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





浠乜铩?921年底出版九卷五号后一度停刊,1922 年7 月出版九卷六号后休刊。1923 年6月改为季刊出版,实际并未能按季出版,至1924 年12 月只出4 期。后不定期出刊,又出版5 号,于1926 年7 月终刊。《新青年》杂志在五四前后影响和培养了一代知识青年。
  五四时期又一个重要刊物为《每周评论》。它于1918 年12 月在北京创刊,至1919 年8 月被北京政府查封为止,共出版37 期。《每周评论》先后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编辑。前期主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报道爱国运动的消息,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后期在胡适控制下,极力宣扬实验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发表了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每周评论》不失为研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史料。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是青年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学生中的三大社团,即“国民杂志社”、“新潮杂志社”、“国故杂志社”,反映着不同的政治思想观点。
  《国民》月刊于1919 年1 月出版,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社会进步人士的广泛支持。当时,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学生不断进行示威游行,并组织了全国性的爱国团体——学生救国会。该会以《国民》杂志进行反帝爱国宣传,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团结广大爱国青年,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推进作用。《国民》杂志社社员有200 多名,思想观点复杂,但爱国是一致的。后来成员走向分化。
  北京大学另一个著名刊物为《新潮》月刊。它是1919 年1 月由北京大学学生组织“新潮社”创办的,由胡适的主要弟子傅斯年、罗家伦等主持,受到胡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的积极支持。《新潮》杂志高举“伦理革命”旗帜,反对封建的伦理道德,提倡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同时高举“文学革命”旗帜,反对封建旧文学,积极响应《新青年》杂志发动的白话文运动,成为五四时期著名的白话文刊物之一。五四以后,新潮社的社员纷纷出国,《新潮》杂志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积极作用日益减弱。但《新潮》在新文化运动中显示的光辉仍不可磨灭。
  五四时期一个著名的社团叫“少年中国学会”,它存在六年多,社员有110 多人,分布于全国,由王光祈发起建立。成员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等人;也有日后国家主义派代表人物曾琦、李璜等。学会于1919 年7 月在北京创办大型综合性刊物《少年中国》月刊。该刊宣称:“欲集合全国青年,为中国创造新生命,为东亚辟一新纪元。”“最终目的,即为创造‘少年中国’。”少年中国到底什么样,提倡者们也很模糊。许多社员在《少年中国》月刊上发表文章,阐述见解。由于学会成员复杂,思想分歧,少年中国学会日益走向分裂,1925 年遂停止活动。《少年中国》月刊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
  1919 年7 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湘江评论》。在这个刊物上,毛泽东发表了许多文章,热情歌颂世界潮流和俄国十月革命。在他写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号召工人、农民、各阶层人民群众联合起来,向统治阶级展开斗争。《湘江评论》只出版了4 期加一个增刊即停刊,但它对湖南革命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周恩来、邓颖超等建立的“觉悟社”,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探索改造中国的道路作为宗旨。1920 年1 月,他们在天津创办了《觉悟》杂志,宣称“凡是不合于现代进化的军国主义、资产阶级、党阀、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顽固思想、旧道德、旧伦常,。。全认他为应该铲除应该改革的”。《觉悟》杂志指导了天津爱国学生运动的发展。可惜由于周恩来等被捕入狱,《觉悟》只出版一期即被迫停刊。
  五四以后,戴季陶和沈玄庐在孙中山支持下,于1919 年6 月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周刊。该刊曾大量地介绍过社会主义学说和苏联情况,刊登过国内外劳工运动的消息。但是如戴季陶本人所说,他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劳工运动在中国发生。《星期评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还是起了作用的,因而该刊也受到人们的重视。一年后,《星期评论》停刊。
  2。共产党早期刊物。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教育作用,早在1920 年11 月,就由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了《共产党》月刊。该刊译载了列宁的一些重要著作,介绍过十月革命和欧美各国共产党的概况以及俄国的建党经验。《共产党》月刊还发表文章与无政府主义思想展开论争。月刊的出版,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922 年9 月在上海创办了《向导》周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刊物。它到1927 年7 月停刊,经历了党的创建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历程。它着重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多次刊登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宣言和政治主张,大量报道了工农运动的消息,对推动和维护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展革命形势作出了贡献。
  1923 年7 月,中国共产党又在广州创办另一个中央机关刊物《前锋》月刊。该刊在“发刊词”中说:“我们认定国民运动是中国国家生命之救星。”因此,“在此运动中,不敢说是领袖,更不敢说是先觉,只愿当前锋,只愿打头阵”。《前锋》月刊创办于中共三大之后,因此它着重宣传了中共三大以后的方针、政策,介绍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情况。由于《前锋》至1924 年2 月停刊,因此不如《向导》影响大。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个机关刊物为《先驱》半月刊。它于1922年1 月在北京创刊。该刊在“发刊词”中说:“本刊的任务是努力唤醒国民的自觉。”“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该刊发表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介绍苏联、国际共运情况的文章。《先驱》多次出版专号,刊登青年团的有关文件和讨论团的建设问题。《先驱》在教育青年走向革命和推动青年运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在《先驱》停刊两个月之后,1923 年10 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又在上海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由中国青年运动的领袖恽代英主编。该刊出版过许多专号,介绍俄国革命,帮助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共关于青年运动的理论与方针。《中国青年》后曾迁广州、汉口出版,至1927 年10月停刊。
  提高工人政治觉悟,组织工人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基础。上海、广州、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分别创刊《劳动界》(1920 年8 月)、《劳动者》(1920 年10 月)、《劳动音》(1920 年11 月)。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指导工人运动的刊物。它们以通俗的语言,向工人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广大工人群众认识自己的处境,明确本阶级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工人运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于1921 年8 月在上海创办机关刊物《劳动周刊》。次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迁往北京,又将北方地方党主办的《工人周刊》转为自己的机关刊物。这两个刊物的出版发行,都是处在中国工人运动逐步走向高涨时期,它们以大量史实揭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不断报道各地工人罢工的消息,激发了广大工人群众的革命热情。1924 年10 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又创办《中国工人》月刊。这是中共指导工人运动的重要刊物,半年后又成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刊物。该刊报道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内外工人的生活和斗争状况。邓中夏、赵世炎、刘少奇等,都在该刊上发表文章,论证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强大力量,从而批判了党内忽视工人阶级力量的倾向。上述刊物,是研究中国早期工运的重要史料。3。反映其他社会政治与文化思想的刊物。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份发行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的刊物,即《东方杂志》。它于1904 年3 月在上海创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至1948 年它已出版44 卷。之后,移台湾继续出版。《东方杂志》是一份大型的综合性刊物。它的内容,可以说无所不包,既有政治新闻,也有军事、外交、教育、财政、实业、交通、商务、宗教方面的内容介绍,以及翻译小说或图画等。《东方杂志》早期倾向保守,以其主编杜亚泉为代表,在东西方文化派关于新旧思潮的论争中,支持旧派主张。《东方杂志》由于内容丰富,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因此它是一个丰富的史料宝库。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是它受到了各种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的抵制或反抗。
  北京大学三大学生社团之一的“国故杂志社”,于1919 年3 月创办《国故》月刊。该刊宣布它的宗旨是“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实际上是宣扬封建文化,反对新文化;崇尚古文,反对白话文,与《新青年》杂志抗衡,与《新潮》杂志论争。
  1922 年1 月在南京东南大学由吴宓、胡先骕、梅光迪等人编辑出版了《学衡》杂志。它也以“讲究学术、阐明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在整理国学和研究中西方古代文化方面作出了贡献。但是他们盲目崇古,主张恢复旧传统。在其刊行的十余年间,没有中断对新文化运动的攻击,发表许多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研究系张东荪、梁启超等人,于1919 年9 月,在上海创办《解放与改造》半月刊(后更名为《改造》半月刊)。这个刊物刊登了许多讨论社会主义的文章和译文,实际上是在社会主义被人们普遍关注的情况下,从另一个角度曲解社会主义,阻止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解放与改造》杂志挑起了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
  “五四”以后,胡适日益背离新文化运动,他在失去对《新青年》的控制以后,1922 年5 月在北京创办《努力周报》,以与《新青年》相对抗。胡适在他写的《我的歧路》一文中,流露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满。胡适还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等文章,提出了他的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努力周报》还开展过“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在各种新旧思想、东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中,在护法运动失败以后,孙中山埋头于革命和建国理论的研究,1919 年8 月在他的指导下,在上海创办了《建设》杂志,由朱执信、胡汉民等主编。这个刊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主张。孙中山在刊物上发表了《建国方略之一——发展实业计划》。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家也在《建设》杂志上发表文章。这个刊物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继续探求中国革命的出路。
  1924 年1 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5 年12 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在广州创办《政治周报》,由毛泽东担任主编。《政治周报》发表许多文章批判西山会议派及国民党右派否定国共合作的谬论,维护了革命统一战线。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为大力开展农民运动,中国国民党农民部先后于1926 年1 月和8 月在广州出版《中国农民》和《农民运动》两个刊物,刊载介绍各地农民群众的悲惨生活,各地农民运动的状况以及广东革命政府指导农民运动的方针、政策等。
  大革命时期,各种社会思想的冲突更加激烈,各种思想都有所表现。1925年7 月,章士钊复刊《甲寅》杂志,反映了思想领域中复古思想的猖獗。它以读经复古,提倡文言,反对新文化运动为宗旨,配合北洋政府谴责学生爱国反帝运动。
  在革命运动渐入高潮的形势下,1924 年10 月,曾琦、李璜等中国青年党人,在上海创办了《醒狮》杂志,鼓吹国家主义。实际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国共合作,扼杀正在蓬勃兴起的国民革命运动。
  胡适等人,1924 年12 月在北京创办《现代评论》周刊,鼓吹学生应埋头读书,脱离现实政治斗争,起着破坏革命运动的作用,因而受到共产党人的批评。
  北京政府时期创办的刊物中,还有《国闻周报》和《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