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
,虽供养而轻微不恭,欠于尊重。而尚蒙三宝之恩,历无量之远劫,犹有余福。得值世尊,在此像、末、法中,信心不失,皆过去之余福也。又经言:设欲报者,起七级浮图,造大殿精舍。严备香华灯烛,庄饰幢旛宝盖。以柔软之茵褥,供卧佛之安睡。或设拜垫,僧众得以胡跪修忏,行诸佛事。如是兴种种供养,于未来世,自应受其福报。但此福业,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不能谓之报佛恩也。要知真报佛恩,惟有发菩提心,念念相续不断。立四弘誓,时时坚固不退。普度众生,誓断烦恼。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有报佛恩。以发心立愿为本,而后造塔供养,灯烛旛盖。修种种之福缘,庄严金身色相。修无量之法门,作净土之妙行,如此可谓智者之报恩也。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诸佛慈悲,恩不可报。菩萨摩诃萨,碎身犹不能报万分之一,况我凡夫而能报者?众等唯当依经所说,利人为上,各各至心,五体投地,普为十方,无穷无尽,四生众生,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此示利人为报恩,可为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诸佛慈悲之恩,报不胜报,报答不尽。虽粉骨碎身,犹不能报也。菩提萨埵,为法忘躯,碎身弘法,以大道心,普度众生,犹不能报诸佛之恩于万分之一。况我等具缚凡夫,而能报乎?然则究竟如之何能报耶?经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有报恩者,此即以利人报恩之明训也。我等自愧无利人之能力,惟有以一丝之善,一毫之福,乃至一瞻一礼,尽回向法界众生。冥熏众生,以为利人之行。故今普为十方,无尽众生,代为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德宝佛。南无应名称佛。南无华身佛。南无大音声佛。南无辩才赞佛。南无金刚珠佛。南无无量寿佛。南无珠庄严佛。南无大王佛。南无德高行佛。南无高名佛。南无百光佛。南无喜悦佛。南无龙步佛。南无意愿佛。南无宝月佛。南无灭巳佛。南无喜王佛。南无调御佛。南无喜自在佛。南无宝髻佛。南无离畏佛。南无宝藏佛。南无月面佛。南无净名佛。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别礼也。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总礼也。
○忏主谢大众第十二
忏主,指志公或梁皇。志公为集忏之主,梁皇为礼忏之主。大众,指现未礼忏诸师,同业大众也。谢者,谦辞也。此为正宗分之末科也。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已能,生坚固信,发菩提心,誓不退还,此是不可思议志力。此心此志,诸佛称叹。今日唯深随喜,愿未来世,复得遭遇,舍身受身,愿不相离,至于菩提,永为法亲,慈悲眷属。今建此法集,便成叨靦。智无其解,身乖其行。轻发此意,实足惊于视听。然人微事重,冰炭交心。若不资藉强因,而无以获胜妙之果。诚知谬造,心不忘善,冀蒙念力,同为慈亲。仰屈大众,降德道场。时运不留,忽尔垂迈。缘行所牵,胜会难期。当自课励,兼以利人。卓然排□,莫追后悔。法音经耳,功报弥劫。一念之善,永得资身。一向一志,无愿不获。相与人人,各各至心,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虽谓□谢大众之文,其实为警策大众、劝勉大众,相与已能,生坚固信,发菩提心,誓不退还。菩提心者,不可思议之志也。誓不退还者,不可思议之力也。以此菩提心,以此不退志,为十方诸佛之所赞叹。今日唯有深心,互相随喜。自今以至成佛,中间时得遭遇,不令忘失。虽舍身受身,愿不离此心此志。至于菩提,永为法门亲缘,慈悲眷属。上为开示之辞:今建此忏悔法语,集取华藏玄文,便成叨靦。谓叨承法力,面见慈容也。自惟愚昧浅智,而无深解。身乖其行,轻剖慈怀。一视一听,实足令人惊心。但不可以人而轻法,然则人虽轻微,事实重大。人微故心冷如冰,事大故心热如炭。炭、火也。冰炭交心,进退维谷,若不资藉,令人进修良因,则无以克获殊胜妙乐之果。诚知所造,多诸错谬。自揣心不忘善,下度众生苦轮,上报父母师长,无非孝顺心,悲悲心。既用心诚善,幸不计较。所期望者,唯愿大众,同秉慈悲念力,同为菩提法亲。仰屈大众,降德道场。时不待人,一去不返。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今日已过,命亦随减,故曰时运不留。忽而鸡皮鹤发,行步龙钟,故曰垂迈。为缘行所牵,倘人身一失,则胜会难期。当建课自励,兼以利人。课、用功也。励、勉励也。从此卓然超立,不逐浪随波,如鹤立□?,故曰排?。立坚固志,急起直追,莫待后来,自悔无及矣。即此忏法音,一经耳根,功报弥劫。一念随喜之善,永劫得以资身。一志趋向,无愿不从,无求不获。愿各至心,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威德寂灭佛。南无受相佛。南无多天佛。南无须焰摩佛。南无天爱佛。南无宝众佛。南无宝步佛。南无师子分佛。南无极高行佛。南无人王佛。南无善意佛。南无世明佛。南无宝威德佛。南无德乘佛。南无觉想佛。南无喜庄严佛。南无香济佛。南无香像佛。南无众焰佛。南无慈相佛。南无妙香佛。南无坚铠佛。南无威德猛佛。南无珠铠佛。南无仁贤佛。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别礼也。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总礼也。
流通分
○总发大愿第十三
此下为流通分。上来慈悲忏法之正宗,至此已竟,可谓忏文之能事毕矣。盖正宗重于自利,从凡夫地,超入圣位,证无上极果,自利之目的,可谓毕露。故至此作流通以利他,流、不壅义,通、不塞义,将此忏法,从此界流入他方,从此处流入他土,乃至尽虚空界,无壅无塞,广□流通。又从此世流入后生,从今时流传后劫,乃至尽未来际,不塞不滞,弘通靡已,是为流通重于利他也。下代为七趣众生礼佛,即是利他。将代礼前,先总发大愿。下列十二愿,为十二类众生代愿也。所愿者,即以凡夫之身口意,得诸佛之身口意。境广愿深,收摄一切众愿,故云发大愿。言总者,普也,亦即收束之谓。总为十二类七趣众生,普发大愿也。所谓天道、仙道、龙神、三途,乃至后流异类界者,以此十二代愿,收括一切众生无遗。良以忏主,乃圣人之境界,所有尽虚空,□法界,七趣众生;以大道心眼光看来,无非过去父母师长,亲缘眷属。彼此互为亲属,皆有恩德。我虽隔世昏昧,而以理推之,何道不有?何处不是?皆为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耳。彼虽昏迷倒惑,不觉不知,我安得不代为发愿,以报□之,以尽□恩之道也。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又以今日忏悔,发心功德因缘。愿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天主,一切诸天,各及眷属。
今日发心忏悔功德因缘,普为尽十方,□虚空,所有天仙,及至后流十二类,一切众生,总发大愿。第一代愿天类,尽十方虚空,所有一切天道,欲、色、无色等天,各有天主诸天眷属。
又愿仙主,一切真仙,各及眷属。
第二代愿仙类,尽十方虚空,所有一切仙道,如十种仙,有真人、仙主、金仙、神仙、及一切眷属仙人。
又愿梵王帝释,护世四王,神王神将,各及眷属。
第三代愿天王类,尽虚空界,所有大梵天王,帝释天王,护世四天王,乃至神王将属。
又愿聪明正直,天地虚空,主善罚恶,守护持咒,一切神王,一切神将,各及眷属。
第四代愿神类,尽十方世界,所有耳聪目明,心正口直之天神地祗,虚空神,主世间善神,罚众生恶神,守经护咒神,各有王、有将,有眷属,一切神道。
又愿妙化龙王,头化提龙王,五方龙王,龙神八部,八部神王,八部神将,各及眷属。
第五代愿龙类,尽十方所有妙化,头化提等,护世龙王,及东、南、西、北、中之五方龙王,乃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人非人等八部,各有王、有将、有眷属。
又愿阿修罗王,一切神王,一切神将,各及眷属。
第六代愿修罗类,尽虚空界,所有一切阿修罗王,神王,及将、兵、民、女、眷属。
又愿人道,一切人王,臣民将帅,各及眷属。
第七代愿人类,尽十方世界国土,所有一切人王帝主,将、帅、人臣、庶民、及各眷属。
又愿十方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各及眷属。
第八代愿法众类,尽十方世界,所有四众、五众、七众、佛门弟子,具三坛大戒。男为比丘,女为比丘尼。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为未来比丘尼。因初入道门,先随众学戒二年,较优婆夷之五戒,又多一非时食戒。虽只六戒,而位在沙弥尼上者,以其发心大故。沙弥,此云息慈,息恶行慈也。已出家未受具,但持十戒。沙弥尼,即女沙弥也。如是法众弟子,并各眷属。
又愿阎罗王,泰山府君,五道大神,十八狱主,一切神,一切神将,各及眷属。
第九代愿冥主类,尽十方世界,所有一切阎王;梵语阎魔罗王。此云双王。以兄与妹,同时发心,兄理男事,妹持女事,同为大王。泰山府君,即七殿阎王。乃至阎王所委之大神狱主,王将等,各及眷属。
又愿地狱道,一切众生;饿鬼道,一切众生;畜生道,一切众生;各及眷属。
第十代愿三途类,尽十方世界,所有三恶道,一切众生,亦各有王、有神、有a寮,并诸眷属。
又愿十方,尽虚空界,穷未来际,若大若小,一切众生,各及眷属。
第十一代愿横□类。上为别愿,此为总收也。虚空无尽,故十方世界亦无尽,众生亦无尽,此横赅一切众生。从现在以至于未来,未来未来,永永无尽,穷未来际,无尽众生,此为□收一切众生。如是横□中,七趣众生,皆有大有小,有主有属。
又愿若后流众生,异愿界者,皆悉令入大愿海中,各各具足功德智慧。
第十二代愿后流类。上来十一愿,总别横□,己无生不收。恐有漏失,故另一愿,以示收摄无遗。后流、即七趣之后辈。诸心愿、虽各异途,以大愿收之,莫不同归一致。如万派朝宗流,莫不归海。以千差万别之异愿,无不朝宗于大愿海中。令上述十二类一切众生,各各具足功德之福德,智慧之智德,于大愿海中,完备二严。
如是三界内外,无穷无尽,一切众生,名色所摄,有佛性者。某等今日,仰承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大慈悲力;诸大菩萨,一切贤圣,本誓愿力;无量无尽智慧力;无量无尽功德力;自在神通力;覆护众生力;安慰众生力;尽诸天诸仙漏力;摄化一切善神力;救拔地狱众生力;济度一切饿鬼力;免脱一切畜生力;令诸众生,得如所愿。
此仰佛菩萨诸力以求愿。上来代为十二愿,众生虽至繁多,总不出三界六道。而此三界内外,无尽众生,又总不出名色二字。如云:一切诸法中,唯有名与色。离此名色者,更无有一法,故知名色收摄一切。名、假名、即心也,即受、想、行、识、之四蕴也。色、即色蕴也。六道众生,无不秉此五阴身。既各具五阴,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因皆本具佛性种子故也。今为他发愿,令他将来成佛。我发此大愿,一切众生,莫不流入我之愿海。何以能尔?皆仗诸佛大慈悲力,故能与乐拔苦。仗诸菩萨本誓愿力,能度尽众生。乃至佛菩萨,无量智慧、功德神通、覆护安慰、尽诸有漏、摄化救拔、济度免脱等,种种力加被故,得令诸众生各如所愿也。
某等今日,又承慈悲道场力;归依三宝力;断疑生信力;忏悔发心力;解怨释结力;自庆欢喜力;踊跃至心力;发愿回向善根力;令诸众生,得如所愿。
此仰慈悲忏法以求愿。今仗本忏慈悲道场,种种功德力,此总也。下别出。如最初归依三宝力;第二断疑生信力;第三忏悔业障力;乃至第九解怨释结力;第十自庆欢喜力;各有大力用。又踊跃至心力;发愿回向善根力等,种种力加被,令诸众生,得如所愿。
某等今日,又承七佛大慈心力;十方诸佛大悲心力;三十五佛灭烦恼力;五十三佛降伏魔力;百七十佛度众生力;千佛摄受众生力;十二菩萨覆护众生力;无边身、观世音、流通忏力。
此仰忏内圣号功德力以求愿。最初开忏,即出分别功德经中,维胬佛等,过去七佛世尊,各具无缘大慈与乐之力。继以善德佛等,十佛如来,各有同体大悲拔苦之力。又出决定毗尼经中,金刚不坏佛等,三十五佛,各有灭?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