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
此即可以以攀援心。暂时维持之忏悔也。若谓饮酒一杯。能痊二三日病。破犯荤腥。更得灵应。此即为彼所转矣。切切不可萌此荤酒之念。宁有戒死。不无戒生。今而后宜绝早起来。盥沐漱口。焚香肃敬。先念楞严咒。或一遍三遍。多至七遍。鬼即不能近身。更到庵院中。借三昧水忏一本。诵至百回。其障即可消也。肃复。并候新禧。 谛闲谨复。
覆诸暨杨紫林居士书(五)
紫林君士慧鉴。老朽二月间在台山万年寺说戒。三月在海门西方寺讲水忏一月。四月在上海居士林又讲水忏一月。至五月初九罢座后。遂赴东瓯雁荡山避暑。至八月初三晚返甬。故大德寄来之函件。俱未寓目也。今日敝库司送来各方寄函件一束。一一展阅。终日未曾休假。晚间详读六月十九日函。藉悉每日诵佛顶心咒。并三昧水忏。获益良多。欣喜无量。至于功用中发现种种境相。的系宿生所薰习之种现所使。且喜遇苦不退。逢魔不惊。足证善根深厚也。然则如今用功的人。往往被其要面子的习气流动。以少说多。以浅说深。将凡滥圣。其过不在少处。佛以妄语列为根本重戒。正为防此弊也。凡一切境。无论好歹。皆从习现。好境从善习现。歹境从恶习现。无习即无境也。居士既发许多善境。又生许多恶病。其善根固深。恶业习又厚。倘稍以不慎。即入魔□。此中险处。不可以不惧也。老朽读居士函。见所发境。大生惭愧。数十年来。为宏法机缘牵扰。不遑精研妙明。从未见有甚么境界。尔今向我呈露。若谓要我证明邪正是非。可谓问道于盲矣。且喜尔熟读楞严。以佛语证之。谅无错谬。仍须有涵养功夫。毋贪着妄心。见诸境界。直同无见。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既不欢喜。又不生恐慌。非但胜境现后有大受用。即魔境现后。亦未尝无大受用也。至读阳历九月三日所发之书。并楞严五阴质疑折之书中。乃云。牙痛愈后。肩上即发一荷花异疽。痛苦非常。医治罔效。其恶习何其深耶。且五阴七种境文。并非质疑老朽。直是说交光之错处。夫交光固错也。子既知其错。则不为其所转可也。若向人说其错不可也。只此一折。未始非夙习所使然耳。故老朽但答七种文义。并非决子之疑也。子本无疑。毋劳我决。肃复
并候定安。 谛闲谨复
覆嵊县张德威居士书(一)
德威居士慧鉴。捧读大教后。梵务纷纭。未遑奉覆。承问二十二则。昨晚方圆。遂送登甬报。并将原稿。寄交范君处。转载浙报。来谕云。产妇房中入后。月内可曾念礼话。老僧谓净秽在心。而不在境。惟不可偏废。夫产室、固秽也。入后宜澡沐更衣。何妨诵经礼佛。老僧今年本拟续讲净土十要后之五要。因四月间曾允京都之请。故于二十日起。为本寺研究生先讲大乘止观。至二月底方完。即于三月朔续讲净要。至四月中。无论讲至几要。乃当北行也。会义杭板亦佳。圆觉经先读憨山直解。念本属心。注想念、即心念也。澄心念、即神念也。夫念佛一法。万勿希图玄妙。只要老实念去。并不劳观想及与参究。亦不必近时便见□验。但能时时作西方想。刻刻作临终想。管取临终。稳坐莲中。只此二语。可值千金之价。幸勿说过便罢。是所深望。肃复。并候新祺。观宗老朽闲复。
覆嵊县张德威居士书(二)
前由海盐徐蔚如之老母。印送一万本。寄来二千份。尚有数百本未曾分完。倘后有人要时。再以函告。夫专修念佛三昧。只消二六时中。持诵不辍。念念相续。如母忆子相似。读楞严第五卷文尽。大势至圆通章。乃专修之方法也。所言喉咀气升者。良以未得善巧。舌动于心。心火上炎故也。念佛不得太高。亦不得太急。更不长念六字。须以四字为常。复不得尽气念。宜摄心而念。徐徐而念。念极情忘。自然得入三昧矣。附上沪报征启一纸。请照收。并候炉安。 闲复。
覆厦门瑞竹岩古松上人书
古松老宿慧鉴。鄙人以精神疲惫。调摄于苏垣灵鹫寺中。暂谢诸缘。即宗教会最紧要事。亦少顾问耳。座下所示手教二番。在阴历重九日。始得展读。方知前寄奉之楞严要解。中途失去。不胜痛切。有辜悬悬之望。兹将自己所藏之本。复申覆命。还祈哂鉴。然则此书刊印流传。环老人之法灯再焰永曜。无明世界。转为不夜之天者。皆座下之愿力所摄持耳。鄙人不过以三寸舌根。区区之意。何足道哉。座下不必过誉。老朽愧无以堪。况为法为人。亦衲僧所分内事。功可不必计也。何须以丹青而点画太虚哉。公其实心为法。尽未来际。同报佛恩。亦非过分量也。山海遥遥。人身渺渺。以正眼瞩窥。在大圆妙心之中。犹海之沤。空之尘也。若眚翳一丝未消。未免狂华乱舞。依旧颠倒轮转耳。何其娑婆之险耶。公其知之乎。不若随鄙人学愚夫妇行。真实发愿。决志求见弥陀。然后乘愿回入苦海。普度冤亲。公其满我所愿乎。又不卜尊意为如何也。并候定安。 旅沪净土庵宗教会事务所谛闲覆。
覆上海西池庵圣莲比丘尼书(一)
圣莲鉴。读来函。领悉一切。创办莲社。非分外事。当兹法弱魔强。狮子身虫。自食狮肉。原非外虫所能食也。佛弟子自败佛法。实非外人所能败耳。依愚之见。尔侪尼众。工程告竣后。自当杜门谢客。认真精修。以期自度。庵内同修眷属。设有信心女士。志慕莲修。随缘领受。切勿外驰。虽无恒产。不患资助无人。曾记禅林宝训有言。但患道德之不在身。不患势利之不在己。欲挽既倒狂澜。先从自庵下手。所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吾徒年逾半百。后之光阴。尔知还有几何。趁此身体未衰。精神尚堪勉力。直须先身修而后家齐。使家齐而后国不治而自治矣。肃复并候安乐 老人手示。
覆上海西池庵圣莲比丘尼书(二)
圣莲吾徒鉴。当此风声鹤唳之时。增吾人厌离娑婆之心愈切。以道念会之。未始非增上缘也。然则尔我之两省烽火不息。必致牵动各省。使全国皆兵。众生之业累所感。实无可如何。因必招果。缘必招报。只好听之而已。有一定之道理。非人力所可挽回也。吾人直须以唯佛是念。唯净土是归。无别方法可想耳。将来为制造局。势必有一番攻击。贵常住相距不远。唯恐大受惊惶。夫因缘果报。悉有前定。庵内诸师。宜早夜翘勤。投诚礼佛。转大事为小事。化小事为无事。使依正无恙。老幼均安。是老人所深望也。老人病体已瘥。而色力尚未完复。请勿锦念。并候合庵均庆。 老人亲笔覆。
覆上海西池庵圣莲比丘尼书(三)
圣莲鉴。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精神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光阴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当念念执持佛名。知光阴之可爱惜。则不虚度。当时时熏修净业。倘置佛名。而别三乘圣行。亦是浪用精神。譬千钧之弩。为小鼠而发机。倘置净业。而别取权乘小果。亦是虚度光阴。譬如以摩尼宝珠。而贸一衣一食。诚可惜也。宁不悲乎。老朽以吾徒是名门出身。不比泛泛时流。况是有志出家。可作法门良器。若不杜绝尘缘。认真行道。譬如怀珠作丐。岂不大可哀悯耶。周氏奠事。头陀寺请不必代。老朽也不闻问。尘缘扰扰。若不一刀两断。到得尽未来际。摆脱无期。思之思之。又重思之。肃复。 闲示。
覆上海西池庵圣莲比丘尼书(四)
圣莲吾徒慧照。阎浮苦土众生苦人。不生西方。无由解脱。是以韦希提夫人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畜生、饿鬼、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是第一个创始净土法门之发起人也。佛世尚尔。况至今日又过三千年矣。人性浇漓。愈流愈下。若不努力求生西方。苦海无涯。有何底止。居此枪林弹雨之中。民不聊生。岁无宁日。正吾侪求生极乐之增上大因缘也。本寺驻兵一节。前二次来时。因有相识地方长官。一说即罢。唯今第三次。以各相识之长官。均皆离甬。阻止莫由。多亏陆军军律严肃。住在寺中。毫不侵扰。不过暂驻十朝半月而已。无甚妨碍也。曹家参记之银据一纸。存贮此间。请勿纪念。老人病躯尚好。唯佛是念。亦唯佛土是归。目今兵事虽歇。非长安之久计也。此复并候大小均安。 老人闲复。
复觉明比丘尼书(一)
觉明大德慧照。读来函。欣悉病中获益。境异寻常。不作圣解。名善境界。是为脚跟下入程初步。直须稳密增修。本无奇特。幸勿作圣证会也。须知众生界中。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经云。云何我相。即于功用中所证者是。乃至证到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犹名我相。云何人相。即指心悟证者是。纵使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犹名人相。云何生相。即指心自证悟所不及者。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即名生相。云何寿相。即指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若于此四相中。如有一相未忘。依然认贼为子。且尔所见者。犹在电光三昧之幻影耳。况又谬起思惟。妄生分别。堕入文字窠臼。不自知觉。深为痛惜。足证陈习。不易祛除。当思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如理正思。实心实行。全理成事。全性成修。依四安乐。实事求是。即向事上蓦直做去。事到理圆。庶不负尔卓志精修也。幸毋忽焉。并候常乐百益。 谛闲手复。
复觉明比丘尼书(二)
觉明大德慧鉴。当斯五浊恶世。法弱魔强。显荫命夭。亦是魔所使然。此子夙所培植者。但知修慧。而不知修福。所谓单轮不能远致。只翅安得高飞耶。伊不自量。乃招此报耳。老朽早曾觑透。奚必感伤。可怜一亭居士。苦心孤诣。徒费一番照应也。大德宜适中行道。一志直前。幸勿拖泥带水。是复。并候安乐百益。闲复。
复觉明比丘尼书(三)
觉明大德慧鉴。老僧初六日到山。护法朱性延居士登山求戒。可谓有志于道。皆因宿植善根深厚。故能忍苦耐劳。想于日昨堪旋沪上。山中苦况。必能尽吐衷肠矣。兹不赘辞。愧承法财兼施。怀感莫名。难宣寸楮。今日由观宗寄来二十三日手教。展读之下。欣悉包君寿钦。护助长关。足证道不虚行。谚云。一人行道。忙煞伽蓝。不我欺也。矧大德勇猛精进。为法忘情者乎。日前与性延居士言定。订于四月初八午前启封。届期自当预日到沪。若无大事障碍。决不食言也。肃复并候安乐百益。老人谛闲拙笔。
复觉明比丘尼书(四)
觉明大德鉴。读手书。领悉一是。老朽无法为人说。何言安尔心。孰料尚有两个念头未能放下。即此未放下之念头。我不敢道尔非。又不肯说尔是。一者。怀念师恩。未尝不是。为皈依师念百日佛七。不特于师获利。即于自亦大益处。此事我极表同情也。二者。为剃度师募石碱。闻尔师是海会寺妙参和尚。尔师门下。有法剃两派门徒。龙象蹴踏。毋须尔女弟子募建也。若非妙老。非我所知。尔当立大誓愿。百劫千生。行菩萨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如是则不惟一生的父母师长。而生生的父母师长之子职俱能尽得。不惟一人之父母师长。而人人之父母师长俱能尽其子职也。昨月间与王公一亭同居万年寺中。老朽受诸求戒弟子。如朱性延辈诸多供养。时怀惭愧。心常不安。承一老以善言慰谕。教我述一篇示新戒语。以一老之笔。代我书印。散诸戒子。愧我不文。无法可说。兹承尔请说法华经偈。未知聊可塞白否。如能稍可敷演。请朱护法差送南门梓敬里。乞求一老大笔书成。石印千张。与安乐行品同结净缘。以此功德。庄严净土。未审高明以为善耶。否则作罢。希裁夺是荷。并候安乐。 闲老人亲笔。
复觉明比丘尼书(五)
觉明大德慧照。读三次手书。足见尔为法情殷。念头纯粹。全无一点尘劳妄想。可敬可喜。切惟勇励过分。似亦不宜。前者发心。拟欲山中长关。(老朽)以为大不相宜。今以包君护法不当。决意坚辞心窃喜之。可谓开正知见也。兹谓以后拟欲沿门乞食。身坐四衢。此等办法。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