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空与无常,那就叫做智慧。如果不能配合禅定和持戒,仅仅知道无常和空,那只是知识层面的了解,对我们日常生活帮助不大。必须加上持戒和禅定的修持,才能够真正在实践上一面理解空与无常,一面使自己的生活跟空与无常相应。

    二、顿悟与渐悟

    中国的禅是印度佛教的智慧与禅定的修持结合而成。在印度,智慧是通过禅定之后才落实,而中国的禅宗在一开始,它的目标即是智慧的开发。如果能够开发智慧成功,那不仅仅是知识的了解,且有助于我们理解空的事实是普遍存在,这才是禅的功能和理念。但是中国的禅又分顿悟和渐悟,其实二者是殊途同归的。有的人会在突然间发生开悟或发现智慧的经验,不过,绝大多数的人,修行过程必是渐进的。作个比喻,好比两个人要爬同样的山,只是一位在有雾的气候下进行,已到了山顶他还不知道,待雾突然间消散了,这才明白到了山顶;另一位是在好天气下登山,在未上山前就已看见山顶,然后一面爬一面埋怨为何还未到达。这二人哪一位是顿悟?哪一位是渐悟呢?是在雾中爬山的那位合算呢?还是未爬山前就看到山顶的人幸运呢?

    不少人来跟我修行禅法时,都希望求得顿悟而非渐悟,我向他们保证:“会获得顿悟的。”他们又问:“怎么个顿悟呀?”我说:“慢慢地修行,修到最后,一下子开了悟,就是顿悟啦!”虽然市面上有售一种即溶咖啡,或速食快餐,但在修行的方法中,都还需要下点工夫才能达到目的。曾有人问我:“要怎样才能开悟?”我说:“要看人的根器,根器深厚的开悟就快些,根器浅薄的就慢些。”又有人问我:“怎样才能知道是深是浅?”我说:“不管根器深浅都应该好好去修行。”又有人问:“如果知道自己根器浅的话,那就不必修行了吗?”我说:“就因为发现自己根器浅薄,才更需要去努力修行呀!”

    三、禅的艺术

    修禅要怎样才能开悟?而悟后是怎样的一个境界?这跟禅的艺术有关系。因为得到禅的悟境及经由悟境后的境界,体验而用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的,那就是属于禅的艺术。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艺术的环境里,不论是否已体会到我们的环境本身就是艺术。而一个禅的修行者他所体验到的生活环境是跟一般人不一样的。一般人所见到的世界,是混乱的、诱惑的、矛盾的,可是有禅悟经验的人所看到的世界是和谐的、稳定的、清净的。这就是因为一个是以矛盾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另一个是以和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好比牙齿咬到舌头,这是矛盾的吗?事实上是和谐的,它们由于火气上升,便发生碰在一起的现象。所以牙齿咬到舌头不要感到倒霉,因为它们凑在一起就会咬在一起了,何不以欣赏艺术的眼光来看这档事呢?

    你们听过的禅宗寺院里的唱诵跟一般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有何不同?不论是在中国、日本还是在西藏,佛寺的唱诵让你听了以后心会安宁、稳定、平静,不会有兴奋、浮躁及忧郁的情绪产生。那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它并非故意弄成这样子,而是经由禅的修行者表现出来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有一种和谐、稳定及宁静的感觉传递出来。虽然以声音来表达,它却是平静的,且有韵律,使你的心平定下来达到一定的境界,使得尘劳全消。

《禅的世界》第三部分 禅与艺术(2)

    武艺,是中国古代六艺中的一项,传说它是少林寺的和尚所发明出来的一些动作,本不是为打架用的。平常一般人打架都很粗野,在战场上杀伐则更凶残。但是少林拳表现出来的动作,却是那么优美,而且有力中含着稳定。少林拳本身并无杀伤之意,防身和健身才是它真正的目的。因为它是经由一个修过禅行的人所表露出来的招数,不论是用拳、棒、刀、棍,动作都是那么优美,俨然成为一种艺术的表达。许多人着迷于武侠影片,就为了欣赏其中的动作。可是当今武侠片中的武术表现,禅的精神已不复见。我所学过的少林拳,富有禅的精神的动作,缓慢中有动力,快速中有定力。基础拳法,比划起来则会感到无聊、乏味,因为太慢缺少刺激感,只有练拳的人自己欣赏,来安定身心,平衡身心,是在动中取静。

    中国的古诗作品,受到禅的影响也不少,由其领受禅的思想和修养深浅,就可看出他们风格的高下。而禅师和学过禅的人所写的诗也与一般人不同,不同在哪里?多了一份空灵感,也就是不容易捉摸也不需要去揣摩它,但让你看了就明白它在讲的是意在言外。此种精神,也同样呈现在绘画的作品中,譬如,画月亮时不画月亮只画云,画水时不画水只画船。画船不画水,画云不画月,但是你一看就知道那儿有水、有月亮。这些都是受到禅的意象影响所表达出来的;也就是说,虚在实中,实在虚中,虚实本是同样东西。实际上也就是无常的变化,从空看有,从有看空。

    还有日本的花道、茶道和庭苑的园艺,也都跟禅有关系。以插花来讲,西洋插花总是插得满满的如花团锦簇,这叫作凑热闹。而中国古典插花及日本花道,只是一、二朵花配上一根枯枝,几茎草叶,看起来简单却风姿绰约,也颇具诗意。其茶道更为讲究,客人正襟危坐,不准讲话,只能一旁慢慢欣赏主人如何煮茶、沏茶、奉茶,之后细细品味,完全浸陶在一份安详宁和的气氛中,不似一般俗汉,三五好友聚在一起,一边牛饮茶水,一边大声谈天。所以在日本品茶,是要练习使人内心平定,不要心浮气躁,若是犯有轻浮毛病的人常去品味日本茶道,相信是会有帮助的哩!

    在禅宗的寺院里,摆设一向简单、整洁,此风格也同样呈现在不少日本家庭里仅有几方尺大的小庭院上。寥寥可数的盆景,一览无遗的视界,地方虽小却有股说不出的舒适感。不像一般中国家庭的前后院GFDAA瓜种菜,虽是善加利用土地,却是显得杂乱。而这质朴、简洁的生活环境空间配置,也是经由禅境而悟出来的气质。

    讲到吃,中国人是最拿手的,虽然厨艺也不错,但真正的好厨艺却是在禅的寺院里。至目前为止,我们寺院里的食物,口味清淡,简单而营养,食之弥久不厌。餐馆里的素菜,是迎合一般人的口味,没有禅意,寺院里的虽是粗茶淡饭,倒是香甜可口。时下在日本东京和京都等地有几家素餐馆,模仿禅宗寺院里的料理,做得极精致,清淡可口,的确非常好吃,但是价格奇贵无比,这又失去禅宗的风格了,所以去吃的人不是在作禅味的体验了。

    由前面所举的例子,不难发现,若有禅修体验,我们的日常生活,便与艺术脱离不了关系,假若细心去品味,岂非处处都在显露禅机?其实艺术是禅的副产品而已,修禅的目的不在艺术的表现,而在协助我们解决生活上的困扰及身心上的苦恼,这才是修禅的真正意义。如果是为了艺术而来学禅的,虽也能达成目的,不过是本末倒置了。

    (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三日讲于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张智惠整理)

《禅的世界》第三部分 生命的圆融(1)

    诸位老师、诸位同学:记得去年和前年,我都在贵校做过演讲,所讲的题目都是同学们给我拟订的,今天的讲题也不例外。现在我们就“生命的圆融”,分四个部分来说明。

    一、何谓圆融

    圆融,是佛学上的名词。比如《楞严经》卷四,如来云:“地水火风,本性圆融。”中国的天台及华严二宗,对圆融之理,发挥得最详尽。

    圆有圆满、圆熟、圆通的意思。圆满是不缺少,缺则残,少则亏;圆熟是不生硬,生则自感苦涩,硬则自伤伤人;圆通是不阻碍,阻者停滞,碍则损失。

    人都祈求圆满,比如说希望财富圆满、事业圆满、家庭圆满等等,不圆满则不幸福。

    圆熟是完全的成熟,不是勉强的。一个人的人格达到成熟或圆满的境地,便是“完人”。所以大家都盼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达到圆熟的程度。

    圆通是佛学专有名词,圆是性体周遍,通是妙用无碍。《楞严经》有二十五位大士,各个依一门而圆通诸门。

    如果自身是圆形的,又能绕着圆的形状走,便不会遇到障碍,且能四通八达,无论从哪一点起步,都能通行无阻。时间的流转或循环,空间的回旋或运行,都可根据圆的道理来形容。圆融是圆满的融和、圆熟的融合、完全的交融。融和是不冲突,没有利害、彼此、前后的冲突。融合是不对立,没有你我、内外、大小的对立。交融是大同不碍小异,同则不会摩擦,异则各显其用。

    譬如,这间教室里的八盏灯,同时打开,则每盏灯的光,互相交错,彼此不相妨碍,这就是融和、融合、交融。灯和灯彼此是个别独立发光的体,但所发出的光是相互融通的;换句话说,是在差别中不否定整体。差别的任何个体各有其价值和作用,而价值与价值彼此之间,不但不相妨碍,且是相辅相成。

    我们看到教室里每盏灯都个别地在放光,光与光交互集中在一起,光的亮度便相对地增加。因此每一个生命与生命之间,应该都有圆通和圆融的关系,这才是理想的社会及理想的世界。否则的话,我们只看到冲突、矛盾、差别,彼此互相猜忌斗争,那么社会将是到处混乱的,人们必是互相伤害的,这是非常不幸的。

    二、何谓生命

    (一)生命之定义

    “生”为物体在空间位置中的发生,“命”为物体在时间单位上的延续。凡是发生了的物体,在时间上继续地发生下去,便是生命。譬如,草木等的生物,或人类以及其它的动物,以及一粒种子或胚胎开始萌芽,并继续不断地变动、成长,这就是生命。

    (二)生命有两类

    1无情的生命:如花、草、树木等的植物。

    2有情的生命:如人、畜,乃至昆虫等的动物。

    也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说,花、草、树木也有感情。只要有人天天去照顾它们,或对它们说话,放音乐给它们听,它们便长得非常茂盛且生机盎然;反之,若不爱护照料它们,或者成天地诅咒它们,则可能会逐渐地枯萎而至死亡,所以认为草木也应该算是有情。

    其实,有情的动物与无情的植物,最大的不同处,在于神识及神经的有无。

    植物无神经,亦无神识,只有自然的反应,没有苦乐的感觉,也无死亡的恐惧,故称无情众生。有情众生,乃有求生之意愿,也有死亡之畏惧。

    恐惧死亡是人内心的活动,而直接感受到伤害却是神经系统。神经使得我们的头脑产生记忆,从记忆的累积而变成知识,从知识转为思想,再由思想产生死亡的恐惧。这种记忆和了解,便非植物所能。若仅有神经而无思想记忆者,可称植物人了。

    人类的恐惧不仅仅是恐惧当时的危险,而且也忧虑未来任何危险情况的发生。因此人类的恐惧心,比任何种类的动物都来得敏锐。越是低等的动物,越没有思想和记忆。仅是单纯的神经反应,受伤的当不会痛,痛过以后便忘了,因为它没有记忆,故也不知忧虑。高等一点的动物,如老鼠、猫、狗等都有记忆,所以它们怕受伤也怕死。

    若以佛的法性身而言,有情无情,毫无差别;依凡夫的层次而言,无情物不是有情众生,不能说没有差别。

    三、生命的差别相

    差别和统一是相对的。譬如,我是出家人,你们是在家人;你是男生,她是女生;我是老人,你们是年轻人等等。差别相可以归纳成两点来说明:

    (一)有情与无情的差别

    动物与植物是有差别的。张献忠的《七杀碑》说:“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天是整体的,而天下确有种种的差别相,这差别相是指万物。有人再把人和万物分开,认为除了人以外全部是万物,不管动物或植物都是用来养育人类的,这种思想和《旧约·创世记》有类似之处。

    《创世记》说到神创造万物以后,要人管理海中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活物,上帝将地上的植物、菜果赐给人作为食物,又将草木赐给鸟兽等作为食物。这里的“上帝”也是整体的,上帝所创造的人、菜果、万物便有了差别,上帝创造的万物中,又分无生的矿物,以及有生的动物和植物,有的是供给人与动物住的、用的,有的是给人吃的,有的是给动物吃的。这些便是有情的动物和无情的植物、矿物的差别相。

    佛法则将世间万法,分作五阴世间、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