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





4笤照嫣濉2豢傻枚家檎摺F湮ㄗ孕造!3巫嵌濉7幢扯颉T饺o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惟佛说阿弥陀经欤。﹂我人一念心。灵而不昧。明而不暗。洞而不壅。澈而不滞。故能随种种缘。具种种能。即此灵明洞澈之心。便是湛寂常恒之性。湛者不动。寂者无生。常者不变迁。恒者无去来。所以此性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存。竖穷三际。(过去未来现在)横遍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不间圣凡。故非清浊。不落方隅。故无向背。大哉真体。乃天然之性德也。悟此天然之性德。由性德而起修德。因有浊清反背之功用。当知全性起修修不离性。全修在性性不离修。性修不二。体用一如。不必三祇修福慧。只将六字出乾坤。此所以弥陀经念佛法门。至圆至妙。不可得而思议者也。略开悟修之宗。大略如此。
  研究佛说阿弥陀经初步。可阅徐槐庭居士疏钞撷。(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文富义畅。徐居士撷其要义。以便初学。)欲求深造。当阅灵'。益大师弥陀要解。有志斯道者。其注意焉。
○二广示总别之旨。又分二科。初总释名题二别解文义。初又分二。初七番共解。二五重各说。今初。
  凡讲经须依家法。宗师承。则渊源有自。庶无妄谈般若之咎。今说此经。遵天台家法。总释名题。例立五重玄义。释此五重。有通有别。通则七番共解。所谓七番者。一标章。二生起。三引证。四观心。五料简。六开合。七会异。
  一标章。即分科也。所谓标其章段。详解以便。先标五重之名。
  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所以须标章者。令易忆持。起念心故。
  二生起。生起者。五重次第。相生而起也。一经有一经之名。名为假名。由假名而求实体。故次之以显体。既识其体。依体起修。修因必获果。故体后须明宗。修因证果。大用乃彰。故宗而论用。用有小大偏圆权实顿渐之不同。故终须判教相。使不相混滥也。所以须明生起者。令不杂乱起定心故。
  三引证。引金口诚言。以为证明。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此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乃本师释迦牟尼佛。亲为尊者舍利弗说。故此经定名佛说阿弥陀经。正报摄于依报。依正不二。即寂光真体也。信愿持名为修证之宗。离苦得乐为往生之用。经有明文。寻之可见。所以须引经文作证明者。起信心故。
  四观心。佛说一切法。不离一切心。所以闻法。须句句消归自己。今闻佛说阿弥陀经之名字。即须约之观心。佛者觉也。迷者为众生。觉者即是佛。佛不在外。即此一念心是。此心能不被境界所转。当体历历明明。觉理之智。即自性天真佛也。说者悦也。此一念心。不为尘欲所蔽。故喜悦轻安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此一念心。亘古亘今。不迁不变。即自心之无量寿也。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即自心之无量光也。此约释名而论观心也。了达实相。观心体也。修因证果。观心宗也。断惑证真。观心用也。分别浅深。观心教相也。约五重以观心释。大意如此。所以须明观心者即闻即行起精进心故。
  五料简。即问答也。问答以释?疑。疑破暗消。慧心朗曜。起慧心故。
  六开合。若有众生。迷心重者。合色开心。如五蕴是也。迷色重者。开色合心。如十二处是也。心色俱迷。则心色俱开。如十八界是也。心色俱不迷。则心色俱不开也。所以明开合以识广略者。亦是起慧心故。
  七会异。会通异名。使正确其观念。而得四悉檀利益也。当知净土法门。圆顿直捷。能收一切法门。一切法门。了生死。证菩提。与净土法门。理无二致。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也。知此。是为得世界悉檀欢喜益。)闻此净土法门。宗旨明白。依报正报。能念所念。一一了然。而心生庆悦。是为得为人悉檀生善益。仗此一句弥陀。现前由散心而入于一心。破除烦恼。将来则离娑婆而生于极乐。永脱苦轮。是为得对治悉檀破恶益。了得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悟第一义。克证无生。是为得第一义悉檀入理益。欲求得四悉利益。故须列五重玄义。以释名故。得欢喜益。以显体故。得第一义益。以明宗故。得为人生善益。以论用故。得对治破恶益。分别利益。须判教相也。所以释此会异一科者。亦是起慧心故。
  因此标章生起乃至会异之七番。起信、进、念、定、慧、之五心。由此五心。成于五根。起五种力。破五种障。(信破疑障。精进破懈怠障。念破迷障。定破散乱障。慧破愚痴障。)修七觉支。(择、进、喜、念、舍、除、定、)行八正道。(正见、语、业、精进、思惟、命、念、定、)入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如此则虽钝根能证罗汉。大乘能证无上菩提。释题须列七番共解者。良有以也。七番共解竟。
  次五章各说。自分五科。初释名。名有通别。释此通别。又分二科。初总论。次别释。初总论通别中。约教行理三者以明之。
  释此经题。有通有别。初总论通别者。此佛说阿弥陀经。名异众典。是为教别。同名为经。是教通。依教起行。为行不同。是为行别。门门入理。是为行通。理即事故。种种差别。是为理别。事即理故。理体无二。是为理通。约教行理总论通别竟。
○次别释通别。又二。初别名。二通名。初中又分二。初简定。二正说。今初。
  诸经立名。不出七种。所谓﹁单三。复三。具足一。﹂单三者。单法、单人、单喻也。复三者。人法、人喻、法喻也。具足一者。人法喻合为一题也。次更表释以明之。
      单人为题。例如无量寿经等。
   单三 单法为题。例如大品般若经。大涅槃经等。
      单喻为题。例如璎珞经等。
      法喻为题。例如妙法莲华经等。
   复三 人法为题。例如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文殊问般若经等。
      人喻为题。例如胜鬘师子吼经等。
   具足一。人法喻三合为一题。例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等。
  今此佛说阿弥陀经。七种立题之中。属单人为题之一种。首先佛字乃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与弥陀。皆极果人也。故此一经。单人为目。此经征经文。应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今鸠摩罗什法师译。定名佛说阿弥陀经者。盖欲令人慕果修因。故以两土果人为名也。释迦世尊。为娑婆世界之果人。阿弥陀佛。为极乐世界之果人。能说是释迦。所说为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依正庄严之事。(题名止云弥陀者。弥陀是正报。既有正报。任运摄得依报故。)如经所明。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及诸菩萨。不可称说。此三乘圣人为正报。如经数处明极乐世界。成就功德庄严。七宝楼阁。八德池沼。行树罗网。鸟语花光。种种妙境。为依报。正报为习果。依报为报果。极乐世界。正报妙。依报妙。习果胜。报果胜。为令众生。慕极乐果。修净土因。故以二土果人为名也。简定竟。
○次正说。又分三。初释佛字。次释说字。三释阿弥陀。今初。
  今此以下。正释名题。今经以两土果人为名。今先释此土果人。第一佛字。即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此经为释迦牟尼佛金口亲宣。非弟子天仙化人等说。故首冠以佛说二字。释迦牟尼佛。尘点劫前早成正觉。从法身之一体。现应化之多身。由兜率而降王宫。作迦维卫国之太子。厌生老病死诸苦。出家苦行。成道转法轮。种种事迹。学佛者易于闻见。兹不多赘。今止详说佛字。佛为十号之一。(如来、应供、正□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举此一名。十义法尔具足。故略称佛也。佛字何义。梵语佛陀。华言觉者。即究竟觉悟之人也。大地众生。皆具佛性。本觉也。以无始无明所蔽。迷真逐妄。遂成不觉。以不觉故。名为众生。若能觉悟。众生便是佛。喻如离波无水。即波是水也。由本觉理。起始觉智。以始觉智。契本觉理。是名自觉。自既觉悟。还须说法普度众生。使不觉者同归于觉。是名觉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圆。万德备。故名为佛。例须约四教六即以明之。性德修德。方能完全显了。繁故略之。释佛字竟。
○次释说字。
  佛既非专为自觉。并须觉他。故现三轮不思议化。身现神通。意鉴机缘。口说妙法。使一切众生。悉获度脱。佛为能说。法为所说。即今经题第一佛字。佛为能说。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为所说。能所合称。故名佛说阿弥陀经。何名为说。说者悦所怀也。称性宣扬。无边妙义。以己所怀。教化他人。使人人得利益。则能说能听。莫不庆悦。今释迦世尊。说此弥陀净土法门。使人闻之。生欢喜心。真实行去。得大受用。而不但闻法者。自生庆喜。即释迦弥陀。十方诸佛。莫不欢喜赞叹。众生获益。诸佛欢喜。此说法之本旨也。说字竟。
○三释阿弥陀
  阿弥陀三字。乃是梵语华言无量光。亦云无量寿。据经云。﹁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虽他义尚多。(按无量寿经含十三义。谓无量寿。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炎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不出光寿。故今经但云光寿。十方诸佛。寿量光明。悉皆无量。何以彼佛独名阿弥陀。当知一摄一切。一切摄一。举一名而万德备。故持念一句弥陀名号。与执持诸佛名号。其功德等无差别。阿弥陀佛。因地之中。发四十八种大愿。愿愿庄严国土。愿愿接引众生。若有众生。称彼佛名号。求生彼国者。决定得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故念佛。须专念阿弥陀佛。又复应知。阿弥陀佛。即我人本具不生不灭之真觉妙心是也。此心量竖穷三际。故云无量寿。横遍十方。故云无量光。无量光寿一念具足。故吾人念佛。念来念去。还是念自己。所谓求人不如求己。但愿人之肯求耳。如何求法。则须回光返照自心。收摄六根。精勤一念。专念阿弥陀佛。以上所说。佛说阿弥陀别名已竟。
○次释通名。即经字也。
  经字义理众多。如法华玄义所明。有有翻五义。无翻五义。各具法本行本义本。种种诸义。说不可尽。简要言之。经径也。修行之路径也。佛说阿弥陀经。即教人修行之路径是。古德云。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五重玄义第一释名竟。
○次显体又分二初须显体
  一经有一经之名。既有能诠之名。必具所诠之体。名是假名。体是实体。假名是傍。实体是正。所以贵在识名而达体。诸佛说法。譬如指月示人。智者因指见月。愚者执指以为月。非但失月。亦且失指因指与月。明暗二相。体不同故。研究佛经。听闻佛法者。亦复如是。贵在语言文字之间。识达其体。若执着语言文字。如狂狮逐块。有何益乎。是故今此经。既立二土果人为名。复须由二土果人。而识寂光真理之体也。
○二正出体
  今此佛说阿弥陀经。以寂光真理为体。阿弥陀佛。究竟实相。证清净法身。居寂光净土也。真理者何。即前所说湛寂常恒。灵明洞澈。非浊非清。无向无背。大哉不可思议之自性是也。所谓湛寂常恒者。即照而寂也。灵明洞澈者。即寂而照也。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寂照不二。故云不可思议。此不可思议之自性。即大哉真体。寂光之理也。可见寂光真理。不离当人自性。故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古德云。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尽大地是沙门一卷经。开大地之眼。看大地之经。能如是。则只语片言。皆归实相。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具眼光方为知音者矣。理虽玄妙。只要穷究心源。识得自性。则湛寂常恒。灵明洞澈之真体。现现成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第恐我人不达。舍近而求远耳。然则弥陀不离自性。净土近在方寸。我人合于此一念上捞摸寂光真理之体。自易显现也。
○三明宗。又分二。初须明宗
  宗。宗要也。乃修心之轨道。会体之枢机。体非宗不会。故体后须明宗。前须显体。所以令悟天然之性德也。今明宗者。由性德而起修德。谓之全性起修。由修德而显(性德)。谓之全修在性。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