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





闪⒑螅衩诺绮庹救匀皇褂媚翘装胱远牡绮庖抢吹8翰饩ぷ鳌?br />   取岩心始于四川的巴1 井,但未获成功。玉门油矿1941 年从高炕、萍乡、湘潭等煤矿调来3 台旋转式钻机后,就有了取岩心的技术手段。而从德国、美国购置的钻机均附有取心钻具。1945 年,在老君庙油矿,一次取出岩心最长为2。49 米。
  运用电测测试地层,取岩心和岩屑直观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地层判断是比较准确的,对确定一口井有无开采价值,下套管与否以及确定完井,具有良好的效果。
  3。油田开发与采油工艺技术。
  从1945 年起,油田地质研究陆续展开,于1946 年在老君庙矿场工程室内设置了研究室,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采油研究机构。当时主要研究课题及成果有:(l)油田的地上应服从地下,研究老君庙地下构造,各产油层彼此关系。后来在钻井过程中取岩心、岩屑,从岩心中观察岩心的孔隙度、渗透率及饱和度,并用来推算总的储量,定出各井的产量。
  (2)油田的动态,是气驱动还是水驱动,以及油层压力、温度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要求采油工每天量油、测气压和温度,并定期化验油的成分。1949 年2 月,一张化验抽样单上显示老君庙油田原油含水。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并由此确定油田的动态是水驱动类型,从而为后来油田补充压力,进行注水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改变了过去认为是气驱动油田的认识。
  (3)各井的性能及增产措施的研究。
  老君庙油田的原油含蜡百分比较高,在生产过程中油管经常结蜡,影响原油流出。解决办法是利用绞车将钢丝绳连着刮蜡片下入油管中清蜡。每天都要清一次。此外还加强了修井作业。油井由于出现砂子蜡堵塞,必要时采用热油冲洗井。为了加强修井工作,油矿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修井队。
  由于当时国外技术信息不畅通,因此这些工艺技术只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摸索而寻找出一些比较科学的方法,且为以后采油工艺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4。油气集输工程。
  油气集输是油田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油气开发的发展以及为满足提高炼油质量的需要,中国近代的油气集输工程也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关于最早的陕北油矿集输状况,1931 年出版的《矿业周报》记述道:“汲出之水及油,均流入分油槽,该槽上下三洞,水由下洞流入分水池,油由上洞流入油槽。分水池中积之日久,表面分出原油,亦导入储油槽,而储油槽之底部,日久亦有若干水量,必须汲出。官厂储油槽五座,可储原油五万余斤。”储油槽系用铁板制成,每座容油百担。“用手搬唧油机,以二十英尺铁管导入炼厂,直接流入一号炼釜。”由此可见该油池虽“土”,但却起到了分离油水的重要作用。
  玉门的油池开始极为简陋。1939 年油井出油后,才从远处运来5000 块砖修了个露天“土”油池。上面覆盖着芦苇,冬天严寒油凝固,夏天烈日油散发,并且有发生火灾的危险。1942 年8 月,玉门山洪爆发,洪水流到油池,造成原油横溢,流到山下的子弟小学、家屋住宅,又流到了伙房。油触火即燃,酿成火灾,损失惨重。
  经此惨痛的教训,玉门放弃了明沟和露天油池,改用管道和油罐。但原油出井还携带天然气、砂和水分。这样一来,虽然减少了原油的蒸发,保障了油区的安全,但残留在管线中的砂子及残油却要经常清洗,且容易引起管线的热胀冷缩,同时也没有解决炼厂用原油的质量问题。1944 年翁文灏之子翁心源从美国学习储运管道工程归来。在他的指导下,玉门修建了第一条从油田8 井到四台炼厂的输油管线,并建成了两个选油站。选油站装置储油罐3 个,沉砂器和分离器各两个。其中一个选油站的分离器是从美国进口的,另外一个选油站的分离器是自己用木头制造的。为解决冬季保温问题,他们在输油管线旁另设一条蒸汽管线。选油站投产后,不但提高了原油的质量,而且分离出的天然气可供生活取暖和做饭。
  到了1948 年,玉门老君庙油田的输油管线,由地上改为埋藏在地下,建成了更趋合理的环形输油管线,集输流程逐步完善。
  第三节冶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又大规模卷土重来,致使原来发展较快的民族金属冶炼业又落入缓慢发展的阶段。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于日军侵占了我国大片土地,大部分冶金企业落入日军之手,使我国的冶金业受到很大打击,更加举步维艰。抗战胜利后,大量美国物资倾销,加之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又很快发动内战,使我国的冶金业陷入萎缩甚而几乎崩溃的境地。
  钢铁冶炼在1911 至1937 年期间,华资钢铁厂和日资钢铁厂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华资钢铁厂经不起外国钢铁的倾销和市场不景气的冲击,产量逐步下降,1926 年后更是急剧衰退。1937 年生铁产量仅为1。95 万吨,钢产量仅为4 万吨。这一时期,汉冶萍公司由于生产成本高于外国企业,公司又先后向日本财团贷款5000 多万日元,企业为日本财团所控制,加上经营不善等原因,至二十年代汉冶萍公司的炼钢厂不得不全部停产。上海的和兴化铁厂和大鑫铁厂则主要从事轧制废钢业务。上海钢铁厂在留美博士周志宏担任厂长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生产了不少军工用钢。这一时期还曾积极筹建中央钢铁厂(厂址设在湖南湘潭)、广东钢铁厂(厂址广州)、西北炼钢厂(山西)等,但有的未能建成,有的虽然建成,如阎锡山以山西煤铁为基础兴办的西北炼钢厂,建成后尚未正式投产即因抗战爆发而落入日本人手中。此外还有不少重大发现及研制了一些新的钢铁品种,如丁道衡发现白云鄂博铁矿主矿体,在周仁、严恩棫、周行健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研制成功各种碳素钢、锰钢、镍铬钢、铬钢、不锈钢、高速钢等。
  日资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曾一度困难,但此后通过某些技术改造并在扩军备战刺激下,又有所发展,1931 年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后,钢铁产量更是大增,1937 年生铁产量达81 万吨,钢产量增为51。6 万吨。如1933 年由满铁和关东军在鞍山组建的昭和制钢厂,经过不断扩建,发展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钢铁企业,1937 年其贫矿处理量即达15233 万吨。其他如鞍山制铁所在大战后因严重亏损仅留1 炉出铁,随后,他们大力解决技术问题,即贫矿处理问题,于1921 年由梅根常三郎等研究成功“还原焙烧法”;又从德国获得有关资料,由久留岛秀三郎发明液氧爆炸法,提高了采矿效率。通过这些措施,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如1926 年前其生铁产量在7—8 万吨,1926年2 号高炉投产,产量上升至20 万吨,成本下降50%。本溪湖制铁所也通过改建和重建而不断扩大生产。
  1937 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继东北之后,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相继成为沦陷区。日本为实现其“以战养战”的方针,对沦陷区资源,特别是钢铁资源进行更为野蛮的掠夺。如在我国东北,成立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简称“满业”),对钢铁、轻金属、机械、煤炭进行支配性投资和经营。不断扩充原有的钢铁企业,同时又建立一批新的钢铁研制和生产单位,特种钢生产也有一定发展。由于实行“日满一体化”方针,伪满时期,向日本运送大量生铁与钢坯,致使伪满末期的钢铁生产结构成为倒宝塔状,即在设备能力方面,可生产生铁252。4 万吨,钢锭144 万吨,钢材48 万吨;而在产量方面,生铁170。2 万吨,钢锭86。9 万吨,钢材51。9 万吨。①在华北,日本占领了石景山铁厂、阳泉铁厂、西北炼钢厂(改称太原制铁所),先后修复生产;在天津日本成立了10 家钢铁企业及其配套工厂;在唐山,开始兴建“唐山制钢株式会社”;在华东,日军占领马鞍山铁矿区,1938 年成立“华中铁矿股份有限公司”(后改称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马鞍山,成立了马鞍山制铁所。日本占领这些矿冶企业后,大肆掠夺我国的铁矿资源,将各厂所开采、冶炼的钢铁制品大量运往日本。
  抗战期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封锁和运输的困难,洋铁很少进口,但因抗战和民生的需要,使抗战后方及抗日根据地的钢铁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1938 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上海、武汉及沿海地区的数以百计的官办和民营工厂纷纷入川,国内大部分冶金工程技术专家、学者也云集重庆。这一时期,后方的钢铁企业,以其隶属关系及经营方式可以分为四类:(1)以兵工署为主的,由兵工署独办的官办企业,如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又称兵工署第二十九厂及大渡口钢铁厂)、第二十四厂、第二十八厂等;(2)资源委员会主办的企业,如电化冶炼厂、威远铁厂、陵江钢铁厂、资和钢铁厂、资蜀钢铁厂、资渝钢铁厂、云南钢铁厂等;(3)官商合办和独资经营的企业,如官僚资本控制的中国兴业公司,民族资本家经营的渝鑫钢铁厂股份有限公司等;(4)民营小铁厂,如蜀江炼铁厂、协和炼铁厂、清平炼铁厂、东源实业公司、福昌炼铁公司、大昌炼铁公司、渠江矿冶公司、荣昌铁厂、永兴铁厂、上川钢铁公司、永和实业公司、中华工业社綦江铁厂等。1944 年上述地区共有铁厂100 家,钢厂5 家,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控制的有16家,占全部资金总和及全部动力设备的80%。后方冶金工业,虽因战争需要而较抗战前夕有所发展,但由于海岸封锁,技术设备落后,原材料基地为日本人所占,其产量增加缓慢。如1943 年新法冶金的生铁产量仅为7 万吨,钢只有0。68 万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因地制宜发展钢铁冶炼,以满足根据地对钢铁制品的需求。在陕甘宁边区,利用边区仅有的煤铁资源和薄弱的设备制造能力,由徐驰等人主持工作,建成陕甘宁边区第一座高炉(在延安)。1943 年冬,该座高炉开始出铁,由于技术准备充分,高炉由试炼到正常生产,① 解学诗、张先良著:《鞍钢史》,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 年版,第323 页。很快达到设计要求,日产铸造生铁1 吨以上,完全满足了边区对铸造生铁的需要。在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山根据地,陆达针对当地只有土法生产的白口生铁,但不能车削加工做成炮弹壳体的现实,采取措施对白口生铁进行韧性处理,使之转化为可锻性铸铁。经过处理,陆达所在的柳沟铁厂的炮弹壳月产量由4000 发提高到3 万发。在1939 年末皖南事变后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先后建立不少修械所,利用坩埚、三节炉等工具炼铁和铸造地雷外壳、手榴弹外壳、迫击炮弹壳、枪炮弹外壳等,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抗敌斗争。
  1945 年抗战胜利后,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我国的钢铁工业在总体上陷入萎缩和崩溃的境地。后方的冶金工业,特别是重庆地区兴办的各类冶金企业,当抗战一结束,就面临破产的命运。由于战时封锁的解除,美国钢铁大量进口,致使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因而重庆地区的大量钢铁制品销售不出去,不少钢铁厂,包括规模较大的渝鑫钢铁厂、中国制铁公司、中国兴业公司等都先后停工、减产或倒闭①。据统计,1945 年10 月,重庆等地钢铁工业炼炉继续开工生产者仅为1944 年的10%②。原来沦陷区日本军部和商人经营的一些钢铁厂,因遭日军撤退时的破坏和国民党接收大员的洗劫,迟迟不能复工。1945 年后,资源委员会担负了对日伪工业的接收和全国工业的调整任务,组织了鞍山钢铁有限公司、本溪煤铁有限公司、抚顺特殊钢铁厂、东北金属矿业有限公司、华北钢铁有限公司筹备处、华中钢铁有限公司筹备处、上海钢铁公司等。资源委员会下属的钢铁企业,其钢铁产量占全国的80%。虽然有如此庞大的系统,但却抵挡不住国民党经济总崩溃态势的冲击,美国剩余物资又大量涌入,占领市场。据统计,资源委员会系统的钢铁厂及民营钢铁厂,1945 年产生铁48495 吨,钢63000 吨;1948 年上半年产生铁22056吨,钢932 吨③。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钢铁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晋冀鲁豫边区在这时由陆达领导建立了故县铁厂。1947 年阳泉解放,为了建设故县铁厂,根据军工部的指示,陆达、陈志坚等人,将阳泉荣华铁厂日产20 吨生铁的2 号高炉全套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