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





挥型品酃饕逶谥泄耐持危∠酃饕逶诨厝ǎ熬蒙贤耆灰览低夤耍蒙贤耆懒⒘恕保泄貌拍艿玫健肮愦蟮姆⒄埂保拍堋巴耆亟饩鲋泄懒⒆灾鞯奈侍狻薄"偻保膊橙酥髡旁谄降然ダ脑蛳拢梢杂胪夤时局饕濉白錾狻保⒕妹骋坠叵担⒒队夤椿蹲省?936 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采访时,曾经谈到这一问题。他说:当中国真正取得独立以后,外国人在中国的合法贸易利益将会有比过去更多的机会。“苏维埃政府欢迎外国资本的投资。”“合法的外债将得到承认。凡是为建设目的和用于建设的外债,我们都将认为是合法的。”但是“我们将不承认任何‘政治借款’,也不承认任何用于打内战、打红军或其用途违背整个中国人民利益的借款”。他又说:“人民政府如果建立起来,外国借款和外国投资应就只能被用来发展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基本生产能力——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基础工业和引进科学的农业方法和农业组织。同南京的政策相反,对影响中国独立政治权利的外国投资,一概不予承认。”①1939 年2 月,毛泽东在与一位国际友人谈话时再次重申: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如果那时英、美、法等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如果这些国家不来打中国的话,那么,中国政府将对外来投资及外人在中国财产给以保障(付以代价)②。此后毛泽东多次谈到欢迎外国投资,愿意与外国“做生意”、建立平等经济关系的问题。他在中共七大上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说:“为着发展工业,需要大批资本。从什么地方来呢?不外两方面:主要地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积累资本,同时借助于外援。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是我们所欢迎的。”③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强调取缔帝国主义①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1949 年3 月13 日。① 《毛泽东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393—394 页。
  ②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第110 页。
  ③ 《论联合政府》,解放社1950 年单行本,第72 页。
  国家在华一切特权的同时指出:“关于同外国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④总之,中国共产党把帝国主义国家的在华特权与中国同它们的正常经济关系区别开来,主张取消一切国家的在华特权,同时愿意与外国建立平等互利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关系;希望有“外援”,但绝不能“依赖”它。
  中国的官僚资本包括两部分,即由国家投资、以国家名义经营、依靠政权力量实行垄断,并由官僚控制和操纵的国家垄断资本和由大官僚利用手中握有的权力、采取非经济手段所聚敛的私人资本。官僚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维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及封建剥削制度,“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不但压迫工人农民,而且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中等资产阶级”①,严重束缚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打破这种腐朽的生产关系,才能解放生产力。同时,官僚资本基本上是榨取人民而积聚起来的财富,理应回到人民手中。
  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完成反封建任务的必由之路,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初期等不同时期,根据革命斗争所面临的不同客观实际,采取不同的土地政策和策略,最终实现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的目的。
  之所以保护民族工商业,鼓励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其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了革命的对象“只是封建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不是消灭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②。其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由于受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或限制,在人民民主革命斗争中常常采取参加或者保持中立的立场”①。因此共产党没有理由将他们排斥在革命阵营之外,而应当通过保护民族工商业来争取、团结他们,同他们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其三,“由于中国经济现在还处在落后状态,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②。而且,“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④ 《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5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253—1254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254 页。
  ① 《张闻天文集》第4 卷,第39 页。
  ② 《张闻天文集》第4 卷,第39 页。
  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③。其四,由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区域内“国营经济的力量还很有限”,“合作经济还不发展”,加之“战争与人民的各方面的需要”和“自由贸易的发展”,所以“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在一定限度内还是必要的。凡国营经济及合作社经济力量所不及的地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当的发展,在生产与交换上都有其一定的建设与积极意义”④。其五,如果“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⑤。“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占了现代性工业中的第二位,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⑥,在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将起着重大作用,而且它多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因此保护它、发展它有着重大意义。其六,由于新民主主义的国营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从封建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经济向合作社经济发展,因此“小的和中等的资本主义成分,其存在和发展,并没有什么危险”①,反倒可以为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一定的“基础”②。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认识到,私人资本主义毕竟“处在和国家经济与合作社经济竞争的地位,它的发展方向是要走旧资本主义道路的”;而且存在着“极大的投机商业资本”,“进行各种商业投机”③。因此,在保护民族工商业,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又要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即在活动范围、税收政策、市场价格、劳动条件等方面,“对于资本主义采取恰如其分的有伸缩性的限制政策”④。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方针和基本政策这就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四面八方”的经济方针和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生产运动中就明确规定了“公私兼顾”的原则。这时的“公私兼顾”,是指公家和私人两方面的关系而言,特别是指军队与民众两方面的关系而言,因此,“公私兼顾”也可称作“军民兼顾”。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以后,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指出:“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③ 《张闻天文集》第4 卷,第39 页。
  ④ 《张闻天文集》第4 卷,第39 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60、1080 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1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255 页。
  ② 《张闻天文集》第3 卷,第185 页。
  ③ 《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第10 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1 页。
  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①这个“总目标”中,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是目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是两项基本政策。这里所讲的公私兼顾,已不是指公家和私人两方面的关系,而是指公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两方面的关系。这就是在发展公营(主要是国营)经济的同时,要照顾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私营经济(包括私人资本主义、手工业、农业)数量上在经济构成中占绝对优势,不发挥这部分经济的生产积极性,整个生产就要萎缩,整个国民经济就难以发展。因此,人民政府要扶植私营经济的发展,使国营、私营互相配合,共同发展(“先公后私”)。刘少奇对此曾形象地解释为“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赚”。所谓劳资两利,即处理好私营工厂中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必然要剥削工人,为了发展经济,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允许资本家对工人的一定程度的剥削,保证资本家能赚钱。资本家多开工厂,发展生产,不仅对发展国民经济有利,而且,可以减少工人失业压力,更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人民政府是要维护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要改善工人的福利待遇,提高工人阶级地位,因此又必须限制资本家对工人的过度剥削,支持工人要求改善待遇的斗争。但是,如果只顾工人改善、提高待遇,执行过“左”的劳动政策,势必造成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这无异于“自杀政策”②。所以,必须“劳资两利”。
  1949 年3 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政策概括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采纳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规定:国家对各种经济成分采取“调剂”的政策,使它们“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这样的经济方针和政策,有利于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优势,使中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256 页。
  ② 参见《朱德选集》,第226—227 页。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壮大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经历了产生、发展、壮大、全面胜利以及最后终结等几个阶段。为了与本书内容协调一致,这里只对新中国成立之前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进程及基本情况作一概要性的阐述。
  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变革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不同阶段,根据革命所面临的客观形势和主要任务的变化,采取符合革命斗争实际和要求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分配地主土地,抗日战争时期及抗战胜利后一段时间实行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土地改革,这都是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体现,并且是根据地经济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基础。但因本书另有专章论述土地问题,所以这里有关改革土地制度的内容从略。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从1927 年7 月大革命失败和土地革命战争兴起,到1937 年初共产党正式放弃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一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的时期。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在敌人分割包围的战争环境中进行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立新型的财政金融,支援革命战争,保障革命军队和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供给;发展贸易,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活跃物资交流;恢复和发展农业、工业生产,加强苏区的物质基础。革命根据地经济,是一种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多种成分的新型经济,但主要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很少。
  1。农业。共产党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初,就很重视农业生产。没收分配土地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较大提高。但是,革命根据地处在落后的农村,耕作技术落后,而且处在敌人四面包围之中,战事频繁,青壮年农民纷纷参军参战,农业劳动力不足,耕牛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各根据地先后实行劳动互助的办法,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提倡耕牛互助,还利用没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