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禅法的修习并非一蹴即成,因为你从小紧张到现在,要立刻把身心放松是办不到的。所以应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练习,使你的心渐渐从混乱紧张中安定下来,才可能在虚妄的生活中体验到真实的世界。禅的理论和禅修方法,若不能在平常日用中勤加薰习,遇到问题时便会束手无策,唯有坐地就缚。所以,禅与日常生活,有其密切的关系,否则,它将仅是一种学说而不是实用的禅法。
禅的方法,有动、有静。对一个初学者,动的方法不太可能深入,而静坐的练习,能获得较深的经验。日久经验丰富且深时,在动的时候,不管做什么,身体动,心还是安定的。如今也有一位缅甸禅僧,发明了一种“动中禅”的修行法,亦能使人安定身心,原理是依据“观身、观受、观心”的法门。至于中国佛教,有渐悟与顿悟两派的修行。渐悟的修行,非常重视打坐;顿悟的修行,不反对打坐,但亦不以打坐为主要方法。但是,多半的人是需要以打坐为基础的。
六、禅与无我
宋朝时,有位大慧宗杲禅师,有一天他派一位尚未开悟的名叫道谦的弟子,从浙江的径山,送一封信到湖南的长沙,去给一位张居士。这位弟子相当苦恼,便发牢骚给很多人听,他说:“师父不成就我好好用功修行,我已经出家二十年,至今连门都没摸到,却叫我去送信,荒废了道业!”他的意思是,这么去送信,来回千里迢迢,将宝贵的时间给浪费了。另一位开了悟的弟子,名叫宗元,听到这位弟子发牢骚,就安慰他说:“你放心,我陪你一起去。在路上的一切,我都可以帮你做,只有五件事需要你自己料理,那就是着衣、吃饭、屙屎、撒尿、驮一个死尸路上行。”道谦听了,不禁高兴得手舞足蹈,欣然上路,后来也不用宗元陪他去了。
请问,那位笨弟子为什么可以开悟?只因为一旦心无二用,便能云开雾清,立见明月当空。出差前,他为追求开悟,并不知道开悟是什么;在路上,他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想,只顾他自己个人生活里最单纯的事情,穿衣、吃饭、上厕所,驮着死尸似的身体走,心中不再受到任何妄念所干扰,不想过去,不想未来,也不想现在发生些什么事,只是很清楚地知道他在做着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烦恼越来越少,而情绪不会再波动。所以,他也见到了真实的世界是什么了。他以前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以自己的知识和错误的感觉来作判断的;现在,放弃了自我主观的判断,直接来体验生活,所以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
我们通常认为自己的自我是真的,自己的所思所见、所解所受也是真的,因为是我在想、我在看、我在听、我在说、我在做;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这些都是虚妄的。
举例而言,我有位学生,认识我差不多有十年了,他以为他是在学禅,但是,我认为他是在玩禅,只是到我们禅中心来,看禅、听禅、坐禅,但没有很认真地来体验禅的生活和禅的精神。
《禅的世界》第二部分 禅与生活(2)
他见到我时,刚刚和他的太太离婚,所以请求出家,我说:“你不能出家,应该再找一位太太。”嗣后的岁月中,他曾三度结婚又离婚,最近他来见我时,我问他:“你每次选择结婚对象时,是不是出于你自己的意愿?”他答:“是啊!我选择的时候好像是我做对了,可是,慢慢地日子久了,便发现我的选择是错误的。”
这种人并不多,但是,我们每一个人事实上都像这个人一样,对于任何事情的选择、判断,大概总是错的多、对的少。所以人的生命的责任,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改正错误。
以上两则故事,说明了人们大都不了解自己,故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迷失了自己。我们通常所谓的自己,并非真正的我,因为我们所作的判断,都是在当时的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作,所以那是环境而不是我。如果通过禅法的训练,我们便会找回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那是不受环境影响的真如佛性。
所以,禅的最高经验是无我,也就是先从错乱的自我转成稳定的自我,再舍稳定的自我而成无我。到了无我的程度时,才发现我跟世界,既不是统一的,也不是分开的。统一的是大我,分开的是小我,不一不异,无内无外,是一切事实的存在,却没有我的执著在其中。
七、禅修与学习能力
当我们学习一样东西时,如果心力不能专一,注意力不能集中,则对所有的见闻觉知,都不可能在记忆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学习效果不会很好。
例如,一张摄影用的底片,照第二次则出现画面重叠,照第三次即可能变成毕卡索的抽象画了。又如黑板,若已写了字在上面,重叠涂写便很难辨认其内容了;若把黑板先擦干净,不留任何痕迹,再把听到的、看到的写上黑板,就很清楚了。我们学习东西时也是一样,学习前或正在学习时,要先把头脑清理清楚,不要东想西想,只是注意地听、注意地学,记忆力一定增强,理解力也会加速。所以禅修可以帮助大家提高学习的效率。
前面说过,禅的修行方法和观念,可以使我们的心安定下来,我们便不会受了环境的影响而迷失自己,因此可以接受到更多、更真实的消息。我们也谈到了禅法的修行不是一蹴即成的,需要付出耐心来练习。如果仅仅为了增进我们的学习能力与效率,打坐及参禅是最好的方法,至少也应该练习着随时让你的头脑休息。
一般人由于身心紧张,所以影响到学习的能力和效率,应当常常练习放松头脑,放松全身的肌肉和神经,让身心获得充分的休息。有时由于血液循环有问题,指挥全身放松而无法放松时,则应辅以轻柔的运动,身心自然健康,学习能力自然增长。
八、禅修与戒酒戒毒
刚才有人问我,禅修对于酒精中毒及麻药上瘾者,能有帮助吗?
在美国,尤其是年轻的一代,没喝过酒的人很少,没有用过麻药的人也不多。喝酒时会给人一种安慰感或安全感,用麻药时则使人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感受。但是,酒醉或麻药用过之后,身体的感觉则非常地不舒服。而且饮酒跟犯罪及意外死亡有密切关系,美国青少年酗酒情况的调查报告所称,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撞车、暴力攻击、自杀,皆与饮酒有关;在美国青少年学生中,一半以上的性攻击、约会强奸案,均与酗酒相关。其实,纵然不犯罪,饮酒吸毒都是慢性自杀的行为,所以必须戒酒、戒毒。
在禅中心,就有人是曾用十几年的麻药的,而他们渐渐地改掉了这种习惯。因为,用禅的修行方法和观念,能安定我们的身心,如果学会放松身心,这种感受,要比麻药和酒的刺激更舒服。禅坐时,身体舒服,心里平静,如果一天有一次打坐的话,能使你觉得整天心里平静,身体舒畅。所以,如果是已经酒精中毒的人,或是麻药已经用了很久的人,只要有一点决心学禅的打坐方法,学会以后,就能越来越觉得酒、麻药并不是一种享受,真正的享受是打坐。
酒与麻药,是让我们紧张刺激、失去健康;禅坐的方法,是让我们舒服自在、增进健康。但是,禅坐的方法不可能马上取代麻药、酒精的刺激,需要一天天慢慢地改善,这要付出恒心及毅力,也需要亲友的照顾、关怀与鼓励。
(一九九一年十月十五日讲于美国纽泽西州蒙克莱大学,陈果刚整理)
《禅的世界》第二部分 禅的心灵环保(1)
环保一词,已是非常流行的现代语,它的意思是保护我们生活环境的自然生态,使之产生自然的调节。如果破坏了自然生态的自然调节,就会为自然带来灾难,为人类的生存造成危机。
一、什么叫作环保
人类也是自然生态之一,破坏了自然生态,人类大众本身就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佛教主张不杀生,祈求尽量少杀一点。现在许多地方由于饲养鸡、鸭,尤其是养猪,对四周的居住环境产生了破坏,水质、河流受到污染。而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美国及日本人在当地砍伐森林,拓展畜牧,将养大的牛,运回自己的本土销售,他们虽然没有破坏自己国家的环境卫生,却破坏了地球上其他地方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的调节。
保护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就叫作环保,人类生活在地球,但是人类却逐渐地将唯一能生存的地球,在化学、塑胶、放射能及机器运用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料中遭到破坏。譬如,我们经常使用的纸张、纸盒、纸盘、纸杯、纸巾等,这类东西的过量使用和浪费,不仅使地球失去森林,尤其是制造出来的大量垃圾,使得我们人类在讲究自身的卫生之时,却破坏了环境的卫生。纸盘、纸杯,由于是纸制品,若能处理得好,其中的一部分还可以回收后再制,如果是保丽龙的产品,就更难处理了。
许多人在提高人类生活的品质上,只注重物质生活品质的提升,往往忽略了精神生活品质的提升,这更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从禅的精神来讲,生活是以简朴、整洁为原则。所以应该通过禅修的生活,来提高人类的精神品质,保护人类的心理健康,影响全人类的心灵,进而改善生活环境,达到全面健康的目的。
最近我去英国主持了一期的禅七,参加的人都是当地的心理学家、心理医生、医生及作家。他们都是很聪明的人,也都是替人家看病的人,但是,他们自己的病也很多,参加禅七就是来治病。因为现代的人类是生活在迅速变化、竞争激烈及到处污染的环境中,使得心理无法健康。
如何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最好是用禅的方法及观念来疏导、来调整。二、禅是什么
(一)禅是清净的智慧
一般人有执著、有自我、有自利的聪明,这是不清净的智慧。
(二)禅是无染的心灵
所谓无染,就是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带着情绪及自我中心的心理活动。
(三)禅是“无相”、“无住”、“无念”的精神境界
这三个名词来自《六祖坛经》,是《六祖坛经》的根本思想或根本精神。
“无相”就是空,是即有即空的空,从有的现象看到空的本质,就叫作无相。如同佛前的供花,就是即有即空。花的形象是有的,因为无常的关系,故不是永远存在,因其经常在变迁。无常、变迁就是空,不是不变的存在,而是经常在变,因为在变,所以有相等于无相。现前有,进入未来即消失;刚才还有,到了现在又没有了,这就是《心经》所讲的“色即是空”。
“无住”就是空,这是讲即空即有。无住就不会停止在某一个现象上面,现象既不能停止不变,便无从执著那样东西是有的。既然不停止,不执著,而停也停不住,执著也执著不起,那已经知道是空。虽然是空,但是变迁的现象不是没有。既然讲无住是没有办法停留的意思,而不是没有这个现象,所以这就是即空即有,也就是《心经》讲的“空即是色”。
“无念”就是空,无念是心中没有我执的念头,没有跟烦恼相应的念头,没有跟自私心相应的念头,因此就是空。没有情绪的波动,没有自我的执著,因此,自我就是无我。
佛法讲无我,就有人问我:“佛有没有我?罗汉有没有我?”我回答说:
“当然没有!佛是已经解脱的人,当然没有我;罗汉也是没有我,否则不能算得解脱。”因此有人反过来问我:“《金刚经》上的第一句是:‘如是我闻’,其中又有一偈子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连续讲了两个我。前面的‘我’是已证罗汉果位的阿难尊者讲的,后面的两个‘我’是佛讲的,怎么说没有我呢?”我告诉他:“那个‘我’就是无我,是假名的我,是为了说明一个现象必须提出有我有你,否则无法表达说话者的立场、无法表达佛的智慧,所以这个不是‘我的情绪’、‘我的执著’,而是为了表示无我的假名我。”
禅是绝对的无,不是跟有相对的无。《心经》中所说五蕴皆空,五蕴是指我们的物质的身体及精神的生命,这两类加起来,若以智慧观照,五蕴非我,五蕴皆是无常的现象,所以是五蕴皆空。
既然是空,就没有我;既然没有我,《心经》告诉我们解脱的时候叫作智慧,而不要想到具有智慧的我在。既然没有我这样东西,那个智慧是谁的呢?因此也不应该说有智慧。而修道者所得到的圣果、佛果,也是没有的,因为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