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智慧: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脑鎏怼⑻趵淼耐ǔ⑽淖值木直A袅顺醢嬷档貌慰贾ΑV劣谑パ鲜Ω肝形谋咀吹男蜓裕谴耸榈奶厣R虼耍形谋颈扔⑽牡娜魏我桓霭姹径几岣弧?br />
由于《禅的智慧》先后有三个英文版本,本书出版前又另有中译连载,特此说明,并邀请有缘人共享禅的智慧。单德兴台北南港
二○○三年二月二十二日这本书费时八年而成。我从台湾来到美国,开始指导西方人禅修之后不久,弟子们就决定出版一份通讯和杂志〖HT5K〗(译按:即《禅杂志》)'HT'。那是在一九七九年。自那之后,禅中心逐渐发展,我们出版了许多书,其他的刊物也有成长。
一九八四年,当时的编辑建议我们在杂志上开辟一个“法见”(DharmaView)的专栏,由弟子向我提出有关修行或哲学方面的问题,专栏的形式就类似:你所想了解、却没机会去问的有关禅的问题。我记得第一个问题就是:“佛教对于自我的观念如何?”我可以用一句话就回答了,如果那样的话,这个专栏当时就告终了。然而,我决定更仔细地回答。自那之后,弟子针对许多的议题提出了许多的问题。
在佛陀的时代,有些人不能或不愿接受他的全部教诲。这不是说佛陀值得怀疑,而是说怀疑是人之常情。再者,有些事情如果没有直接的体验,实在很难、甚至不可能了解。
我和弟子之间也有类似的情况。到了某个时候,心中有疑的弟子要求我更仔细地解释佛法。在这之前,弟子都把我所说的话当成金科玉律般的真理。其实,这种态度是有问题的。由于我通常是通过翻译和西方人沟通,有些意思在翻译中会失去。比方说,如果翻译没有正确地传达发问者心里的问题,就可能误导,产生完全不同的回答。如果弟子不问我,到头来可能得到的是错误的讯息。幸运的是,弟子在我的回答不清楚时会询问我,请我澄清,举出例证,让事情不致显得那么神秘或抽象。其实,他们愈是要求我解释清楚,就愈对所有的人有益。因此,我感激我的弟子们。
我没有自夸已经开悟,我不是无所不知,也不是西方文化的专家。我是佛教的法师,承袭了禅宗两个宗派(曹洞宗与临济宗)的传承,因此人们认为我是禅师。由于我具有佛教的文学博士,发表过有关佛法的学术著作,所以也被认为是学者。我没有宣称我的答案是终极的真理,因为没有任何回答能表达那种真理。然而,禅是普遍的,超越了时空的文化差异。因此,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存在于西方。我相信我的回答没有违背基本的佛教原则。
佛法不变,但能适应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只不过未开悟的人执著于佛法表达的方式,那就像愚人把指月的手指误认为月亮一样。
到这里为止,我谈的都是佛教。我了解在美国有许多人相信禅和佛教多少有些分离。我这里要强调:禅就是佛教,禅是修行佛法的一个方式。也许由于禅的直截了当,使人们认为它有异于佛教。我希望这个误解能得到澄清。
“法见”这个专栏在《禅杂志》逐篇刊出多年,并未依照特定顺序。然而,为了组织与清晰的缘故,此番结集出书时,编辑决定把这些文章分为“修行”、“哲学与教义”、“社会议题”三大类。这些类别是问题所触及的范围。当然,其中有彼此跨越之处。每篇文章自成单元,但也有彼此相关之处。因此,这本书不必从头读到尾,也不必按照顺序阅读。
我知道本书没有触及所有的议题。我们曾经决定要不要出版这些材料。本来可以等得更久,但显然我们处理不完那些层出不穷的问题。如果将来有人询问更多的问题,也许会出版续集。同时,我希望这些文章能帮助回答读者的一些问题。我相信他们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我也确信有些人会不同意我的回答。那也很好。我不愿意把佛法强加在任何人身上。
《禅的智慧》 总 序 作品相关(2)
致谢
这本书得以问世,是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有些人希望隐姓埋名,所以我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首先,我要感谢这些年来的翻译,使这本书成为可能。第一个就是王明怡,我来到美国之后,他就是我主要的翻译,可以说他就是我的英语代言人。偶尔明怡无法在场时,其他人也协助帮忙,其中包括了PaulKennedy、李佩光(Pei…gwangDowiat)、DanStevenson、TrishIng和果谷师。
其次就是那些誊稿的人,主要是DorothyWeiner和EchoBonner,他们辛勤地把录音带整理成文字。
一九八五年第一位编辑ErnestHeau离开之后,第二位编辑ChrisMarano就负责编辑的重任。我的回答很少是一贯、流利的,其中有些缝隙需要填补,因此就补问了一些后续的问题。编辑的工作是使我的问题尽可能让外界的读者觉得容易了解,在这方面,Chris得到AlanRubinstein和HarryMiller等人的协助。
这个版本的设计和形式,是由TrishIng和PageSimon所构思、制作的。书中多帧照片则由许多人捐赠。
最后,我要感谢问这些问题的弟子,尤其是那些对我不明确的回答觉得不满意的弟子。
这个谢辞中如果遗漏有关人士,谨此致歉,那纯属无心之过,因为这么多年来许多人来来去去,实在很难记录曾经协助出版的每个人。
致读者
如果我的一些回答和意见有冒犯任何人的地方,谨此表示歉意,但我并不为答案本身致歉。我所说的全是我相信是真实的,之所以致歉,只是因为造成别人的不快。
最后,我注意到英文本身的限制造成了某些人的不快。这问题来自英文中没有充分表现男女两性的中性代名词,在(英文版的)回答中,编辑已经尽量祛除这些情况。
有时佛教被人批评为歧视女性。在佛教祖师的长久传承中,我无法为每一位发言。就像我在序言中所说的,文化与时代一直在改变。在美国,佛教会沾上一些美国的价值。我把这个迈向性别平等的运动,视为正面的措施,对佛教而言也是改进。
圣严
一九九三年一月英文版
第二版序
我从台湾来到美国,开始指导西方人禅修之后不久,弟子们就决定要出版一份有关佛教观念的季刊——《禅杂志》。后来,其中固定出现的若干文字就成了“法见”这个专栏,由禅中心的成员向我提出有关佛教的各种问题,由我即席回答。第一个问题是:“佛教对于自我的观念如何?”我可以用一句话就回答了,如果那样的话,这个专栏当时就告终了。但我决定更仔细地回答。自那之后,弟子针对许多的议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把出现在“法见”的这些文章辑为《禅的智慧》一书,目的在于帮助其他有类似问题的人找到一些答案和指引。
就某个意义而言,《禅的智慧》符合佛教的传统,因为许多佛法就是两千多年来通过师徒之间的对话来阐明。在佛经中,弟子和菩萨为了众生而向佛陀发问,佛陀予以回答。禅师对于弟子有关修行与了悟的深入问题,一向抱持开放的态度。好奇和怀疑的心态并不限于现代,甚至在佛陀的时代,许多人都无法立即、毫无疑问地接受佛陀全部的教诲。其实,怀疑是人之常情。再者,有些事情如果没有直接的体验,实在很难、甚至不可能了解。
有些弟子要求我更充分地解释佛法。这很好,因为全盘接受我的说法,这种态度是有问题的。即使人们有相同的语言、训练、文化,都还可能产生沟通不良的现象。那像我这样来自台湾的中国和尚,向大多是说英文的在家弟子讲课,可以想见犯错的空间大得多了!因此,如果弟子不问我,到头来可能得到的是错误的讯息。幸运的是,弟子在我回答不明确时会要我澄清,举出例证,让事情不致显得那么神秘或抽象。为此,我感激我的弟子们,因为他们愈是要求我解释清楚,就愈对所有的人有益。
一般说来,这些问题和接下来的讨论都是自动自发的。上课时先打坐,打完坐,“法见”的编辑以特定的问题开启对话。有时是当场提出问题,有时则事先告诉我题目(译按:只有《诗歌与王维》一章是一周前就知道问题)。这些文章在《禅杂志》逐篇刊出多年,此次结集出书时分为两部分:“佛法”及“修行与日常生活”。佛法的部分多少讨论佛教的观念与教义;至于修行的部分,则多集中于如何把教义运用在修行和日常生活上。这种分类方式绝非截然划分,而是有许多彼此跨越之处。每篇文章自成单元,但也有彼此相关之处。所有文章不是依照当初刊出的年代顺序排列,而是基于编辑上的考量。因此,这本书不必从头读到尾,也不必按照顺序阅读。我们并没有尝试触及有关佛教的所有议题,但我希望这些对话能帮着回答读者的一些问题。我确信他们会提出更多的问题,而且有些人会不同意我的回答。那也很好。佛教要维持活力,就必须接受检验。我的观念不是金科玉律。我只是一位佛教僧侣,谦虚地提供一己的见解,给那些有问题的人。如果这本书回答了你的一些问题,澄清了一些误解,或激励你禅修,那么我的愿望就达到了。
我既不是无所不知,也不是西方文化的专家。我是佛教的法师,承袭了禅宗两个宗派(曹洞宗与临济宗)的传承。“传承”意味我的师父肯定了我的修行体验。我具有佛教的文学博士,以中英文发表过有关佛教的文章。我没有宣称我的答案是终极的真理。然而,禅的原则是超越时空的。虽然我的回答来自于一辈子的研究和训练,但我相信没有违背佛法。
佛教的原则是普遍的,但随着散播世界各地,许多佛教的外在方面已经有所改变。佛法随着人和历史而演化,这是良好、自然的现象。佛法并不是开悟的状态。佛教的普遍真理无法传授,或以知性的方式学得。法的目的就是指出更好的生活、开悟与解脱之道。但人们经常执著于法所表达的文字及方式,那就像把指月的手指误认为月亮一样。
有些人相信禅多少有别于佛教。其实,禅就是佛教,禅是修行佛法的许多法门之一。有时从我说话的方式,好像禅与佛教是不同的,如果这造成混淆,我在此道歉。佛教的途径众多,层次繁复。然而,禅的途径以素朴、直捷著称。由于禅没有装饰,也许看起来不像佛教,其实不然。我希望如果有误解的话,以上的说法能够澄清。
如果我的回答和意见有误导或冒犯任何人的地方,谨此表示歉意,但并不为答案本身致歉。我所说的全是我相信是真实的。再者,英文本身的限制来自于没有充分表现男女两性的中性代名词,在(英文版的)回答中,编辑已经尽量祛除这些情况。
佛教也被人批评为性别歧视。在佛教祖师的长久传承中,我无法为每一位发言,但文化与时代一直在改变。在美国,佛教会沾上一些美国的价值,而且受到它的影响。我把这个迈向性别平等的运动,视为早该到来的正面措施,对佛教而言也是改进。至于行文中的“师父”一词,只是中文里对“老师”的尊称。
《禅的智慧》第二版与第一版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文章的顺序,以及因为篇幅之限所做的一些修整。
谢辞
这本书得以问世,是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有些人希望隐姓埋名,所以我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
首先,我要感谢王明怡和果谷师在这些对话进行时,所做的高明的翻译。其次,我要感谢那些辛勤地把录音的讨论转换为电子形式的誊稿人,主要是DorothyWeiner和EchoBonner。ErnestHeau和ChrisMarano先为《禅杂志》、再为《禅的智慧》编辑这些誊稿,并得到AlanRubinstein、HarryMiller和LindaPeer在编辑上的协助。TrishIng负责内文的编排、设计,Chih…ChingLee负责封面设计,王翠GFDA7大力促成本书的出版。
如果遗漏了任何人,诚属无心之过,谨此致歉。谢谢问这些问题的弟子们,尤其是那些不满意我回答的人。
圣严
二○○一年于纽约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上) 身为佛教徒是什么意思?(1)
1身为佛教徒是什么意思?
问:有人问我:“身为佛教徒是什么意思?”我经常不晓得如何回答。如果我说我是佛教徒或我相信佛教,那是什么意思?
师:简单的回答就是:佛教是释迦牟尼佛教给弟子的,包括了哲学的观念和修行的方法。因此,佛教徒是根据佛陀的教诲来修行的人,而佛陀教诲的要旨是四圣谛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