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





毡驹蛟黾恿?。6 倍,跃居为对华投资的首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外资企业资本的集中和大托拉斯的活跃。
  外商大规模的工业企业,如瑞士汽巴公司(1919 年),英商卜内门洋碱公司(1923 年),德商的德孚洋行(1924 年),美商德士古公司(1929 年)、上海电力公司(1929 年)等,均在此时成立。1934 年改组成立的英商颐中烟草公司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的。颐中烟草公司的前身——英美烟公司,是1902 年由英国和美国的烟草公司合并而成的,1903 年它吞并了在上海的英、美卷烟厂,又陆续在汉口、沈阳、天津、青岛等地设立卷烟厂,并收买了哈尔滨的俄商老巴夺烟厂。在这个基础上改组后的颐中烟草公司,拥有资本25000 万元,成为一个完全操纵我国卷烟业的产供销各个环节的巨大的托拉斯。据统计,到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大约有2800 家外商企业(不计分支机构),但处于统治地位的不过是十几家公司和银行。如英国的对华投资,集中在怡和洋行、太古洋行、沙逊洋行3 大系统。怡和洋行在中国有7大企业,在香港有12 家企业,其投资的“中英银公司”,掌握了中国铁路和矿业借款。沙逊洋行控制着25 家公司,在地产业中尤具优势。美国的对华公用事业投资,则由“美国电气债券公司”、“国际电报电话公司”两个托拉斯所掌握。美国杜邦化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西屋电气公司等十大托拉斯,也都在中国设有机构。1930 年,美国在华17 家大公司的投资额,几乎占了美国在华投资总额的82%①。
  日本对华投资的膨胀与消失(1931—1945)
  ①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第56、57、39 页。
  ① 祝慈寿:《中国近代工业史》,重庆出版社1989 年版,第597 页。
  1931 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把中国东三省变成了它的殖民地,从此日本对华的半殖民地投资方式转变为殖民地的独占的投资方式。
  在东北,日本的殖民地投资增长很快。除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外,日本又相继成立了南满矿业开发会社、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对东北的工矿运输业进行全面控制和垄断。据估计,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在东北的直接企业投资为55020 万美元;至1936 年,日本在东北的投资达145523 万美元,其中企业资本为132423 万美元。短短五年,企业直接投资增长了2。4 倍。在华北,日本于1935 年12 月成立了一个“兴中公司”,资本1000 万日元,这个垄断资本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在华北迅速开展扩张活动。肆意吞并华北中国民族棉纺织业,到1936 年就控制了天津“北洋六厂”——裕大、裕元、宝成、华新、北洋、恒源等纱厂中的4 厂,占有天津纱锭总数的77%,布机总数的67。1%。唐山、青岛、济南等地的中国纺织业也大都落入日人之手。在电力工业方面,日本掌握了冀、察两省的电网。在采矿工业方面,日本控制了山东大部分煤矿和铁矿,以满足其军事上和工业上的需要。同时,日本还大量增加投资中德合办的井陉煤矿,以排挤中国和德国的资本。日本的武力侵华及其经济扩张,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在华利益。为了与日本争夺中国的市场、资源和经济优势,英、美试图通过它们所掌握的国际联盟进行对华“技术合作”。1933 年,国际联盟派拉西曼来华,提出了“拉西曼报告”,准备通过国际联盟与中国政府的全国经济委员会的合作来给英美资本在中国找到投资出路,以牵制日本。日本对英、美与中国的“技术合作”,凭借在华实力,坚持反对。拉西曼计划未能实现。
  在间接投资的借款上,由于日本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得手,日本的对关内的贷款基本停止。而德国在这一时期与南京国民政府政治、军事等方面关系密切起来,在铁路和航空方面也进行了较广泛的合作,其对华贷款居于领先地位。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先后派财政部长宋子文、孔祥熙赴英美接洽借款事宜,为抵御日本寻求英美的财政支持。继美麦借款之后,美国的对华棉麦借款也于1933 年成立。美国对华贷款有明显增加。英国则居于对华贷款的第三位。总计自1931—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南京国民政府共借款(包括欠款)53 笔,总数达到267823111 银元(其中有一笔未详)。其中德国99836786 银元,美国73275044 银元,英国48838033 银元。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战争的影响下,各国对华投资速度一度放慢。据估计,自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前,外商在华企业的投资额仅增长8%。从日本方面来说,尽管它在东北的投资有较快增长,1931 年日本在东北的直接企业投资为55020 万美元,1936 年则达到了132423 万美元。但日本在关内的投资由于借款余额减少,基本上没有增长。到1936 年,日本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81830 万美元,比1930 年仅增长2。2%。美国对华投资总额为32820万美元,比1930 年增长24%。英国对华投资总额为102080 万美元,与1930年相比几乎没有增长①。
  1937 年,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企图以武力征服全中国。伴随着日本法西斯的铁蹄,日本对华的以战养战的投资激剧增加。1941 年它在东北的投资达到75。49 亿日元,1945 年6 月更达到94。36 亿日元的高度。在关内,日本于1938 年成立了华北开发会社和华中振兴会社两个机构,负责掠夺开发关内沦陷区的资源,尤以交通、矿业、电力、电信、盐业五项为主。1941 年底,日本对英美宣战,没收英美在华企业。总计日本在华投资,1945 年达到445160万美元,为日本在近代中国投资的顶峰。当然,这种投资是以赤裸裸的掠夺为前提的,因而这些投资随日本的军事失败而被中国接收也是合情合理的。与日本这一阶段急剧的投资膨胀形成鲜明对照,英美等国则相形见绌。
  美国在华投资从1936 年的32820 万美元,只增加到1940 年的38290 万美元。英国则由1936 年的102080 万美元降为94030 万美元②。1941 年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等在华财产被日本接管,大部分成为日资。美、英对华投资除借款余额外,就剩下新增的几次较大规模对国民政府贷款。据统计,在国统区,同盟国为支持国民党进行抗战,对国民政府进行了贷款。从1937 年7 月31 日捷克兵工厂军械欠款开始,经苏联三次易货贷款,到1945年美国进出口银行对永利化学公司的贷款止,整个抗战时期,同盟国实际给国民政府提供27 笔贷款,债务总额达3473160419 银元。其中仅美国的贷款就达2620960662 银元。这些贷款对于中国的抗战事业和大后方的建设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
  美国对华投资的扩张和外国在华势力的消亡(1945—1949)
  抗日战争结束后,外国对华投资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构成对华投资62%的日本投资被中国政府接收,日本在战争期间没收的英美企业也由中国政府予以发还。由于欧洲各国失去扩大海外投资的能力,美国成为世界的霸主,对外投资随“马歇尔计划”而膨胀。在对华投资上也是如此。1946 年,美国在华的四家银行全部复业,英国的战前六家银行则只有三家复业。美国在上海新设的企业有32 家,英国则只有27 家。美国的威斯汀豪斯、环球、美孚等大公司都曾与南京政府协议,准备设立电机、造船、水泥、石油等企业,美国财团还取得了煤矿、有色金属矿的开采权和成渝铁路、川滇铁路的筑路权。并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中美航空条约》,几乎形成了对中国的独占。到1948 年,美国对华投资达141010 万美元,占全部外商投资总额的44。1%。其中借款余额为102510 万美元,占美国对华投资的72①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第39 页。
  ②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第39 页。
  %。美国成为对华投资的霸主。英国的对华投资屈居第二,总数为111530万美元,但对华投资以直接投资为主,达71500 万美元①。
  就间接投资而论,这一时期向国民党提供贷款的有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共14 笔,债务总额达703386051 银元。其中美国方面12 笔,债务额为479184002 银元,占68。1%,加拿大方面2 笔,数额为224202049 银元,占31。9%。当然,在这一时期,美国还大量向国民党政权提供各种剩余物资供国民党打内战。这些物资中除前面所构成的贷款外,有很大一部分是用现金支付的,未构成债权债务关系,故未予计算在内。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外国在华投资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由于全面内战的爆发,1947 年外国在上海的洋行由1946 年冬的523 家减少到370 家,其中美商由256 家减为182 家。美国庞大的对华投资计划也未能付诸实施。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和国民党的失败成为定局,外国在华投资更是日见衰落。歇业的歇业、回国的回国、撤资的撤资、逃离的逃离。就上海而言,拥有1800 家外商投资企业的上海,到1950 年7 月只剩下684 家,仅占总数的38%。其中185 家属于英商,占全部的27%。其次是苏联商人,占19%。美商以123 家排名第三,占18%。第四名是法商,为41 家,占6%。就资产而言,这684 家外商企业的资产总值共10000 余亿元人民币(老币),其中英商3700 亿元,占35%,美商31621 亿元,占30%,法商28640亿元,占27%。英、美、法商合起来占了全部资产总值的92%。这些企业经过清理,大部分均允许继续存在和经营。
  由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和封锁政策,并下令冻结中国在美国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对外商在上海的美商企业采取了军事管制以及没收的政策,对其他国商人则分不同情况,经过清估采取了收买、租用等形式促使其产权转让,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之一。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在近代中国的投资也就走到了它的尽头。
  ①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第39 页。
  第二节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地区及投向结构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结构外国在华投资具有不平衡性,充分表现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围绕强权政治这个主轴对对华投资权展开的激烈争夺。
  在直接投资方面,英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最早,直接投资数额也最多。
  甲午战争以前,外国在华投资的工业企业共有191 个,英国就占144 个,占对华直接投资的绝大多数。甲午战争以后,中东铁路、胶济铁路的修筑,使俄、德两国对华投资开始上升,至二十世纪初,英、俄、德三国共占去了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90%。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乘西方各国忙于战争,加大对华投资,其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居各国之首,一跃而与俄国相抗衡。此时,英国仍居对华投资的首位,占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的37%。至九一八事变时,日本投资额已与英国相当,两国合计共占总投资的74%,美国也超过法国,而德国投资额则趋减少。七七事变前,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连东北投资)所占比重已达总额的48%,超过了英国,居外国在华投资的第一位,美、法两国则势力相当。在抗日战争时期,除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不断增加外,美国所占的比重也渐见提高。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华投资随着其军事扩张迅速膨胀,占据对华直接投资的绝对垄断地位,比重高达80%。
  总之,自二十世纪初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直接投资,英国增加了5 倍多,美国增加了13 倍,法国增加了7 倍,德国则趋向减少。至于日本,则由极少投资,跃进到占投资总额的80%以上,居于绝对优势。抗日战争结束后,则是美国在华的投资的急剧膨胀,几乎到了独占的地步。
  在贷款方面,情况也是这样。清代,英国是中国的最大贷款国,贷款次数最多,数量也最大。特别在英商汇丰银行,更是清政府借款的老顾客。甲午战争以前,英国几乎包揽了清政府的对外借款。据不完全统计,甲午以前目前能肯定的英商借款额为80262939 两(库平银),占82。5%。德、美、法、俄四国商人借款12076946 两,占12。4%。不能肯定为哪国借的有4808562两,占5%。其中汇丰银行借款60067721 两,占62%。甲午战争后,英国的绝对垄断地位被打破,德国、俄国、法国奋起齐追,后起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