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
缋词抡撸朗溃簧嶂谏病?br /> 发广大心下,此下即教发心也。广大心,即慈悲心菩提心也。无佛法则提倡之,有佛法则护持之,此为建立佛法也。有佛法之地,可以救度众生。救为救拔,大悲也。度为度脱,大慈也。有慈悲心为体佛心,体佛心则畅佛怀,畅佛怀则佛喜欢,此所以为报佛恩也。佛重恩为缘,念恩为因,因缘具足,方可发心。此为第一种。
○丙二 念父母恩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父母对于儿女分上,有多少勤劳辛苦。所以不念则已,念及则不觉心痛。故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也。重言哀者,言悲之切,痛之极也。父母之恩,侧重在母,故举十月怀胎等以为缘也。
十月怀胎者,人自识神,投入母胎。初七日名曰歌罗罗,即父母精血初凝如酪状。二七日名羯罗蓝,此云软肉。三七日名遏部昙,四七日名闭尸,此言坚肉。五七日名形位,六七日名泡位,(头手足五泡出)九七名发毛爪齿位。在母胎中三十八个七日而出,即二百六十六日,名为十月。母孕子胎,腰酸脚软,饮食行动,均失常态。此十月中,母之劬劳为何如也。
推干去湿者,婴儿便利,污秽褓被。母将乾者推以与之,湿者抽以去之也。
咽苦吐甘者,母喂儿时,若食味苦,咽下自食。若是味甘,即吐以喂之。在家女人,至己生育儿女时,方知母氏之苦。故女子孝亲,多于男子。子已成人,男为之娶,女为之嫁。母氏心念,无刻不系于子。如此之恩,宜如何报。母若存时,宜时常存问,劝他念佛。母与女儿,爱情更重。女若能劝,母必能听。须知食母衣母,不足为孝。劝母念佛,求生西方,方是真孝。母老,临终要念佛生西。母能生西,方是孝女。如母已没,应于自己做功课时,代母拜佛回向。文中绍继云云,指儿子而言。然此等实是世人之愚见,不是出世的正知见也。何以故?凡为子女来者,不是讨债,即是还债。如前世欠他债,是来讨债的。如前世放他债,是来还债的。世人不知,贪着子女,真是可笑。
若论祭礼。若你一生造善得生天上,或生他家为人,安能享受。惟堕鬼趣,或稍能享受。如业重的饿鬼,亦不能得享。若入畜生道中,亦无享受之分。
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二句,固系世间情见。然出家者,如不能以佛法利亲,反不若俗人之一片痴孝也。
出家者,但出父母家,非真出家。若真出家,须出三界家。出三界外,成等正觉,方为出家,否则不过名为出家而已。
释子者,释迦佛之子。沙门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也。滥者,混也。滥称,犹言冒称也。忝,辱也,愧也。出家衣食,皆从施主边化来。若无功德,岂不于世有损。
唯有百劫千生下,出发菩提心报恩之法也。昔有一人出家,其母在家啼哭,不几年就死了。其人参学他方,归家省母。知母已殁,乃趋墓上,痛哭一场。祝问母生何处?空中报言:若到阿育王寺,礼拜如来真身舍利一藏,即可知母生处。其人如法,礼至四千一百拜时。闻母在云中,唤子名。告曰:我已得生天上矣。所以出家能发道心,则于父母有益。若奔走经忏,则于父母毫无实益也。
发愿常行佛道者,即依四宏誓愿做去,不外上求下化。发此愿者,即是发菩提心也。
○丙三 念师长恩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袈裟此云解脱衣,身穿解脱服,是堂堂僧相。戒品者,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品、类也。戒目众多,故曰品。
○丙四 念施主恩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三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须,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悠游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此就出家人说,但汝等在家人亦要听听,晓得出家人的苦处。在家人虽贫穷者,亦有施主恩。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农夫躬耕之苦。
悲智双运句下,言发菩提心也。下化曰悲,上求曰智。悲属于福,智属于慧。
檀信沾恩者,施主供养,无非为求福。汝有福慧,则可令他受福。倘能念佛求生西方,将来回入娑婆,亦可广度有情,令檀信沾惠矣。
○丙五 念众生恩
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诸佛父母师长施主等恩,多已明了,已度我苦生我身教我礼给我衣食故。惟众生恩甚为难知,儒道经教中多未道及,惟我佛经中言之。何以佛能言之?因佛有三明六通,能知过去未来。世间夫妻父子,无非恩怨关系。佛为出世之救主,无量劫来,广度众生,洞知灼见,皆从实验得来。
众生之名,通于十界。天上是着乐众生,修罗是嗔恚众生,地狱鬼畜是受苦众生,人道是苦乐相间众生,若出世间声闻缘觉是自了汉众生,菩萨是大道心众生,佛名无上众生也。
法身堕于五道,名曰众生。从最初一迷之后,从迷积迷,遂至今日。其间三十年为一世,百年为一生,或一回生来一回死去为一生。生六欲天皆有父母,生修罗道中男父女母,畜生道中牡父牝母,其父母恩,与人道无异。
每见幼离下,以今世状况比诸前世,且专就人道为言,以见亲切。非经不能陈此事,阿含经。大日经。悲华经。地藏经等。经中均有言之者。邪见人说,一灵真性,化为虚空。
佛有佛眼,菩萨有法眼,故能见过去事。
此等蝼蚁皆有心,皆当作佛,皆是未来诸佛。
诸佛菩萨,神通广大。令其出世,普令得益。利益于他,即是报父母恩也。
梵网经第二十条戒,须行放生业。不是放生生灵,是报父母恩。戒杀不是戒杀生灵,是报父母恩。若杀生即是杀父母矣。
○丙六 念生死苦
○丁一 地狱苦
云何念生死苦?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烊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猛火城中,忍听叫□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
天上人间者,天上是生死海中人升上去,地狱鬼畜是生死海中人沉下去。
此界他方者,有广狭二义:广则如娑婆与极乐,狭则如此邑与彼都。万、举大数,其实何止于万,乃是无量无数也。
俄焉者,天眼看下界,四五十年不过一天半天。诸佛菩萨与上界天眼,看来更速。黑门以下,言地狱苦。猛火城中云云,系善人游地狱之所闻见。
一夜死生者,俱舍论云:人间五十年,四天王天一日夜。四天王天百年,为等活地狱一日夜。
○丁二 畜生苦
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当年恩爱,今作冤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
鞭驴出血四句,是则因果,在南京金耕县养驴家。子生才三岁而母死。其母生平未有善业,因窃其父银四元送人,乃堕为驴。养于其家,已十六年矣。一日负□食返,驴老行迟,子怒而鞭之。驴顾其子而哭,子不知其为母也。牵曳至家。至夜,驴之魂神告其子曰:我是尔母。我窃尔父四银,故作驴以还债。今债还清,我苦已脱。今后御驴勿痛鞭也。黄岩县有开屠行者,死时,自割臀肉,啖而食之。肉尽尚不死。令其子割肉一刀,腌之而后死。过三年,行畜一猪,甚肥大,重可二百斤。明日欲杀而卖之。其夜托梦于其子云:此猪是你的父。其子遂畜而不杀。
食其子四句者,文王为西伯侯,德望甚盛。诸侯疾纣无道,欲以文王为天子。纣闻之,乃囚文王于o里。纣臣告纣云:文王不是圣人,可杀其子以食之。如其知者,方可为圣。纣乃杀文王之子伯邑考,作羹以食文王。纣以其不知子肉也而食之,非圣人也。乃释之。
○丁三 生死苦
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莪莪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此下说生的状况。
粪秽四句,言生苦。胎盘在母亲生藏(小肠)之下,熟藏(大肠)之上。在胎如在地狱,母食热时如火烧地狱,母食冷时如寒冰地狱。母行步时,如确□地狱。母身居下,如压山地狱。
风火交煎下,言死苦。
依前贪恋者,贪欲恩爱不放舍,则生死不了,以生死从贪爱中来。
得人身难者,经云: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
良时易往者,一寸时光,一寸命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是故宜应下,劝我等发大心行菩萨道,念佛求生西方也。所谓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
○丙七 尊重己灵
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己者自己,灵者各人的灵魂,此即我人现前一念之心也。各人有各人的心,即各人有各人的灵。此心在六根门头出现,在眼能见,在耳能闻,在鼻能嗅,在舌能尝,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悟之者称为佛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