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
龅淖ㄖN迨甏獬忻鳌兜酃饕逶诨蹲省芬皇椋窃谡夥矫孀钣杏跋斓淖ㄖ0耸甏岳矗普课视Χ酝饪诺男枰鹆畈普坎普蒲а芯克越泄耐庹⑼庾适妨辖姓硌芯俊2普坎普蒲а芯克胫泄嗣褚薪鹑谘芯克⒌诙返蛋腹荨⑸虾5蛋腹莸鹊ノ缓献鳎越耐庹妨辖辛巳娴那謇恚群蟪霭媪恕肚宕庹纷柿稀罚ㄉ稀⒅小⑾拢睹窆庹蛋甘妨稀罚?—12 册),《民国历届政府整理外债资料汇编》(1—2 册),《中国外债档案史料选编》(1—3 册),《上海外商档案史料汇编》(1—8 册)。所有这些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条件。尽管如此,对近代外国在华投资这一课题的研究,仍亟待加强。一是它涉及到近代政治、军事、财政、经济的方方面面,时间跨度长,国别变化快,企业兴衰不定,资料残缺不全,使总体上把握外国对华投资目前还是一块空白,并且难度颇大。二是利用外资已是我国当前一项基本国策,如何趋利避害,再一次成为摆在国人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鉴于此,本章根据目前所能接触到的材料,从总结历史经验入手,力图通过对近代中国外国对华投资的演变、结构的考察,从总体上把握外国对华投资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对当前的利用外资有所借鉴,有所警示,并期待抛砖引玉。
需要事先说明的是,近代中国货币制度是极度混乱的,这给外国对华投资的计量带来很大的技术困难。近代中国以银为本位,银两、银元并用,银两又有库平银、规平银、海关银、京平银、公砝银等等,不一而足。同时,世界银价涨跌不一,使中国货币对西方货币如美元、日元、英镑、马克、法郎等的汇价和汇率极不稳定。为了有所比较,本章在币值的使用上,外国对华直接投资采用美元折算,个别情况使用了日元或人民币。在外国对华贷款上,清代都统一折算成库平银,北京民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统一使用银元。这种换算使外国在华投资的数量估计只具有相对的性质。
第一节近代中国外国投资的发展概况近代中国,外国对华投资从无到有,经历了从产生到发展、膨胀及至最后消亡的几经变化过程,英国、日本和美国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先后领先,成为对华投资的主角。根据这种变化规律,近代中国外国对华投资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840—1914 年为第一阶段;1914—1931 年为第二阶段;1931—1945 年为第三阶段;1945—1949 年为第四阶段。
外资在华企业的产生和对华投资活动的开始(1840—1914)
从严格意义上说,近代中国的外国投资始于1840 年鸦片战争后,但它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前的中西贸易和外国在华洋行。
十八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后已进入到资本主义时代。1715 年(康熙五十四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洋行,这是外国资本在华最早设立的企业。其后外商来华者日多,洋行逐渐增加,如美商广东旗昌洋行(1818 年),英商怡和洋行(1832 年),英商仁记洋行(1835 年)。由于清政府对西方商人实行严格的广州一口通商政策,这些洋行都集中在广州。至1836 年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已有外商开设的洋行55 家,其中英商占四分之三,都以鸦片贸易为主。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五口通商”口岸。外国在华投资中心即随贸易中心一道从广州移至上海。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西方列强拥有了对华实行经济侵略的特权;鸦片贸易的公开化,不仅使外国资本掠夺了大量利润,而且更严重的是腐蚀了中华民族。而“租界”和“租借地”的夺取,更成为洋商经济侵华的桥头堡。大规模的洋行,如德商礼和洋行(1846 年),英商正广和公司(1864 年),太古洋行(1867 年),美商茂生洋行(1875 年),美孚火油公司(1886 年),法商永兴洋行(1872 年)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来华设立的。
外商银行或金融业也开始发展起来,英商丽如银行(1845 年)、有利银行(1854 年)、麦加利银行(1857 年)、汇丰银行(1865 年),德商德华银行(1889 年),日商横滨银行(1892 年)就是其典型代表。同时,外商还非法在中国沿海一带创建工厂。据统计,在甲午战争以前,外商在华工业企业共计191 家,总投资额为2000 万(银)元,其中船舶修造业和出口加工业两项就有116 个,占总数的60%,资本1500 万(银)元,占总投资的75%①。
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取得了在华设厂之权。西方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当然也得到了这个特权。从此,外国在华投资合法化,外资企业迅速① 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282—283 页。发展起来。1898 年,中国境内外国人开设的商行共773 家,其中英商398 家,日商114 家,德商107 家,美商43 家,法商37 家②。自二十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外国在华投资无论是总额、直接投资还是贷款,都增加了2 倍。如1902 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为81270 万美元,1914 年即达到167240万美元。其中,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从1902 年的52840 万美元增加到1914 年109670 万美元,外国贷款余额则由1902 年的28430 万美元增加到1914 年的57600 万美元①。随着外国在华的经济侵略活动的加深和外国在华投资的扩大,一些大托拉斯企业开始来华投资。如英商英美烟公司(1902 年)、亚细亚火油公司(1913 年),美商通用电气公司(1908 年)等,都在此时来华设立机构。外商在华所办的公用事业,如北京英商电灯公司(1903 年),天津的比商电灯电车公司(1904 年),上海的英商电车电灯公司(1905 年),法商电车电灯公司(1906 年)相继成立。外资铁路和矿山也开始出现。俄国修筑的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德国修筑的胶济铁路,法国修筑的滇越铁路等,都是在1900 年以前由它们直接投资兴建的。
在矿业方面,则焦作煤矿(1898 年)、开平煤矿(1901 年)、抚顺煤矿和本溪湖煤铁矿(1905 年)、门头沟煤矿(1908 年)等,皆于此时沦入外商之手。在银行业方面,除英商汇丰银行、德商德华银行,日商横滨银行在华业务十分火红外,俄商华俄道胜银行(1895 年),法商东方汇理银行(1899年),美商花旗银行(1902 年),比利时华比银行(1902 年)也参加了对华掠夺的角逐。据估计,到1914 年,外国在华金融业(包括保险业)投资资本约为7575 万美元②。
外国洋行、银行及各类公司企业除在华直接投资办工厂以外,还对华进行高利贷式的贷款活动。这种放款活动从鸦片战争前对中国广东“十三行”行商的贷款开始。十三行行商的大量破产,就与它们的高利贷盘剥有关。《南京条约》中的300 万元“行欠”规定由中国官府代为偿还,就把这种正常的商业信用的私债变成了清政府的国债,从而以特殊方式开创了中国近代外债的先河。鸦片战争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侵华及其巨额的战争赔款,使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危机中。清政府在财政空虚之际,无论是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抵御外侮,还是为满足统治阶级奢侈腐化生活以及各种军政费用,都依赖外债。特别是兴办近代的新式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主要是铁路),外债更是发挥了重大作用。
据初步统计,到1911 年,清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共举借外债208 次,债务总额(不是余额、包括庚子赔款)达到1305888297 两(库平银)。1912—1914 年,南京临时政府、北京临时政府、北京民国政府对外借款约114 项,②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 年版,第607 页。①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9 页。②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536 页。债务总额为593869857 银元①。
外国对华投资的发展及其投资权的争夺(1914—1931)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先后卷入战争,无暇东顾。日本利用这个时机,乘机大规模扩大对华投资。首先,日本企业大批来华设立工厂,直接投资。有资料表明,从1912 年到1919年,外国在华商家数从2000 多家增加到8000 余家。其中英商从1912 年的592 家增加到1919 年的644 家,美商从1912 年的133 家增加到1919 年的314 家,而日本在华商家数1912 年为733 家,1913 年为1269 家,1915 年增加到2189 家,1917 年为2818 家,1918 年为4483 家,1919 年增加到4878家①。其次,日本大量插手北洋政府的军政、铁路借款。臭名昭著的“西原借款”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这期间,日本在华银行的总、分、支行不下100家,住友银行(1916 年)、三菱银行(1917 年)、三井银行(1917 年)就是这一时期在华落户的。据不完全统计,1915—1918 年间,外国对华贷款约计139 笔,总额为292652265 银元。其中日本对华贷款共68 项,总计194160951银元,占这一时期列强对华贷款的66%,在对华贷款中遥遥领先。
1917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各国对华投资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宣布放弃沙皇俄国在华的一切特权,对华投资除中东铁路外基本上不存在。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其在华特权丧失殆尽。于是在对华投资方面,就剩下英国、美国、法国与日本的竞争。英国、美国和法国对日本在华取得的经济优势深表不安,力图维持均势。
在借款问题上,美国指责日本“在财政上进行的西原借款和政治上要求的二十一条是同出一辙”,企图由美、英、法、日四国组成新四国银行团来控制,并要挟当时的北京政府:新银行团“应得顾问”中国财政收支和官吏任免,拥有查帐之权。1920 年9 月,新四国银行团成立,使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发生了一些变化。经过1922 年华盛顿会议,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就由历来的“互竞侵略”变成为“协同的侵略”,但这种均势只不过是新的对华争夺的起点。由于北京政府内部亲日派力量强大,因而日本的对华贷款尽管受美国的牵制,但增长速度仍是日本第一。北京政府这一时期借入的大量的无担保外债(这种无担保实际上是一种控制中国的手段,并非信誉)几乎都是由日本银行承担的。从具体的数字上看,1919 年到1928 年,北京政府共举借外债393 笔,债务额为695188740 银元。其中,日本的贷款123 笔,债务额为370607518 银元,占这一时期贷款额的53。3%。
1927 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成立后,其对外政策的重心更多地转向① 笔者根据档案算出,以后关于外债的数字未注明出处者均同此。
① 《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607 页。
了美国和英国。由于北京政府滥借外债造成中国债信的下降,南京政府成立初期几乎借不到外债,仅有的几次借款也是以美国和英国为多。据统计,从1928 年到1931 年,南京国民政府共举借外债14 笔(包括对美、英、日三国的“宁案”、“汉案”赔款),借款额为53180861 银元。其中美国6 笔,债务额为46412617 银元;英国4 笔,债务额为4614474 银元,两者占了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债务的95。95%。
在直接投资方面,更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使外国对华直接投资进入了扩张最迅速的时期。1921 年,外商在华的商行一度达到了9511 家,成为外商在华办厂个数最多的年份,而日本一国就有6141 家。从增长速度上看,日本为11。2%,美国为9%,英国为4。3%,法国为4。2%。从年度投资上看,1920—1923 年外国直接投资为16620 万美元,1928 年为9660 万美元,1929 年为17000 万美元,1930 年为20200 万美元①。到1930 年,外国投资总额达364880 万美元,为1914 年的2。1 倍,为1920 年的1。8 倍。其中直接投资为1914 年的2。5 倍,为1920 年的1。9 倍。从国别来看,英国增加了60%,美国增加了3。3 倍,日本则增加了5。6 倍,跃居为对华投资的首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外资企业资本的集中和大托拉斯的活?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