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
酸装置和浓接触法硫酸装置,塔式法硫酸装置生产能力为12万吨,接触法为2 万吨。1936 年日本又在甘井子创建满洲曹达株式会社(即大连碱厂前身),利用东北原盐生产纯碱和苛化烧碱,生产能力为年产纯碱7。2 万吨,烧碱为3000 吨。1938 年在沈阳建立奉天曹达株式氯碱厂(即沈阳化工厂前身),制造烧碱、盐酸和漂白粉。1945 年建成了满洲矿山公司葫芦岛硫酸厂,利用杨家杖子铅锌矿冶炼副产的二氧化硫生产硫酸。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在东北投资建设的橡胶厂有30 家,主要是东洋轮胎公司和太阳、亚细亚橡胶公司。在青岛、天津、上海等地也建有橡胶厂30 多个,其中青岛橡皮工厂有一定规模。
1938 年日伪华北盐业公司在汉沽设厂,次年投产,产品为烧碱、溴素、氯化镁、氯化钾等。1939 年东洋化学株式会社在汉沽建立氯碱工厂,1942年投产,生产烧碱、盐酸、溴素、氯化钾、氯化镁、氯酸钾。同年,日伪华北盐业公司在大沽办了氯碱厂(大沽化工厂前身),次年投产,产品为液碱、漂白粉、氯化钾、氯化镁、溴素等。以上三个氯碱厂都采用西门子式水平隔膜电解槽,生产漂白粉用砖室法装置。
2。官办化工企业。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仅建有为数不多的化学兵工厂、硫酸厂、烧碱厂、纯碱厂、酒精厂和炼油厂等,产品在基本化工原料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河南巩县兵工厂是国民党政府最大的化学兵工厂,1932 年建立氯碱分厂,采用圆筒型伏斯式(Vorce)电解槽,共80 台,单槽负荷电流为1000 安培,所有设备都自美国引进,氯产品有盐酸、液氯、烧碱。1934 年我国第一座接触法生产硫酸装置在巩县兵工厂分厂投产。抗战时期,该厂内迁至四川沪州,改称第二十三兵工厂。国民党政府还办了江西硫酸厂、昆明化工材料厂,产量都很少。抗战胜利后,接收了日军侵华留下的化工企业,但厂房、设备和器材遭到严重盗买和破坏,生产大都停顿。1947 年资源委员会在南京筹备中央化工厂,到1949 年解放时才建成一幢厂房。
(四)抗日根据地的化学工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革命根据地,为适应战争需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化工技术,创办了一些小型化工企业,主要是医药和军事化学工业。
1940 年在晋察冀边区的唐县大安沟,用陶瓷大缸作设备建了一个硫酸厂,土法生产少量硫酸、硝酸,用于制造火药。
1940 年在太行根据地麻田镇附近的白布礁建立了塔式法硫酸工厂和小瀑式硫酸浓缩设备。1942 年在陕甘宁边区延安北面的紫芳沟建立了铅室法硫酸厂,以硫磺为原料,产品经浓缩制成浓度为94%的硫酸。1939 年陕甘宁边区创办了卫生材料厂,又称延安八路军制药厂。1943 年成立山东新华制药厂,生产黄碘、酒精、葡萄糖等。1943 年在张家口建起了新华制药厂。
根据地的化学工业在极恶劣的环境中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自力更生解决技术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化工的组成部分。
(五)化工科技成果1。有机合成研究。
这一时期由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开展少量的天然有机和有机合成研究。在天然有机方面特别是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方面,有麻黄素的药理作用、钩吻和汉防己生物碱等的分离及结构分析工作。合成方面有雌性甾族激素的全合成等。在当时条件下,能取得这样的成果确实极为可贵。
在烃类、卤代物、醇、脂肪酸、醚、氨基酸、金属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等合成方面,许多人做过研究工作,对中国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
1932 年张锦等人曾以γ…二酮和苯胺合成了类似联苯的吡咯衍生物,并研究了它的立体化学。1933 年纪育沣和田遇霖以β—醛酸酯或β—酮酸合成嘧啶的羟基、氨基或硫氢基衍生物。1936 年萨本铁、刘达夫找到了乙内酰脲及其衍生物的两种制备方法。
1941 年庄长恭成功地应用了Diels…Alder 反应、Dieck…mann 反应环化多环化合物,合成了具有甾族碳架的菲族类似物,在该领域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可惜研究工作因日本侵华而中断。1947 年萨本铁和纪育沣等人合成了α—氨基噻唑和氯代噻唑。
在氨基酸合成方面,1938—1948 年,林国镐、黄耀曾等人利用Hoffmann反应原理,改善了合成反应条件,制备了19 种氨基酸。1934 年程有庆等用玉米粉、豆饼及不同的金属催化剂合成了d—型麸氨酸,以铜与三氯化铁为催化剂时,得率提高。
另外,在中药成分研究方面、合成汽油方面、合成醋酸方面,均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2。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
这一时期,一些有机化学家对Friedel…Crafts 反应所用的试剂、应用范围以及反应条件曾作过一些研究。
在甾体化学合成反应方面,黄鸣龙等人首次发现了甾体中的双烯酮酚反应,该反应可以用于合成雌性激素。在应用双烯酮酚反应研究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主体结构时,发现变质山道年的4 个主体异构体在酸、碱作用下可以“成圈”地转变。这一发现在当时天然有机化学领域有重大理论意义,由此推断出山道年及其一类的绝对构型,并为合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氧化还原反应方面,1946 年黄鸣龙改进了Wolff…Kishner 还原法,被称为“伏尔夫—基希纳—黄鸣龙法”,该改良法不仅是一个经济、简单、可靠的还原法,而且使用范围广,在有机合成上被广泛采用,并已编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
3。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1941 年徐名材接办重庆动力油料厂时,用植物油裂解炼成燃料油与润滑油,并进行燃料、合成树脂与酚醛塑料的研究,曾先后获国家经济部专利10余项。1945 年他在上海化工厂工作时,组织生产硫化元(硫化黑)、硫化草绿、直接蓝、橡胶制品、黄蜡布、酚醛塑料及软水剂等,为上海化工厂发展塑料加工奠定了基础。
4。化学工程的研究。
1931 年杜长明研究碳球形颗粒在气流中的燃烧,首先提出了外扩散对于燃烧反应的影响,其论文《碳的燃烧速度》迄今被列为对化学反应工程学科早期发展有影响的论文之一。
1928 年张克忠研究精馏过程机理的博士论文,得到美国化工界高度评价。
苏元复等人在四十年代共同研究液—液萃取设备和有关基础理论。他本人曾用溶剂萃取法从麻黄草浸渍液提取麻黄素和从独居石砂提取铀和钍,并用于工业生产。1932 年顾毓珍发表论文《关于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的摩擦因素及流体的速度分布》,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分别得出新的计算式,被广泛采用。
5。其他轻化工研究。
三十年代初,李润田研制出各种不同香型和不同用途的混合香精,使“鹰牌”香精的质量不断提高。1935 年李润田创办了我国最早的香精配造厂——鉴臣香精厂,自制紧缺的香原料供生产混合香精之用,从此开了我国香料工业之先河。
在感光化学材料方面,1938 年,曾所仪试制成功照相底片,质量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经各大照相馆试用后受到欢迎。1941 年,曾所仪利用自己设计制造的设备,首次成批生产了国产照相底片和幻灯片,同时还制成了印相纸。经专家鉴定,他制造的幻灯片和照相底片,质量已接近国外干片制作法的产品。他所用的方法可大大缩短照相纸的制造工艺流程,而且还能大量节省原材料。
在酿造学研究中,1935 年远东最大的酒精厂——中国酒精厂正式投产后,任该厂总化学师的陈騊声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和专门研究,出版了中国酒精制造的第一本专著《酒精》(1936 年),而后又出版了《酿造学总论》(上下卷,1937 年)和《酿造学分论》(上下卷,1941 年)。
总之,近代中国的化学工业在动荡中艰难起步,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生产了必要的化工原料,但并未形成工业体系,生产品种少,产量低,化工科技成果很少,技术水平落后。据统计,近代中国主要化工产品的最高年产量仅为:硫酸18 万吨,硫酸铵22。6 万吨,纯碱10。3 万吨,烧碱1。2 万吨,轮胎4 万条。1949 年全国化工总产值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化学工业真正健康快速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
第六节轻工业纺织从1919 年以后,到1949 年末,我国的纺织工业已经形成包括原料工业、加工工业和装备工业的系统雏形。加工工业中有棉纺织及棉印染、毛纺织、麻纺织、丝绢纺织、针织、复制、服装等行业。其中毛纺织、丝绢纺织及针织行业内部均包含染色整理部分。服装行业还带有很大的手工生产成分。化纤行业和装备行业尚在萌芽状态。生产规模计棉纺织516 万锭,6。39 万台织机,毛纺织15 万锭,0。2 万台织机,麻纺织3 万锭,近千台织机,缫丝8。9万绪,绢纺3 万锭,丝织机4。07 万台。职工71。2 万人,内技术人员0。8 万人,年耗用各种原料60 万吨。
(一)纺纱技术的进步1。二三十年代的纺织技术水平。
二十世纪初,西方先进国家对纺纱的牵伸机构进行了几次革新,1906 年发明的三罗拉双区牵伸只有7—8 倍,1911 年出现的皮圈式便提高到18—20倍。1923 年卡氏(casablancas)皮圈式更有改进,使牵伸可达25 倍。这些新技术由英人和日人逐步传入中国。日本人在仿造中还有创新,如“日东式”、“大阪机工式”等在日资在华工厂中广泛使用,不久为中国人所掌握。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纺纱支数也有所提高。16 英支成了标准产品,用于织12 磅细布。工人当车能力也提高到梳棉每人12 台,粗纱每2 台3 人,细纱每台3 人,摇纱每台1 人。此外,辅助工大多数被取消。每万锭纱厂用工减至600 人。①中国技术人员在掌握了引进的新型纺纱机器技术之后,不断作出改进和革新。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因美国造清棉机除尘效率差,中国技术人员就自行添置补充。英国造细纱机用圆的锭绳传动,打滑较多,中国技术人员就改造成美国式用扁的锭带传动。并条、粗纱、细纱各机的下罗拉都进行淬火,以减少磨损。其上面的皮辊均改为活套,使其转动灵活。
到三十年代,欧美各国在纺纱设备上多有改进。如造出单程清棉机,即把松包、给棉、开棉、清棉联合成一部机器。又造出并卷机、单程粗纱机、大牵伸与超大牵伸细纱机等。这些新型机器设备使工艺流程得到简化,生产效率得到提高。1932 年,41 家华商棉纺厂已不同程度地引进这些新型设备。①我国自行仿造纺纱机器的铁工厂、机修厂也纷纷出现。在这种技术基础① 参见朱仙舫:《三十年来中国之纺织工业》,《三十年来中国工程》,1945 年,第9 卷第8 期,第325页。
① 参见《25 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 年第1 期。上,纺纱支数更有提高:20 英支成了标准商品。在华日资纱厂则以纺32 英支为多。在引进精梳机的工厂,有纺到60、80 英支的,可用于织造府绸、直贡呢、玻璃纱、麻纱(细薄棉织物)、洋标、雨衣布等。工人挡车能力更有提高,清棉每人2 台,梳棉每人16—20 台,并条每人18—21 尾,头道粗纱每人1 台,2 道粗纱每人2 台,单程粗纱每人2—4 台,细纱每台1—2 人。每万锭纱厂用工减到200 人以下。但据1932 年国际劳工局资料,每万锭需工人数日本61 人,英国40 人,美国34 人②。中国纱厂与它们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2。抗日战争期间小型纺纱机的创制。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创造并推广了一些适于战时使用的短流程、轻小型纺纱成套设备。其中比较成熟的有新农式和三步法。新农式成套纺纱机在抗日战争初期由企业家荣尔仁和纺织专家张方佐等创议由上海申新二厂技术人员创制①。在大西南后方推广使用,颇受欢迎。这套设备包括卧式锥形开棉机、末道清棉机、梳棉机、头二道兼用并条机、超大牵伸细纱机、摇纱机和打包机。每套128 锭,占地面积只75 平方米,动力10 匹马力。全套设备可用2 辆卡车载运,所以极便于偏僻山区使用。这套机器是参照当时通用的动力机器加以简化、缩小,重新设计制造的。全部采用钢铁材料。每台机器配小电动机单独传动(当时大厂的机器大都用天轴集体传动)。开棉、清棉、梳棉机机幅只有750 毫米。并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