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蚁唷⑽奕讼唷业奶绻D昵崦裁烙涝恫槐涞幕埃Ω赣Ω霉参业模墒撬裉焓歉雒琅倬改晟ソサ乇涑杉ζず追ⅰ⒗咸拥幕屏称乓桓觯静恢档霉病N沂俏蘅赡魏味峄椋凑侨寺铮∽苁且峄椋裨蛉思野涯愕弊鞴治锟创约阂膊皇娣⒉缓檬埽晕也沤峄椤!?br />
“你为什么不学我做和尚?”
“师父,我有自知之明,做和尚没有想像中的容易,何况我自己也清楚我不是当和尚的料,因此,被我太太看上了。”
“我相”是指我的价值,是对自己的价值所作的判断、估计、肯定,其中也包括身外所拥有的财产、名位、权势等等。
请问诸位的“我相”,就是永远像你现在这个样子吗?一定不是。今天在座的诸位,大概都是二十岁以上的人了,你们在十六岁时和现在一样吗?当你活到八十岁时,是不是也能保持跟现在的你一模一样?
最近我去了一趟日本,在日本的师长、同学、朋友们,也都十八年未见了。当彼此一见面时,他们都会对我说:“啊!你一点也没变,还是当年那个样子。”
我却给他们浇了冷水:“你似乎变了,头上多了几根白发,脸上也多了数条皱纹,眼下增加了两只眼袋,十八年前,你的腹部还没那么挺出,现在的你已是大腹便便,很有福气的样子。”
“怎么一见面就说这种令人不舒服的话?”
“你承认不承认都是一样,我很清楚十八年前的我,不像现在这个样子。”
我随手取出十八年前跟他们的合照:“你像他吗?我又像他吗?”
“唉!真没想到我们变得那么快!”
佛法讲的“无我相”,便是绝对没有办法将身体的面相、身相、心相当作真正或绝对的“我相”,这仅仅是暂时的现象。有些人从小到老,观念和性格永远不变,请问世上真有这种人吗?我们只能说他没有什么进步,却不可说他没有变化。其实,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随时都在变迁。
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自己陪伴他人成长,也经由别人带着自己成长。我自己也时常觉得自己的成长很慢,譬如,在我年轻的时代,世界上还没有发明电脑,现在我的弟子和学生,几乎人人都会使用电脑,我非常羡慕他们。可是我也有些进步,我虽不会操作,却会叫弟子们使用电脑,我是跟着弟子们成长了。我的“我相”当然也跟以前不一样了,“我相”就是我的价值,我的价值不会停留在同一个位置上,既不停留,天天变化,就没有不变的我,既然没有不变的我,就是“无我相”。
《金刚经》还有一句“无人相”的名词。有一次,一位居士对我说:“师父,佛法可以说无我相,但是不能说无人相。因为无我相表示谦虚,无人相岂非表示目中无人,目空一切。”我告诉他,佛法不是这么解释,“无人相”的意思并不是否定他人,而是当自己做任何对人有利益的事之后,心中没有任何一丝的牵挂,绝对没有患得患失、有得有失的心态产生。或是,别人对我们做任何好事或坏事,心里也不要有牵挂。不牵挂并不等于忘恩负义、过河拆桥,而是自己不跟他人有绝对对立的态度和存心。只有恶法,没有恶人,仅有众生造了恶业,没有众生是恶众生。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所以心外不要存有对立的人,以为他们是坏人。有人做了坏事,我们希望协助他们纠正、改善、疏导,促使他们不做坏事,不存坏心,人毕竟都是人,绝不可放弃任何一人。佛度众生,绝不对任何一众生失望,如果这一生没有办法度他,他也不接受你的度化,只有暂时放下,默默祈愿,下一生或再下一生,能够度他。佛为一切众生,可历经千万劫来帮助疏导。所以,“无我相”、“无人相”的主要意思是不要跟人产生对立,没有界限,没有对立,才是真正的“无人相”。
九、大慈大悲是感性的超越
慈悲有三个层次:
(一)生缘慈
对众生慈悲,有其特定的对象,也就是有亲疏、厚薄、远近、缓急之分。一切的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所以是一律平等的。但在第一个层次里的人,如果是采取这种观点,一定会出问题。
当你父母生病,家中的猫或狗也同时染上重病,都在濒临死亡的边缘。请问,在这种情况之下,何者应先送医?如果基于等慈一切众生的理念,应该将父母及猫狗同时送医治疗。万一人手不足,人的医院有别于动物医院,究竟先送父母还是先送猫狗?如果真有这么个难题的话,就很颠倒了,应该有亲疏、厚薄之分。
当你父母病危,同时儿女也得急病,他们各自生了不同的重病,须进不同的医院就医,此时,何者较重要?何者优先送院?父母?儿女?中国人讲伦理、孝道,当然先送父母入院治疗。因为儿女死了,还可以再生,纵然生不出来,可以领养子女;父母仅此一对,死了再也没有了。西方人的观念可不同,他们认为儿女的前程光明远大,父母已是日暮西山迟早总要死的,所以先送儿女就医。这不能说明何者对、何者错,却可说明生缘慈的层次。
(二)法缘慈
不管对象是谁,一律平等对待。只要众生有需要,正巧我有这份力量,便不考虑对象是谁,就给他所需要的。例如,父母现在需要我的经济帮助,我马上倾囊而助之;若有不认识的人需我帮助,也是毫无保留地给予。在这层次,尚有给的对象、所给的东西,也有布施及付出的心愿。一般人如果这么做,家庭可能会破碎,伦理也许瓦解。菩萨的精神,却是平等的布施。
(三)无缘慈
也就是“大慈大悲”。意思是说,在任何时、地,对于任何人,有任何需求,都能恰到好处、恰如其分、适时而给。布施的行为做过以后,心中不留一丝痕迹,如鸟在空中飞过,无迹可寻。救人以后,心里了然曾经救人,但是对于救人这件事当作没有发生。救人是因为这个被救的人,有他的善因缘促使他被拯救,跟我没有关系。这种层次的无缘大慈,只有佛及大菩萨们如观音、地藏、文殊、普贤等方做得到。凡夫虽然做不到,也必须了解学习,最高的慈悲,是有这种方式。
十、发心与布施
儒者所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圣,心向往之。”是勉励凡人也要见贤思齐,希望自己也能逐步地迈向圣贤的目标。在佛教而言,这就是发菩提心,是要求自己效法佛和大菩萨们的心行。
也有许多人会发自私自利的菩提心,期望自己早日成就,因此,老是要求周遭的人,先来成就他、护持他,待他一旦得大成就、具大力量时,再来济度众生。持这种观念,虽然没有什么不对,却不是真正发菩提心的标准和榜样。真正发菩提心,是要无条件、无目的的付出,专心地在心中发愿如何去化度一切众生,从不会想到自己这么做值得不值得。
数日前,某杂志的编辑来访问我说:“现今的社会和世界都十分的混乱,人心不愿向善,全是自私自利,所做出来的事也都是损人利己,就法师的观点看,该怎么办?”
《禅的世界》第三部分 理性与感性(4)
我说:“我没有自己的观点,佛法住世是以六种波罗蜜来度化众生。”波罗蜜的意思是超度、超越、度脱、救济、度过。六度中的第一波罗蜜是布施。在我写给我们法鼓山的僧俗四众弟子共勉语中,有这么两句话:“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所以,要救济我们的社会,改善我们所处的人间,必须要以付出为第一优先的方法。或许有人不赞同:“哼!我又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拿什么去布施?”或者想:“如果将东西布施掉了,它又如何回来?”
布施是很微妙的事,布施如挖井,如将土挖得越多,则井中的水量越广越深。这种理念不仅仅是佛说,中国的老子《道德经》也曾这么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下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有一位弟子,今晚也在座,二十年前,家中尚不富有,便偷偷地在心里发了一个愿,希望在十年之内布施一千万元台币。当时简直像是痴人做梦,然而发愿之后,在十年之中,恰如其愿,布施了一千万元,满愿后,便对她的先生说:“我已为你布施一千万元台币,收据都在这里,全都是替你做的。”先生非常惊讶地问:“你真的替我花掉这么大一笔钱?可是我们在十年前怎么会有一千万呢?”“是没有啊!”“但是,又哪来那么多钱布施?”“因为我发愿布施,所以时常将你的钱拿去布施,今天告诉你的目的,是让你知道钱是用来布施,不是去做坏事。”接着她又问她先生:“我们现在拥有多少资产?”答案是已超过布施的十倍。她因为要布施,所以拼命赚钱,设法开源节流,并将多余的款项布施。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这种人。
日据时代的台北县,有位义贼廖添丁,以偷来的钱去救济贫病的百姓。佛教并不赞成义盗的行为,佛法讲究的是以自己的智慧力、心力、体力、资本,营生赚钱,将所赚得的资产,帮助社会,才是慈悲的精神。
十一、慈悲与智慧
一般人将慈悲解释为感性,将智慧说成是理性。其实只能算是相应,不能算是相同。譬如,当我在路上遇到年纪轻轻的人,伸手向我乞钱,我不给,马上就有人会说:“师父,您怎么不慈悲?”又如,在十年前,那是快过农历年时,有位身强体壮的醉汉前来敲门,正好是我去开门,门一打开,他就往内跑,我在他后面问他:“请问找谁?”
“找法师。”
“找他做什么?”
“要钱。”
“他欠你钱吗?”
“没有。”
“没有!为什么向他要钱?”
“没有钱我怎么过年?”
“为什么没有钱就不能过年?”
“奇怪!你为何不慈悲呢?出家人是慈悲为怀,还要问那么多,简直是多管闲事。”
“你究竟是要钱?还是想来打人?”
“我不打人,只给我钱就好。”
“好,请到里面,我们再谈一谈。”
进到里面,正好碰到一位高头大马、身材魁梧的信徒,我便告诉他:“请替我打发他。”然后转身向醉汉说:“这位先生会照顾你。”说完话我立刻溜掉。
结果那位醉汉被块头比他大的信徒轰走了。那位居士心里很纳闷,更不是味道,百思不解,就忍不住跑来问我:“师父啊!怎么可以这样子对待人呢?我从来没做过这种事,我见到刚才那种人上门也会给他钱,师父,您不但不给钱,还叫我做坏人!”
“对这种人,我们不能开例子,否则将后患无穷,他不病不老,是有办法赚钱生活的,因为好吃懒做,才变成那样。”
请问诸位,我是不是慈悲?我是慈悲的,希望他能重新做人,自力更生,对社会、对他自己都是好的。
你们是否曾听过,禅门祖师训练弟子们的方法有棒喝的家风。不但骂人而且打人,禅门有句话:“香板头上出祖师。”打骂教育,虽已不是现代人用的方法,不过在必要时,用重话点醒,还是必须的。
慈悲不是没有原则的妇人之仁,对不起,在座有许多女性,你们都是女中丈夫,所以不要生气,但也有很多的男性具备婆婆妈妈的妇人之仁,那就不是智者的慈悲。慈悲为怀,必须配合智慧的判断,悲智双运,才能自在解脱。
有些人当他们遇到布施的难题时,不免会在心中嘀嘀咕咕:如果不给,不满其所愿,恐怕将来会对己不利;如果给了,又担心会有麻烦。于是整日忧心如焚似的,沉浸在给也不是,不给也不行,慈悲也不好,不慈悲也不对的情境之中,久久难以释怀。请问这种人是有智慧吗?当然是没有智慧的人。如有智慧,就不会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更不会考虑自己眼前的反应和结果,只考虑对此人、此时、此境的好坏和利弊。
我自己是没有智慧的人,我正在学习;我也没有慈悲,所以也正在练习之中。我时常被弟子们用人情包围,当有一位弟子很不听话,不守常住规矩,要他离寺之时,总会有其他的徒众向我进言:“师父!我们要不舍一众生,任何一个众生都有佛性,将来会成为高僧,今天不好,以后会转变得更好,师父请慈悲留下他,我们大家都赞成他留下,也都能原谅他,不跟他计较,求师父不要让他走。”请问各位,如果你是师父怎么办?留或不留?
再说一个譬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