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
ental)号于1921 年3 月下水;① 《东方杂志》第16 卷,第2 期。
第四艘“震旦”(Cathey)号于1921 年5 月下水。到1922 年4 艘万吨级货船全部交船完毕。②这批远洋货船的建造质量甚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仍在营运。诚然,当时造船所的总工程师是英国人毛根(R。B。Mauchan),而有关器材也多是从国外购置的。
1925 年,江南造船所建成二号船坞,长153 米。1930 年,海军部代部长陈绍宽兼任江南造船所所长,十分重视舰艇的更新和船厂的发展。1931 年建成护航舰“逸仙”号,总长82。4 米,排水量1545 吨,主机功率4296 马力,最高航速19 节。装有150 和140 毫米大炮各1 门,高射炮、机关炮等10 余门。1931 年开工并于1937 年建成巡洋舰“平海”号,长109。8 米,宽11。9 米,型深6。7 米,吃水4 米,排水量2400 吨,双机共7427 马力,航速25 节。装有140 毫米双联炮塔3 座,鱼雷发射管4 具,80 毫米高射炮6 门,60 毫米炮4 门。“平海”和“逸仙”是江南造船所建造的两艘最大的军舰,代表了中国近代舰艇工业的最新水平。
1932 年又建三号船坞,1936 年扩建后坞长197 米,宽30。48 米,深8米,成为当时全国各船厂中最大的干船坞。与此同时,造船、轮机、铜工、木工、铸锻等车间及码头、仓库、动力设施都进行了扩建,由电力代替了原来的蒸汽动力,从而使生产能力大为提高。
自1905 年局坞分立之后到1937 年,江南造船所共建造各种船舰716 艘,总排水量219047 吨。1922 至1937 年,共修理各种舰船3862 艘次。江南造船所从而成为我国生产能力最强、技术水平也较高的近代船舶工业的主要基地。①1937 年11 月,日军进驻江南造船所,旋即委三菱重工株式会社经管,1938 年1 月竟改称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日军还强征附近的民房及空地,扩大厂区面积。1941 年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还接管上海地区的所有外资船厂和许多民营船厂,组成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的浦东工场、杨树浦工场和淑浦工场。1938 至1945 年8 月,该所共建造大小船舶360 艘,修理船只约万余艘次。
1945 年9 月,南京国民政府海军接收江南造船所。1945 年9 月至1949年5 月,新建大小船舶只有34 艘,其中30 米以上机动船仅7 艘。这一段时期共修理舰艇616 艘次,总排水量75 万吨,其中修理美国舰艇占一定比例。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对该所进行了破坏,造成重大损失。
2。福州船政局设立飞机制造工程处。
进入民国时期以后,福建船政局由于资金不足,造船业务受到极大限制,逐步走向困窘和衰落。1926 年,福州船政局改为海军马尾造船所,但一② 参见刘大钧、曹海红:《我国第一批出口万吨轮,究竟在哪一年?》,《舰船知识》1985 年第9 期,第21 页。
① 《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17—18 页。直未能向企业化方向转变,这当是与江南造船所的重要差别,也是福州船政不景气的重要原因。
1918 年,北洋政府利用这里的技术条件,设立飞机制造工程处,由我国早期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巴玉藻任主任。到1931 年,共试造了16 架水上飞机。1931 年初,该处迁至江南造船所后,制造水上侦察机和教练机共6 架。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处并入南京国民政府中央航空委员会。①福州船政局历史地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当为人们所始料未及者。
马尾造船所的舰船生产虽然不景气,但其教育事业仍坚持不懈,成绩卓著。福州船政局的前学堂后来改称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学堂改称福州海军学校。在1917 年又成立海军飞潜学校,设有飞机制造、潜艇制造和机器制造3 个专业,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中坚。
3。黄埔船厂与广南船厂。
黄埔船局1916 年由广东实业厅接管,改称黄埔船厂。1931 年,黄埔船厂部分设备拆迁到海军广南造船所。
广南造船所的前身是航商谭毓秀、谭礼庭创建于1914 年的广南船坞,该船坞于1923 年曾为海军建造过1 艘运输舰和4 艘船壳。1924 年秋为广州军政府收购后,改名为海军广南造船所,以修理海军舰艇为主。1931 年,又改称广南造船厂。1932 年建造“海维”号浅水炮舰1 艘。后因经营不善于1936 年7 月停工。1937 年将船坞租给商家修船。1940 年,日本侵略军利用该厂留存设备,制造浅水轮船。1945 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原黄埔船厂,1946 年改称黄埔海军造船所。1949 年将8500 吨水泥浮船坞和其他重要机具一并拖往台湾。①4。大沽造船所。
1913 年,原大沽船坞划归海军部领导,改名为海军大沽造船所。在1915到1925 年间,曾建造“安澜”、“静澜”、“河利”、“海达”等多艘船舶,还造有“靖海”、“镇海”、“海鹤”、“海燕”等军用炮舰。1919 年时职工达1600 人。
北洋政府及随后期间,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海军大沽造船所10 余年间所长易人达15 次之多,每次更迭,器材物资均遭劫夺。1929 年2 月终因经费困难而停工。1930 年张学良易帜,奉军进驻平津,工厂复工。1935 年宋哲元主政华北,工厂以修造枪炮为主要产品,是时职工又达1400 人。
1937 年日军入侵后将制枪炮的机具拆卸运走,利用所余设备招集职工复工,专事修造日军统制船只,归塘沽运输株式会社管理,1941 年又改称天津浮船株式会社。该厂之船坞、码头、场房、宿舍及仓库等,日人多未及时修理,致坍塌一半。时职工约400 人。
① 参见《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第18—19 页。
① 参见《广东省志·船舶工业志》,广东省船舶工业联合公司,1996 年6 月,第40—42 页。1945 年8 月,日本投降后,南京政府海军部派人接管,竟将器材盗卖一空。1946 年5 月海军部又改派邱某接管,到1946 年10 月始复工,时职工约350 人。1948 年解放前夕,经所长邱某督催技工,由军舰将各重要机床、工具、材料等1000 吨运往长山岛,另行建筑海军修船厂,还掳去各厂技工数十名。大沽造船所,至此损失殆尽。①5。旅顺船坞及大连船渠。
自1905 年即被日本占据的旅顺、大连两处厂坞,一直用来大量修造日军舰船。
大连船场于1937 年改称大连船渠,先后经过3 次扩建,已拥有3 座4000吨级以下船台、5000 吨级和8000 吨级船坞各1 座,工人约5000 人。1942至1945 年,建造3000 吨、3850 吨、4500 吨和8100 吨4 种型号的军用运输船12 艘。1944 年,大连船渠的年造船能力为17000 吨。旅顺船坞于1936 年末重归日本海军要港司令部管辖,1937 年易名为日本海军工作部,1942 年又改为日本镇海海军工作部。该坞工场共有13 个车间,除拥有万吨级和1000吨级大小船坞外,还有一座3000 吨级船台。日军占领期间除修、造船外,还制造过迫击炮弹。
根据1945 年初美、英、苏三国《雅尔塔协定》及中苏两国政府有关协议,旅顺船坞及大连船渠由苏联接管。1945 年8 月,苏军接管旅顺船坞后,易名为苏联太平洋舰队海军一○二工厂,主要任务是修理苏联商船及其太平洋舰队的舰艇,可担任万吨级舰船的大修工作。1945 年8 月,苏军接管大连船渠后,易名为大连船渠修船造船机械工厂,主要修理苏联商船。1951 年起,中国正式收回大连船渠主权,1952 年改为中苏造船公司。①6。海军青岛造船所。
东北易帜后,东北海军副总司令沈鸿烈于1931 年兼任青岛市长,倡议建立海军工厂和海军船坞。工厂的前身是1898 年德国在青岛小港建立的水雷枪械修理厂,1927 年曾改建为海军铁工厂。
1931 年,由东北海军副总司令兼青岛市长沈鸿烈倡建,1932 年12 月动工开挖船坞,1934 年竣工投产。船坞坚实,可容纳万吨级以下船舶入坞修理,它是中国北方又一修造船基地。首次进坞修理的是“永翔”号军舰。次年,政记公司的7000 吨“花甲”号也曾进坞检修。1935 年,该厂又建500 吨级船台1 座,水工设施也较为完善。
1937 年青岛陷落前,国民政府海军就将该厂的一部分设备拆运到四川万县,余者就地毁坏。1937 年12 月底,日军登陆青岛并占据该厂。1938 年3月,日本浦贺船渠株式会社将青岛海军工厂在内的四处船厂兼并,改名为青岛工厂。主要业务是修理商船和军舰,也建造过一些挖泥船、破冰船及小型① 参见《中国近代舰船工业史料集》,第567—568 页。
① 《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第22 页。
近海货船,后来还造过一些自杀艇。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看,发端于洋务运动的近代造船技术,是中国人最早引进的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它对于发展中国的造船业不仅是必要条件,而且是必经之路。事实上,它甚至已经超出造船业自身的范围,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先导,而且在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发展中国近代科技教育事业方面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汽车在近代,汽车虽较早就输入了中国,并逐步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
但汽车业的发展由于受到综合国力、机械制造能力以及与汽车相关的学科水平的限制,长期以来,只是建立了一些以修配为主的汽车修理厂。此外,中国的科技人员和技工通过仿制外国的汽车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也逐步掌握了一些汽车的制造技术。而总的说来,中国的汽车工业则还处于其发展的初始阶段。
1886 年,德国人C。本茨(Carl Benz)制造的汽油机三轮汽车取得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专利。至二十世纪初年,汽车开始由外商输入中国。
最早出现在中国大陆的汽车,是1901 年由匈牙利人黎恩斯(Leinz)输入并于次年在上海租界行驶的两辆轿车。这两辆轿车的外形与当时西方的敞蓬马车相似,一辆装有凉蓬式车顶,另一辆装有折叠式软蓬。车的前排为单人驾驶座,后排为双人客座;车轮用木制轮辐、橡胶轮胎。1903 年,上海的汽车已有5 辆,两年后则增至31 辆。这些汽车多为外国官员、商人和中国豪绅所有①。
此外,还有一辆专供慈禧太后在颐和园游玩时乘坐的汽车。该车约于1902 年进口,系德国奔驰汽车公司1898 年的奔驰牌第二代产品,现保存在北京颐和园内①。
在轿车输入后不久,汽车在中国也开始成为客货运输的工具,汽车运输随之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1907 年,德商经营的费理查德号商行在山东青岛开办了由市区到崂山柳村台的短途汽车客运;次年,美商环球供应公司则在上海市内开始了汽车出租业务。天津、上海还在光绪三十二年和三十四年相继开通了电车。清末,汽车运输行业已引起了中国商人的注意。1911 年,新疆羊毛公司商人沙懿德(木夫提阿洪)从波兰购进两辆客车,在惠远和宁远(伊宁)间经营起短途汽车客运业务②。
① 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公路运输史》(第一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年版,第92—95页。
① 黄余平:《百年汽车图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 年版,第9 页。
② 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公路运输史》(第一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年版,第92—95民国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各地相继开发公路客货运输,汽车进口的数量增加很快,汽车修理行业也相应出现。外商最先设立了汽车修理洋行。1935 年建立的南昌机械修理厂后改为专门的配件制造厂,生产的产品有汽缸盖、活塞、活塞环,并试制汽缸体等。
三十年代起,中国的科技人员开始试制汽车,力图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
1929 年,沈阳的民生厂用一辆万国牌载重汽车为样本,进行测绘,并对某些零部件作了重新设计,首先试制了75 型汽车,并于1931 年5 月制成了第一辆民生牌载货汽车。这辆汽车的发动机、后轴、电气附件、轮胎等是进口的,其余零件为自制。发动机为6 缸汽油发动机,功率65 马力,最高时速64 公里。这是中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工厂原计划依据此车成批生产,并预定首批生产45 辆,后因日军占领沈阳,已在运输途中的40 余辆车的进口机件只得改运天津。其中有两套机件后交至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由原民生厂技师毛韶青主持,配制零部件,?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