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智慧: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会着于念头。

    问:因为时程紧迫或其他障碍,而没有足够时间打坐,要如何修行?

    师:在忙碌的一天中,尝试找些零碎的时间打坐,使你的心放松、澄明。不一定非得坐在蒲团上,也不一定非得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偶尔找三五分钟打坐,不管是在办公桌前、车上、巴士或火车上,这随时随地都做得到。放松身心,呼吸,定心,让自己的身心恢复。

    如果忙得连五分钟都排不出来,那就试着在工作、走路、谈话时放松身心。把工作当成修行,用心于自己的所言所行。我就是这么做的。我在台湾时,从早到晚都没有私人的时间。只要我想到,就试着放松身心。我试着不受不相干的事情烦扰,让它们随来随去。那需要努力和时间,但不是太难。如果我做得到,你们也做得到。

    问:通车上下班时,可以在火车上打坐吗?在火车座位上很难维持正确的打坐姿势。

    师:我也教立禅和坐在椅子上的打坐法。坐着时,最好背部不要有任何依靠,如果实在没办法,就只能尽量。在火车、巴士和汽车上安坐是没有问题的,但开车时不要打坐,而是练习正念,也就是安住在当下,把心放在动作上,开车时就专心开车。

    问:有些人一打坐就睡着。他们平时可能生龙活虎,但只要开始打坐,就昏昏欲睡,十分钟之后就在与睡魔搏斗。疼痛至少还可以使人维持清醒,但昏沉则是悄悄而来,把人拖下去,防不胜防,会令人沮丧。这可不可以视为业障?有什么对治的方法吗?

    师:如果谈到业障的话,那范围就太广了,但我们可以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来处理那些情况。你可以事先做些头部和身体的运动,来放松自己的身体。打坐时,确定背部挺直,收下巴。只要不昏昏欲睡,背部稍弯是可以的。只要一觉得想睡,就挺直背部,做些深呼吸。如果深呼吸不见效,就配合肩膀紧松的动作;也可以睁大眼睛直视,直到眼睛充满泪水为止。所有这些技巧都可以帮助去除昏沉。如果总是想睡觉,就坐个十分钟,然后起身,做些运动,即使十分钟的打坐也是有用的;运动之后,可以试着再坐。

    问:为什么正午和午夜不宜打坐?如果那是唯一可以打坐的时间呢?有一位著名的禅坐老师说,正午和午夜是打坐的好时间,要避免清晨和黄昏打坐。一天之中的时间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这只是个人的偏好,还是有更重大的缘故?

    师:偶尔在正午和午夜打坐应该不是问题,但最好不要养成习惯。这位老师所说的,可能对他自己是成立的。我不知道这只是他个人的偏好,还是有其他的缘故。但正常情况下,午夜时分应该睡觉,或至少是疲倦、休息的时间,尤其如果已经工作了一整天的话。

    避免在正午和午夜时打坐的说法来自中医,不是我个人的意见。中医主张日月星辰、磁场、宇宙都会影响我们的身体,有某些节奏会影响所有的人。如果定时在正午和午夜打坐,可能与星球运转和自己身心的节奏失衡。如果只是偶尔为之,不会有任何问题。如果是有经验的修行者,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就像你提到的那位老师那样。

《禅的智慧》 第二篇 每日打坐之道(2)

    至于什么时候打坐,如果你不愿意坐,就不要勉强自己。如果勉强,就会逐渐厌恶打坐。如果坐了十分钟,你知道的确不是打坐的时机——并不只是一些散乱的念头这么告诉你——就起身,做一些运动,然后试着再坐,不要勉强。一定要分配一些时间来打坐,而且告诉自己要享受打坐。如果这时感觉不好,就起身,做一些运动,觉得比较好的时候再试着去坐。一旦时间到了,便可结束。我通常告诉初学者,一次坐个二十五到三十分钟。

    问:您先前所说的,只管打坐,让念头自己离去,这种说法听起来更像是曹洞宗。你通常教的似乎是更有组织的方法,而这里所说的像是我在《禅心·初心》中所读到的。

    师:《禅心·初心》教你只是把心放下,但初阶的修行很难做到,因为需要类似数息的方法来集中你的心。有些人很难用上数息的方法,我就要他们“只管打坐”。在这种修行方法中,全部的焦点放在打坐时的身体,而不管其他事,因此称为“只管打坐”。有些人这两个方法都用不上,他们杂念太多,无法只管打坐,却又控制或强迫呼吸,通常我都要这种人念佛或持咒,这两个方法也能让修行者的心稳定下来。

    问:什么样的咒语才好呢?

    师:任何东西都可以是咒语。有些咒语本身就有力量,尤其有很多人一起大声重复诵念时,更是有力量。愈多人使用,咒语的力量就愈大。使用你个人的咒语,力量不会太大;但有些咒语,像是《大悲咒》,每一句都是菩萨的名号,是极为有力的。然而,禅宗不管个人的力量,因此任何咒语或用语都可以。作为禅修的方法,咒语应该简单,目的只在于集中心念。

    问: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忙碌,行程紧凑,刚开始打坐时极为散乱。您说我们应该告诉自己乐于即将要做的事,并且放松,但那可能很困难。你可以告诉自己安定下来,但那并不表示你就能安定下来。先以数息开始,安定下来之后再改为只管打坐,那样是不是比较好?

    师:可以那么做,但依然应该用我刚刚说明的态度来打坐,把它想成是一段珍贵的快乐时光。这会帮助你的心更快安定下来,让你在开始打坐之前就已经放松了。这种态度不会立刻成为习惯,必须培养。如果刚和人吵过架,很可能就无法静下心来打坐。但如果能培养出我描述的那种态度,就会说:“只管打坐吧!”

    问:通常您告诉我们不要改变方法。先以数息开始,然后转换到只管打坐,似乎显得不一致。

    师:如果一直改变方法,就找不出哪个方法适合你,这样就无法深入一个法门。最好是使用一个方法,如果你的心够澄明,应该不难做到。当弟子到达更高深的层次时,我就教其他的方法。

    至于你所说的那种情况,是在进入只管打坐之前,以数息来使自己的心安定下来,是用它来当垫脚石,那是可以的。我不鼓励的是随便或经常换方法。如果你开始数息,然后转换到只管打坐,结果很好,就尽管去做,但不要换来换去,否则两种方法都不得力。

    问:有时您说数息是最基本的方法,后来又介绍其他的方法。有时您说任何方法都可以带人一路到“彼岸”。在我看来,似乎数息是我终得放弃的基本方法。

    师:我可以用个比喻来说明,虽然这个比喻未必尽然恰当。数息是基础,就像走路,几乎每个人都会走路,但也有人骑脚踏车、开船、开车、开飞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有许多的方法,走路是其中之一;而且,虽然走路看起来是最慢的方式,其实未必,大家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走路虽然慢,却稳健。

    数息是个好方法。《阿含经》说,使用数息法可证得阿罗汉果,也就是彻悟。如果使用这个方法一段时间,然后改变方法,那是可以的。比方说,你可以换为练习只管打坐,或参公案、话头,那就像是先走路,然后跳上火车。如果你只是走路,是能到达目的地;但如果改为坐车,也能到达目的地。最糟糕的是,任何一个方法都没有下工夫,经常在换方法。

    数息是基本的方法。使用这个方法能更清楚检视自己是不是在用功。这是很好的方法,否则我就不会教它了。

    问:喜欢坐多久就坐多久,喜欢起身就起身,这种说法使我困扰,因为没有纪律可言。许多念头在心中出现,如果每个念头都要处理,就坐不久。坐个五分钟,可能就觉得肚子饿;坐了十分钟之后,可能就心想打坐没有用。但坐个一段时间之后,可能转念一想,认为自己坐得好。真的,打坐的整个目的就是看这些念头来来去去、起起伏伏。如果不坚持坐下去的话,就无法体会这一点。如果起身,就无法知道这一点。坚持坐到底不是更好吗?

    师:不是说心中生起任何念头就起身。我先前的说法指的是你在生理或心理上难过得受不了。在这种情况下,那种感觉很可能不会离去,硬坐下去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因此最好是起身。如果你觉得疲累或兴奋,有时可以坐下去。但如果情况愈变愈糟,最好还是起身。重点在于不要使打坐变成负担,使人厌恶打坐。

    但如果你没有决心,经常找借口,那就不可以。比方说,如果你有事情必须明天完成,是有理由不打坐。但如果只是为了玩拼字游戏而不打坐,理由就不充分了,那只是在骗自己。是不是好理由,自己心知肚明。因此要对自己诚实,自我规范。这全看你自己的。

    我所描述的方式是日常修行,不是禅七。禅七时有固定的作息,该打坐时就打坐。禅七时的那种投入和纪律,在日常修行中并不常见。如果能把那种精进带入日常生活当然很好。但我希望人们,尤其是初学者,觉得日常修行是舒服的,而不是困难的。如果使用这种方式,人们不会推脱或放弃,会尝试,一试再试,渐渐就能稳定地修行了。此外,在日常的例行事情中,人们可能会紧张、混乱,如果他们要修行,很难立刻安定下来。这时候最好的方式是,先运动或慢步经行一段时间,之后会更放松,更容易打坐。

    问:您说我们应该把打坐想成是愉快、美妙的时光。我在理性上可以说打坐是一件美妙的事。我知道这一点,但有时感觉有些不同,很难让感觉和想法一致。不只是打坐,许多事情也都是这样。有时我觉得自己像是两个不同的人。

    师:这种技巧是必须培养的。我用个比喻来说明。如果你学打网球,起初可能觉得挫折、沮丧,因为不是打不到球,就是打得不好。但练习之后,技巧就进步。坚持练习下去,到了某个时刻,就成为自然、享受的事,会热切盼望打网球——因为打球而得到的健康,是额外的收获。

    你必须把打坐的修行变成一种习惯。在下意识里给自己暗示,告诉自己打坐是一种乐事,是美好的时光。要创造出这种态度、这种气氛,即使你知道自己不可能总是有这种感觉。如果一做再做,就会训练自己。告诉自己这种享受比其他的享受都好,这是一段珍贵的心灵时间。要自我训练。开始的时候并不容易,可能办不到,但要继续试。这也是修行。

《禅的智慧》 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1)

    19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问:如何把修行纳入日常生活?打坐与修习慈悲有什么关系?

    师:日常修行分为两种:固定的修行和日常活动的修行。固定的修行就是每天在特定时间打坐、拜佛、诵经或做早晚课,可以用任何方式来结合。这些修行应该遵守固定的时程。

    固定的修行是很清楚的,但在工作、通车、娱乐、社交等时候要如何修行呢?其实是有可能在这些情况中修行的。通常人们一想到修行就是打坐或研习佛法,但禅宗强调,不管是在固定的修行或在日常例行的事情中,都应该利用每个时刻,所有的时间、情况、环境都是修行的时机。

    《华严经·净行品》说,所有的言行举止、行住坐卧等,时时都要以众生的福祉为念。这种心称为菩提心,该品的宗旨便是教导菩提心。

    修行菩萨道的人遵循四弘誓愿,第一誓“众生无边誓愿度”便是帮助众生。如果能时时想到利乐有情众生,慈悲自然会从思想及行为中生起。修行者的最大障碍就是贪瞋痴三毒,把自己的利害得失置于别人之前,三毒就会现前。

    时时检点自己的傲慢、帮助他人的修行者,知道只有通过众生才可能有所成就。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才能培养出慈悲与智慧。当然,帮助别人背后的动机和用心也很重要。期盼他人的回报甚至感激,都只是为己,与菩提心不相应。身为修行者应该感谢众生给我们无穷的机会来修行菩提心及培养功德。

    若是没有众生,菩萨就不能成佛。因此修行菩萨道的人,应该尽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且感谢那些让我们帮助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感激众生,这种态度会使人减轻傲慢和愚痴。

    三毒和憎恨很容易自我们心中生起。贪婪来自想要更多的东西。吝啬是贪婪的产物:执著于自己拥有的东西。瞋怒来自有人或有东西阻碍我们得到心里想要的。

    憎恨来自有人不像我们,或太像我们。愚痴来自我们自认高人一等。这些感情都来自自我中心。因此,修行之道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