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





丫茫庑┪侍馕颐遣蝗ヌ致邸>俪鲆陨衔侍猓靡庠谟谒得鳎航裉斓氖费Ъ叶耘ブ粕缁嵯蚍饨ㄖ粕缁岬淖洌锌床磺濉⑺挡幻鳎杉庵肿湓诘笔辈⒚挥幸鹑缦衷谟行┤怂档纳缁岽笳鸬础@凡牧系娜狈φ钦庵肿浜懿幌灾挠辛χっ鳌?br />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变与前两次转变不同。它不仅是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是根本性的变化,而且是人们感觉到的最大最深刻的变化。
  先进的中国人不仅感觉到这种变化,而且认识到非变不可。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非常明确地说:“泰西诸国之相逼,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也。曩代四夷交侵,以强兵相凌而已,未有治法文学之事也;今泰西诸国以治法相竞,以智学相上,此诚从古诸夷之所无也。”①康有为认为,中国非变革不行,“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②。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深刻觉醒。
  “值四千年之变局”,是近代中国曾经面临的真实情况。在康有为之前,王韬、郭嵩焘、曾纪泽等已有见于此。毛泽东在1957 年也说:“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中国社会很久以来就处在大变动中间了。”③这个大变动从鸦片战争开始,时至今日还没有结束。
  社会变革有多种形式。在阶级社会里,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的变革,有的直接表现为阶级斗争,有的受阶级斗争的支配、制约和严重影响。变革一旦实现,就会有人失去统治权、经济特权,代之而起的是新的力量执掌统治权、经济权,因而这一过程充满了斗争。在近代中国,广大人民要求建立一个新国家,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派要维持一个旧政权。双方展开的尖锐斗争,开始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进程,同时也开始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这样,近代中国的阶级斗争出现了新的形式,增加了新的内容。过去国内阶级斗争主要是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斗争,现在除了① 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Ⅱ),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 年版,第175、197 页。② 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Ⅱ),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 年版,第175、197 页。③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第403页。
  这种斗争以外,又出现了资产阶级同地主阶级的斗争,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还有国内各阶级同帝国主义的斗争。在这纷纭复杂的矛盾斗争中,使中国走向现代化是一个总的社会发展趋势。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现代化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任务。这样一个观点,在毛泽东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有清楚明确的论述。中国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问题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其实,按照我们的看法,这两个过程是统一的、一致的,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
  但是,中国历史的这个发展方向在五四运动以后发生了变化。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世界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这对中国影响极大,从此中国现代化的内容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中国从五四运动到共产党成立,再到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不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了。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前面提到的三个方面的现代化的任务,是贯穿在整个中国近代史(1840—1949 年)之中的,并且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从整体上说,从历史发展的长过程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为中国在整体上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政治的经济的前提,从而使中国整体的现代化真正成为可能。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真正的中国现代化历史从此开始。
  关于政治民主化问题: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出了政治民主化的问题,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民主派,他们的目的都是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打倒国民党政府,建立人民民主国家,也是为了实现中国历史上提出来的民主任务。不过这个民主是人民民主,同资产阶级的民主有着根本的区别。今天,人民民主国家早已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但是民主制度还不完善,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还要经过长时间才能养成。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培养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学会运用民主的方法组织社会生活、处理各种关系,仍是今天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关于经济现代化问题:鸦片战争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教训了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他们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师夷之长技”,造武器、开矿藏、练新军、修铁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随后,民办的资本主义工业艰难起步。由于受到封建地主阶级和外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中国国民党政权建立后,官僚买办资本的扩张又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国民经济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前景。但是,由于指导方针错误,经济现代化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经济现代化仍然是中国的一项主要任务。
  关于思想和生活的现代化问题:从开展洋务运动到变法维新,再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至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大变革,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鸦片战争前,清皇朝的统治者自居天朝大国,对西方各国蔑称“西夷”;洋务运动中,一些较开明的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开始筹办工业,学习西方的器物制造;变法维新时,资产阶级改良派进一步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公开打出“天赋人权”旗号,要求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一个文化思想不断前进的过程。在此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化并不等于单纯地学习西方,“全盘西化”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基础之上,吸收外国的长处,加以改造和创新,形成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也就是说,要建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社会。这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所有中国人为之作出长时间的不懈的努力。
  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过程就这样开始了,中国历史发展总趋势就这样确定了,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总任务就这样被客观地规定了下来。中国历史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二章新的政治分野的出现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①这是近代中国政治史上和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由于这种变化,出现了新的政治集团的划分,形成了新的政治分野。这是我们观察近代后期中国历史发展必须注意的基本事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政治集团由两分变为三分,最后又由三分归为一统。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和民主革命,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发端的。在此期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孙中山、黄兴等领导了同盟会的革命运动和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是要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同盟会的政纲和辛亥革命则要求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建立民国”。
  孙中山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和美国总统林肯主张的“民有、民治、民享”,以及多党政治、议会政治等等。所谓“民有、民治、民享”,即权力归民众所有,国家由民众治理,福利归民众享受。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模式。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非常流行的思想。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政治活动人物,是革命的鼓吹者和领导者。他们揭起的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要建立的国家是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个时期里中国政治的分野,政治集团和政治路线的划分,基本上是这样: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集团;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地主阶级和封建统治者以及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的买办,是反动的集团。这是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两大集团,在它们中间是否有中间集团,不那么明显。当然,任何时候政治上的骑墙派都是有的,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改良、革命之分,但没有形成过有力量的中间集团,在这个时期改良派也属于革命的集团。两大政治集团的矛盾与对立,是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政治的基本格局。
  从五四运动起,这种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表现了巨大作用,1921 年7 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近代政治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新的政党不仅代表着新的政治力量,而且提出了新的政治理论、新的政治路线,并且准备着左右中国革命。1922 年7 月中共召开“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明确、坚决、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国资产阶级所没有的。尽管中共也主张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但这个民主共和国要有无产阶级参加领导,与资产阶级所主张的欧美式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相比,性质显然不同。
  ① 《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315 页。
  共产党成立以后,积极领导了工人运动,领导了新式农民运动,领导了学生和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到1925 年,中国出现了以五卅运动为标志的全国革命高潮。在这个过程中,中共组织起工人、农民、小资产者、学生等广大社会阶层,形成了一股浩大的政治力量。若干阶级和阶层团结起来,在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形成一个最进步、最革命的政治集团。与此相对立的,侵华的帝国主义、中国的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的买办以及他们的政治代表军阀、官僚等,是反革命的集团。他们仍然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在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之际,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近代前期,他们组织了政党,领导过革命,但是由于自身的软弱性,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了。这个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无力独立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同时,无产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表现了领导革命的能力。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由革命领导者的地位退了下来。
  1924 年1 月国民党“一大”是中国革命领导者地位交替的一个关键。当然,这不是说中国政治从此全在中共领导之下了,共产党领导作用的发挥是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地位的丧失相一致的。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发动的,它因袁世凯复辟帝制而归于失败。政权被袁世凯夺取后,民国空有其名。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宋教仁积极争取实现议会民主政治,孙中山对此是支持的。袁世凯的个人独裁和帝制活动,宣告了民主政治的失败。此后,孙中山又领导了护国斗争、护法斗争,但是从建立民主政治的意义来说,这些斗争都是失败的。孙中山自己多次讲,民国已不存在,要改造中国,要进行革命,建立一个新民国。如何进行革命?他从屡次失败的教训中看到,必须唤起民众,发动民众。1923年是孙中山一生奋斗中关键性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他一方面“联俄”、“容共”,壮大革命民主力量,另一方面寻求美国、日本援助,致力于“和平统一”、“化兵为工”。经过多方探求,孙中山最后正式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说:“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这段话在文法上是混乱不清的,因为“制度”无法“专有”,“主义”也无法“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