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
答。极乐之净土。殊胜在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上。若觅一定处所。如弥陀经所指。从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者。的确不谬之处所也。古德言唯心者。以吾人心性之体。离过绝非。心性之量。竖穷横遍。心性既是横遍。十方极乐在吾心性之中。故曰唯心。只在唯心中之西方。是实有之极乐也。正与华严之第十三重相等。不高不下。幸毋疑焉。
二问。此之法门。虽为特别法门。但亦应契经说。华严八地菩萨。始蒙佛护念。博地凡夫称名。岂亦尔哉。
答。华严八地证到佛护念处。仗自力也。持名念佛。与弥陀愿力相符。所以博地凡夫。能肯称名。因心与果觉相契。所以即沐加被。尔不明教理。反说背教。乃自招罪戾耳。
三问。云栖法汇四十问答称。智人之修净土。在生则自净其心。报满则任缘而往。不欲生而恋着世缘者。慢也。急欲生而自残躯命者。愚也。如是之流。轻则摄入魔?。重则沈于恶趣。今西密有弥陀灌顶法。其传授时。仍嘱兼长寿法合修。否则轻生是为犯戒。以波罗提木叉。不许轻生故。善导何反此。
答。善导大师。生平念佛。每称一名。口吐一光。后人传为弥陀化身。临往生登树而化。岂常人所能效颦哉。尔今患他遗此流弊。造此口业。大圣示现。岂吾人所能图度也耶。后人不取其念佛放光之法。何哉。
四问。弥陀疏钞卷一总赞等颁珍赐。更锡殊恩二句。莲老自注云。殊恩复二义。一者。念佛是恩中之殊。二者。持名念佛又殊恩中之殊也。按。持名即念佛。此处以念佛与持名念佛分列。何故。卷三言四种念佛。一称名。二观像。三观想。四实相。同名念佛。持名虽在初门。其义实含无尽。考古说后三并未入念佛。未知莲老之说为杜撰。抑为有所本否耶。
答。念佛有念自佛。念他佛。自他俱念三种。出楞严文句势至圆通章。又观想。与观像。并称名三种。同出观无量寿佛经。前十二观。观想也。第十三观观像也。后三观。称名也。实相念出普贤观经。焉谓无所本乎。佛法流传世间。俾众生作昏衢之宝炬。恩也。佛于大乘法中。别开净土一门。教人念佛。恩中之殊也。于四种念佛。独称持名一种。分二种持法。钝根人但事持。只要句句分明。记忆不乱。乃为持名念佛。加以求生愿切。临终决定往生。不劳观想。不必参究。祗此一法。胜于想像二种念佛。莲祖所以指为殊恩中之殊恩也。如有利根人由事持证入理持。即名实相念佛。结果时。得臻上上品生。岂不谓殊中之殊而殊者耶。
五问。慈照宗主四土图说。以未断烦恼生同居土。尚得为愿不退。乃有又言不信带惑能往生者。此盖据通途教理而论也。依通途教理。则恐与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之净土法门特旨。不相应。入道多门。本无拣择。唯有难有易。不妨无拣择中而说拣择。古德已言。依余法修。直至惑尽。始得出离。而托质世间。升沈未保。唯兹念佛。带惑往生。今不许带惑往生。则带业往生。更不立矣。
答。慈照宗主的话。教义分明。言言实语。人之不信。具见其人惑业固结。莫可如何耳。须知信为入道之门。功德之母。不信之大障。乃自弃耳。
六问。唐如海东之游心安乐道。明如莲池之疏钞。均于极乐与兜率较言之甚详。而尤特赞极乐。时彦又且有于兜率外更倡某种净土者。殊不解。
答。昔日西土无著尊者、天亲尊者、师子觉尊者三人结伴。立愿誓生兜率。三人中之聪睿。师子觉为优。誓曰。无论何人先生者。即回来通报。时师子觉先生。直待一年。全无消息。后再经数年。天亲上生。无著嘱曰。必来相报。后经数月。果来报。曰。已生内院矣。曰。何来迟耶。曰。弟到内院。仅三礼弥勒。尚未少息。即便回来。一往一来。人间已历半载矣。又问。师子觉何以不来。曰。彼未到内院。仅生外院耳。生外院者。力不自由。已为五欲所缚。忘却来时面目矣。殊堪痛惜。于时。无著闻之愕然。遂改愿求生极乐。据此具见西方稳易生。兜率等反难也。
七问。藕益撰梵网合注云。□者。污秽交遘。鄙陋堪耻。名非梵行。亦名为不净行。正是生死根本。又云。大小乘略不同。小乘梦中失精不犯。或云但自责心。大乘若梦行□。寤应生悔。诃责烦恼。倍于声闻。此古来释□戒之最精语也。光熹则正坐此病。本是阿鼻地狱之下贱种子。外饰净行之容。内藏卑劣之心。病时切念生死大事。稍知警惕。然若到稍痊健时。则不法之□念又生矣。每念大佑妄识纷纭。遂有圣凡之异一语。结掸奚似。自客冬回川。下榻重庆。□念尤多。奈何。
答。教中言多□众生。教修不净观为对治法。妄想是依他起性。只须不执。体即圆成。纵使纷纭。无关紧要。不管他纷纭。只要肯吃紧念佛。久久自得云消空净。独露蝉[矣。只恐正念佛时。不肯吃紧。任他纷纭。是为悠悠缓纵。直至驴年。终无实益。为痛惜耳。
答宋慧湛居士八问
佛法真理。非深非浅。能浅能深。诸佛诸祖。所谈之法。句句不离现前介尔之心。吾人一向背觉合尘。流浪忘返。常为烦恼所蔽。使此本妙之心。迷而不知。乃谓佛法之真理。深广无涯。其实佛祖所开示者。句句不离心也。苟能称念弥陀回光返照。背尘合觉。不为尘境之所覆。使此本妙之心。湛然常照。便知佛祖所开示者。句句指示吾心。犹之家常之茶饭耳。何深之有哉。答问如左。
答第一问。吾人之固有妙心。经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祗因一念不觉。于本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乃有世界及诸众生。古德云。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而能之。故知为人应当研究佛学。
答第二问。佛法普益众生之条件甚多。何云无耶。佛以戒法利益众生。对于俗众。有三皈五戒。六重二十八轻戒。对于法众。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尼众三百四十八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是戒学之条件也。初学五停心观。四念处观。八背舍。九胜处观。十一切处。以及四禅八定九次第定。乃小乘定学之条件也。吾宗之三止三观。次第三观。圆融三观。及至二十五王三昧。乃大乘定学之条件也。四谛慧。十二因缘慧。六度慧一谛慧。二谛慧。三谛慧。乃三乘圣人慧学之条件也。法门无量。非笔舌所能尽宣耳。
答三问。夫善恶二业。作者由于身之与口。主使者在于意。所谓一念善心生。天上宫殿现。一念恶心生。地下苦具现。一念净。则佛界缘起。一念染。则九界生因。梦中既非有心分别。犯则无罪。持则无福。虽然如是。梦亦是唯心所现。未动身口。不能以论罪福也。
答四问。夫圣贤有二。(一)世间圣。如孔老二子。世间贤。如庄颜诸子等皆是也。(二)出世间圣。大乘指十地等觉等。诸位菩萨。小乘指缘觉声闻等。四果四向。出世贤指信住行向等。诸位菩萨。及以别相念。总相念。四加行等皆是也。仙是世间守尸人。佛是出世大圣果。何可同年语耶。有福德称神。无福德者称鬼。咸为恶道所摄。宁不惧乎。故为人者不可不作速念佛也。
答第五问。唯持名念佛这一种法门。其条有二。一者理持名。二事持名。此二种持名。若肯真心念佛。俱有悟处。但悟处有浅深之殊。我辈念佛的人。只消蓦直念去。不必存一求悟之心。要其信真愿切。苟能见弥陀。不患不开悟。若有二心。便不能到一心不乱矣。
答六问。关公之因由甚长。今当简言之。民七戊午。老朽应北都诸大老讲圆觉。有都城隍神白公。本诚信佛法人也。现在神位中。不忘念佛。每夜讲经时。常来听法。心甚欢喜。自觉念佛。经十四年。尚无进境。拟欲问法。以无处谈话。于是在小沙锅胡衕钱氏家临坛。乞老朽到坛问法。其自心之疑。尚未呈露。先请开示。令诸饿鬼众生。免苦法门。不意关帝挈周仓偕来坛内。亦同时请问法要。有显感利冥录。印刷万本分散天下。此关公一事之因由也。
答第七问。观音心印。万佛救劫二经。大藏中所未见。想是外人伪造。决非佛说。概可知矣。
答第八问。将男女配阴阳。是世间凡愚之见。以六道凡地论之。自六欲天以下。至人畜鬼狱有之。他化以上。色四禅十八天。纯男无女。何况西方极乐之圣地乎。且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盖不可思议之净土。摄受十方苦恼众生。往生彼国。同享妙乐。永离众苦。断断不可与他方佛土同年而语也。不闻净土诗云乎。不立君王唯有佛。平铺世界断无山。天人一样黄金色。尽未来时但少颜。旨哉诗也。民国十九、七、廿二日。观宗老人谛闲复。并祝信受奉行。
答奉天如如居士疑问十四则
一答。经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据此可见虚空以众生迷情所变现耳。众生本有大觉真如心海。一念迷情。犹海之一沤。沤之于海。何可论其大小哉。子不悟本妙真心。但认此色身之内。昏扰扰以为心。无怪乎不能包括虚空也。
二答。法身无相。亦无不相。所谓无有相。无无相。无亦有亦无相。无非有非无相。离四句。绝百非。乃真法身也。子执无相为法身。不几成于断灭见乎。无之一句。尚未能超。况四句乎。什公所说。乃即法即报之报身。梵语卢舍那。此云光明□照。为十地大士说法。故现此身耳。
三答。我但知佛学。而不知科学。以鄙意度之。科学从识神拟度之见。佛经是亲证现量之境。凡一切星辰。依经论而说。尽是星光天子之宫殿。亦非神仙所居。彼星辰离地。有四万二千由旬之高。而神仙不得居之。即科学恐亦不能测之。孰之是非。吾不得而知。
四答。净土庄严。乃弥陀愿所成。亦众生信愿持名功德所致。娑婆秽土。无足为论。
五答。子所认之心。往往将妄作真。倒乱甚矣。是以以真为妄。犹不自知。子所谓本无生灭者。乃真心也。彼经疏所云。五阴五根五大。既云无所从来。则无来。无所至处。则无去。无来即不生。无去即不灭。缘会即有。有非有也。缘离即灭。灭非灭也。若真有生灭。何须假缘。佛亦从缘而有也。以众生机感为因。以佛应为缘。感应因缘。不可不知。
六答。北京龙藏。丛林请之以为法宝供养耳。并不便于研究作用。若欲翻阅研究。何必龙藏。况龙藏是梵本。请之连纸工价。非三千余金不可。
七答。大千世界。一佛所王。那有十方所说之经。说有仍不妨纳在一微尘中。
八答。七诸祖。俱无实法与人。所谓先圣后贤。其揆一也。子何以被一个无字困煞。众生苦之。只苦在妄认四大为身。六尘缘影为心。是以无始至今。轮回不休。其病根只在错认身心。佛祖出世。为破此执。所以说无。子反被其所困。生死何由可了。
九答。若论释种本领。毋须要佛神通救度。且琉璃王。亦不敢轻视。因释种受佛教化。又坚持五戒。宁有戒死。不有戒生。守戒生天。犯戒堕狱故也。人但知释种受灭。而不知往昔由网鱼因缘。遭此恶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果报应。虽大圣人。亦所不免也。
十答。目连尊者。神通第一。况早证阿罗果其生死了也。且末后一关。何须佛告。但以示此一报以警后世之众生耳。所谓公修公得。自作自受。亦多劫因果之不忘耳。
十一答。十方佛经皆说众生之心。经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苟能悟得此心。则一切法自能了了。生净土后。不言自喻。永明大师云。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十二答。本年往生净土者。三月间天津陈性亮之妻。六月六日上海会稽道尹黄涵之之妻。俱有确证。
十三答。科学知见。非真不足取信。子既信佛。当具正知正见。但不谈彼短不说己长可也。
十四答。须知生界无减。佛界无增。先贤发愿。应当如此广大。若不发如此大愿。无以建立大行。以愿为行之导师故也。各发大愿。各修大行。各结众生缘。各尽众生界。所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者。类此可知。
答慕西和尚函问拜大悲忏用十乘观法
慕西上人慧照。汝是行道之人。写信与我。用白话。须知白话。是一种不恭敬法。我甚不赞成。我自六月十一日感冒以来。至今未曾复原。毫无精神。各方信札。俱未答复。因汝系道人。勉答如下。
(一)﹁观不思议境﹂上自三尊。下至五供。无一不是因缘所生之法。当体即空即假即中。双遮双照。遮照同时。可思可议乎。
(二)﹁真正发菩提心﹂汝既了解所观之境是不可思议。能观之心。当然亦然。从此为菩提道果而礼忏。名为真。或为众?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