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孕远际强盏摹S纱丝芍颐瞧绞钡男睦硐窒螅际切橥皇档模裟芴逖榈轿扌模湍馨残牧恕?br />
五、无心与有心
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到中国后在嵩山面壁,后来被称为禅宗第二祖的慧可禅师前来向他求法,要求达摩禅师替他安心。菩提达摩问他:“你若能把你的心拿来给我,我就替你安啦!”慧可回过头来找自己的心,结果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心可找,这时菩提达摩便说:“好,你既无心可找,我替你安好心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好简单,其实很不简单。由于我也时常教人打坐、参禅,所以也常遇到有人来请我替他们安心,我也学菩提达摩,教人把心拿出来给我,我来替他们安心。哦!可惜我的运气不够好,来找我的人,都不是慧可,教他们找心,他们能够找给我成串成箱的很多心,他们会告诉我:“我现在心很难过、心很困扰、很痛苦、很烦恼,难过的是……困扰的是……痛苦的是……烦恼的是……不得了的是……”因此,我已不像是一位禅师,倒是常常被人家当作垃圾桶来丢垃圾(大家笑),我收下了大堆大堆的垃圾之后,总算也帮助了一些人,但是并不能帮助他们以无心来达成安心的目的。
你们的心能安吗?要不要我来帮忙?我想,在各位心中,也有不少的垃圾。凡有垃圾在心,便不是无心,便不能真正的安心。我们要了解,二祖慧可为何找不到心?一定是他自己先已用过功的,一定先已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修行才达到“找心无心”的境界。
所以禅的智慧,并无定型的模式,是可因对象、时间、空间的不同,而作灵活的运用。目的在于因势利导,使得众生去黏解缚,远离烦恼。因此,需要不同的经典,说不同的法门。所以法无定法,真法无法,真心无心。
六、无与有都对
马祖有一位弟子叫智藏禅师,有一天有位在家居士前来向智藏问法:“有没有天堂和地狱?”禅师说:“有啊!”居士又问:“有没有佛、法、僧三宝?”禅师又说:“有啊!”居士问了很多问题,智藏禅师都说:“有啊!”
《禅的世界》第二部分 禅的知与行(2)
可是这位在家居士曾经听过禅师说法,不是说有,而是说无,所以他觉得奇怪,便追问智藏禅师:“你大概是弄错了吧!我在径山和尚那儿听到的,与你所说的完全相反,他说一切都是没有的。”禅师立即问居士:“你有老婆吗?”居士说:“有!”禅师又问:“那径山和尚有没有老婆呢?”居士说:“唉呀!他是个和尚,当然没有老婆罗!”这时智藏禅师就告诉他说:“径山禅师说没有是对的,你说没有,那就错啦!”因为径山和尚已是悟后的人,已证实相无相、真心无心的境界,他说一切皆无当然是对的,至于这位居士,心中的问题太多,岂能说无呢?
七、现在最亲切
禅的智慧,就是现实的生活,有人说:“活在现在,佛在现在。”不必论过去未来,现在最亲切。
例如,仰山禅师问他的师父鸿山禅师:“您过世之后,如果有人问我们您传的法是什么,叫我怎么回答?”鸿山禅师说:“很简单啦!每天一餐粥、一餐饭。”(丛林寺院的僧侣,每天过午不食,故仅早、中两餐)
又如,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禅师:“什么是您用功的方法?”大珠慧海回答说:“肚子饿的时候吃饭,身体累的时候睡觉。”他不讲仁义道德的大道理,只是教人照顾好现实的正常生活。
再如,赵州禅师,曾经找了两个人问话,一个是刚刚来到的出家人,赵州问他:“你来过没有啊?”回说:“是新到的。”赵州说:“那你去喝茶吧!”赵州又问另外一位:“你是新来还是旧住?”回说:“是旧住。”赵州也说:“那你去喝茶吧!”这时,立在二芳的一位院主感到不解,便问:“和尚啊!真奇怪,对于没有来过的人,您叫他去喝茶,对于已在这里旧住的人,您也叫他去喝茶,到底是什么道理呀?”结果赵州禅师招手说:“院主,你来。”院主问:“做什么?”赵州说:“你也去喝茶吧!”这个时刻,正好是寺中喝茶的当口,让每一个都去喝茶,如此而已。
再讲一个赵州禅师的故事,一日上午的早餐后,有位出家人问赵州:“我非常的愚笨,而且烦恼很重,请和尚给我开示。”赵州说:“好啊!你吃过粥了没有?”那个出家人答说:“我吃过粥了!”赵州说:“你吃过粥了,那就去洗碗好了!”
我们从这些公案看,好像做一个禅师很容易,他可以随便说,说有说无都可以,只要叫人吃饭、睡觉、吃粥、喝茶、洗碗就行了。但是禅师们在没有开悟以前,却是要付出长期修学的代价。一旦开悟以后,心无染着,不滞一法,所以他们说什么都是为了对象,不是为了他们自己。如果你还没有开悟,你也可以冒充着像是一个已悟的禅师,你可以胡说八道,但是很快便会露出马脚!悟了的人,毕竟不同于未悟的人,伪装的洒脱,绝对不会像是真正的无我与自在,所以要做一个假的禅师,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八、彻底解决问题
许多人不知道自己有问题,许多人在自己有问题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解决,有许多问题可从环境或观念的改变去解决,但是,有很多问题却不是如此就可以解决的。世界上能解决的问题都是暂时的,因为不容易彻底地解决问题,人就很难得到安全感。但是,禅坐能帮助我们得到身心的平和;开悟可让我们的心得到自由和解脱,不受环境和自身的影响。所以若能亲自体验到“无心”,便可以解决一切恼人的问题;那就是面对事实,当怎么做就怎么做。但请不要误解,不可将“无心”当作无用的心,也不得把植物人那样的情况看作禅悟的“无心”。因为禅悟的“无心”是对于现实的一切仍要积极地参与,只是其中没有自己的得、失、利、害等我执烦恼在内。
九、日常生活的禅修
禅的智慧,要能用在日常的生活中,而不是光在打坐的时候才用到禅的。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和经验禅的智慧呢?那就是当我们做每一件工作之时,都要专心。例如,在煮菜时专心煮菜、吃饭时专心吃饭、开车时专心开车、睡觉时专心睡觉。既要专心工作,又要放松身心,如果在紧张的心情下去做任何事,就与修行相违背。为什么会造成紧张的心情呢?不外三个原因,一是担心做不好,二是担心做不完,三是希望能做得更好。在做任何工作时,只要能认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很用心,很专心,而又很轻松地把它做完,一定能做得很好,同时也不会觉得太累,便是禅修者的生活方式。
十、悟后的日常生活
如何是开悟以后的日常生活?有位黄檗禅师曾说:“即使整天吃饭,没有咬到一粒米;即使整天走路,没有踩到一块土。”他的意思是说,吃饭、走路等,每一件日常生活中的事都照常在做,但不是为了自私的“我”在做,所以“我”也未做任何事。开悟的景况在禅宗形容为“黑漆桶兜底戳穿”,连桶板也碎成粉末不见了。这就是从“自我”得到了解脱。另有一句形容的话是“虚空粉碎,大地落沉”。头顶上空的太虚空都消失了,处身立足的地球也不见了,时间与空间都不存在了。这是将全体宇宙的大我,形容成了障碍我们获得解脱的黑漆桶,此时已被彻底爆炸清除。这便是开悟的经验在你面前出现,但它不是可用任何形象和质量来让你取得的东西。其实,开悟后所获得的东西,便是放下一切,包容一切,能够放下是智慧,能够包容是慈悲。
十一、如何清理垃圾
这一趟天普大学之行,正在该校留学的陈美华,给了我许多方便,也托她做了一些事后的打点,故将她给我的一纸短笺附录并解答于后。
师父慈监:
师父送给几位教授的书,已于上星期一收到。上星期三已将之送给长友繁法教授,这星期三,将给DrRaineDrSwidler、傅伟动老师、DrCannon四位教授送去。
在弟子去见长友教授时(他在日本有过禅修体验),他向弟子表示,师父已得临济真传,教法直接而当下。他除了谢意外,并要弟子代他向师父请教一问题:当师父在演讲中所提到的那些“垃圾”来时,师父如何清除?请就理论和实践面言。
恭请慈安
弟子美华顶礼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三十日费城
我的解答是:首先静听对方倾吐他们胸中的“垃圾”,待其告一段落,即以认同的方式接受他们的“垃圾”。次以佛法的因果及因缘的理论,说明世事的实况及世事的无常,然后劝导他们向自己内心求安宁。方法则是试着做禅修的工夫,要他们将怨怒不平的感受、想法、情绪,转移方向,改善自己,他们的麻烦问题便会越来越少。所以我也不必像心理治疗医生那样,需要他们定时定期来向我“倒垃圾”了。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十七日讲于美国宾州费城的天普大学宗教系研究所,简海兰整理,十二月五日圣严修整补充成稿)
《禅的世界》第三部分 禅与艺术(1)
非常荣幸能到普渡大学与诸位谈“禅与艺术”的主题。其实我对艺术是外行,而且艺术的范围包含很广,不只限于画家,其他有音乐家、雕刻家、建筑家,至于禅的艺术乃与日常生活中的吃饭、喝茶和睡觉等动作和环境有关联。
我们欲了解禅的内容与艺术的关系及其对艺术的影响,得先从佛教讲起。在东方,禅在艺术的领域里究竟产生了一些怎样的作用与影响,这得从了解禅着手。又因为禅是从佛教中推展出来的,所以先简单介绍佛教的背景。
一、空与无常
禅宗并不是在印度就存在的,它却是从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发展出来,所以叫作禅的佛教。而佛教在印度提供了两个观点给人们:在理论上提出了“空”的观念;在方法上提出了禅修的功能。这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空”这个观念,是基于世间所有一切现象无时不在变化,又名为“无常”。无常的意思就是没有任何一种现象是永远不变的,即无永恒的存在,没有永恒所以叫作“空”。这个空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在一切事实现象的同时,本身并不是真实不变的存在。而无常和空这个观念,亦是佛教与其他哲学宗教所不同的地方。
从禅的修行立场来看,我们这个世界是无常的,一切都是空的。而无常和空就是世间的事实,所以既然是事实,一切事实本身就是无常,就是空。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否知道空或无常的观念,对现实环境里的自我,很少愿意承认无常是事实。因此带来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并造成周围环境里的人、事和自然界的现象,产生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冲突,而增添许多困扰,我们叫它“苦难”。
禅的修行方法是要把我们散乱的心变成集中,从集中变成统一,从统一到没有执著,我们叫它“无心”。到了无心的阶段,空的体验也就出现了,此即是悟境,亦叫作“真的智慧”。这个阶段一定要慢慢的来,像爬山一样,从山脚下爬上去,爬到最高点。
而统一的境界又分有几个层次,第一是我们的身体和心合而为一,也就是没有身体的负担,身和心不分开。第二是内和外的统一,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和外面的环境合而为一,所谓天人合一,这已是不容易做到的。第三则是前念和后念的统一,我们叫作入定,那更不简单了。前念和后念根本无间隔距离,即无前念亦无后念,这是必须入了深定才能体验得到。若已达到天人合一程度的人,则可以成为大艺术家、大宗教家或大哲学家了。至于禅的智慧是“空”,若要体验到空,则当超越统一的层次。佛法在指出空与无常之后,就是要帮助我们,一方面去面对无常与空的事实,另一方面从无常和空的观点去得到自我的解脱和跟人和谐相处,乐意接受自然界的现象,并且适当地设法改变它,这才是佛教的宗旨。
佛陀告诉我们要用生活的实践来达成目标,第一要持戒。所谓持戒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做的必须努力去做,不应该做的,对自己、对别人无益的,就不要做。一方面我们的心也是需要调整,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是相当难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修禅定的一种功夫。所以身体行为的改善要靠持戒,心的行为改善则靠修行禅定的功夫。因此若能配合佛教的理论,认识空与无常,那就叫做智慧。如果不能配合禅定和持戒,仅仅知道无常和空,那只是知识层面的了解,对我们日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