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锍缘摹U庑┍闶怯星榈亩锖臀耷榈闹参铩⒖笪锏牟畋鹣唷?br />
    佛法则将世间万法,分作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或分作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对于精神、物质、身、心、自然环境等,分析得非常清楚。

    (二)凡夫与圣贤的差别

    在有情之中,凡夫有六类: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圣人有四类:佛、菩萨、独觉(辟支佛)、阿罗汉。这也是差别。佛是人格的彻底完成者。菩萨、独觉、罗汉,是努力于人格的完成而尚未圆满者。

    这四类圣贤,若示现人间身时,假如他们没有说出自己是圣者,一般人是不易察觉的。佛菩萨能够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现,也可以在任何一个时空出现,更可能出现一下子就突然不见了。然而在人性向善的光辉之中,在凡夫的行为里边,也可显现出佛菩萨的特质,而且这些人虽不即是佛菩萨,却有一部分类似于佛菩萨的功能。可见在差别之中,仍有通于圆融的一面。

《禅的世界》第三部分 生命的圆融(2)

    自然界的森罗万象,每样都不相同,就连我们两手的十指也各不相同,同胞的兄弟姊妹,甚至孪生儿也不一样。但是各类之内,小异不碍大同,差别不妨统一,一切众生皆有本具的圆融佛性。

    四、如何完成生命的圆融

    (一)以教育来促成首先理解到,人为了自利,必先利人;为了求得他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着尊重他人。再从对于人的尊重而扩大到对于生命的尊重,儒家所谓:“由亲亲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便是以平等的心态来接纳他人,乃至接纳有情无情的一切生命。

    佛教戒杀放生的慈悲精神,即以平等心对待一切的生命,复以空、无相、无愿来引导慈悲济世的方向。这些都得从教育的熏陶着手,从小智而进步成大智。故就佛法而言,想获得智慧,须经闻、思、修三个层次,而使众生的生命,趋向于圆满的境地,接受从他而得和自我开发的教育。

    从古至今,许多的大哲学家和宗教家,都在教育人类如何地完成自己的生命。生命有个人的、社会的、历史的、宇宙全体的以及圆融无碍的不同等级。也就是自私自利的生命,可因教育的设施而升华为与社会、历史、宇宙全体的生命。

    佛法虽说众生皆有佛性,人皆可以成佛,但却不能缺少良师益友所谓善知识的诱导,也就是教育的功用,使人从无知,而知分辨邪知、浅知、正知、深知的不同。

    比如,一般偏激的宗教徒们,认为逼杀异端可以升天;一般的人认为猛兽、毒蛇等全部该杀,因为它们会伤人吃人。这便是邪知及浅知。若依佛法的立场,虽是邪见者,终究也有成佛的一天,虽是毒蛇猛兽,也有其求生存的权利。如果站在平等的立场看生命,则每个生命都该受到尊重。若想使人知道并认同这种正见,当从教育着手。

    在佛教的高僧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大修行人,都不畏虎、狼、狮子等野兽,那些凶猛异常的动物都变成了他们的朋友。为什么呢?因为大修行人都有一颗慈悲心,而且也没有以自我为环境的中心,就因为他们“无我”,所以当他们看到任何东西时,就像镜面的反映,只有被他们所看到的东西,而没有觉得“我”看到了东西。因此凶猛的野兽也视其如同类而亲近他们。

    这种事,乍听起来好像神话,当然,对一般人来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因为他们有强烈的“我执”,不仅和异类之间是对立的,和另一个人之间也是对立的,乃至同一个人的心与身之间也是矛盾的,所以总有一些摩擦,而不能相安无事。

    教育可以让人理解到,此一生命和彼一生命之间,都应该互相尊重。倘若我们能够尊重其他的生命,那些生命至少可以不畏惧我们,如果不尊重他们,并且随时可能伤害他们,他们为了自卫,当然会把我们当作敌人。儒家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将亲人视同自身的骨肉,再将一切人视同自己的亲人,然后更将一切生物视同自己的家人,而给予照顾。

    一般人最多能视亲人如自己,唯世间圣者能够视物如己。所以人类的暴戾之气,虽可借教育来矫正,却不能说仅从知识上的了解和接受,就表示事实上可以改正。从古至今,很多的读书人,仁义道德能说能写,但他们自己,往往又被他人讥为“文人无行”或“眼高手低”。所以除了知识的教育,尚须更进一步,从事身口意三种行为的实际修持。

    (二)以修持来完成此所谓的修持,不外戒定慧三无漏学,以戒为基础,以定为过程,以慧为目标。此中的定学是先从差别的散心,至集中心,再至统一心。当达到统一心时,不仅是知识上懂得物我一体是什么,也会亲自体验到物我一体的境界是什么。那时便会感到生命的整体性是不可分割的;生命的内涵是充塞于宇宙而无限圆满的;生命的存在是究竟圆熟的;生命的活动是圆通无碍的。这便是差别相的大融和。

    上面提到的生命里如缺少体验,则知识和生命是无法相结合的,因此须以体验来达到“生命圆融”的目的。体验必须要有方法,或许有些同学知道,我指导禅的修行方法,已有好几年了,所谓禅的修行方法,本来是不历层次而顿超直入的,可是对于初步修行的人,还得先由观想入手。

    第一步是把散乱心变成集中心,再从集中心而达到统一心。然后将此统一心粉碎,即成无心,便是禅境。此处的心的意思,是念头和思想的代名。我们平常所谓的心,经常都在想东想西,故喻如“心猿意马”,念念不停止。因此要用方法将之导入轨道,便是由散乱的变成集中的,从集中的进一步成统一的。

    从散乱变成集中以后,你的念头转过来会支持你在方法上精进努力,使你牢牢地掌握住自己所用的方法。从集中到统一,即已从念头单一化的连续,变成了无限深广。如果从前念到后念,绵绵不断,此称为“念头成串”,这是时间的统一;若再从成了串的情况,变为深广无限,便是空间的统一。时空统一之时,即会体验到物我一体、内外一体、自他平等、天人合一的心境了。

    达到这程度以后,生命是整体的,是不可分割的,它的内涵是充塞于时间和空间的。但此仍在大我的层次,若能更进一步,大地落沉,虚空粉碎,才是生命的究竟极致,圆融无碍。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六日讲于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东方哲学社)

《禅的世界》第三部分 生命与时空(1)

    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正在经历的,每天接触到的,都是各种的生命及生命的现象。今天我将以最基本的佛教常识,来说明生命的现象,以及生命在时间及空间之中,所存在的架构。

    一、生命无始

    我常被问起:“西方的基督教,相信人类最早的祖先是由上帝创造的,佛教的解释如何?”我无意和基督教争论,只想先讨论一个东西方都尚未解决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是有人觉得,能有鸡及鸡蛋可吃就好,至于先有鸡或者先有蛋,则不是问题。不过总还有人要问:“生命的起源是什么?”

    我曾被一位居士问起:“师父,佛教说缘起,但缘起的头是什么?”我说:“缘起如环无端,名为无始。”这便是佛教对于人生宇宙起源问题的标准答案,不是不解答问题,而是最好不解答这个问题。此在阿含部的《箭喻经》中,曾经有人问起世间永恒、世间有边的问题,佛不答,而说如人中了毒箭,拔箭要紧,不用追问造箭因缘。

    在《涅槃经》卷一九,也有“四不可说”的明训,那是讨论诸法生与不生的问题:“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佛在《阿含经》中,只说:“此生故彼生,生老病死集。”“此灭故彼灭,生老病死灭。”但对生命源头之初的问题,不作解答。如果解答是出于什么,所衍生出来的问题就更多了,如说有开始,那么,最初的开始又从何来?因此,佛教对生命的来源所给予“无始”的答案,是最有智慧的处理法。

    我在美国印地安那州普渡大学,与居士们聚餐时,吃到圆圆的芝麻团,我问做麻团的人:“这圆圆的麻团,是由哪里开始做起?”做麻团的居士说:“是一捏便成了形,说不出是哪一点开始。”麻团上有很多芝麻,我又问:“这些芝麻是由哪一粒开始铺上去的?”他说:“滚就滚上去了,也不知是从哪一粒开始的。”但,到底有没有始点,我想应该是有,然做的人已不知是哪一点了。若要待弄明了麻团的起点才吃,那就永远吃不成了,因为还可以问芝麻及糯米的起源、制作麻团的起源、制作人的起源、上帝造物的起源、上帝的起源……永无止境!

    因此,我们接着将依佛教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现象究竟从何而来,如何来发现此一生命现象,然后介绍如何利用此生命现象?又此生命现象对我们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及如何发现此价值。

    人与人之间的称谓有我、你、他。而在《金刚经》里的称谓包含“我相、人相、众生相。”《金刚经》里将多数的你称为众生。“我”就是生命中的第一个,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我。此外,许多的他合起来,称之为“人”。人相、我相、众生相,便是一切生命的现象。

    在时间上的过程,称为“生命”;在空间上的活动,称为“生活”。换言之,时间上的延续为生命的维持,空间上的活动为生活的运作。以佛教的立场看生命,与一般人所说的生命,略有出入。

    从宗教信仰的立场而书,只有上帝能给予生命而拥有生命,然在一般人看来,除了人之外,动物乃至植物,凡能生存、生长的都有生命的现象。就佛教的观点而言,宇宙的生命,是以人为中心,动植物是其次的、附带的。生命现象中虽包括动物及植物,然以“人”为根本。所以讨论生命现象与生命的延续,佛教着重的是“人”的生命。

    佛陀成佛,是为了救人,至于其他众生,不是说不管,但不是佛度众生的重点。

    二、五蕴和合

    佛经里认为生命的奥秘,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换言之,构成生命的因缘的,是色、受、想、行、识等五种要素,称为五蕴。

    第一为色蕴,色不仅是颜色,也指一切有形之物质。凡有质量、有阻碍或有形式的物质体都称为色蕴。人除了肉体之外,还有精神的部分,精神部分又分为四种,即受、想、行、识的四蕴。而其中,受、想、行的三蕴是精神部分,最后一个识蕴,是精神与物质的行为所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力量,是生死过程中一个连贯的东西,助我们延续生命,是由此生到彼生的一种力量。此一力量便是生命现象以及生命现象之所以继续不断的动力,总名为识蕴。

    生命由前生到这一生,再到未来生的观念,这是佛教里一个独特的观念。生命由五蕴的五个部分组成,人活着的时候,五蕴因缘和合而产生生命的现象,称之为“活”。死了的时候,前四蕴的色、受、想、行四种现象离开,只剩最后一种识蕴。这个识,便贯穿到另外一次生命的开始,如此生死周而复始,是不间断的,是具有连续性的。

    五蕴中的受、想、行三蕴,都是我们脑神经的作用及反应:受是感觉的意思,想是作一个判断,而行是反应,指如何处理事情。譬如,人家打我一个耳光,我感觉到脸上被打得麻麻痛痛的,叫作“受”;想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想”;而决定采取什么行动,也打他一个耳光,或者原谅他算了,便是“行”。挨打的时候是“受”,知道被打是“想”,要不要打回去的念头是“行”,众集业力并且接受果报的是“识”。

    三、十二因缘

    前面分析了生命的组成,现在再谈生命的延续。通过这一生到另外一生的延续现象,佛经里称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指十二个阶段,又可将之分为三个时期,即过去世、现在世及未来世。过去世包括三个阶段,无明、行、识;现在世包含七个阶段,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未来世包含两个阶段,生、老死。它们不断地循环,便是人类生命的三世流转。

    无明、行、识,是属于过去世,有了过去世的识蕴,便有了现在这一生的原因。于现在世的这一生,入了胎的时候,称为“名色”,名是精神的部分,色是物质的部分,也就是前世形成的“识”。进入母胎时,与物质体相结合,此时称为名与色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