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彩蔷烤蛊腥6ノ黄腥谐醯匾陨现潦匾郧暗钠腥簧杏惺匾陨喜勾Ψ鹞坏钠腥绻凼酪羝腥⒋笫浦疗腥⒌夭仄腥⑵障推腥⑽氖馄腥⒚掷掌腥?br />
三、发大愿心·起惭愧心
要成佛,必须先通过菩萨的阶位,而欲到达菩萨的阶段,必须先发无上菩提心,即是发大愿心;例如普贤菩萨发有十大愿,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发了四十八愿,一切菩萨至少皆发四弘誓愿。《金刚经》中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为了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也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如《华严经·净行品》中所言:“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也是发的大菩提心。
发菩提心,实际上就是发愿之意,其中最重要的,是发广度众生的坚固愿心。地藏菩萨的大愿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一切菩萨个别发愿是“别愿”,尚须具备四弘誓愿,则是共同的“通愿”。
我时常在禅七中教导参加禅修者们,应效法释迦牟尼佛那般地发弘誓愿。当佛陀未证道以前,在一棵毕钵罗树下,用草铺成一个座位,平稳地坐下来,然后发出大誓愿说:“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结果呢?因为释迦世尊坐在那棵树下而成了佛,亲证了无上菩提,所以后来称它为“菩提树”,意即正觉之树。那个用草铺成的座位便称为“金刚座”,即是因坐此座而完成了坚固的大誓愿心。然而,当我勉励禅众们,坐稳以后也发“若不开悟,绝不起座”的愿心时,却绝少有人敢如此说。不得已退而求其次说:“引磐声尚未响前,腿和身体不许随意乱动,心里也不期盼引磬的美妙声音早点响起。”发这种愿的人比较多,但也不能持续很久,大概可维持几炷香的时间。可是当打坐的时间一直延长下去,所得的结果是越坐越痛苦,越痛苦越不能控制自己的身心,最后唯有放弃所发的誓愿一途,别无选择。有位禅众说:“师父,这种愿等于没有发,我每发一次愿便欺骗自己一次,因为我实在没有办法实践自己的誓愿,既然无法如愿而行,倒不如放弃算了!”我说:“不行,你破了自己所发的愿,应生起惭愧的心,惭愧自己对不起自己,因为自己没有遵守自己所发的誓愿;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发这种愿,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要度化众生而积众功德资粮。就因为自己障深业重,所以没有办法精动地修行,因此说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众生,更是对不起佛菩萨。凡是能生起惭愧心的,下炷香可能会坐得好一点。”
四、自负责任
因此之故,就各人自己而言,若发了愿而未能实行,须生起惭愧心。凡有惭愧心生起,便会自勉自励而不易懈怠。生起惭愧心的同时,起恶念、做坏事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如果惭愧心生不起来,则先修忏悔行。忏悔有三种方式:1向己忏悔(责心忏),2对佛菩萨像前忏悔,3对知语的人忏悔。从戒律上来讲,最轻的过失用责心忏悔,重的则要对人忏悔。对人忏也依情节轻重而分对一人、多人及二十人僧众的忏悔,借人及公众的约束力,来帮助自己的精进和清净。
没有惭愧心的人,应该经常反省,若未对己、对人负责任,则须忏悔。唯有自动自发的忏悔,才能与惭愧心相应;若是受人指摘、告发而不得不忏悔者,便不算是真有惭愧心了。
一个修行人,首先须对自己负责任,既已发心成佛,便要发愿度众生,若发了愿而未负责任,应生惭愧心,惭愧心生不起,则要忏悔。若能以忏悔与惭愧心相应,此愿便会逐渐成长。
不是仅发一次愿就可完成的,需要天天生惭愧心、天天修忏悔行、天天发大愿心,但到了八地菩萨的果位,悲智自然运作,便不需要再发愿。凡夫以业力而受生死苦报;菩萨以愿力而入生死救度众生。以业力入生死者,如进监狱受刑,是被动而没有自由的;以愿力入生死者,则如到监狱弘法,是出于主动,能够自由出入的。以愿力入生死者是菩萨,而以业力入生死者是凡夫。
若说菩萨以愿力入生死是出入自由,以业力入生死的凡夫,是否也有自由出入之可能?是的,只要我们的信愿坚固,加上精进实践,便能得到自由。故知凡夫也有可能得到生死的自由。
《禅的世界》第二部分 禅——自我的提升(2)
道理很单纯,若要成为自由的人,首先得成为负责任的人,因为负责任没有懊悔或罣碍,有真正的自由可言。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首重对自己负责任,然后对人、对众生负责任。记得我刚出家时,对先师东初老人说:“我要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出家人,绝不让您老人家失望,也不要对不起佛教。”先师说:“你不该这么说,应倒过来讲,你只要不会对不起自己,不要使自己失望就好。”先师的这番话,对我的影响,非常的深远。师父只是指出一条路,教你如何走,而要走上这条路,尚得靠自己一步又一步地向前走,要付出恒心、耐力及时间,脚踏实地,将自己的足踩过去。如果未经自己的足踏过,怎能说是自己曾走过呢?例如,佛道或菩萨道,已经有很多的佛菩萨及祖师们走过了,这条路好像已是现成的,但是,如果你想通过,还得印上自己的脚印,否则,那是诸佛菩萨及祖师们所拥有的道路,跟你自己毫不相干!所以要先对自己负责任,才谈得上对人负责、对众生负责任。
五、别业共业·小心谨慎
或许有人会问:“个人的力量如此薄弱,对自身负责已很吃力,如何能对众生负责呢?”实际上,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是全部的历史,在举心动念中,都是在接受过去也在影响未来。每一个念头都有无限地深远,每一个动作都是全体的宇宙,个人即是联系着整个的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换言之,现前一念,贯穿古往今来;个人动作,联系宇宙全体。
佛法所讲的“业”,有“别业”与“共业”之分。别业是个别的众生造了个别的业,使不同的众生,接受各自的果报;共业是不同的众生在不同的时空,造了同类的业,使得不同的众生共同接受同类的果报。例如,家族有家族的别业及共业,公司有公司的别业及共业,国家有国家的别业及共业等。别业则是个别的自己所造,仍由个别的自己承受;共业是众生共同所造的,亦由众生共同承受。很多事被世人看成偶发的个案,事实上必定是多种因缘所促成,与整体均有关系的。故在别业中有共业,在共业中有别业。
大家不要忽视了各自的心力,须知每一个人对任何一个念头的发生,都必须非常的留意、谨慎、小心。我们产生的每一个念头,都与上下古今有关系,一言一行的表现,都会对自己及他人,有多方面的影响。故我们的行为若不小心谨慎,将会自害害人,不负责的结果,便很可能为许多的众生带来灾难。
整个宇宙的时间及空间,都是在循环中进行的。在时间方面,佛法讲“三世因果”,若不解脱,永远流转。此生是由过去而来,也将通向未来世去,虽经百千劫,果报还自受,一己所造之业,定会在生命的迁流之际呈现出来。所以,若有人认为:“现在做坏事没关系,只要将来修行便可得解脱。”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那是对人对己不负责任的说法。
在空间方面的彼此关联,也是相同。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因缘,宾主相倚,息息相关,没有一人、一事、一物是可以自外于世界而存在的;所以对己对人,不论是为了自私的理由还是为了道德的理由,都须负起责任,这便是禅修精神。禅法的修行,就需要时时刻刻脚踏实地,负起责任。
六、少欲知足·提升自我
禅修者的心态,是要在行为上没有做坏事的预谋,若犯了不预知的过失,则以惭愧心来忏悔即可。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便是善人。
经律中常见到少欲、知足、知惭愧、忏悔、忏悔则安乐等的连用语,这些都是有助于自我提升的道理和方法。
(一)少欲:完全没有欲是很难的,但要尽量减少。对个人物质生活享受的追求要少,对社会、对众生有益的修行,则要精进不懈。
(二)知足:针对个人身心所求的私欲要知足,对于上求佛道、不化众生的修行,则永无止境。
(三)知惭愧:发现自己有了过失,不论是对不起自己,或是对不起他人,都要觉得羞耻,生起惭愧心来。
(四)忏悔:生起惭愧心之后,更进一步,需要忏悔。承认自己做的错事,决心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五)忏悔则安乐: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便会心安理得,心中也不再有罣碍,故能在“我已承认”、“我当负责”的情况下得到安乐。
当我们遇到各种困扰及困难之时,遭受各类打击和挫折之时,或许会因找不到原因来解释而觉得委屈及不平,但要知道,这些都是过去世自己所造的业因,为今世带来的结果。所以,我们应该平心静气地面对眼前的一切事实,能解决者设法避免,不能解决者则勇敢地接受它,安乐即是来自面对及接受。
学佛的过程,便是透过认识自我、消融自我以达成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的目标。
(一九九二年二月十一日讲于法鼓山新春禅修营,苏晓玲整理)
《禅的世界》第二部分 禅——自我的消融(1)
自我是最难消融的,这是最可爱、最坚固,也是最讨厌的东西。人人都知道用自我中心的观点来衡量人、要求人、评断人、指责人、支配人、改造人,却很少想到其他的每一个人,也有各人的自我中心。因此就产生了种种的对立,彼此之间摩擦不断,也争辩不休。可是,从禅修的立场就有办法使得自我消融。
或许你们会问:“圣严法师,你是不是已将自我消融了?”可以这么说:从小时候起我就是常想到自己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人,但未想到我是个施予者。如同现在,仅考虑到如何将我所知道的佛法,以何种方式来供养诸位;却没有想过,站在台上的是位老师,应该以老师的立场来教训学生。这好比当我在某小吃店,尝到非常可口的饮食以后,只要有机缘便欣然地向人介绍,希望别人也能分享美味。然而,店中的食物并不是我的,也不是由我烹煮调配的。人们能享受到的,也不是我所给的,是人们自己拿钱购买来的。
不过,教人消融自我比较容易,自己来做则很难。最近,我们有一个专职的职员外出受训,回来以后,自己以为学到了很多新观念,也懂得了很多新技术,于是逢人就说:“要尊重他人,能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同情、爱戴和拥护。”结果,有人立即问他:“你能不能接受他人的建议?”他说:“我现在告诉你,是希望你能照做,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对方说:“你刚刚口口声声说‘要尊重他人’,如今,是不是也该尊重我们呢?”他说:“我是教你们要尊重他人,但不是教你们要求别人尊重你们。”
我还有一位聪颖敏慧的出家弟子,他时常为常住大众做企划工作,策划某人当作某种执事,该执事应如何如何地照着去做便会做得非常好;他策划这个人应该要这样做,那个人又应该要那样做……但是,每当常住大众要求他或指派他做某项执事时,他总是说:“我是策划人,不是执行人,我只计划让别人做,至于我自己呢?还未想到要当执行人。”请问诸位,处在现今的社会上,包括你自己在内,偶尔是否也是如此的人呢?
在座的诸位,几乎都是各行各业的领导人物。当你们指挥人时,又如何呢?是不是或多或少犯了这种“自我中心”的毛病而不自知呢?这次禅修营的主要课程之一,即是训练大家如何消融自我。以下就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分析自我是什么,又以什么方法来实践自我的消融。
一、自我是什么
站在佛法的观点看“自我”,可分成两个部分:
(一)人我人我包括“你、我、他”,细究之,则只有主观的“我”以及客观的“他”。《金刚经》中,以“我、人、众生、寿者”来涵盖。
所谓“我”,是指单独的个体,也就是自己。“人”是指与自己相对的另外一人“你”。“众生”即是包含“他们”,也就是多数的“你”。至于“寿者”的意思是因不断地遇到“你”和“他”,而在时间上是延续的;换句话说,在时间之流的你、我、他,都称之为“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