个人,离开禅中心,没有老师的指导。

    首先,要有适当的心态;其次,要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方法;第三,在使用方法之前和使用方法时,要放松心情。这说起来容易,但许多人不知道如何放松:有些人太努力去放松,结果反而变得更紧张;其他人则过于放松,以致昏沉或散乱。这两个极端都是错误的,那也就是为什么修行的适当心态是如此的重要。

    什么是适当的心态?就是告诉自己,每天花在修行上的时间是最享受、最舒服、最愉快的时间。由于我们每天不是花那么多的时间打坐,所以安排用来修行的时间是很宝贵的。如果有这种态度,打坐时就不会觉得紧紧张张或昏昏沉沉。

    你是把打坐当成责任义务,还是觉得很享受?如果不享受打坐,就很难维持稳定、长期的修行。如果享受不能自然而然降临到你身上,那么就试着培养享受的态度。首先,在打坐前,提醒自己对即将要做的事要感觉很高兴。例如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每天早上吃完早餐,早餐和午餐相隔六个小时,因此十一点的时候我已经饿惨了。最后一节课是从十一点到十二点,下课钟响时,我就很高兴,因为午餐的时间到了,我的身心就融入这种喜悦中。你们对于打坐也应该培养出这种态度。

    打坐时,把它想成是无忧无虑的时刻,其他时刻则免不了要考虑到困难和责任。打坐是身心摆脱负担的时刻,有机会放下其他一切事情,会是一种解脱。

    要确定你的姿势正确,然后忘掉身体。如果担心身体,就不能放松。然后告诉你的心要自由自在,告诉自己不要用任何方式来限制你的心、想这想那的。放下,但却不是以作白日梦的方式。在那一点上,观察你的心,看它往哪里去,但不要跟着去。如果跟着念头而去,就是让念头控制了你。但如果跟着念头去了,也不要对自己生气。一旦觉察到自己跟随散乱的念头,这些念头通常自己就会离去。

    如果你跟着散乱的念头而去,就是把自己的觉知限制在那个特定的思绪上。如果不跟随散乱的念头,心灵便是自由、开放的。告诉你的心,它要上哪儿就上哪儿,但你不会跟着去。这时身体就会放松,心就会自由,因为你没有以任何方式来限制它。这是最享受的时刻,无事可做,身心自在。如果没有念头,那很好,就维持在那种状态;如果念头生起,就注意呼吸。如果呼吸细长平顺,那表示很舒服,甚至不必继续注意呼吸。如果心很清明,就只管打坐。然而,一旦开始知觉到自己的身体,就要确保自己的姿势正确。我希望你们能做到,不要认为是因为欠了别人什么,而不得不打坐。

    问:我教人打坐时,告诉他们这是澄清心灵思绪的方法,但有人说不可能不去思考。他们说,人总是在思想,即使什么都不想时也是如此。可不可能知道某件事情而不加以观念化,不去思考或推理,而只是单纯的觉知?

    师:你的学生是对的,因为很难去想象一个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状态,不打坐的人也很难体验打坐的状态,因而认为自己没有在思想时,那也是在思想。打坐可以使人达到没有起伏、没有散乱、没有混淆的情况。你达到平静的境界,心是安详的,没有波浪起伏,那也就是“澄明”的境界。在那种情况下,依然会有念头,但如果你维持住澄明,就不会着于念头。

    问:因为时程紧迫或其他障碍,而没有足够时间打坐,要如何修行?

    师:在忙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