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





?939 年9 月1 日,法西斯德国进攻波兰,3 日英法对德宣战,欧洲战争爆发,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6 年春),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断定并预言,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垂死”阶段,世界面临“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列宁的思想和战略被定为共产国际的指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共产国际又一次判断并预言,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即将崩溃,当前世界无产阶级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革命。9 月10 日中共中央接到共产国际的指示,大意是:现在的战争是帝国主义之间的非正义的战争,交战国资产阶级的罪恶都是一样的,任何一个国家内的工人阶级,尤其是共产党,都不能赞助这个战争。中国共产党赞成这个方针。
  1939 年9 月14 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论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的报告,其重要内容是:(1)欧洲战争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非正义的战争,是“一群疯狗打架”,完全应该反对。(2)欧洲战争爆发之前,世界分为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大阵营,后者中包括“各民主国家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府”。战争爆发之后,法西斯阵线与反法西斯阵线的划分已不适用了。民主国家的资产阶级已经成了两大帝国主义阵营的一个,应把战争的双方“看成一样的强盗”。(3)现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政策应该是:在各交战国,是号召人民起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向人民宣传变帝国主义战争为革命的国内战争,建立反帝国主义战争的人民统一战线”。在各中立国内,如在美国,是揭穿资产阶级政府的帝国主义政策。在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是民族统一战线,或者抵抗侵略者,或者反对宗主国。总之,中国、苏联、各国人民解放运动、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应该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用① 毛泽东:《论新阶段》,《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 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年版,第639—640页。
  以对抗反革命的统一战线。(4)对世界前途的估计是: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走到尽头,大变化、大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现在的时代就是战争与革命的新时代,把黑暗世界整个儿的改造为光明世界的时代。我们正处在这个时代中”。
  但是,共产国际的战略原则和具体部署与中国现实是矛盾的。当时的中国是:中日两国正在打仗。日本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但还没有力量把它赶跑。在这个时候,英国对与日本结为同盟的德国作战,美国支持英国对德作战,并有限地援助中国,对中国抗日是有利呢?还是不利呢?非常明白,当然是有利的。当中共、毛泽东似乎是非常肯定地阐述共产国际战略的正确性时,又不能抹掉上述事实。在这种地方我们看到了中共对英美政策的矛盾性。1940 年12 月25 日,毛泽东在他起草的一份党内指示中说:“虽然共产党是反对任何帝国主义的,但是既须将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和现时没有举行侵略的其他帝国主义,加以区别;又须将同日本结成同盟承认‘满洲国’的德意帝国主义,和同日本处于对立地位的英美帝国主义,加以区别;又须将过去采取远东慕尼黑政策危害中国抗日的英美,和目前放弃这个政策改为赞助中国抗日时的英美,加以区别。”①毛泽东说要在这些区别的基础上建立中共的政策。在这里可以看出,中共对英美的政策与共产国际的世界战略是不合的。
  1941 年6 月22 日,希特勒德国大举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打乱了帝国主义反革命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世界革命阵营的划分,坐待两群疯狗打架、两败俱伤而乘机推翻整个儿资本主义制度的设想被现实否定了。共产国际和中共的战略策略不得不作重大修改。
  德国攻苏后,中共很快作出反应。1941 年7 月7 日,中共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指出:“目前是全世界法西斯阵线与反法西斯阵线的伟大斗争时代。”声明“拥护国际反法西斯阵线,促进中、苏、英、美及其他一切反对法西斯的国家民族一致联合,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同盟,拥护国民政府对德、意绝交的正确行动。”紧接着在1941 年7 月14 日中共中央政治情报中更具体地说:“在目前条件下,不论在英、美,在奥、捷、波、法、比、荷、丹、挪、南、希,或在其他国家如瑞典、瑞士、土耳其、伊朗及中南美各国,那里共产党的国内任务,均是动员一切反法西斯的人们,和我们中国一样,不分阶级党派,为组织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各国共产党对于组织民族统一战线或国际统一战线,其唯一标准就是:凡是帮助毁灭法西斯军事政治机构和有利于苏联打胜仗的人们和行动都是好的、正确的,应该联合的。凡属妨害达到这个目的的人们和行动,则都是坏的,不正确的,应该反对的。”由此可见,中共的国际统一战线策略和苏德战争爆发以前是根本不同了。
  ① 毛泽东:《论政策》,《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764 页。1941 年12 月8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中共中央对党内发出《关于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对外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在这两个文件中,中共的国际统一战线又有了进一步的重大变化,要点如下:(1)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规定。文件说:“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英美对日的胜利就是民主与自由的胜利”。(2)在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问题上,阐述了许多新观点、新策略、新精神。文件说:“这个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应当包括反对日本侵略的一切民族的政府、党派及一切阶层的人民,日本国内的反战人民和日本殖民地朝鲜、台湾、越南的人民在内。这个统一战线,应当是上层的,同时又是下层的,是政府的,同时又是民众的联盟。应当实现中英美及其他太平洋各国的反日军事同盟。应当建立宗主国政府与土著民族的亲密合作,。。并开展一切日本占领区内的游击战争。”又说:“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对英美的统一战线特别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在与英美合作之下,消灭日寇是中国民族解放的必要前提;他方面,中国内部团结一致,改革政治军事,积极牵制打击敌人,积极准备战略反攻,又是英美战胜日寇的重要条件。为此目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在各种场合与英美人士作诚恳坦白的通力合作。”这些是中共国际统一战线策略在抗战时期的重大发展。
  至此,中共与英美政府正式结成了统一战线,中共的抗战真正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中并结为一体。在这一点上,中共的国际战略与国民党的政略战略归于一致。新的国际统一战线的结成,是中共走出中国的范围和共产国际的圈子,面向世界的开始。中共的这种战略在抗战后期有些变化,但基本上未变。
  第十三章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两党代表的政治力量的消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被彻底打倒,是在1949 年。但这个胜利的基础则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奠定的。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被推翻,是在1949 年,但它走上下坡路则是从抗战中期开始的。所谓国民党走下坡路,第一是从政治上着眼的,第二是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力量对比而言的。如果从军事力量上着眼则是一直上升的(解放战争后期除外)。它的统治地区在抗战结束后也比抗战期间扩大。但这些都没能阻止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最后覆灭。所以说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所代表的力量消长的关键时期。
  第一节国民党政治地位的降低作为中国中央政权的南京国民政府是1927 年4 月开始建立的。蒋介石集团在1930 年中原大战中打败冯阎两集团以后,在国民党各派军阀中和各派政治势力中,占了明显的优势。正当蒋介石踌躇满志,高喊消灭两广军阀和“扑灭赤匪”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全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中国领土和蒋介石集团实行“不抵抗主义”义愤填膺。全国掀起了抗日民主浪潮。在革命浪潮冲击下,国民党统治陷入极大的困境之中,蒋介石又一次被迫下台。蒋重新上台以后,为了稳定国民党反动统治,立即确定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政外交的根本政策。全国抗日民主运动高潮被镇压下去了。但由于蒋介石坚持对日妥协退让、对内专制独裁,他除了得到本集团的人和以胡适、丁文江、傅斯年等为代表的一小部分政界知识界人士拥护以外,真心拥蒋的人是不多的。1936 年12 月发生的西安事变,使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遭到破产,蒋被迫接受并实现了人民的部分要求。从此中国人民开始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共产党人也表明态度说:“蒋氏倘能一洗国民党十年反动政策的污垢,彻底地改变他的对外退让、对内用兵、对民压迫的基本错误,而立即走上联合各党各派一致抗日的战线,军事上政治上俱能实际采取救国步骤,则共产党自当给他以赞助。”①七七事变,特别是八一三事变以后,蒋介石国民党采取了积极抗战的态度,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8 年3 月国民党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决定召集国民参政会。这些虽然还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但毕竟是国民党一种进步的表现。这时一些党派和政治活动人物,普遍地拥护国民党蒋介石,形成了一面倒的舆论。中间党派和民主人士在抗战初期有一个共同的政治主张;就是“加强政府中枢”。这就是加强国民党蒋介石的统治。1937 年10 月李济深、陈铭枢等人组织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宣布自动解散,以表示“拥护政府”,“增强全民族团结”。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国家社会党代表张君劢、中国青年党代表左舜生致书蒋介石,或表示“对于国民政府一致拥护”,或表示“仅有与国民党共患难之一念,此外都非所计”。因从事抗日民主活动而被捕入狱的章乃器,刚一出狱就于1937 年9 月发表文章,反对“标新立异”,要人们“信仰舵师”,“信托”政府,一致听从蒋介石①。抗战前因进行抗日活动而一度被捕的张申府,在抗战开始后说:“我常说,蒋先生只要发动抗战,全国必然景从。我深庆今日已经完全实现了。”②以上这些不是个别① 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1936 年12 月28 日),《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7 页。
  ① 章乃器:《少号召,多建议》,《申报》1937 年9 月1 日。
  ② 张申府:《目前的根本要务》,济南《实报》1937 年10 月11 日。
  人的表现,而是一种普遍的倾向。这些反映了蒋介石政治地位的提高。
  在论到全国一致拥护国民党蒋介石抗战的时候,必须考察共产党的态度。1937 年9 月22 日,共产党的《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宣言宣布“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次日,蒋介石发表了谈话。他以政府的名义“接纳”共产党,“使有效忠国家之机会”,公开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实现了两党特殊形式的合作。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致电大会,建议发布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建立一种各党派共同参加的某种形式的民族解放同盟”。这些建议表达了中共对加强国共团结、加强全民族团结的愿望。1938 年11 月《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中再次声明“建立国共两党长期合作”的愿望,并表示“诚心诚意的拥护蒋委员长,拥护国民政府,拥护国共两党及一切抗日党派的亲密合作”。
  总之,根据事实来考察,当蒋介石国民党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进行比较积极的抗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时候,国民党政府和蒋本人的政治地位和威望确实是大大提高了。这种地位和威望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前后,达到了最高峰。蒋介石从他叛变革命以后,南京政府从它建立以后,这时是最受人民拥护的时期。人民的是非判断是清楚的,历史的潮流是不可违抗的。
  但是过了一个短暂的时期以后,大体上从1939 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