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
⌒移渲杏幸恍叛銎腥倘耍钌倘耍骰城硬馈D烁呱裕骸爸钌颇凶樱∪甑任鹕植溃Φ币恍模炜谕簦颇罟凼酪羝腥ズ拧P胫腥泄愦笸裰Γ芤晕尬罚┯谥谏枪誓艹破腥撸媒馔选!敝谌宋胖皇狈⑸炜谕簦氤颇衔薰凼酪羝腥3破涿撸薏坏猛岩病S薪挛ぃ窆吣辏仑グ艘梗虾L熹罚倘拭AУ辏魅巳食酰环税笕ァ3跄罟垡簦荚虺德痔ケ潭突鹌稹7诵暮蓿舜虺跞梗跏嗜饰奚恕7硕萑ィ豕槔础W阒ひ恍某颇睿Яλ倩褚病?br /> ○己二 结叹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巍巍,高大貌,即广大意。此结前免难之神力,威德广大,如是如是。
○ 戊二 约意业机明应
○己一 明三毒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此离三毒根也。众生所以无量劫来,轮转生死,受诸苦恼,皆由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之故。倘有一念才萌,即被种种牵绊,I云多耶?今言多者,即为人之大障。按教中修持,谓多贪众生,修不净观,多嗔众生,修慈悲观,多痴众生,修因缘观。须知修观难,称名易。今言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能远离。具见菩萨之大威神力,不可思议也。
○己二 结叹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此结显神用,并劝应修也。文意谓:菩萨既有如是大威神力,丰饶利益于众生,众生常应恭敬持念也。是故常应四字,为劝词。
○戊三 约身业机明应
○己一 明二求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此满二求也。初文意谓:世间女人,以无男女为最苦,一为夫主所轻,二为翁姑所贱,三为邻妇所讥,所以单指于女人求男也。求而得之,若以泛泛之子,不足为奇。今言福德智慧之男,若但有福德,而无智慧,则必愚。有智慧,而无福德,则必狂。愚之与狂,有一,亦不足为贵。今求菩萨,而得之以福慧双全之男,甚遂所求也。女人之心,但有男而无女,心还不足。意谓:男儿长大,或出仕,或营商,终日外奔,竟不若女子之情亲,故虽有男,复须求女。若得之以形貌丑陋,或人品不端,人观之触目,心生憎嫌,有不若无之为愈也。今言端正有相者,言端正,简非娇容,言有相,简非无德。非娇容,即有福。非无德,即成贵。以其是宿生培植众德之本而来,所以他人见之,心生爱敬。若但爱而不敬,虽有妍媚之貌,而无福德之相。但敬而不爱,虽有福德之相,而无端正之貌。今则人见之,亦爱亦敬,具见福智双全也。现果随录云:前清初,谭宪卿家饶无子,族子议析产,宪卿恚甚。以五千金,兴大悲忏坛,礼忏四十九日以功德求子。当年妾遂生一子,胞衣白。妻又发心,捐千金,建白衣阁。未几、亦生一子,胞白如初。伯初、伯仲、皆游庠。慈林集云:广州诸生何隆将,年五十,膝下无嗣,乃供大悲像,朝夕祈求。一夕梦大士授红儿,连举三子。前清,南通张季直,四十无子,夫人徐,祷于狼山之观音殿,越岁举男。此满二求之实证也。
○己二 结叹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
此结叹显益劝持也。唐捐,谓虚弃。此中兼有释疑义。因有礼拜不得男女者,此由机浅,故所求未遂,而礼拜之福,终必不失也。别答竟。
○丁三 劝持名答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此示少持大士之名,与多持菩萨之福等,以劝持也。据世尊现量境界,三千大千世界之内,现住世间,和光浑俗之菩萨,以恒河沙计之,有六十二亿之多。设或有人,受持如许之数,菩萨名号,复尽其形寿,以四事供养如许菩萨,其福可谓多矣!设复有人,但持大士一名,不尽形供养,不过暂时身礼拜,口称名,意运想,虽则三业专诚,经时不大,其福应不及前。佛言:二人之福,正等无异者,何居?须知一两真金,胜毡华千斤之价值。摩尼一粒,压倒海宝千?。以彼六十二亿恒河沙之菩萨虽多,皆是权乘,安得与果后施化之大士,同年而语哉?佛无妄言,不可不信。又复应知,大士愿深无量,与毗卢同称丈夫。德举一毛,虽普贤莫知边际。是故刹那称念,等百千亿兆之如来,偶尔持名,胜六二河沙之菩萨。信乎宏名尊贵,难可得闻,梵释天人,皆应生敬也。已上是大士二殊胜中,下合一切六道众生之心,同一悲仰之妙用,施十四种无畏也。
○乙二 次番问答
○丙一 问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此当机第二番启请也。初请立名因缘,佛将大士,下合众生悲仰之妙用,出十四种施无畏,神力妙用,以酬立名之所以。当机意谓:大士利生妙用,不可思议,所谓闻声救苦,其观音德号,已闻命矣。然则大士,乃西方极乐世界补处之大士也,本宜辅化弥陀,常居彼土。唯未知云何游此娑婆世界,又云何而为此界众生说法,其间必有深妙方便之所以。请问世尊,其游界说法之事□云何?唯愿慈悲,不辞劳倦,详为开示。以下二十四行文,佛将大士二殊胜中,上同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之妙用以答之。即所谓三十二应,十九说法者是也。
○丙二 答
○丁一 别答
○戊一 佛身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此第一应佛身而说法也。若论此品,居法华经流通分中,原应流通一乘妙法,方为正意。以经中新得记之声闻,并初发心之菩萨,不敢于本土弘经,均矢志于异国土,流通妙法。本门大士,发弘愿于分身国土,灭后通经。佛所以召东方妙音,作净秽两忘之标帜,说普门示现,为无方圆应之楷模。俾新记声闻,初心大士,均能执柯柄以取法,得以本土弘经也。如是,则大士三十二应,虽可随类应现,其所说者,理合流通妙法也。其实应机施教,譬如应病与药,药必对病,教必投机,方为有效。否则说法不投机,反成闲言语,听者无益,说者徒劳,何以受度。自宜圆融通变,幸弗是一非余。若为三藏果头佛机,而为说三十四心断结之法,俾彼速得作佛也。又复应知,设有众生,愿见佛身,而生渴仰,大士即现佛身,随机施教。亦不一定说成佛之法也。
○戊二 辟支佛身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此第二应独觉身而说法也。众生宿种,万别千差,或种信行善根,欢喜闻法受益。或种法行善根,乐独修持。此言应以辟支身而化度者,法行人之机也。此辈常居深山穷谷,独宿孤',有机感之,大士即现同类身,随机施教,而为说法也。
○戊三 声闻身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此第三应声闻身而说法也。声闻,是信行人之机。闻佛声教,始能断惑证真。大士即现同类身,而说四谛之法,教以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得出三界,入有余涅槃而度脱之。
○戊四 梵王身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此第四应梵王身而为说法也。梵王,居欲界以上初禅天中。或有愿作梵王,此辈之机,心乐离欲,大士现身,而说出欲之法也。
○戊五 帝释身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此第五应帝释身而为说法也。帝释,俗称玉皇上帝,佛经名为释提桓因。有时为阿修罗大闹天宫,心生厌离,乐出其伦。大士现身,说福德智慧之法,生其欣乐,坚其志愿,净其心念,教发菩提心。赞见佛,令除世欲。赞闻法,令厌世境。赞观智,令绝世染。除烦恼诤,灭恐怖心之法也。
○戊六 自在天身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此第六应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也。此天居欲界之顶,有二天王。一者天王,自以未到定力,举动自在,所受用之五欲,自能感动他力变化,为彼受乐,又名他化自在天。二者魔王,世间有大修行人,得禅得定,彼则恐其出于欲境,即来扰乱行人。或有一类之机,慕其自在,妄计涅槃。大士现身,随机施教,而为说法也。
○戊七 大自在天身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此第七应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也。此天,居色界之顶,余经称为摩醯首罗者是也。或有人希慕彼天,得大自在,有三目八臂,高覆大千,乐欲求生彼天者,大士即现大自在身,随机说法也。
○戊八 天大将军身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此第八应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也。如韦驮菩萨,即是□利天王之外臣,为天大将军身也。或复有人,希慕彼身,勤修五戒十善,俾得天身,威武勇耀。大士即现天大将军之相,随机施教,而为说法,以遂其志。使之摧邪辅正,护法安僧,无不可也。
○戊九 毗沙门身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此第九应毗沙门身而为说法也。梵语毗沙门,华言多闻,此北方天王也。此王虽居北天,常护阎浮佛法。昔者南山宗主道宣律师,住终南山,修般舟三昧,九十日昼夜行道,不坐不卧。一日昏倦,身仆阶下,即有神现身于其傍,将师扶护,未曾倾倒。师问是谁?答曰:北方毗沙门王子张琼也。师问何以至此?答曰:以师行道精进,时来护持耳。只此一事,具见北天护法之意矣。或有人欣乐此天,大士现身而为说法也。
○戊十 小王身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此第十应以小王身而为说法也。小王,即指南阎浮提,大小各国之主。如前朝唐太宗,元太祖,逊清之雍正等,皆是也。或有人慕王身,镇国泽民,大士应现王身,为说治国善政。或说出世正法,化彼了生脱死,断惑证真,俾其超凡入圣,离苦得乐也。
○戊十一 长者身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此第十一应长者身而为说法也。长者,上致君,下泽民,年高德长。朝廷以爵为长,乡党以年为长,总之以德高为最,所以谓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有人希慕长者者,大士即现此身应机而施教也。
○戊十二 居士身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此第十二应居士身而为说法也。不慕富贵,清净自居,乃称居士,韬光藏德,寡欲精修之谓也。人有希求此种人者,大士随愿现身,随机施教。令其修持,止恶行善,戒杀放生,渐至精修净业,求生净土之法也。
○戊十三 宰官身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此第十三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也。上自冢宰,下至州县,为主宰者,皆名宰官。有人心希求者,大士以法眼鉴之,有机可化,即便现身而为说法,随机化导以满其愿也。
○戊十四 婆罗门身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此第十四应婆罗门身而说法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如我国中黄冠野客,不染世缘,清净修道之类。西竺有四大姓:一曰刹帝利,王种也。二曰婆罗门,道人也。三毗舍,商贾也。四首陀,农夫也。故知婆罗门,是大姓之种族也。有人慕此种族,大士即现此类之身,而化度之。
○戊十五 四众身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此第十五现四众身而说法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又云破恶,谓精持净戒,破身口七?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