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
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它不论在中国近代史还是在世界近代史上,都是极其重大的事件”。为便于读者阅读,该书的每编均有“小结”,在每卷之后,附有重要战役示意图和中日战争大事记。
第三节学术观点与问题讨论举要中国现代史体系问题中国现代史是中国通史的现代部分;中国现代史必须摆脱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框架的束缚,确立自身的学科体系。这是近年来学术界的共识。但是如何来构筑中国现代史体系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分歧主要在两个方面:1。中国现代史的体系应以什么为主要线索来构建的问题,有五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以中国革命史为主线。这种意见认为,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不仅表现在政治领域,还表现于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正是这种革命斗争,才使中国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
第二种,以中国现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转化和消失为主线。持此观点者指出,在现代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代表反动落后的生产关系,它们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控制着全国性政权,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是革命的对象;而与此相对的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是革命的动力。这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中国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支配作用。
第三种,根据结构论的方法来构建中国现代史的体系。这种意见认为,中国现代社会主要存在着五种政治势力,即帝国主义、地主买办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五种力量在政治上表现了三种不同的方向,即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方向、新民主主义方向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向;在经济领域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经济结构,即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经济;在文化领域里表现为帝国主义封建买办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三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上述不同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实际上就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运动规律。
第四种,中国现代史应采取与中国古代史基本上一致的体系。持此观点者认为,长期以来,中国现代史以“一个运动”、“两个过程”、“四次战争”为基本体系。这种体系割裂了数千年中国历史体系的系统性,把占社会支配地位和统治地位的主要方面置于一个不重要的地位,不符合历史实际,也不利于人们全面了解历史。中国现代史的学科体系,应是中国古代史学科体系的延续。
第五种,以“社会现代化”理论来重新架构中国现代史的基本体系。
2。中国现代史的起始时间和阶段划分。
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起始时间,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大多数学者认定中国现代史即是1919 至1949 年的中国史。但也有人(如荣孟源、李新等)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划分历史时代的标准应是社会形态,“从鸦片战争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社会性质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这110 年的历史应该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叫做中国近代史”1。他们主张中国现代史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近年来学术界对此问题再次展开讨论。主要观点仍是上述两点:一是主张从1919 年五四运动开始;二是主张从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此外,还有人提出了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国现代史应从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或从1911 年辛亥革命)开始。理由是:“1912 年资产阶级建立起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皇朝,从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帝制,开始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民主政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划时代的事件之一;从中国现代化自身发展的过程看,1912 年前一年发生的辛亥革命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不过,在实际的教学与研究中,比较多的还是把中国现代史界定成1919年至1949 年的中国历史。
关于1919—1949 年30 年历史的阶段划分,在八十年代前,基本上沿用胡乔木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书中的分期。具体说,划分为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19—192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1937)、抗日战争(1937—1945)、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945—1949)。近年来出现多种划法:第一种仍沿用胡乔木的划法。第二种也划为四个阶段,起止时间是:1919 年5 月至1927 年7 月;1927 年8 月至1931 年9 月;1931 年9 月至1945 年8 月;1945 年9 月至1949 年9 月。第三种划为五个阶段,起止时间是:1919 年至1923 年;1924 年至1927 年;1927 年至1937 年;1937 年至1945 年;1945 年至1949 年。第四种划为六个阶段,起止时间是:1919 年至1923 年;1924 年至1927 年;1927 年至1931年;1931 年至1937 年;1937 年至1945 年;1945 年至1949 年。
从目前学术界的情况看,如何具体而又完整地构建中国现代史的科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继续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理论研究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两大部分。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轮廓已经清楚了,但在其中的一些问题上还存在着意见分歧。1 ①参见《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1957 年版。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形成的时间和标志。
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一种意见认为, 1925 年中共四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理由是,中共四大解决了以前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所没有解决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进一步解决了中共二大已提出的革命同盟军问题,基本上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等问题。第二种意见认为毛泽东1925 年12 月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理由是,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辩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从而集中了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应团结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一切半无产阶级(主要是贫农)、小资产阶级(主要是中农),争取中产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以及中产阶级的右翼,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一阶级统治的国家。第三种意见认为,自中共成立后,经过全党5 年多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到1926 年(春夏),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这时,在党中央的文件和党的许多领导人的著作中,已对中国革命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看法,包括: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实行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特色的国民革命;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无产阶级不但要参加而且要争取对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要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同时与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联合战线;革命的结果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一阶级统治的国家,而是要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统治的国家。这些就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第四种意见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形成于1927 年春。理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政权理论的形成应以全党的共识为标志。1927 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的《对〈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体会议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慕馐汀罚 敖贤暾 乇硎隽诵旅裰髦饕逭
ㄋ枷氲幕 灸谌荩 侵泄 膊 忱 飞鲜状我灾醒刖鲆榈男问奖泶锪巳ǖ扯悦裰髡 ㄎ侍獾恼感氯鲜叮 曛咀胖泄 膊 橙妨⒘诵旅裰髦饕逭
ǖ恼铰阅勘辍薄M 保 钡*1927 年春,才在全党明确了中国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问题。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内涵。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究竟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目前也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点:其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和国内无产阶级已经觉醒的新时代,它与发生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不同的。其二,革命的领导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而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其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以工农为主体,同时有其他广大社会阶层参加。其四,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其五,革命的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有各民主阶级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第二种意见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革命的领导力量、革命的对象、革命的动力和革命的前途。第三种意见认为,“关于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等问题的思想,就是党的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这三个问题基本明确了,便可以认为党的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初步形成了”。第四种意见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应包括六个内容,除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时代、领导、动力、对象、目的和前途外,还应包括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这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过去一般认为,新民主主义理论就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近年来人们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解决的是如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问题;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解决的是夺取全国政权后,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基本内容,有人概括为六个方面:其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必要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准备;其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其三,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的国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几个民主阶级联合专政;其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其五,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政治、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结合体;其六,新民主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的各种阶级矛盾可以获得调解。有人概括为五个方面: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八十年代以来,对其研究逐渐展开。
对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论者大多赞同如下观点:在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帮助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帮助了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和国共合作的方针,帮助了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和确定三大政策,对创建黄埔军校、东征和北伐,也都作出了贡献。但此时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也有过失误,如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上的妥协退让,对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估计不当等。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党内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历次“左”倾错误,都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有密切关系。当然,即使在这一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也起过好的作用,如帮助中共实现向土地革命的转变,停止瞿秋白、李立三“左”倾错误的推行等。最后,共产国际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抗战初期的王明右倾投降主义又同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对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作用,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两头好,中间差;两头好,也有一些问题,中间差,也不是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