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





  北周墓葬北周墓发现较少,年代明确的有咸阳西魏侯义墓②、宁夏固原北周柱国大将军河西公李贤夫妇墓③。这两座墓的发现,为北朝晚期墓的编年研究提供了准确的标尺。侯义墓是单室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室绘壁画,朝崔氏墓地第二次清理简报》,《考古》1985 年3 期。
  ②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进中的十年——1978~1988 年山东省文物考古工作概述》,《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73 页,文物出版社, 1990 年。
  ③ 李建丽、李振奇:《临城李氏墓志考》,《文物》1991 年8 期。
  ④ 张季:《河北景县封氏墓群调查记》,《考古通讯》1957 年3 期。
  ⑤ 河北省文管处:《河北景县北魏高氏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 年3 期,⑥ 孟昭林:《无极甄氏诸墓的发现及其有关问题》,《文物》1959 年1 期。⑦ 孟昭林:《记鹰魏邢伟墓出土物及邢募的发现》,《考古》1959 年4 期。⑧ 顾铁符:《晋南——文物的宝库》,《文物参考资料》1956 年10 期。①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东八里洼北朝壁画墓》,《文物》1989 年4 期;又《前进中的十年——1978~1988 年山东省文物考古工作概述》,《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73 页,文物出版社,1990 年。② 咸阳市文管会等:《咸阳市胡家沟西魏侯义墓清理简报》,《文物》1987 年12 期。③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等:《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 年11 期。损泐严重,仅墓顶星座图尚有残存。墓葬早年被盗,遗存陶俑、漆器等60多件。陶俑种类繁多,有武士、文吏、侍女、胡俑和骑马乐俑等,是一批难得的西魏文物。李贤墓是长斜坡墓道带三个天井的土洞墓。在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中都绘有壁画。画面部分残缺,现存23 幅,内容约可分为门楼、武士和侍从伎乐三部分。线条古拙粗放,风格写实,着重表现墓主人生前富贵豪华生活,不见东魏北齐流行的升仙思想画面。这批壁画填补了北周绘画史上的空白,为研究北周建筑、服饰、兵制提供了形象资料。墓中随葬陶俑数百件,色彩鲜艳,塑工精细,神态各异:部分陶俑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特征,反映了这个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过程。随同出土的鎏金银壶、金戒指、玻璃碗等波斯萨珊朝工艺制品,还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第四节六朝墓葬六朝墓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福建、广东、广西和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也有不少发现。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的六朝墓在二千座以上。
  长江下游地区南京地区是六朝都城所在地,发现的六朝墓也最多。由于当时流行族葬制度,又迷信相墓术,所以,发现的六朝墓大多三五成群,分布于土山丘陵的半坡上。砖砌墓室,墓向依山势而定。中小型墓主要是平面呈长方形的平顶叠砌砖墓,或平面呈长方形或凸字形的券顶砖墓。大型墓一般有前后室,四隅券进式顶,或前室四隅券进式顶,后室券顶。少数还带有1—3 个侧室。有的还砌出棺床、祭台,在封门砖下,砌有通向墓外的瓦管排水沟。六朝前期(吴、晋)墓的随葬品以陶器、釉陶器为主;六朝后期(南朝)墓,随葬青瓷器明显增多①。
  孙吴帝陵迄今未发现。已发现的等级最高的孙吴墓是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墓②。朱然墓发现于安徽马鞍山,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后室所组成。前室平面近方形,四隅券进式穹窿顶;后室平面长方形,双层拱形券顶。墓葬早年被盗,残存遗物140 多件,包括漆器、木器、青瓷器、陶器、铜器和大量的铜钱。漆器数量最多,有十多个品种共60 多件,器形多数是汉代常见的耳杯、盘、案、盒、壶、樽、奁等。另有漆槅和漆凭几,系三国时出现的新产品。胎质有木胎、篾胎、皮胎等。装饰工艺有鎏金铜扣、描漆、戗金锥刻、犀牛漆,有的还采用雕刻与彩绘相结合的方法。漆器以人物故事画为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弥补了绘画史上的一段空白。部分漆器的外底部有漆书“蜀郡作牢”字样,表明这批漆器均属蜀郡工官产品,为吴蜀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东晋南渡,陵墓都在建康(南京)。据唐人许嵩《建康实录》记载,东晋十一陵,位于“鸡笼山之阳”的有元、明、成、哀四帝陵,合称西陵;位于“钟山之阳”的有康、简文、孝武、安、恭五帝陵,合称东陵;位于“幕府山之阳”的有穆帝永平陵。另有废帝海西公司马弈废后卒于吴,葬地不详。经考古发掘,结合文献研究,“鸡笼山之阳”即今南京大学北园一带。1972年在南京大学北园发掘的东晋大墓,当即西陵四帝之一①。“钟山之阳”即今南京太平门内富贵山一带。1960 年在富贵山南麓发现了恭帝陵的玄宫石碣②,随后在其附近发掘到一座东晋大墓③。学者对这座大墓是哪一个帝陵存在争议,但一致认为不出东陵后三陵之一④。
  ① 蒋赞初:《关于长江下游六朝墓葬的分期和断代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 年。
  ②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文物》1986 年3 期。① 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组:《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文物》1973 年4 期;李蔚然:《论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葬地选择和排葬方法》,《考古》1983 年4 期。
  ② 李蔚然:《南京官贵山发现晋恭帝玄宫石碣》;《考古》1961 年5 期。③ 南京博物院:《南京富贵山东晋墓发掘报告》,《考古》1966 年4 期。④ 同①李蔚然文。蒋赞初:《南京东晋帝陵考》,《东南文化》,1992 年3、4 合期。“幕府山之阳”即今南京北郊幕府山南面的北岗山一带。1981 年在北崮山南麓(今南京汽轮电机厂内)发掘到一座东晋大墓,当即穆帝永平陵⑤。在其附近,还发掘东晋皇族墓数座⑥。
  东晋陵墓基本上继承西晋的营建方法。陵墓大多开凿在半山腰南麓,依山为陵,不起坟。墓室皆为带甬道的券顶单室砖墓。甬道一般长2~3 米,墓室长4~7 米,墓室前有很长的排水沟。所不同的是,西晋陵墓道又长又宽,甬道内设一道或二道石门;而东晋陵墓道偏短偏小,甬道内设一道或二道木门。东晋陵的随葬器物大体上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青瓷器皿,有盘口壶、鸡首壶、洗、碗等:第二类是陶质明器,有案、凭几、托盘、耳杯、圆盘、香熏,尤其是每墓均有4 个雕塑龙虎形的帷帐座:第三类是漆器日用品,可辨的器形有盘、盒;第四类是金银饰品和玻璃器皿;第五类是铁镜、石黛板等杂物⑦。由此可以看出,东晋陵的规模和随葬品的数量、质量,都超过三国西晋;与汉唐陵墓作比较,则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或可说明,东晋偏安江左,在社会生产和物质生活上都有所发展,但非汉唐可比。
  南朝陵墓在建康及其附近地区。由于南朝帝后陵及皇族(王侯)墓的前面有很长的神道,神道两侧立石兽、石柱、石碑。因此,清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做过调查,近人朱偰著《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集前人研究之大成。1950 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又多次进行勘查,共发现南朝陵墓31 处,其中有姓名可考的25 处。根据勘查,得知刘宋陵墓分布在南京甘家巷和江宁其林铺一带;南齐陵墓在丹阳胡桥、建山一带;南梁帝后陵在丹阳东城村,皇族墓大多在南京尧化门甘家巷一带:陈陵在江宁方山、灵山和南京西善桥附近①。已发掘的南朝陵墓有姓名可考的计有:南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或高帝萧道成的泰安陵②,景帝萧道生的修安陵③,东昏侯萧宝卷墓,和帝萧宝融的恭安陵④。南梁桂阳简王萧融墓⑤、桂阳敦王萧象墓⑥、安成康王萧秀墓⑦、建安郡王萧伟墓或昭明太子萧统墓⑧,陈文帝陈伞挠滥辎帷⑿鄢络锏南阅辎狻D铣昴寡叵昴沟挠ǚ椒ǎ圩宥幔孕欧缢械哪铣酆罅旰突首迥苟佳≡裨诹缴街涞纳匠甯叩兀笥新∑鸬纳角鹱魑琳希坝锌钠降兀昵吧竦浪成绞浦钡制礁凇A昴固逯埔捕际谴叙赖牡ナ易┠埂D故移矫娉し叫危ゲ科鹑哿瓿?3~15 米(包括甬道),甬道⑤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北郊东晋墓发掘简报》,《考古》1983 年4 期。⑥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幕府山东晋墓》,《文物》1990 年8 期。
  ⑦ 罗宗真:《六朝陵墓埋葬制度综述》,《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 年。① 罗宗真:《六朝陵墓及其石刻》,《南京博物院集刊》第一集,1979 年。② 同①。
  ③ 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胡桥南朝大墓及砖刻壁画》,《文物》1974 年2 期。④ 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县胡桥、建山两座南朝墓葬》,《文物》1980 年2 期。邵玉健:《丹阳两座南朝失名陵墓墓主考》,《东南文化》1980 年2 期。
  ⑤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梁洼阳王肖融夫妇合葬墓》,《文物》1981 年12 期。⑥ 南京博物院:《梁朝桂阳王肖象墓》,《文物》1990 年8 期。
  ⑦ 南京博物院等:《南京栖霞山甘家巷六朝墓群》,《考古》1976 年5 期。⑧ 南京博物院:《南京尧化门南朝梁募发掘简报》,《文物》1981 年12 期。⑨ 同①。
  ⑩ 罗宗真:《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南朝大墓的发掘》,《考古》1963 年6 期。内设石门二道,石门额上浮雕仿木结构和桃形灯龛,室内有砖砌棺床和石棺座,棺床前设石祭台。棺床前后有阴井,并有砖砌排水沟通向墓外。墓室和甬道外有的筑有挡土护墙多道。整个墓室用花纹砖和模印砖画拼嵌而成。甬道两壁有的嵌砌狮子、武士砖画,顶部嵌砌太阳、月亮砖画。墓室内壁面嵌砌羽人戏龙、羽人戏虎、车马出行以及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画砖间杂有莲花和缠枝忍冬等甬案。皇族墓与帝陵差不多。墓前仍置石刻,但规模较小。墓室亦流行带甬道的单室砖墓,但比帝陵稍简化。全长7~10 米。图道内设石门一道,墓壁多用莲花、忍冬、菱形纹砖拼嵌,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偶有发现。墓室内大多随葬石俑、石马和石帷帐座,有的还出土龟趺墓志。南京及其附近,又是东晋南朝世家大族的聚葬地。东汉兴起的豪门士族聚族而葬、按辈份排列的制度,至东晋南朝尤为盛行。南京老虎山颜氏家族墓①、象山王氏家族墓②和宜兴周氏家族墓③,是考古工作较多的三个家族基地。老虎山颜氏墓地已发掘9 座,墓皆南向,东西排列,长70 米。象山王氏墓地已发掘7 座,墓亦南向,分行排列,占地5 万平方米。宜昌周氏墓已发掘6 座,墓皆东向,北南排列,占地5 万7 千平方米。根据出土墓志及同一墓地中的死者关系,推知当时的排葬方式大约是:墓南向的墓群,长辈居右(西),晚辈依次自右向左(自西而东)一行顺排,如老虎山颜氏墓;墓东向的墓群,长辈居左(北),晚辈依次自左向右(自北而南)一行排列,如宜兴周氏墓:另一种是长辈居中或居前,晚辈依次葬其两侧或晚辈居后方依辈分排葬,如象山王氏墓地。虽然这三种排葬方式,并不都是十分严格的,个别较晚辈的放在长辈之间也偶有发现。但聚族而葬,按辈排列,他族不得混入,这是不能改变的。
  此外,扬州、苏州、常州、无锡以及浙江的金华、衢县,江西的南昌、瑞昌、修水等地,也发现不少六朝墓。墓制与南京出土的同期墓基本相同。从西晋开始,以青瓷器随葬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长江中游地区武汉和长沙是长江中游六朝墓的两个重要地点。
  武汉东边的鄂城是孙权称吴王时的都城,黄初二年(221)改名武昌。黄龙元年(229)迁都建邺(南京),终南朝之世,武昌一直是控制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因此,这里发现的吴晋南朝墓为数甚多。已发现的纪年墓有吴黄武六年(227)、永安五年(262)、晋泰元四年(379)、隆安三年(399)、宋元嘉廿七年(450)、孝建二年(455)和齐永明三年(485)等①。这批纪①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老虎山晋墓》,《考古》1959 年6 期。②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人台山东晋兴之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65 年6 期;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象山东晋王丹虎墓和2、4 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65 年10 期;南京市博物馆:《南京象山5 号、6 号、7 号墓清理简报》,《文物》197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