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





褪ひ蛞怠1鹚凳妇埂?br />   ○辛二 总结大愿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谓称体大愿,愿愿皆如海也。前之八海,结前九愿。首句,结净土愿。二句结成熟众生愿。三句结转法轮愿。四句结受持愿。五句结修行二利愿。六句结利益愿。益由愿圆故。七句有二愿。亲近,即承事愿。供养,即供养愿。诸佛海通上二愿。八句即不离愿。若离同见同志法缘眷属,修行即厌倦也。后之一偈,成正觉愿。以三世因圆,正觉果满故。
  ○丁二 愿同二圣
  ○戊一 □同普贤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科言同。谓同一普贤行故。同一真法界故。言长子者,最尊胜故。偈云:“普贤真身□法界,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既云无始,即是长义。不舍因行,故为佛子。偈出金刚瑜伽顶经。释云:“所□,即一真法界。能□,即普贤也。世间,指一切缘起,诸法主,即最初能生义。无始终,同真界也。”
  ○戊二 双齐二圣
  我为□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文殊表解。解发愿故。普贤表行。能起行故。故愿与行,分属二圣,理实皆通。又表理智,一相契合。行愿相扶,所以双同。
  ○戊三 结归回向
  三世诸佛所称赞,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上来诸愿属回向。弥显三段同一回向。
  ○丙二 颂显经胜德
  ○丁一 超颂显余众行德
  ○戊一 超颂胜果
  ○己一 显极乐胜果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首句愿我,改是人。则弥显矣。不生华藏,愿生极乐,有四意:一有缘故。二使众生心归一处故。三不离华藏故。四弥陀即本师故。
  ○己二 总收行愿无尽
  乃至虚空世间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戊二 追颂校量闻经德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前偈能校。后偈所校。文并可知。
  ○丁二 追颂五果
  ○戊一 颂增上果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戊二 颂等流果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戊三 颂离系果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戊四 颂异熟果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戊五 颂士用果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戊六 颂究竟果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言速诣者,如我本师释迦世尊,未成道前,苦行六年,知非究竟。即思过去诸佛,皆诣菩提树下,降伏魔军,成等正觉。即离其处,诣尼连河,剃发沐浴,复食乳糜,气力平全。诣菩提树,即成究竟果也。
  ○丙三 颂劝嘱受持
  ○丁一 颂前诸行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丁二 颂显胜益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丁三 结成回向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甲三 结归
  ○乙一 结彰众喜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
  ○乙二 归功佛说
  ○丙一 释尊印赞
  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此品能说者,普贤。所说者行愿。能导者,普贤十愿王。所导者,海众归极乐。佛在师子频申三昧中,通身畅然。便夭夭申申,从三昧安详而起,遂印之曰,善哉善哉!谓妙极妙极矣!
  ○丙二 经家归功
  ○丁一 功归佛说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言归佛说者有二意:一凡诸法会,佛为化主。说虽通五,经佛印可,即为佛说。二华严九会,以皆不起菩提树王,□一切处。一时顿说,故云佛说。佛为能说,诸圣为能听。演说下,即所说所听也。
  ○丁二 时众受持
  ○戊一 列持众
  ○己一 菩萨众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
  此一段文,众列四类。文殊,及六千比丘,是一类。弥勒,并贤劫诸大菩萨,是一类。无垢普贤,暨灌顶菩萨,是一类。十方尘数菩萨,是一类。六千比丘言成熟者,即文殊辞佛,往于南方,舍利弗亦辞佛,领自徒众有六千人,海觉比丘而为上首。至于中路,舍利弗劝令归依文殊。文殊如象王回旋,观诸比丘,为说十种无疲厌心。何者为十?一积集一切善根心。二见一切佛,承事供养心。三求一切佛法心。四行一切波罗密心。五成就一切菩萨三昧心。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七普严净十方佛刹心。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心。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萨心。十为成就一切众生故,修行一切佛刹微尘数波罗密。成就如来十力,如是次第为成熟一切众生界,成就如来一切力心。诸比丘闻已,得普照法界。清凉序云:“象王回旋,六千道成于言下”。即指此也。言贤劫者,今是住劫,应名善贤。得名所以,如大悲经云:“此大千世界,初欲成时,有大水聚。净居天子,观此大水,见有千茎诸妙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知有贤人一千,同劫成佛,故名贤劫”。言一生者,唯有人中一次受生,故云一生。当绍前佛之位,名补处也。言灌顶者,亦名受职。刹利王子受职,父王召集宰辅大臣,诸王眷属,齐已,取金瓶置四大海水,以灌王子之顶,名灌顶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文繁不引。
  ○己二 声闻众
  大智舍利弗,摩诃目□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
  舍利弗,婆罗门种。姓拘粟氏,即王舍城,提舍论师之子。父名提舍,母名ご鹭。即梵语舍利,连父母而受称故名。年才八岁,名振四方。与大目连,少而为友。形容矮小,事山阇耶外道。知非究竟,遂与同学,别访明师。后值佛弟子马胜,闻一偈法,即获须陀洹果。阿含三云:“我弟子中,智慧无穷,舍利弗是”故云大智。目□连,摩诃没特伽罗子,姓也。名拘律陀,王舍城婆罗门种。与舍利弗同师,闻舍利弗说佛偈悟道,亦得初果。各领徒众百人,投佛出家。经七日后,获阿罗汉果。增一云:“我弟子,神足轻举,飞到十方者,目□连第一也”。
  ○己三 杂类众
  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
  天,□有二十八。横论三十三。梵语□利,所以翻为三十三也。龙有四:一、持天宫殿,不令堕落。名天龙。二、人间兴云致雨,名人龙。三、能持山河大地,名地龙。四、守护王库,名王龙。又有四:一□龙,有角者是。二鹰龙,有翼者是。三蛟龙,有鳞者是。四骊龙,有如意珠者是。龙有五障,不能下雨,一火大增盛。二风吹云散。三修罗收云入海。四雨师放逸懈怠。五众生造孽过重。龙天嗔责,雨亦不下。五中随有一障,即不下雨也。夜叉,亦名药叉,此云轻捷。雌者,名可畏摄。地行者,食啖生灵。雄者,名药叉。有翅能飞空。唯吃孩儿。居下天,守天城门也。乾闼婆,此云寻香行,亦食香神。天帝须乐,身有异相,便往奏之,是作乐神也。阿修罗,此云无端正,男丑女美,有天福,无天德,故称非天。迦楼罗,此云金翅鸟。身有四宝色,翅羽严丽,故以名焉。紧那罗,此云疑神,形容似人,体是畜生,头有一角,故人疑之,名疑神也。是天帝之歌神。摩□罗伽,此云大腹行。即蟒蛇虾蟆之类,年久不死,即成神也。此等繇佛慈悲,早令种诸善根,以其戒缓乘急,希法雨以润萌芽,冀智药以除众苦,故来法会,作外护众也。
  ○戊二 总彰受行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科云总彰受行,通前诸众。文殊所问经云:“闻说欢喜,信受奉行,有三种意。一能说人清净,不为取著名利之所染故。二所说法清净,以如实知法体故。三得果清净,陈事既周,时众获益故”。闻法者,积善于胸怀。受导者,奉言以行学。即所谓各禀习学,流通于未闻也。释全文竟。   (完)
  (据民国二十二年上海佛学书局再版本)



  普贤十大愿王别释
  ︱︱在永嘉城讲︱︱



  一 缘起 175
  二 总标 175
  三 别释 176
  ○甲 礼敬诸佛愿 176
  ○乙 称赞如来愿 178
  ○丙 广修供养愿 181
  ○丁 忏悔业障愿 182
  ○戊 随喜功德愿 184
  ○己 请转法轮愿 185
  ○庚 请佛住世愿 186
  ○辛 常随佛学愿 187
  ○壬 恒顺众生愿 187
  ○癸 普皆回向愿 188

  一 缘起
  山僧,今日受吴璧华居士请,讲普贤行愿品。因时迫不及详谈,仅将普贤十大愿王,别为解释。
  二 总标
  所谓十种行愿者:一为礼敬诸佛。二为称赞如来。三为广修供养。四为忏悔业障。五为随喜功德。六为请转法轮。七为请佛住世。八为常随佛学。九为恒顺众生。十为普皆回向。此十大愿王,皆称所起,故一一都云,尽十方,□法界,极微尘数,约横论也。又一一皆云,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此十大愿,终无有尽,约□论也。
  三 别释
  ○甲 礼敬诸佛愿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普贤菩萨,自己礼敬诸佛,是为行。希望大众各各礼敬诸佛,是为愿与行,二而一一而二也。礼敬诸佛者,即俗称拜佛。普贤菩萨拜佛,欲人人皆如彼拜佛。普贤菩萨所礼敬者,尽法界□虚空诸佛,皆是当人自心之佛。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自觉我身根前有诸佛,诸佛前皆有我身。是故一一尘刹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贤,一一普贤皆悉合掌礼拜。则一普贤之身,□入一切普贤身内。一切普贤,皆摄归一普贤身内。盖以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大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当现前”。“诸”者不一之称。此界彼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故谓之诸佛。过去佛为已成之佛,未来佛即在目前,现在我们大众,人人皆是。何以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
  “礼敬”者,由心恭恭敬敬,运于身口,而□行礼拜。不然,谓之慢拜。身虽拜跪,口虽持名,而心则重重妄想,是名为礼拜,实则功德微少。普贤行愿,除有慢障,必起敬意。统身语业。以身业敬者,为显佛有天眼通故。以语业敬者,显佛有天耳通故。以意业敬者,显佛有他心通故。常修礼敬,一心不乱。五体着地,深入法性。离能所相。即说偈曰:“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阿弥陀佛影现中。我身影现弥陀前,头面接足归命礼”。是则内佛外佛,同一实相,随一一礼,若佛若礼,重重无尽。
  上言法界即我自心,我心即法界。我欲礼敬诸佛,须先放下万念,清清净净。在一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