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论会编(中)印顺法师





净想为初,乃至观空想为後。又此一切,从青瘀想乃至观空想,当知皆是不净想摄。又於此中,青瘀想为初,膨胀想为後,对治美色贪;食啖想,分赤想,分散想,对治形貌贪;骸骨想,骨锁想,对治细触贪;观无心识、空有尸想,对治承事贪。又於此中,修慈最极至遍净等,如三摩 多地应知其相 (11)。 


   
注【145…001】『相应部』(四六)「觉支相应」六七经。 'P365' 
注【145…002】『相应部』(四六)「觉支相应」六八经。 
注【145…003】『相应部』(四六)「觉支相应」五四经。 
注【145…004】「善」,原本作「尽」,依宋本改。 
注【145…005】『相应部』(四六)「觉支相应」六二经。 
注【145…006】『相应部』(四六)「觉支相应」六六经。 
注【145…007】『相应部』(四六)「觉支相应」七一经。 
注【145…008】自三八经修不净观以下,可与『相应部』(四六)「觉支相应」五七──七六经对读。 
注【145…009】依『论』补。 
注【145…010】『杂阿含经』卷二七终。 
注【145…011】『瑜伽师地论』卷一二(大正三0·三三八上──下)。 'P367'


   

一三 圣道分相应(1)

 (2)复次、 !5 南曰∶

  初内外力,清净、差别,异门、沙门,後婆罗门。 


  又正见等八圣道支,广分别义,如声闻地(3)及摄异门分应知其相(4)。 


  声闻地说∶「彼於尔时,最初获得七觉支故,名初有学。见圣谛迹,已永断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唯馀修道所断烦恼。为断彼故,修习三蕴所摄八支圣道∶此中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慧蕴所摄;正语、正业、正命,戒蕴所摄;正念、正定,定蕴所摄。问∶何因缘故名八支圣道?答∶诸圣有学已见迹者,由八支摄行迹正道,能无馀断一切烦恼,能於解脱究竟作证,是故名为八支圣道。当知此中,若觉支时所得真觉,若得彼已,以慧安立如证而觉,总略此二,合名正见。由此正见增上力故,所起出离、无恚、无害分别思惟,名正思惟。若心趣入诸所寻思,彼唯寻思如是相状所有寻思;若心趣入诸所言论,即由正见增上力故,起善思惟,发起种种如法言论,是名正语。若如法求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於追求时,若往若还,正知而住;若睹若瞻,若屈若伸,若持衣钵及僧伽胝,若食若饮,若啖若尝,正知而住;或於住时,於已追求衣服等事,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广说乃至若解劳睡,正知而住∶ 'P368' 是名正业。如法追求衣服、饮食,乃至什物,远离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若远离摄正语、业、命,彼於证得无漏作意诸觉支时,先已获得。问∶何故此名圣所爱戒?答∶以诸圣者贤善正至,长时爱乐,欣慕悦意,我於何时当正获得诸语恶行、诸身恶行、诸邪命事不作律仪!由彼长夜於此尸罗深心爱乐,欣慕悦意,故获得时名圣所爱。获得如是圣爱戒已,终不正知而说妄语,终不故思害众生命,终不故思不与而取,终不故思行欲邪行,终不非法求衣服等。即由如是圣所爱戒增上力故,於修道时,乃至所有语业、身业、养命事转,亦得名为正语、业、命。依止正见及正思惟、正语、业、命,勤修行者,所有一切欲勤精进,出离勇猛、势力、发起策励其心,相续无间,名正精进。成就如是正精进者,由四念住增上力故,得无颠倒九种行相所摄正念;能摄九种行相心住,是名正念及与正定。如是一切八支圣道,总立二种,谓无所作及住所作。无所作者,谓正语、正业、正命。住所作者,复有二种,谓奢摩他、毗钵舍那。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是毗钵舍那、正念、正定是奢摩他。如是清净正语、业、命为所依止,於时时间修习止、观,能证(5)诸结无馀永断,能得最上阿罗汉果。长时相续,名为修道,多时串习断烦恼故。率尔智生,名为见道,暂时智起,即能永断诸烦恼故。由是因缘,正语、业、命,於修道中方始建立」。 


   
注【146…001】「圣道分相应」,共一一四经。与『相应部』(四五)「道相应」相当。 'P369' 
注【146…002】『瑜伽师地论』卷九八中。 
注【146…003】『瑜伽师地论』卷二九(大正三0·四四五上──中),『论』文如下。 
注【146…004】『论』义指如声闻地说,本在「差别」下,今提前为总论。 
注【146…005】「证」,原作「断」,依宋本改。


   

一(1); 九六八( 七四八)

  (2)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见。彼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起定正受故,圣弟子心正解脱贪欲、嗔恚、愚痴;如是心善解脱圣弟子,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3); 九六九( 七四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无明为前相故,生诸恶不善法时,随生无惭、无愧;无惭、无愧生已,随生邪见。邪见生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生正见。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圣弟 'P370' 子得正解脱贪欲、嗔恚、愚痴;如是圣弟子得正解脱已,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 九七0( 七五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诸恶不善法生 (4),一切皆以无明为根本,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起。所以者何?无明者无知,於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无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起於邪见;起於邪见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若诸善法生,一切皆以(5)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於善、不善法如实知,有(6)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恚、痴;贪、恚、痴解脱已,是圣弟子得正智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7); 九七一( 七五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在家、若出家而起邪事者,我所不说(8)。所以者何?若在家、出家而起邪事者,则不乐正法。何等为邪事?谓邪见 'P371' 乃至邪定。若在家、出家而起正事,我所赞叹。所以者何?起正事者,则乐正法,善於正法。何等为正事?谓正见乃至正定」。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在家及出家,而起邪事者,彼则终不乐,无上之正法。在家及出家,而起正事者,彼则常心乐,无上之正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147…001】『相应部』(四五)「道相应」五五经。 
注【147…002】『杂阿含经』卷二八。 
注【147…003】『相应部』(四五)「道相应」一经。 
注【147…004】「生」,原本作「比丘」,依宋本改。 
注【147…005】「以」,原本缺,依宋本补。 
注【147…006】「有」,原本作「者」,依宋本改。 
注【147…007】『相应部』(四五)「道相应」二四经。 
注【147…008】「说」,同「悦」。


   


 五(1); 九七二( 七五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迦摩比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P372' 。白佛言∶「世尊!所谓欲者,云何为欲」?佛告迦摩∶「欲谓五欲功德。何等为五?谓眼识' 明'色,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如是耳;鼻;舌;身识触,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是名为欲。然彼非欲,於彼贪著者,是名为欲」。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世间杂五色,彼非为爱欲,贪欲觉想者,是则士夫欲。众色常住世,行者断心欲」。 


  迦摩比丘白佛言∶「世尊!宁有道、有迹断此爱欲不」?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断爱欲,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佛说此经已,迦摩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2); 九七三( 七五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名阿梨瑟吒,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甘露者,云何名为甘露」?佛告阿梨瑟吒∶「甘露者,界名说,然我为有漏尽者,现说此名」。阿梨瑟吒比丘白佛言∶「世尊!有道、有迹,修习、多修习,得甘露法不」?佛告比丘∶「有,所谓八圣道分,谓正见乃至正定」。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3); 九七四( 七五四)
'P373'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贤圣等三昧根本、众具,云何为贤圣等三昧根本、众具」?佛告舍利弗∶「谓七正道分,为贤圣等三昧,为根本,为众具。何等为七?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舍利弗!於此七道分为基业已,得一其心,是名贤圣等三昧根本、众具」。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0; 九七五──九七七(七五五──七五七)

  如上三经,如是佛问诸比丘三经,亦如是说。 


  七种定因具,如三摩 多地已说(4)(5)。 


   
注【148…001】『相应部』(四五)「道相应」三0经。 
注【148…002】『相应部』(四五)「道相应」七经。 
注【148…003】『相应部』(四五)「道相应」二八经。 
注【148…004】『瑜伽师地论』卷一二(大正三0·三三九下──三四0中)。 
注【148…005】『论』义在「差别」下,今依经次第提前。


   


 一一(1); 九七八( 七五八)
'P374'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无母子畏,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而不能知无母子畏,有母子畏。诸比丘!有三种无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何等为三?诸比丘!有时兵凶乱起,残害国土,随流波迸,子失其母,母失其子,是名第一无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复次、比丘!有时大火卒起,焚烧城邑、聚落,人民驰走,母子相失,是名第二无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复次、比丘!有时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没聚落,人民驰走,母子相失,是名第三无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所说。然此等畏,是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说名无母子畏。彼有时兵凶乱起,残害国土,随流波迸,母子相失,或时於彼母子相见,是名第一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说名无母子畏。复次、大火卒起,焚烧城邑、聚落,人民驰走,母子相失,或复相见,是名第二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说名无母子畏。复次、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没聚落,此人驰走,母子相失,或寻相见,是名第三有母子畏,愚痴无闻凡夫说名无母子畏。比丘!有三种无母子畏,是我自觉成三菩提之所记说。何等为三?若比丘!子若老时,无母能语子∶汝莫老,我当代汝;其母老时,亦无子语母∶今(2)莫老,我代之老。是名第一无母子畏,我自觉成三菩提之所记说。复次、比丘!有时子病,母不能语子∶今莫病,我当代汝;母病之时,子亦不能语母∶莫病,我当代母。是名第二无母子畏,我自觉成三菩提之所记说。复次、子若死时,无母能语子∶今莫死,我今代汝;母若死时,无子能语母∶今莫死,我当代母。是名第三无母子畏,我自觉成三菩提之所记说」。诸比丘白佛∶「有道、有迹,修习、多修 'P375' 习,断前三种有母子畏,断後三种无母子畏不」?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