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际且虿欢系赜龅健澳恪焙汀八保谑奔渖鲜茄有模换痪浠八担谑奔渲鞯哪恪⑽摇⑺汲浦笆僬摺薄?br />
(二)法我
“法”是指统一的东西。“法我”即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五蕴总称为“我”,就是法,所以五蕴也称为五蕴法,它是三界之内的生死之法。
小乘观察到五蕴假合的我,是由于地、水、火、风的四种基本元素所形成。四大调和,便会身体健朗;四大违和,便会产生疾病。所以,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应执取色身为我而这种种的生死业。换言之,小乘看到五蕴所成的我虽假,五蕴法则不空,故不希望再受生死。也因为畏惧生死,所以希望求人涅槃,一旦修行成功,便不再处于生死之中,离开了现实世界。这种将生死与涅槃分为两截的执著心,便是法执,又名“法我”。
大乘菩萨是住于生死而不着生死,虽在生死之中,却不受生死的束缚。如《心经》中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即度一切生死苦厄,既然五蕴皆空,虽有生死,也是空的,于是便不怕生死了。
二、“我”的消融方法
“我”的消融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1观念思想上的消融,2方法技巧上的消融。
(一)以观念思想消融自我
为何而有“我”的存在?“我”的事实又是什么?由于有了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我见等心理活动,便产生了“我”及“我所”的执著。
1我贪:是指贪欲。贪吃、贪睡、贪名、贪利等等的五欲,都是贪的现象。什么是五欲呢?通常分有两类:(1)通俗地说,是财、色、名、食、睡;(2)正规的说,是色、声、香、味、触,此为佛经中常用的观点,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体所接触到的一切感受,如:冷、暖、滑、涩、轻、重等。
2我瞋:贪不到、求不得、丢不掉、摆不脱,便生瞋;或者已贪得却又失掉了也会起瞋。凡是不如意、不称心、不满意的皆会引生瞋心。
3我痴:不明因果,不识因缘。为求私心的满足,希望不合理的事情成为事实,就是违背因果;如果不种善因而盼得善果,或种了恶因而欲拒绝恶果等,就是不明因果。本来可以努力尽人事的事,而未尽心力、未能成事,或者已经尽了心力,成就了事业,便以为全出于自己的功劳,便是不懂得众因缘所生的道理,就是昧于因缘。
4我慢:可分为四种:(1)骄慢,自觉了不起,不一定有理由。(2)过慢,自觉强过别人而起慢心。(3)增上慢,在修行上得少为足,有了一点小小的经验与成就,便自觉已获无上的圣智、圣果。(4)卑劣慢,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酸葡萄”心理,自己很差劲,没有出息,却见不得别人好,不但不赞叹,甚而鄙视别人的优点及成就。
5我疑:不但怀疑自己,同时也怀疑别人。这是与信心相对的,凡自信心薄弱者,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人应该相信自己,才能除疑,否则就不会做成任何事了。另一方面,若怀疑别人则会树立很多敌人,以致发生四面楚歌的情况。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论于己于人,疑心即生暗鬼。当然,作为一个修学佛法的三宝弟子,对三宝师僧,切切不得怀疑,否则便是惹魔了。
6我见:包括五个项目:(1)身见,是对身体的执著。(2)边见,是执有永恒的常见及不信三世因果的断见。(3)邪见,颠倒善恶,错乱因果,拨无因果的看法。(4)见取见,以下劣的知见为好为上,执持不舍。(5)戒禁取见,以不合因果、不合佛法的思想行为,作为必须遵守的戒条。
以上六点,是由观念上来分析构成“我”的因素。而“无我”,就是将上述六点渐渐除去,或顿时放下。没有以上六类心理现象,也就没有“我”了。
很多人希望能够由开悟而得解脱,使得自己得以自在。但要开悟的是什么呢?必须了悟“我”是虚妄的,除了“我的”之外,只有以上六种根本烦恼,并没有真正不变的“我”在。我的五欲,我的贪、瞋、痴、慢、疑、见等,皆是心理现象,除去这些现象,就无处可寻“我”了。能够了解这些,就可知道“无我”是什么了。
《禅的世界》第二部分 禅——自我的消融(2)
过去禅宗寺院,接纳新进禅者,进入禅堂之初,便会被执事者告以两句话:“色身交与常住,性命赋予龙天。”也就是唯有不管身命的死活,通身放下,全心放下,才能死心塌地地用功修道,亦即兵家用兵“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要诀。对常人而言,这个虚幻而又麻烦的“我”,不容易丢,舍不得丢,也害怕丢掉,所以也就不容易开悟了。
(二)以方法技巧消融自我
仅仅在观念上分析“自我”的结构虽有用处,却没有大用,必得身体力行,用方法来实践,才能得力。目前在市面上介绍禅的书已很多,但都限于写禅、说禅,甚至是以禅宗的公案语录,当作文艺欣赏,读了之后,对想法也可能有点帮助,但其用处不大。
亲自实践,在佛法中称为修行。一定要经过修行,才能实证。从方法的实践而有身心的体验,能以全生命投入之后,一旦与无我的事实结合为一,便是证悟。
口述的“无我”,不是由生命体验得到,而是从思考、知识来了解的,故不能称为证悟,只能名之为了解。不过这一层次仍是重要的,其次第是由信而解,由信解而修,由信解修而亲自体证。
三、实践的方法
(一)炼心
所谓炼心,实际就是炼“我”。平日的“我”是非常散漫不踏实的,故可称为散乱心的我。我们必须要用方法来调理身心,以数呼吸、持佛名号、观身受法等等,来达到集中心、专一心、统一心的境界。其中观身受法,是指观身体动作的感觉,“观”后,还须加上“照”及“提”的功夫。
数呼吸时,若忘了数字,打了妄想,便不是在“观”,发觉之后,马上再将方法“提”起来,然后继续再观。“观”时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也就是“照”。“观”与“照”一定要同时并用,才不会流于散心或堕入昏沉。观后一定要照、要提,然在如此用功时,切切不能急躁,不能使猛力,当以细水长流的方式进行。否则必须有相当的心力及体力才行,而且“观”与“照”也容易忽好忽坏地交互进行,使你不能持久稳定。
炼心的初步目标,是把“散心”的我,变成“专心”的我,对于每一个念头的活动,都要能清清楚楚。专心之后,进一步要达到“一心”,也即是从专一心,至统一心。
统一的心念也有三种:1自我身心的统一,2自我与内外环境的统一,3自我的前念与后念的统一。
数息上了路时,还有三个不同的念头交互起灭:1我,2我在数呼吸,3我观照数呼吸的数目。这三个不同的念头,前后次第,稳定出现,虽有统一的念头,仍不是统一心而只是专一心。统一心,则只有一个“我”的念头,清清楚楚,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已经不数呼吸,也没有呼吸的数目可以让你观照了。
前面已经提过,炼心就是在炼“我”。常人的我,是分别、执著、散心的我,无法自我做主,无能自我驾驭。所谓心不由己的原因无他,只因烦恼重,业力重,提不起又放不下。欲由散乱心进入专一心,首先要放松身心,放松头脑,然后提起所用的方法。平时若遇境界现前时,立即放松头脑,可避免很多的摩擦及冲突,自己也较不会冲动、生气、与人争辩。
专一心之后,进一步便进入如前所述的统一心,它有三个层次:
1身心的统一:身心统一,主要是由于心念稳定、落实。若在乎身体的存在,则是一项负担,不舒服。若能让心稳定于方法之上,或专注于某一动作、某一项工作之上,便可忘掉身体的存在及身体的负担。
2内外的统一:能够内外统一,而将“我”消融在环境之中,并不大难,譬如艺术家便可以做到,而欣赏音乐演奏、绘画等艺术品或是自然风景,也能陶然自得,浑然忘我,便属此类。宗教家及哲学家“天人合一”的体验,也属此一层次。
禅修的人,当在面对所有人事物的情况时,若都没有对立的感受,其感觉便已把他们的自己与整个环境统一起来了。禅修者若已真正达到内外统一的时候,便已没有优劣之分及内外之异了。统一就是无差别,若在用功时,体验消融自我,体验到没有烦恼的心境,但在不用功时,问题仍然存在的话,便只能称为统一,而不能称为开悟,因为此处未将“我”视为没有。虽说如此,有了这样统一心的经验,总是好的。至少可以不与身心之外的事物,处于紧张的状态了。
3前后念统一:欲达到前后念统一,非常的不容易。此时不知道有前念,不知道有后念,唯知住于现在的一念。在定中,若一直保持住“现在”这一念上,便没有时间,因为前后念已统一,出定后,时间又再度出现。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然而前后念的统一,是否就是此处的三心不可得呢?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前后念的统一并不等同于《金刚经》中所说的三心不可得。前后念的统一虽然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但仍拥有现在,还是有“心”,还是有“我”,尚未超出“我”的范围,虽无分别,仍有执持。
“我”实在是极不易去除的,除了炼心之外,第二个方法就是“破心”。
(二)破心破心就是将“有我”的心粉碎,方式有二:
1沉淀法(默照禅):若将统一的心,止于一念,那仅是定;若能灵明廓彻,既不住于止,又不停于观,心静如止水,心明如皎月,便会“桶底脱落”,悟境现前。如在一个桶中盛水拌泥,泥沙渐渐沉淀桶底,起初搅动,泥沙犹会翻起,但沉淀到最后,水已澄清而桶底终因太重而脱落,此时桶内空空如也,水与泥都不复存在了。既无可止可定的心念,也无能观能照的心念,便成无念亦无心,而亲见无我。
2爆炸法(话头禅):即反复不停地参一个话头,问话头之前的究竟是什么?但是不准你替话头给答案。历代有名的话头很多,例如:“拖死尸的是谁?”“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念佛的是谁?”及赵州从谂禅师“狗子无佛性的‘无’是什么?”……
切记参话头时,开口就错,动念即乖,故在自己参话头时,不要有任何回答,更要有勇气不断地否定自己所发现的答案。如此,到最后会突然发现大地落沉,虚空粉碎,这也等于桶底脱落。
(一九九二年二月十日讲于法鼓山新春禅修营,苏晓玲整理)
《禅的世界》第二部分 禅与人生(1)
非常感谢《中华日报》的邀请,及台南民众的热烈支持,前来捧场。许多人透过媒体,知道花莲有个证严,而不晓得台北法鼓山有个圣严,还有人以为是同一个人。倘使今晚大家真是因为搞错而来,那我真要说声抱歉。
一、什么是人生
人生是苦乐忧喜,人生是悲欢离合,人生是成败得失,人生是生老病死,人生是富贵贫贱,人生是善恶是非……除了上述六项外,尚有许多名词可说明人生。今日且以佛教观点来透视人生。
(一)人生是苦乐忧喜
佛家讲人生是苦,一般人却讲求欢乐。欢乐是事实,但为时短暂。享受之前要历经苦,享受之后还是苦,因此许多事仅见中间一点是乐,前后两端仍是苦。
忧是忧虑、忧愁,对未发生的事先忧,发生后,未有结果亦忧。喜与忧就如乐与苦,喜是短暂,忧仍较长。佛法对人生的解释如此。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可见喜少忧多。人生常忧虑,即或要“走”时还是免不了担心。担心不知何往,担心子孙祸福,更担心以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二)人生是悲欢离合
喜家族团圆,悲生离死别。夫妻在谈恋爱时是苦是乐?小说家以“苦酒”比喻恋爱,可见爱中仍是有苦,婚后仍免不了时苦时乐。
以我个人而言,也是劝合不劝离,赞成合不赞成离。我虽出家,但我主张在家人既已结婚,就不要分离。
(三)人生是成败得失
人的一生过程,不离成败得失中打转,失败可说是一种锻炼。拿今晚来说,不要以为有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