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嘈抛约憾蝗贤耍萑皇乔兹绶蚋疽不崞鸶筛辏慰鍪切值堋⒔忝谩⑴笥选⑼轮涞奈薹ㄌ辶潞桶荩比换嵛侍庵刂亍⒄凡灰蚜恕H绻恳桓鋈硕寄苷驹谧约旱脑蛑拢植患岢旨杭夷馨菟说幕埃颖砻嫔峡矗孟袷欠牌约旱牧⒊。约杭鹊玫睦妗⑷ㄊ啤⒚⒌匚还笆秩萌耍约核坪醭粤丝鳌F涫担羰乔〉胶么Φ耐巳茫越矗孟裰皇侨酶蝗硕眩统ぴ犊矗挡欢ń纯苫竦檬鋈恕俑鋈说挠祷び氚鳌?br />
例如,有人认为,师父对弟子而言,具有权威性。在佛法的原则上,我会坚持。但是,我不会对我的弟子有相争的行为表现出来。我的弟子常常会说:“师父,您错了。”或是:“师父,这件事情您处理得很不恰当。”我会说:“啊!是的,我错了,是我处理不对。”事实上是不是我真的错了呢?不一定。站在师父的立场,可能错误,但也不一定是处理不当。但是既然有弟子认为我错了,一定有他的原因,那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认为师父不应如此。我为了包容他,就必须接受他的意见,否则他将难以成为我的弟子。能够承认对方的想法是对的,因而调整自己的作法,这就是包容。当我们包容他人时,好像是放弃了自己,实质上并非如此,他们反而成为我的弟子,既然是我的弟子,就能跟随我学佛,帮助我弘法。所以,还是要“放得下”,才有进步和包容。
五、唯有能放下·才真提得起
(一)放下主观意识之判断和考量,首先要不为自我的私利设想
放下,是放下主观意识及自我中心的判断和考量,但这并不等于是没有决断力,而是不用自我的主观意识来加以判断。例如,我和学生及弟子们在开会时,我首先会推动他们从主题上获得答案。要得到答案,必须靠他们自己运作,我不会给予他们任何的意见,仅告诉他们明确的主题和原则,然后再请他们轮流各抒己见。如果一开始我就发表自己的意见,加上自己主观的色彩,事情运作起来就会有种种的障碍,特别是在民意高涨的民主社会里,做一个师父必须学着如何舍弃自我的主观,才能让弟子们预期受教。
(二)其次要提起整体的、全体的、大众的,以及对于社会的、国家的、世界的责任与义务许多人希望“提起”,总是以自我的利益为优先考量。譬如,自我之升迁、财务之获得等等,此无非是为了保障自己及儿孙的将来安全。但是,如果是一个有高尚人格修养的人,绝不会如此。否则,动不动就以个己之利益为着眼点,社会将会动荡不安,我们的眼光一定要放远、放大,能如此,自己就处于远大的前景中。
(三)能够放下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是自在的人,是解脱的人
放得下的人,应首先放下自己,其次放下周遭所有的一切。所谓“放下”并不是没有自己,而是指没有对抗心,没有舍不得之心。我们是双手空空地降临人间,死时又能带走些什么?又有什么东西“放不下”?随时随处对任何事物无一丝毫牵挂或舍不得,能如此,才谈得上是自在,是解脱。
例如,有人蓄意破坏、毁谤,目的是令你名誉破损,这是最难忍受的事。如果你能在名誉被破损时,还能保持心境坦然,毫无罣碍,那么,名誉的损失,对你而言,丝毫不会构成任何的威胁和压力。
(四)能够提起的人,是有慈悲的人,是负责的人,是奉献的人
释迦牟尼佛放下王位出家,乃至成佛之后,又一肩挑起全人类的灾难,为一切众生的福利而宣扬佛法,就是慈悲心的展现。所谓“肩承担”是担起责任,我们不能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放弃。我们的权利及自我中心可以“放下”,但是责任和义务一定要“提起”,这样就佛法而言,才是慈悲。
能放得下,是为了要提得起。放下自我,而奉献出自己;放下私利,而成就社会大众。提起之后必须放下,才会随顺因缘,舒卷自如,能大能小,自由自在。
今天我准备得不够充分,耽误了各位四十分钟的时间,还请各位长官多多指教,也欢迎诸位有机会到农禅寺指教。
(一九九三年八月三日讲于台北市“政府”会议室)
《禅的世界》第三部分 提起与放下(1)
一、提不起也放不下
能够提得起、放得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许多人把这两句话挂在嘴边,能否真正做到大有疑问。一般人的态度是既提不起也放不下,提不起责任和义务,放不下名利和地位,希望争取更多权力、名望,却绝少考虑是否已尽自己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提不起意志和毅力,放不下成功和失败在人生过程中,如欠缺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便难以成就大事业,也难免在努力的过程中退缩。所以,成功或失败,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足够的意志与毅力。
有些人,濒临死亡边缘,在弥留之际,为了会见亲人,能延续自己的生命直至与亲人相聚才逝世。也有些人,凭着愿心和坚强的求生意志,能在重病或灾难中奇迹地活下去。
爬高山、游长泳、走远路,均需坚强的意志和不拔的毅力才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因为,当极度疲累和面临困难时,往往容易萌生退意而放弃目标。但是,既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意志力又总提不起来,这种人非常痛苦。
(二)提不起信心和愿心,放不下贪心和瞋心
进行任何事业或计划,首先必须具备信心和愿心才能完成工作和目标。很多人没有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相信自己能够有大成就,也因而对自己的未来和事业的前景缺乏愿心。
我写的《四众佛子共勉语》中第一句是“信佛学法敬僧”,信佛是信心,学法是愿心。先相信学佛对我们有用,开始学习,也就会照着去做。而修学佛法的目的,是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佛,这便是发大愿心。能在信佛以后向僧学法,然后努力不懈地继续修行的,则很不容易。因此,便有这样的四句话:“信佛三天,佛在眼前;信佛三年,佛到西天。”
三年前,我与一位美籍弟子到美国中西部演讲,我们驾车从一州出发往另一州。沿路上,约三个小时仍未抵达,我问他:“我们现在的位置是什么地方啦?”“在公路上。”他答。我又问:“可以到达目的地吗?”他便答道:“没有问题。”“那为什么还未到达呢?”他马上反问我说:“师父,您对我没有信心吗?”稍后,在到达目的地附近的时候,他却冒出一句话:“师父,我们现在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终于,在查看地图和请问沿途路人后,发现已经离目的地不远了。从这一点来看,在人生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有时候是自己自信不足,又或者是虽然自己充满自信,相关的旁人却对你缺乏信心。
在美国,曾经有一位大学二年级的女孩子向我提出出家的意愿,我提议她先完成学业再作决定。当她大学毕业后,我询问她是否仍有愿望出家。“当然啰!”她应道。结果她却希望继续读完硕士后才出家。当我再度问及她完成学业后的打算,她依然以同样坚定的语气答道:“当然是希望出家啦!”直到今年她已读完硕士学位,我再问她,她却对我说了一句实话:“师父,坦白说,好像出家跟在家也差不多呀!”这便是愿心不能坚持的一个例子。今天希望做的,明天未必会做,今年的计划,明年不一定会进行。这种情况,在美国尤其普遍,他们曾解释说:“我的意愿改变了(Ihavechangedmymind)。”
一般人是既提不起信心和愿心,也放不下贪心和瞋心。“贪心”是追求,渴望争取,贪得无厌。“瞋心”是因求之不得,驱之不去,而起怨恨。这两种情况,时常搁在心上,丢不开也放不下。其实,只要是分内的,应该拿的,接受了也不能算贪心;而不应该要的,非分的,却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希冀得到,越多越好,这便是贪心。若不能称心如意,反而有种种折磨,恶运连连,横逆重重,便无法不起怨怒。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很难察觉到自己是贪念和瞋心的受害者,因此,也无从放下。
二、应当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一)要把去恶行善的心提起,要把争名夺利的心放下作为一个正常人,最基本的是要认识到行善是自己分内的家事,止恶是自己该尽的责任,何况是一个佛教徒,一个修行的人!“止恶”是不做对己对人有害无益的事;“行善”是须做对己对人有益有利的事。若以菩萨的立场,不会考虑自身的利害,心中只有众生的利益。在佛经中的止恶行善有四句话,称为“四正勤”:“已作之恶令断除,未作之恶令不起;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长。”这可用作判定一个人的善恶标准的依据。通常的人,也可说绝对多数的人,都会认为他们是没有问题的好人。但是,如果连善与恶的标准是什么都无法分辨,就应该好好考虑一下所谓“好人”的定义是什么了。起码要知道止恶行善的定义,并不是那么简单。知道不该做的事不会做,应该做的事一定做。那又根据什么而认为该做与不该做呢?不以个人的判断来取舍,当以公益作衡量,以佛法因果为准则。
很多人批评他人争名夺利,却不知道自己也是一个争名夺利的人。名是什么?名有大名、小名,还有出风头的事。当别人获得益处或光荣的时候,自己的反应究竟是赞叹、欢喜、欣赏,还是嘲笑、妒嫉、破坏呢?夫妇、父子之间也常会有争风吃醋、看不惯、放不下的时刻。假若太太比丈夫更有名气,有些做先生的往往会感到难受。至于兄弟之间,是否能够做到会为了手足获得殊荣而备觉高兴呢?多半是会的,有时则不然。
我认识一对夫妇,太太荣获奖状,被报章报道,太太满怀高兴地拿着报纸展示给她的先生阅读。先生接到手上一看,竟然非常不屑地把报纸掷于地上说:“什么玩意?你也得奖,哪里还有天理?”身为丈夫的,不但不因妻子得奖而感到光荣,反而认为太大获奖显得比他杰出是件岂有此理的事。
《禅的世界》第三部分 提起与放下(2)
(二)要把成己成人的心提起,要把成败得失的心放下
成就自己目的是为成就他人;若要帮助广大的人群,必须先要充实自己。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做着成就他人的工作。正在做着利益他人的工作之时,必然已在促进了自己的成长。然在成己成人的过程之中,难免会遇到障碍,所谓道高魔更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此要能经常把成己成人的心提起,成败得失的心放下,才能坚定信心,巩固毅力。走在成功的道路上,失败乃是过程之一,失败的本身,也就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一般人只能享受成功的欢乐,却经不起失败的历练,那样的成功是福报。遇到了失败便动摇,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一般的凡夫好不容易成为伟人的最大原因。其实伟大的人格,是从成功与失败的交替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刚选好博士论文的主题,请到了论文的指导教授,不久,指导教授突然过世,同学们知道后,便说我完蛋了!不久我又找到了另一位指导教授,我把论文送去,他指示要我重写,又有同学以为我糟糕了!当时的我,虽感到麻烦,但却认为正好可给自己历练的机会,没有成功,也并未失败。由于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的经验,我才会珍惜留学因缘,鼓起勇气,重写第三遍,最后我的论文终获顺利通过。由于我相信好事多磨的道理,既已有了心理准备,遇到困难,便不觉得是失败,也不考虑能否成功,只是继续努力,做我能做而当做的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过一天日子吃一天饭,凡事尽心尽力,放下成败得失。
(三)要把众人的幸福提起,要把自我的成就放下
信佛必须学佛,学佛必须效法菩萨精神。菩萨心中没有自我成就的企图,只有成全众生的悲愿。凡是能让众生得益的事,便不考虑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凡是众生需要救助,菩萨便会适时适地出现于众生面前,菩萨不为他们自己做任何事,并非为了他们自己要成佛而度众生。
普通人若要学习菩萨的精神,首先得把自己放下来,不论个人成功与否,必须先把其他的人照顾好。对于家庭,首先要把家人的事办好;对于团体,则以共同的利益为前提;对于社会,乃以大众的福祉为着眼。你如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必可获得他人的欢迎,看在众人眼中,你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