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
锩硕淖饔茫蚨艿焦膊橙说呐馈?br /> 北京政府时期创办的刊物中,还有《国闻周报》和《生活周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国闻周报》于1924 年8 月由胡政之在上海创办,属于政治类的杂志。它大量地记载了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并加以评论。它的专栏《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要》、《一周大事日记》、《一周简评》等,为史学研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生活周刊》于1925 年10 月在上海创办,先后由黄炎培、邹韬奋主编。该刊以丰富的材料介绍了各省市,尤其是江浙地区劳苦大众的职业、生活、民俗、民情。这对于研究近现代社会史提供了许多生动而具体的材料。
4。北洋时期的政府公报。
政府公报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刊物,它由政府机关编印发行,基本上是定期的。政府机关通过政府公报,公布国家法令、方针、政策、宣言、声明、施政计划、规章制度、办事细则,以及人事任免、奖励惩罚等。北京政府时期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发行政府公报。这些材料也是我们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依据,它的史料价值亦不可忽视。
重要的政府公报有:《临时政府公报》。是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期的公报,1912年1 月29 日创刊,1912 年4 月5 日停刊。它“以宣布法令发表中央及各地政事为主旨”。是今天研究中华民国创建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
《临时公报》。是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后,于1912 年2 月13 日停办原《内阁官报》而发行的政府公报。内容有通告、命令、布告、咨札、批呈等。
《政府公报》。在《临时公报》之后,1912 年5 月1 日,北京政府正式出版《政府公报》,至1928 年6 月北京政府溃败时停刊。共计印行5663 期。它刊载了大量文件,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各个方面,有各种法律、法令、条例、规章、制度、奖惩、任免事项、各机构办事细则;有财政经济、工矿农商、交通航运、文教卫生、军事边防资料;有与各国签订的条约、来往照会;有地方经济、生活方面资料。是研究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重要史料。
《军政府公报》。1917 年9 月17 日在广州创刊,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军政府的公报。它刊布军政府的各种法规、公牍、命令、布告、咨文、函电等,反映了孙中山等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及西南政局。
《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1 年5 月4 日军政府撤销后,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并以大元帅名义在桂林设大本营,准备北伐。1922 年1 月30 日开始出版《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内容有大元帅发布的命令、训令、人事任免事项以及一些法规等。
国民政府时期的期刊1。中国共产党办的刊物。
1927 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组织均转入地下活动。这时候中共在国统区办的刊物也多是秘密出版。
1927 年7 月《向导》停刊后,10 月中共又在上海创办《布尔什维克》杂志。这是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最主要的中央机关刊物,它以种种方式秘密发行。它大量报道了各地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消息,刊登各地武装起义的情况,转载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许多指示,揭露国民党迫害人民的暴行。《布尔什维克》在极艰苦的环境中,发挥重要的舆论作用。1932 年7 月停刊。
1928 年11 月,中共中央又在上海创办另一个机关刊物《红旗》周刊。
这个周刊内容丰富,有时事、国际政治、世界革命以及工青妇运等方面的消息,也有各省的通讯。该刊后与《上海报》合并,改出《红旗日报》,进一步扩大政治影响。
1931 年3 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再次创办机关刊物《红旗周报》。这个周报除刊登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政策、宣言外,还大量报道了根据地的发展面貌及红军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的消息。这在国民党的严密统治下是异常艰难的。《红旗周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份重要的党刊。
为了指导国统区的工人运动,1928 年12 月中共在上海复刊《中国工人》杂志,仍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刊物继续发挥作用。为了指导国统区的青年运动,继《中国青年》停刊后,中国青年团1927 年11 月创办《无产青年》,1928 年10 月又改称《列宁青年》。这些刊物在国统区均秘密出版发行,对国统区工人运动、青年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胜利抵达陕北后,不久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为了指导根据地工作及抗日活动,新创办了一些刊物。
1937 年4 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解放》周刊,这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的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主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和政策,发表了中共许多指示、宣言、通电和领导人的文章,在指导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41 年6 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从飞速发展的抗日形势出发,决定停办《解放》周刊和小型的《新中华报》,集中力量办好大型报纸《解放日报》。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分散在华北各根据地的抗日前线,为了指导八路军的抗日游击战争,1939 年1 月在延安创办了《八路军军政杂志》。它以刊登军事问题的文章为主。许多中共领导人和八路军的将领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它以大量事实揭露日军的侵华暴行,激发了敌后军民的抗日斗志。该刊在军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是研究解放区战场和八路军抗战的重要史料。中共在东南各省的游击队,在抗日战争初期受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开赴抗日前线进行抗日活动。为了指导军民的抗日斗争,1939 年2月,新四军军部创办了《抗敌》半月刊,叶挺、项英、陈毅等都曾为该刊撰稿。这个刊物对华中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及反对国民党的摩擦活动,发挥了指导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地动员工人、青年、妇女积极投入抗日运动,加强这方面的宣传鼓动工作,在延安于1940 年2 月再次复刊《中国工人》月刊。毛泽东为复刊写了《发刊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于1939年4 月在延安再次出版《中国青年》杂志;1939 年6 月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延安创办《中国妇女》月刊。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经过谈判,国民党同意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一报(《新华日报》)一刊(《群众》杂志)。1937年12 月,《群众》杂志在武汉正式发行,后迁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后转香港出版,至1949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终刊。这个刊物在国统区发行时间甚久,在宣传中共抗战路线,团结各阶层抗日以及反对国民党的反共内战政策诸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45 年10 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萃》杂志在上海出版。该刊发表许多文章,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揭露国民党制造的一些惨案和美军在华暴行。在国民党的高压下,《文萃》曾转入地下秘密出版,但是仍不断遭到国民党迫害,不久即被迫停刊。
全面内战爆发后,战争形势瞬息万变,出版周期甚长的刊物已经满足不了战争的要求,因此,中国共产党集中少量办好各根据地的报纸,新出版的杂志已经不多了。
2。其他各类重要期刊。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随着国共两党斗争的日益尖锐,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壁垒亦日益明显,如何改造与建设中国,亦产生不同认识。学术界对中国社会经济与社会性质问题产生意见分歧。1929 年11 月在上海创办的《新思潮》杂志,分析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指出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的观点,受到严灵峰等人的反对。严灵峰等在《动力》杂志上著文,认为中国社会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中国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因而两个杂志展开了著名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王礼锡主编的《读书杂志》出版了中国社会史论战专刊,其中不少文章谈到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它是研究中国社会史问题、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重要刊物。
三十年代,许多人关注于中国农村的研究,希望能找到一个解决中国农村发展的根本道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1931 年10 月,以设在邹平县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名义,创办了《乡村建设》杂志,宣传他们的乡村建设理论,实际是行不通的改良主义道路。1934 年10 月,在上海出版《中国农村》杂志,是一个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为主的刊物,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薛暮桥、孙冶方等均在该刊发表文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军的不断入侵和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国统区各界人士也创办许多刊物投入抗日宣传。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于1933年被国民政府查封后,即更名为《新生》周刊,由杜重远接办,继续从事抗日宣传,揭露日本侵华行为。该刊曾因刊登《闲话皇帝》一文,受到日本驻沪总领事馆的干涉,南京国民政府向日本方面屈服,造成轰动一时的“新生事件”。
“新生事件”后,1935 年11 月邹韬奋在上海再办《大众生活》杂志。
该刊大量刊登抗日救亡通讯和评论,支持学生运动,对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贡献。1936 年2 月,《大众生活》被国民政府查封。
《新月》是1928 年3 月在上海创刊的一份文艺和政论刊物,由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罗隆基等先后编辑。该刊在文艺上主张“纯粹的文艺”,曾受到革命文学派的批判。胡适、罗隆基在该刊上发表了不少政论文章,向国民党当局要求民主自由和争人权,因此有人权派之称。它也批评中国共产党。这是一份有代表性的刊物。1933 年6 月停刊。
1932 年5 月,胡适、蒋廷黻等在北京创办《独立评论》杂志。该刊是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创刊的,在当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事评论杂志,一直发行到七·七事变爆发。该刊表现了一定的自由主义色彩,发表过一些要求自由民主、抵制独裁政治的文章。也发表了主张“新式独裁”的文章。该刊还发表了不少关于中西文化、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方面的文章。1932 年4 月,以张君劢、张东荪为首的中国国家社会党宣告成立。5 月出版机关刊物《再生》,内容以政论为主。这个党主张民族主义,反对阶级斗争;主张修正的民主政治和国家社会主义的经济。1937 年抗战爆发后,先后迁至汉口、重庆出版。1946 年9 月迁至上海出版。1949 年4 月停刊。该刊是研究国社党和中间性政党的重要资料。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内派系斗争,始终没有停止,各个派别都创办一些刊物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属于汪精卫系的国民党改组派,其代表性刊物是1928 年5 月由陈公博创办的《革命评论》和1928 年6 月由顾孟余创办的《前进》杂志。
国民党政治实力派胡汉民,与蒋介石既有权力冲突也有政见的分歧。胡被蒋软禁再放回广东后,长期与蒋对立。1933 年1 月,胡在广州创办《三民主义月刊》,通过这个刊物发表他的政见及对时局的看法,并以抗日为号召进行反蒋宣传。
蒋介石也通过嫡系陈立夫等,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以复兴民族文化为借口,来抵消马克思主义新文化的影响。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1934 年10 月,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在上海创办《文化建设》月刊,大力鼓吹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为巩固国民党政权服务。
抗日战争时期,林同济、雷海宗、陈铨等人,于1940 年4 月在昆明创办《战国策》,同时又在重庆《大公报》上开辟《战国》副刊。这一思想政治派别,被称为“战国策派”。《战国策》是一个综合性刊物,内容包括哲学、政治、历史、文艺诸方面。他们所宣扬的暴力主义、英雄史观,实际上迎合了当时的国内外法西斯主义,因而受到了中共《群众》等杂志的批评。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各民主党派陆续创办一些刊物,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1944 年12 月,中国民主同盟在昆明创办中央机关刊物《民主周刊》。
罗隆基、潘光旦、费孝通等经常为该刊撰写文章。1946 年停刊后又在香港改出《光明报》,继续宣传民主同盟的政治纲领和政治主张,反对国民党的内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