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





了许多声明谈话和文章。讨论的范围涉及中美关系,中外关系,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关系,国民党反动派和中国人民的关系,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各界民主人士在反帝斗争中应取的态度,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在整个对内对外关系中应取的态度,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新阴谋如何对付等等。在这许多重大问题上展开这样广泛的讨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空前的。白皮书的发表和对它的批判,宣告了100 年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终结。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标志之一。这是对亲美崇美思想的一次大扫除,也是对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又一次批判。这场批判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时建立扫除了很多思想障碍。
  1949 年9 月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代表共662 名。其中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人民救国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等各党派的代表,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的代表,区域代表,人民解放军代表,人民团体代表,少数民族代表,爱国华侨代表,宗教界代表以及特邀代表。这是一次空前的盛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会上致开幕词,他说:“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
  经过充分的讨论协商,9 月29 日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9 月30 日选出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选出了63 名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周恩来、陈毅、董必武、贺龙、林伯渠、叶剑英、陈云、邓小平、陈嘉庚、马寅初、马叙伦、郭沫若、沈钧儒、沈雁冰、黄炎培、张治中、傅作义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代表们一致通过了宣言、向人民解放军致敬电和竖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办法及碑文。会议还决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并把北平改名为北京。(2)采用公元纪年。(3)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4)国旗为五星红旗。
  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及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教政策、外交政策的总原则,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调剂各种社会经济成分,使之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外交政策以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为原则。会议规定人民政协是全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仍将长期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协商机关。10 月1 日下午2 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布就职。委员会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毛泽东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检察署检察长。下午3 时,首都30 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典礼,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十九章三十年的基本总结:三条路线、两种斗争、一个结局1919 年至1949 年这30 年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时期叙述的。这30年的历史,理所当然地是古代中国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的继续和发展。但它既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时期,就会有它独具的特点,有它展现出来的突出问题,有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物;它既为未来开辟道路、提供条件,也为未来设置局限。因此这段历史和任何一段历史一样,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总结的。这里只从历史发展历程及其归趋上作一个扼要的回顾式的总结。
  中国共产党在1921 年成立后不久,就广泛深入地领导和发动起中国革命运动,很快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政治力量。从此中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政治分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贫苦农民、下层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是最进步的革命的集团;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这两个阶级的知识分子、大部分的自由职业者,构成了一个中间集团;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军阀、官僚结合为一个反动集团,他们掌握着、控制着中央和地方政权,是当权派。这样三个集团的分野在二十年代初开始形成。那时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和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主张。与此同时,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学者和政治活动人物,大力宣传“省自治”和“联省自治”、“和平统一”、“废督裁兵”、“好人政府”、制定宪法等主张,提出了比较完备的政治方案。他们的主张集中起来就是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军阀官僚们则以国家政权为工具,剥削和压迫全中国人民。这样,中国政治舞台上就明显地出现了三个集团和三条路线。从此,也就出现了三条政治路线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的学说,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即社会主义纲领和民主革命纲领。但是在当时国际国内条件下,中国的民主革命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就不再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而是新民主主义性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在1927 年已初步形成。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时的“左”倾路线用苏维埃共和国代替了民主共和国。1935 年瓦窑堡会议后又重提民主共和国口号。到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的时候,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完备了起来。毛泽东提出一个公式:“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①此后,这个理论在具体阐述上更加完备,到1948 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①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 年12 月),《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647 页。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1949 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我们要建立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符合世界潮流,符合中国国情,因此它能够消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路线,也能够克服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路线,使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
  1927 年以后,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代替了北洋军阀政府,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具体的掌权人物变了,但政权反人民的根本性质没有变。1927 年至1935 年,中国共产党犯了“左”倾路线错误,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目标没有变,依靠被剥削被压迫人民进行革命的基本方针没有变。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路线是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这时出现了一些明确声明既反共又反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政党和政派,它们有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国民党改组派、人权派等。当时人们称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为第三党,他们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称呼。这清楚地表明了他们是国共两党之外和之间的一种政治势力。除了这些有组织的党派以外,中国社会上的许多人,有同他们一样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两个政治集团以外还有一个中间集团,这是客观存在。当时中共是看到了这一点的。例如一个文件上说,国共分家以后,一部分政治活动人物“一方不满意C。P。的革命策略,深恨工农运动过火,一方受国民党在朝派之压迫,没有出路,所以有第三派的活动”。但认为“革命已经进到工农民主独裁制的直接革命阶段,客观上不容许中间阶级的存在”①。因此中共对他们采取了打倒的策略。但中共主观主义的政策不可能消灭客观上存在的中间集团。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社会政治力量明确地划分为三个集团:(1)顽固集团,即抗日阵营中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2)中间集团,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3)进步集团,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根据这种划分,共产党的基本策略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日矛盾的解决,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顽固集团转变为反革命集团,共产党对它的策略也就由孤立顽固势力,转变为打倒反革命势力了。
  这种三个集团的划分,是中共策略总方针的阶级基础,这个策略总方针的明确规定和正确执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到1949 年,主要是南京国民政府在统治全国。
  这个政府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军阀官僚掌权的军事独裁政府,一① 《中共通告第四十六号》,1928 年5 月11 日。
  般说是蒋介石个人独裁的政府。蒋介石既反对共产主义,又反对“自由民治主义”(即民主主义),在他的思想里根本没有民主的影子,他推崇的是“法西斯蒂之政治理论”②。蒋介石靠军队实行统治。他说“国家之生命力”有三,即教育、经济、武力。但认为:“广义的‘武力’不仅是教育与经济皆包括在这武力之中,凡是学术、政治、外交、文化、军事、思想,尤其是主义和其他一切精神与物质的力量,亦皆包括在武力之中。”又说:“人类一切文明,就是由战争而发生,因战争而进步”①。可见在他的思想中武力就是一切,战争就是一切。他对苏维埃区域实行武力进攻,在国民党统治区则实行白色恐怖。有时蒋介石也说要实行宪政,但“他们口里的宪政,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②。蒋介石南京政权在本质上是一个十分反动的政权。在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集团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抗日,另一方面又反共反人民。因此中共对他们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但在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是全体中国人的敌人,中日矛盾是主要矛盾。那时对蒋介石集团的斗争还不是要消灭他们,也不是要把他们赶到敌人方面去。共产党的策略原则是以斗争求团结。
  抗战胜利后,中日矛盾解决了,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就是蒋介石统治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但是在抗战刚刚结束时,由于国际国内各种条件的促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内的阶级斗争主要采取了和平斗争的形式,具体表现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三个集团的三条政治路线主要表现在建国问题上。蒋介石集团的政治路线是如何保持并巩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反动统治。蒋介石说是要实行“民主”,但是民主必须以“统一”为前提,说要促成民主宪政的实现,但又说“政府的基础不容动摇”,国民党“对革命的责任不能放弃”①。所以蒋介石说要实行民主不过是个幌子,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