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
猩偈招撸嗍砸蛘绞庇中⒄蛊鹄础0倩跎桃担好褡遄时揪慕酆闲桶倩豕驹诠诘某鱿趾头⒄梗钦庖皇逼诿褡遄时旧桃捣⒄贡浠闹匾曛局弧<孜缯秸螅谘蟀倩醮蠓仍龀ぁQ笳搿⒚摺⒚怼⑹峙痢⒅颖怼⒎试怼⑾闼燮呃嗌唐返慕谥担?894 年的144 万关两增至1919 年的1197 万关两,增长7。3倍。一战期间进口洋百货曾一度减少,而国内搪瓷品、铝制品、橡胶制品、民用电器、罐头食品等轻工业于此时创建,扩大了百货商业的货源,有利于百货商业的发展。这时期,百货商业史上一件大事是先施、永安等新型百货公司的创建。马应彪集资2。5 万港元,于1900 年在香港创设先施公司。1914年和1917 年又先后在广州、上海开设先施公司。上海先施公司是5 层楼的大商场,经营商品1 万多种,还附设酒楼、娱乐场等。1919 年起港、穗、沪三地先施公司实行合并,由香港总公司统一调度,资本共700 万港元。郭乐、郭泉兄弟于1907 年在香港开设永安公司。1913 年开始筹建上海永安公司,资本200 万港元,1918 年开业。每天营业额达1 万余元,开业翌年营业额为455 万元,超过了先施公司。先施、永安以及以后续开的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集中在上海南京路上,蔚为大观。
商业行业多达一二百个,难能一一介绍。
总观1912—1920 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推算估计,1894 年资本总额为11。3 亿多元,其中外国在华资本为2。1 亿多元,本国资本为9。2 亿多元。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为4757 万元,占5%,民族资本为87592 万元,占95%。1911—1914 年①,资本总额为48亿多元,其中外国在华资本18 亿多元,本国资本近30 亿元。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为5。2 亿多元,占17。5%,民族资本为24。7 亿多元,占82。5%。1920 年资本总额近72 亿元,其中外国在华资本近24 亿元,本国资本48 亿元。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为9 亿,占18。8%,民族资本为39 亿元,占81。2%。在1920 年39 亿元民族资本中,民族产业资本为5。8 亿元,民族商业资本23 亿元,民族金融资本10。2 亿元。
从上述可见,1894—1920 年,我国资本总额增长了6。33 倍,其中外国在华资本增长了11。18 倍,而本国资本仅增长了5。2 倍,也就是说外国在华④ 见《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 卷,第1003—1004 页。
① 官僚资本为1911 年,民族资本为1913 年,外国资本为1914 年。
资本的增长速度比本国资本增长速度快。在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增长了18。96 倍,而民族资本仅增长了4。46 倍,也就是说在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比民族资本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从外资与华资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看,1894 年是19%比81%,1914 是38%比6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稍有变化,到1920 年是33%比67%。再从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看,1894 年是4%与77%;甲午战争后,官僚资本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民族资本呈下降趋势,1911—1913 年是11%与51%;一战期间因外资减少,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均稍有增长,1920 年是13%与54%。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各个时期的资本总额中,本国资本数大大高于外国在华资本数,那是因为本国资本中产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而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的结果,这是产业不发达经济落后的表现。
从产业即工业加交通运输业来考察,在1894—1920 年这四分之一世纪里,外国在华产业资本增长了24。6 倍,而中国产业资本只增长了18。5 倍。显然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的增长比中国产业资本的增长要快得多。在甲午战争前,本国产业资本已超过外国在华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总额是12155 万元,其中外资是5406 万元,占44。5%,华资是6749 万元,占55。5%。这主要是洋务派官僚努力发展新式工业的结果。在华资中,官僚产业资本是4757万元,占39%;民族产业资本1992 万元,仅占16%。甲午战争后,外资涌进,情况大变。1911—1914 年,产业资本的总额是178673 万元,其中外资是102125 万元,占57%,华资是76548 万元,占43%。在华资中,官僚产业资本是47807 万元,占27%,民族产业资本是28741 万元,占16%。在大战期间,外资在华投资暂时受阻,华资又有较快发展。1920 年,产业资本总额是257929 万元,其中外资是133000 万元,占52%,华资是124929 万元,占48%。外资仍略占优势。在华资中,官僚产业资本66952 万元,占26%,民族产业资本是57977 万元,占22%,几近旗鼓相当了。但华资产业资本的增长率已超过外资产业资本的增长率,而民族产业资本的增长率更是远远超过官僚产业资本的增长率。外国产业资本的扩张,主要是在甲午战后到第一次大战前这一阶段,其势甚猛,平均年增长率达15。8%,其后就进入颓势了,1914—1920 年平均年增长率才4。5%。官僚产业资本在甲午战争后仍有14。5%的年平均增长率,而1911—1920 年平均年增长率降为3。8%。但民族产业资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甲午战争后一个阶段,年平均增长率为15%,与外资不相上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平均年增长率为10。5%,超过外资一倍。如工业资本,1920 年工业资本总额是106484 万元,其中外资是5 亿元,占47%,华资是56484 万元,占53%,已超过外国在华的工业资本。在华资中,官僚工业资本是11414 万元,仅占10。7%,而民族工业资本是45070 万元,占42%。民族工业资本不仅远远超过了官僚工业资本,并且直接追比外国在华工业资本。详见下表:1894—1920 年资本估值①单位:万元本国资本外国在华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合计资本总额1894A 工业2791 3063 1891 4954 7745B 交通运输业2615 1694 101 1795 4410C 产业资本5406 4757 1992 6749 12155D 商业资本9284 — 65600 65600 74884E 金融业资本6680 — 20000 20000 26680合计21370 4757 87592 92349 1137191911 — 1914*A 工业37690 8417 20515 28932 66622B 交通运输业64435 39390 8226 47616 112051C 产业资本102125 47807 28741 76548 178673D 商业资本67968 — 166200 166200 234168E 金融业资本14515 4。489 52000 56489 71004合计184608 52296 246941 299237 483845(续表)
本国资本外国在华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合计资本总额1920A 工业50000 11414 45070 56484 106484B 交通运输业83000 55538 12907 68445 151445C 产业资本133000 66952 57977 124929 257929D 商业资本87000 — 230000 230000 317000E 金融业资本19000 23253 102700 125953 144953合计239000 90205 390677 480882 719882* 外国资本为1914 年,官僚资本为1911 年,民族资本为1913 年。
① 此表引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 卷,第1043 页。
第二节1921 年至1936 年的民族资本状况1921—1936 年民族资本的状况,过去有“破产半破产”之说,但乏确证。《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则认为:“本时期华商工矿业的生产仍是增长的趋势,惟平均年增长率远不如前一时期,30 年代又不如20 年代。”①1920年民族资本总额为39 亿元,其中工业4。5 亿元,运输业近1。3 亿元,商业23 亿元,金融业10。2 亿元。1921—1936 年期间民族资本的发展荆棘载途,步履维艰。1921—1922 年市场条件尚可,借五四运动抵货之力,民族工业续有发展。1923—1924 年受国际银价、汇率作用,物价下跌,陷入经济萧条。1925—1926 年“五卅”抵货运动起了推动作用,民族工业暂现繁荣,到1927年复归衰势。1928—1930 年金贵银贱,引起国内物价上涨,但逢国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民族工业得以发展。1931 年起,经济危机波及中国,列强将危机损失转嫁给中国,银汇率猛涨,出口陡跌,白银大量外流和资金外逃,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加上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国内市场缩小;一二八淞沪战争中民族资本损失严重;日本向关内扩张,日货走私泛滥以及长江流域大水灾,农村破产,农民购买力急剧下降等等原因,使国内经济陷入空前的危机。1935 年底币制改革以后,物价回升,1936 年全国各地农产品普遍丰收,市场转趋活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喘息,由复苏而趋向繁荣。
据估计,1920—1936 年外国在华投资增加了95%,达39。4 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4。3%,是外国在华投资增加最多的时期。外国在华投资主要是在金融、外贸、能源、钢铁和近代化运输上占有垄断地位,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1936 年外国在华企业关内资本总额为50。12 亿元法币(以下元均为法币),东北为42。67 亿元,合计近93 亿元。本时期最重要的变化是国民党政权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走上由金融垄断到工业垄断的道路。1936 年国民党官僚资本总额为76。56 亿元,其中金融业资本即有56。37 亿元,占全国金融业资本(包括外商)58。9%,完成了金融垄断。在全国近代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包括外商)中,国民党官僚资本所占的比重,1936 年为35。9%,约19。89 亿元。但主要是交通运输业资本,约16。49 亿元,工业资本仅3。4 亿元。1921—1936 年这段时期,民族资本仍有发展,但主要是民族工业,增长率约为7。53%,已大不如前。1936 年,不计东北,民族工业资本约有14。48 亿元,为官僚资本的4。3 倍,与外国在华工业资本(14。51亿元)相当,但若包括东北,则只有外国资本的74。4%。1936 年民族资本总额为74。77 亿元,但主要是商业资本(37。80 亿元)和金融资本(21 亿元)。详见下列各表。
①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19 页。
1936 年外国在华企业资本估值①单位:法币万元关内东北A 工业资本145128 108750制造业84486 75417公用事业39699 24167矿冶业20943 9166B 交通运输业资本50796 267084铁路15714水运33516空运1566C 产业资本( A + B ) 195924 375834D 商业资本119295 18932E 金融业资本183456 10235其他2499 21666企业资本总额501174 4266671936 年官僚资本估值①单位:法币万元① 此表引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第746 页。
① 此表引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第748 页。
关内“满洲国”资本A 工业资本34034 23529制造业15937( 1 )兵工及军需2250( 2 )海军部所属造船厂1166( 3 )财政部所属工厂1500( 4 )实业部所属工厂860( 5 )资源委员会所属工厂780( 6 )地方政府所属工厂9381公用事业8847( 7 )电力5309( 8 )自来水、电车3538矿冶业9250( 9 )汉冶萍公司、龙烟铁矿4700( 10 )淮南矿路公司1080( 11 )资源委员会所属矿冶业1559( 12 )地方政府所属矿冶业1911B 交通运输业资本164891 147060*( 1 )铁路100993( 2 )公路52435( 3 )水运3778( 4 )空运1300( 5 )邮政800( 6 )电信5585C 产业资本( A + B ) 198925 23529D 商业资本3000E 金融业资本563700 24118资本总额765625 47647* 此项委托满铁经营,已计入日本在伪满资本,故不计入总数。
1936 年民族资本估值①单位:法币万元① 此表引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第761 页。
关内东北A 工业资本144839 44100制造业117043 44100( 1 )棉纺织业42272( 2 )机器面粉业11410( 3 )机器缫丝业4877( 4 )卷烟业8400( 5 )火柴业2191( 6 )水泥业3154( 7 )机器业2759( 8 )机器造纸业2921( 9 )橡胶业1579( 10 )酸碱工业4058( 11 )其他制造业33422公用事业16796 —( 12 )电力13253 —( 13 )自来水3543 —矿冶业11000 —B 交通运输业资本14905 1000( 1 )铁路3786 —( 2 )水运11119 1000C 产业资本( A + B ) 159744 45000D 商业资本378000 42000E 金融业资本210000 4430资本总额747744 91530工业1。棉纺织工业。
华商棉纺织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利润优厚,关内外纷纷筹建或扩建纱厂,?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