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
褪ひ蛞怠1鹚凳妇埂?br /> ○辛二 总结大愿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谓称体大愿,愿愿皆如海也。前之八海,结前九愿。首句,结净土愿。二句结成熟众生愿。三句结转法轮愿。四句结受持愿。五句结修行二利愿。六句结利益愿。益由愿圆故。七句有二愿。亲近,即承事愿。供养,即供养愿。诸佛海通上二愿。八句即不离愿。若离同见同志法缘眷属,修行即厌倦也。后之一偈,成正觉愿。以三世因圆,正觉果满故。
○丁二 愿同二圣
○戊一 □同普贤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科言同。谓同一普贤行故。同一真法界故。言长子者,最尊胜故。偈云:“普贤真身□法界,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既云无始,即是长义。不舍因行,故为佛子。偈出金刚瑜伽顶经。释云:“所□,即一真法界。能□,即普贤也。世间,指一切缘起,诸法主,即最初能生义。无始终,同真界也。”
○戊二 双齐二圣
我为□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文殊表解。解发愿故。普贤表行。能起行故。故愿与行,分属二圣,理实皆通。又表理智,一相契合。行愿相扶,所以双同。
○戊三 结归回向
三世诸佛所称赞,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上来诸愿属回向。弥显三段同一回向。
○丙二 颂显经胜德
○丁一 超颂显余众行德
○戊一 超颂胜果
○己一 显极乐胜果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首句愿我,改是人。则弥显矣。不生华藏,愿生极乐,有四意:一有缘故。二使众生心归一处故。三不离华藏故。四弥陀即本师故。
○己二 总收行愿无尽
乃至虚空世间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戊二 追颂校量闻经德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前偈能校。后偈所校。文并可知。
○丁二 追颂五果
○戊一 颂增上果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戊二 颂等流果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戊三 颂离系果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戊四 颂异熟果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戊五 颂士用果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戊六 颂究竟果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言速诣者,如我本师释迦世尊,未成道前,苦行六年,知非究竟。即思过去诸佛,皆诣菩提树下,降伏魔军,成等正觉。即离其处,诣尼连河,剃发沐浴,复食乳糜,气力平全。诣菩提树,即成究竟果也。
○丙三 颂劝嘱受持
○丁一 颂前诸行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丁二 颂显胜益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丁三 结成回向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甲三 结归
○乙一 结彰众喜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
○乙二 归功佛说
○丙一 释尊印赞
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此品能说者,普贤。所说者行愿。能导者,普贤十愿王。所导者,海众归极乐。佛在师子频申三昧中,通身畅然。便夭夭申申,从三昧安详而起,遂印之曰,善哉善哉!谓妙极妙极矣!
○丙二 经家归功
○丁一 功归佛说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言归佛说者有二意:一凡诸法会,佛为化主。说虽通五,经佛印可,即为佛说。二华严九会,以皆不起菩提树王,□一切处。一时顿说,故云佛说。佛为能说,诸圣为能听。演说下,即所说所听也。
○丁二 时众受持
○戊一 列持众
○己一 菩萨众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
此一段文,众列四类。文殊,及六千比丘,是一类。弥勒,并贤劫诸大菩萨,是一类。无垢普贤,暨灌顶菩萨,是一类。十方尘数菩萨,是一类。六千比丘言成熟者,即文殊辞佛,往于南方,舍利弗亦辞佛,领自徒众有六千人,海觉比丘而为上首。至于中路,舍利弗劝令归依文殊。文殊如象王回旋,观诸比丘,为说十种无疲厌心。何者为十?一积集一切善根心。二见一切佛,承事供养心。三求一切佛法心。四行一切波罗密心。五成就一切菩萨三昧心。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七普严净十方佛刹心。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心。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萨心。十为成就一切众生故,修行一切佛刹微尘数波罗密。成就如来十力,如是次第为成熟一切众生界,成就如来一切力心。诸比丘闻已,得普照法界。清凉序云:“象王回旋,六千道成于言下”。即指此也。言贤劫者,今是住劫,应名善贤。得名所以,如大悲经云:“此大千世界,初欲成时,有大水聚。净居天子,观此大水,见有千茎诸妙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知有贤人一千,同劫成佛,故名贤劫”。言一生者,唯有人中一次受生,故云一生。当绍前佛之位,名补处也。言灌顶者,亦名受职。刹利王子受职,父王召集宰辅大臣,诸王眷属,齐已,取金瓶置四大海水,以灌王子之顶,名灌顶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文繁不引。
○己二 声闻众
大智舍利弗,摩诃目□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
舍利弗,婆罗门种。姓拘粟氏,即王舍城,提舍论师之子。父名提舍,母名ご鹭。即梵语舍利,连父母而受称故名。年才八岁,名振四方。与大目连,少而为友。形容矮小,事山阇耶外道。知非究竟,遂与同学,别访明师。后值佛弟子马胜,闻一偈法,即获须陀洹果。阿含三云:“我弟子中,智慧无穷,舍利弗是”故云大智。目□连,摩诃没特伽罗子,姓也。名拘律陀,王舍城婆罗门种。与舍利弗同师,闻舍利弗说佛偈悟道,亦得初果。各领徒众百人,投佛出家。经七日后,获阿罗汉果。增一云:“我弟子,神足轻举,飞到十方者,目□连第一也”。
○己三 杂类众
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
天,□有二十八。横论三十三。梵语□利,所以翻为三十三也。龙有四:一、持天宫殿,不令堕落。名天龙。二、人间兴云致雨,名人龙。三、能持山河大地,名地龙。四、守护王库,名王龙。又有四:一□龙,有角者是。二鹰龙,有翼者是。三蛟龙,有鳞者是。四骊龙,有如意珠者是。龙有五障,不能下雨,一火大增盛。二风吹云散。三修罗收云入海。四雨师放逸懈怠。五众生造孽过重。龙天嗔责,雨亦不下。五中随有一障,即不下雨也。夜叉,亦名药叉,此云轻捷。雌者,名可畏摄。地行者,食啖生灵。雄者,名药叉。有翅能飞空。唯吃孩儿。居下天,守天城门也。乾闼婆,此云寻香行,亦食香神。天帝须乐,身有异相,便往奏之,是作乐神也。阿修罗,此云无端正,男丑女美,有天福,无天德,故称非天。迦楼罗,此云金翅鸟。身有四宝色,翅羽严丽,故以名焉。紧那罗,此云疑神,形容似人,体是畜生,头有一角,故人疑之,名疑神也。是天帝之歌神。摩□罗伽,此云大腹行。即蟒蛇虾蟆之类,年久不死,即成神也。此等繇佛慈悲,早令种诸善根,以其戒缓乘急,希法雨以润萌芽,冀智药以除众苦,故来法会,作外护众也。
○戊二 总彰受行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科云总彰受行,通前诸众。文殊所问经云:“闻说欢喜,信受奉行,有三种意。一能说人清净,不为取著名利之所染故。二所说法清净,以如实知法体故。三得果清净,陈事既周,时众获益故”。闻法者,积善于胸怀。受导者,奉言以行学。即所谓各禀习学,流通于未闻也。释全文竟。 (完)
(据民国二十二年上海佛学书局再版本)
普贤十大愿王别释
︱︱在永嘉城讲︱︱
一 缘起 175
二 总标 175
三 别释 176
○甲 礼敬诸佛愿 176
○乙 称赞如来愿 178
○丙 广修供养愿 181
○丁 忏悔业障愿 182
○戊 随喜功德愿 184
○己 请转法轮愿 185
○庚 请佛住世愿 186
○辛 常随佛学愿 187
○壬 恒顺众生愿 187
○癸 普皆回向愿 188
一 缘起
山僧,今日受吴璧华居士请,讲普贤行愿品。因时迫不及详谈,仅将普贤十大愿王,别为解释。
二 总标
所谓十种行愿者:一为礼敬诸佛。二为称赞如来。三为广修供养。四为忏悔业障。五为随喜功德。六为请转法轮。七为请佛住世。八为常随佛学。九为恒顺众生。十为普皆回向。此十大愿王,皆称所起,故一一都云,尽十方,□法界,极微尘数,约横论也。又一一皆云,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此十大愿,终无有尽,约□论也。
三 别释
○甲 礼敬诸佛愿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普贤菩萨,自己礼敬诸佛,是为行。希望大众各各礼敬诸佛,是为愿与行,二而一一而二也。礼敬诸佛者,即俗称拜佛。普贤菩萨拜佛,欲人人皆如彼拜佛。普贤菩萨所礼敬者,尽法界□虚空诸佛,皆是当人自心之佛。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自觉我身根前有诸佛,诸佛前皆有我身。是故一一尘刹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贤,一一普贤皆悉合掌礼拜。则一普贤之身,□入一切普贤身内。一切普贤,皆摄归一普贤身内。盖以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大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当现前”。“诸”者不一之称。此界彼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故谓之诸佛。过去佛为已成之佛,未来佛即在目前,现在我们大众,人人皆是。何以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
“礼敬”者,由心恭恭敬敬,运于身口,而□行礼拜。不然,谓之慢拜。身虽拜跪,口虽持名,而心则重重妄想,是名为礼拜,实则功德微少。普贤行愿,除有慢障,必起敬意。统身语业。以身业敬者,为显佛有天眼通故。以语业敬者,显佛有天耳通故。以意业敬者,显佛有他心通故。常修礼敬,一心不乱。五体着地,深入法性。离能所相。即说偈曰:“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阿弥陀佛影现中。我身影现弥陀前,头面接足归命礼”。是则内佛外佛,同一实相,随一一礼,若佛若礼,重重无尽。
上言法界即我自心,我心即法界。我欲礼敬诸佛,须先放下万念,清清净净。在一拜中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