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智慧: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师:简单的回答就是:佛教是释迦牟尼佛教给弟子的,包括了哲学的观念和修行的方法。因此,佛教徒是根据佛陀的教诲来修行的人,而佛陀教诲的要旨是四圣谛和八正道。真心诚意奉行这些原则的人,以及能够完全遵循这条道路的人,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完美,得到解脱。一般说来,修行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努力:持戒、修定、得慧。佛教徒努力要掌握这三方面。

    佛教的外在形式表现在三方面:佛、法、僧。佛是释迦牟尼佛,也就是历史上的佛陀;法是佛陀的教诲、教训、方法;僧伽是佛教团体,不只包括了出家人所组成的团体,也包括了在家修行的居士。虽然佛教把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视为僧伽的核心,把在家的修行人视为外围,但如果没有在家的团体,出家的团体也就无法存在、发挥功能。没有这些因素,佛教就不可能存在。因此,佛、法、僧称为三宝。

    所以,在家的佛教徒也是僧伽的一部分。在家人修行戒律、禅定和智慧,这些是法的一部分,也包含在八正道中。八正道包含了所有的佛教徒——不管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所应遵循的原则: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如果持守戒律,修习禅定,得到智慧,在生活中奉行佛陀的教诲与观念,就可以自称为佛教徒。即使还没完全投入佛教,但有心遵循佛法,也可以视自己为佛教徒。其实很难立即完全热心接纳佛教的每一面,这是渐进的过程。但是如果有心行佛道,而且动机与意图纯净,就可以自称为佛教徒。另一方面,如果连释迦牟尼佛基本的教诲都不了解,不能修习方法、奉行戒律,就不该自认是佛教徒。

    让我们更仔细地讨论戒律、禅定和智慧。戒律是一般的道德原则。佛教里有许多戒律,但所有僧伽成员共同奉行的则有五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服用毒品药物。这里不拟深入解释(详见《五戒》一章),只强调佛教徒应该试着遵行五戒,尤其是第一条不杀生戒。

    禅定就最普遍的意义来说,就是心的训练。禅定分为很多层次,而进入禅定的方法则更多。真正的佛教徒应该至少修行一种禅定的方法。

    智慧和禅定一样有许多层次。一个人可以借着听闻佛法(听法师或在家的修行人说法)得到智慧,也可以借着读经、读论、修习禅定、甚至只是持戒,得到智慧。得到智慧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听闻佛法。以知性的方式来了解佛法的观念和原则是重要的,佛教徒至少应该从这个层次的训练开始。

    成为佛教徒并不困难。如果奉行上述的全部或一部分,就是佛教徒。只要对佛法有基本的了解、有心修行,那就够了,并不需要达到完美的境界。如果完美的话,就已经成佛了。例如很可能这里的每个人都是佛教徒,否则为什么会在日常行程之外,到禅中心来听我说法?

    我要说的另一件事就是,可以借由皈依合格的法师,明白表示要修行佛道。皈依是一个简短的仪式,只要颂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些是宣告你有心追随佛陀的法教,承认僧伽是你皈依之处。

    问:身为在家的修行人,我不觉得自己像是真正的佛教徒,我觉得只有出家的法师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师:你不该那么觉得,不该认为只有出家的修行人才是真正的佛教徒,而你只是准佛教徒。你们大家都是真正的佛教徒。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许多出家的弟子,但在家的修行人更多,这情况在今天也是一样。

    在小乘的传统中,有四种成就的层次: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这里不讨论这些,只是要指出,一般的修行人能到达前三个层次,在那之后自然会放弃世间的欲望而出家,寻求得到阿罗汉果。在大乘的传统中,菩萨可以出家众或在家的修行者的身份示现,而且在大乘传统中也有许多著名的在家居士。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上) 身为佛教徒是什么意思?(2)

    我想,我知道你为什么觉得困惑。如果出家的修行者和在家的修行者都是真正的佛教徒,那为什么又需要有比丘和比丘尼?那是“投入”的问题。在家的修行人另外有家庭的重任,容易受到家庭和社会产生的问题所干扰,不能全心全力投入修行。相反的,比丘或比丘尼能全力专注于修行及弘扬佛法。

    问:有时您说佛教的观点和禅的观点没有不同,但有时您又区分传统的佛教和禅宗。佛教中有许多不同宗派,宗派之间是否有很大的不同,还是说基本上是相同的?

    师:其实,过去佛教的宗派比现在还多。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宗派,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就已经播下了种子——这些其实都来自释迦牟尼佛最亲近的弟子各自弘扬佛法。佛陀的每个弟子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修行,而这些方式视他的个性、才能而定。阿难对听闻佛陀的教诲有兴趣,大迦叶对苦行有兴趣,优婆离长于持戒,有的弟子长于辩论经典、开发神通。所以,打一开始就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情况。

    当不同的法师把佛教引进中国时,他们使用某些经论,结果就发展出不同的宗派,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修行形式,每一种都诉诸特殊的兴趣。在唐代之前,中国有许多佛教宗派,但到了唐末,修行的方法主要剩下禅宗和净土宗。

    禅宗和净土宗有没有重大的差异?在日本有很大的不同。禅宗和净土宗传到日本的方式,就像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变化。日本出现的宗派带有当时开山祖师的特殊性格,因此在日本,禅宗和净土宗是截然不同的宗派。

    在韩国,净土宗甚至不存在。韩国虽然有一些哲学的学派,像华严宗和天台宗,但唯一的修行方式就是禅宗。日本、韩国的佛教徒看中国佛教,很奇怪为什么禅宗和净土宗能如此和谐共存?其实,禅宗和净土宗在中国是同一个时代发展,在唐代是不同的宗派,但到了宋朝末年就合流了。所以在今天,净土宗的佛教徒使用禅宗的方法,而禅师也不反对净土宗的方法。

    其实,“净土”一词直到最近才在中国历史出现,它是引用自日本。在那之前,使用净土宗修行法门的人都自称是莲宗,因为这一派的信徒主张每尊佛都坐在一朵莲花上,因此在修行时可以用任何一尊佛的名号。今天由于他们修行时只念阿弥陀佛,因此这个修行方法被称为“念阿弥陀佛”。但是,过去中国人把这种方法称为“念佛法门”,因为不限于阿弥陀佛。

    有人说,今天中国没有禅了,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佛教依然存在,佛教的修行和禅是分不开的。如果在修行净土时,达到一心不乱的层次,心无妄念,这和禅修达到的集中心是一样的。

    禅有顿法和渐法。通常是以渐法(如诵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达到一心;在达到一心的层次之后,禅师就可以用话头来引起修行者的疑情,这时修行的方法就由渐法转为顿法。

    禅宗有个说法:“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即使长期认真修行,但并不就保证开悟。虽然修行是功不唐捐,但许多人缺乏信心、决心来追寻顿法。对这些人来说,净土宗是很好的,因为至少有机会往生净土。因此,对于无法像禅宗那样的严格要求来修行的人,净土是很好的方便法门。

    这并不是说,净土的修行者无法达到高深的层次,因为最高深的层次就是体验到处处是净土,这是心灵的净土,修行者知道自己的本性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性,这和禅宗的开悟没有两样。

    从众生的观点来看,禅宗里的各门各派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就像禅与净土之间有许多的不同。但从佛的观点来看,所有佛教的法门都是一样的,殊途同归。因此,所有的方法都是佛教的修行方法,所有符合法的教诲都是佛教的教诲。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上) 有情众生问:什么是有情众生?(1)

    2

    有情众生问:什么是有情众生?

    师:中文的“有情众生”包括了所有的生命形式,但佛教把“有情众生”定义为具有知觉的生命形式。生命形式可以是有情的,如人和动物,也可以是无情的,如花草树木。然而,由于生命形式包括了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所以使人觉得混淆。人们可能相信人可以转世再生为植物,或者说不杀生戒既适用于动物,也适用于植物。

    有些相信轮回的传统的确说,人的转世可以包括无情众生,比方说,人可以转世为树木。然而,根据佛教的哲学,轮回或转世不包括无情众生,也就是说,有情众生不会转世为无情众生,无情众生也不会转世为有情众生。转世只发生在人界、动物界和灵界。有情众生之所以陷于生死轮回,是因为他们执著于自我。

    以下从物质形式和知觉这两个角度来解释有情众生。动物可根据物质形式的四个标准加以区分。首先是具有简单的细胞结构的动物;其次是具有由细胞组成的神经系统的生物;第三是具有记忆的生物;第四是具有思考和推理能力的动物。最高层次的动物,包括人在内,具备所有这四种特色。

    必须说明的是,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标准来针对现象加以解释、分类。比方说,现代生物学把人归类为动物界的一分子,根据的主要是来自物质(解剖与生理学)的标准。佛教不争论这一点,但佛教哲学所使用的标准也包括了精神原则,比方说业。在这种模式中,人与动物是属于不同的领域。

    下一个层次的动物只包括了上述四种特色中的三种——它们没有思考和推理的能力。思考必须要有象征,必须使用语言来思考。思考也包括了抽象的推理、预测未来的结果、解决问题等等。此时此刻在地球上似乎只有人类大量具有这些能力。

    有些动物也许已经进化出粗略的象征语言。高等一点的猩猩、海豚和狗,对人类的语言似乎可以了解到某种程度。这些动物已经进化出思考的能力,但还未到达人类的程度。

    具有记忆意味着生物体能贮藏经验以备将来之用,也具备保有和使用象征的潜能,而象征则是语言的先决条件。但对于推理和语言来说,记忆并不是唯一的条件。为了形成新的抽象思想,像是分别善恶,就必须有能力来唤起经验,并且把它们串连起来。没有推理就不可能有远见,也不可能运用经验来创造在未来有用的事物。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记忆和推理。

    除了动物之外,也有灵界的有情众生,这包括了人界和天界的鬼神,以及净土宗的圣人、诸佛、菩萨。

    问:这对于动物的标准不是很主观吗?我们怎么真正知道其他动物的智力如何?怎么知道它们的语言是简单或复杂?

    师:这全看你怎么来定义智力。在思考能力方面,动物如果要和人相提并论,就必须能做道德判断。许多动物有不同的记忆能力,但任何动物使用语言的程度、复杂度都比不上人类。有些动物以粗浅的层次来思考,例如猩猩能在很原始的层次来计划,也展现了其他的复杂行为,但没有人类那么复杂。

    进一步说,物种与物种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根据上述四个标准来划分有情众生的界线,也是模糊不清的。然而,在所有动物中,就属人类在记忆和推理上最进化了。

    我在台湾读到一篇有趣的新闻报道。有位老妇人养了几只狗,家中起火把她烧死了,有只狗本来有机会逃离火窟,却留下来陪主人,也一块烧死了。在老妇人葬礼时,另一只狗一再要跳到坟里,遭到旁边好几个人制止,后来那只狗不吃不喝,最后也死了。那个老妇人有几个孩子,在她死后不久,他们就为了遗产争吵。报纸评论说,这些狗比人还高贵,也更晓得痛悔。从人的角度来看,似乎那些狗比那些人还有同情心,而且道德上也更高超。

    然而情况并不是这样。狗的思想、行动不像人那么复杂。这些狗记得那个老妇人曾经对它们好,所以在老妇人去世时觉得悲伤。的确,老妇人的孩子们的行径可议,而且人们也许认为那些狗更胜一筹,但那是根据道德感和正义感所做的判断。这些狗是在做道德判断、逻辑思考吗?狗不会去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只是那么去做。如果那算得上是思考的话,也是由直觉和习惯所控制。另一方面,人会做道德判断。人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时,我们说那是恶劣的。人类能推理、判断,这个事实显示了人的心智作用比其它动物都要高。

    到目前为止,我们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