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金融风暴
时鞠钅拷灰椎耐饣阆拗啤?992年又对外资开放,允许国内投资者直接通过银行获得低息的外国资金,立刻就吊起了人们肆意借贷低息资金的胃口,一发而不可收。1994年又进一步放松了这方面的限制,比如放宽出入境时可携带的外币限额;允许持有泰国离岸银行执照的外国银行在泰国各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等等。但是,在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时却未能完善金融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不经意间使外汇投机的渠道增加,引〃狼〃入室,门洞大开,从而加剧了投机者对泰国金融稳定性的冲击。
盲目金融自由化
在泰国铢贬值之后,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了一个试验性的拯救计划,以消除泰国铢贬值产生的冲击波,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东南亚国家的货币仍然受到投机资金的沉重打击。由于人们担心危机的蔓延以及对东南亚地区的不信任情绪,使得该地区的形势日益恶化。印度尼西亚接着成了投机者(尤其是国际风险投资基金)的又一个牺牲品。
同该地区其他国家一样,印度尼西亚当局8月14日宣布,放弃维持其货币与美元之间比价的努力,让印尼盾与美元的比价由市场决定。
印度尼西亚作出不再向金融市场投放十几亿美元以维持盾与美元比价稳定的决定是不可避免的。自从东南亚刮起金融台风之后,印度尼西亚为了支持盾,已经动用了大量外汇储备。
但在听任比价波动的决定发布后,盾对美元的比价立即从2680盾兑换1美元跃至2800盾兑换1美元,而在泰国铢贬值之前,这一比价为2450:1。这就是说,从7月2日以来,印度尼西亚的盾大约贬值了14%。
对于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乃至韩国来说,货币的下跌有些出人意料。当然,从理论上来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各大国财政部所采取的紧急援助行动可以使它们很快度过这个艰难时期。亚洲所有的〃小龙〃如今都进入了衰退期,甚至进入了一个令人害怕的阶段。可以预料,这些国家未来的调整将是十分艰难的。在东南亚货币危机爆发之前,这些国家的货币都与美元佳钩。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比价一直过低的美元与世界主要货币的比价不断回升。对亚洲国家来说,美元的回升意味着它们出口产品价格的上升,从而导致出口额的下降。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的情况怎样呢?一个更大的灾难正在酝酿之中。从理论上讲,货币的贬值将会导致出口的增加。然而,事情并没有如此简单。
许多观察家都意识到,这些国家的出口是靠相当高的进口额来维持的。也就是说,如果对进口加以限制的话,想平衡外国的欠款以及稳定国内市场都是十分困难的。泰国一个国家的外债总额就超过90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印度尼西亚的外债总额达1000亿美元,马来西亚的外债总额为290亿美元。这些外债中大部分款项是短期信贷,都要在一年内偿还。加上这些债务是按美元来计算的,美元的比价越高,各国的债务就越沉重。
更糟糕的是,如果外国投资者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率而加快从该地区撤资速度的话,那么这些国家就可能出现支付危机。
如今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意识到,它们的问题不仅仅出在竞争力的下降上。80年代末出现的一些有关金融自由化的新名词对该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打破条条框框、取消中间商以及经济全球化等等。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亚洲国家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变成了一个完全流动的大市场。但它未像西方那样建立起一些〃护栏〃,金融市场毫无防范地放弃了现代经济所必需的一些制约,吸引资金成了唯一的目标。这种体制在东南亚运行了近8年,使这一区域成了投机的天堂。
如今,身背重债的亚洲〃小龙〃们在苏醒后突然发现,它们的经济年增长率已经从过去的10%跌到了2.5%左右,而社会方面的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
放松银根,不良资产膨胀
人们在分析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发源国泰国的金融危机成因时普遍认为,经常项目赤字膨胀、肆意借贷外资、房地产的过度投机及政府采取的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不当货币金融政策是主要成因,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其本质原因在于造成经常项目赤字的资金和肆意借贷的外资之投向,只有在极少几个领域能够产生效益。
90年代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普遍放松银根,并将资金投入低收益的企业。这些企业随着清偿能力紧缩和利率提高而债台高筑。这样,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便迅速膨胀起来。这种膨胀一旦到了投资者的信任危机阈值,金融危机就不可避免地会爆发。
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美国。美国的财政预算赤字和外债以及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重皆膨胀得都很快,但这些资金大都投向了收益较好的行业和企业,没有形成不良资产膨胀。金融危机产生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但泰国却不是这样。泰国总理猜瓦利对《民族报》记者的一番讲话便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一直在挥霍借来的钱。我们欠了很多债,我们只有精明地、正确地使用这笔钱,才能减少债务〃。但在泰国,能够精明地、正确地使用借来的钱的,却很少。
金融系统管理混乱
世界银行去年就开始研究东亚的金融业是否会影响本区域的经济奇迹,经过整年的研究后,世行的答案是:肯定会影响,除非政府彻底改善和加强它们的金融系统。
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着不适当的银行监督,缺乏透明度,政府指令性贷款,政治压力贷款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本区域银行的坏帐多达6600亿美元(9900亿新元)的因素。在这些坏帐当中,泰国可能占了20%。
经常项目长期发生逆差
一国市值强弱大致反映其国际竞争力高低,泰国、菲律宾之货币被迫进行大幅贬值,显示了其国际竞争力低落的事实。国际竞争力如何,可以从各国经常项目收支窥知。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泰国经常项目赤字在1995年增至135亿美元,而今年第一季度泰国贸易逆差已达33亿美元。至于菲律宾近两年经常项目赤字约30亿美元,照说情况并不严重。但今年前四个月贸易赤字暴增为38亿美元。事实上自1994年以来,(除中国以外)东亚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状况一直在恶化,已不再能用流入这个地区的长期资本来弥补。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经常项目赤字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4%、5。5%和13%。东亚出口的进退维谷局面是这样的:根据实际经验估算,全球金融市场只能弥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5%或低于5%的经常项目赤字。有赤字的东亚大部分国家远远达不到这个目标。那意味着这些国家只能在通过扩大出口降低经常项目赤字的情况下才能使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大挑战,因为亚洲国家的进口增长速度往往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一倍半。这意味着出口也必须搞得很好才行。在东亚,保持国内生产总值7%到8%的增长率意味着必须继续增加经合组织的进口份额。所以,为了弥补经常项目逆差,近年泰菲两国大力吸引外资以为挹注,勉强维持整体国际收支之平衡。
但经常项目长期发生逆差,为基本经济结构失衡,理应让货币随市场力量贬值,期能振兴出口,抑制进口,改善贸易收支。然而泰菲两国货币当局却刻意维持高估的市值,使得调整汇率平衡贸易收支的机能无法运作。尤有甚者,两国中央银行为支持汇率,不断在市场上抛售外汇,使得国内银根紧俏,利率不断腾升,进一步打击房地产与股市。而外资稍早虽受高利率吸引而流入,但在货币贬值迹象明显化以后,大举密集撤出,短期内反而加重货币贬值的压力。
近期泰菲两国央行决定松手让货币作较大幅度贬值,这是正确的作法。由于贬值预期心理去除大半,外资重新涌入,使股市回升,利率下降,金融市场暂时恢复安定。由此可知,国际竞争力低落与政府不当的货币金融政策,是近期东南亚诸国金融危机的主要成因。
继亚洲四小龙之后,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亦因经济成长迅速,有〃亚洲四小虎〃之称,其发展潜力向为各方所看好,何以近期表现不如预期?
一般的看法是,中国大陆近年经济成长迅速,出口强劲扩张,已带给新兴工业国家很大的压力。据统计,今年前五个月中国大陆出口值达65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6.4%,享有贸易顺差139亿美元。由于亚洲四虎产业结构与中国大陆较为接近,而国际市场同类产品胃纳有限,因而四虎首当其冲。
相对而言,台港新韩企业赴大陆投资者甚众,不但分享大陆市场,亦可以大陆为生产基地强化其出口竞争力。且亚洲四小龙近年致力于资讯科技产业发展成效卓著,因此能维系其国际竞争力不坠。
进一步而言,亚洲四小虎中马来西亚与印尼之经常项目收支佳,似不致发生货币大幅贬值现象,至于新加坡则因地缘关系受波及。因此我们亦不可轻率认定所谓货币贬值之骨牌效应会继续蔓延。
至于拉丁美洲国家,巴西的经常项目赤字在1994年为14亿美元,1995年增至181亿美元,其后仍维持在前述偏高的水准,难怪会引起国际金融圈之关注。至于墨西哥在1992年至1994年经常项目赤字均逾二百亿美元,但金融危机发生后市值大贬,现今其经常项目收支勉强可维持平衡。凡此均显示,改善经常项目收支是避免金融危机的重要关键。
出口增长速度放慢
前几年亚洲各国出口增长很快。而从1996的下半年起出口增长率普遍下降。1995年上半年,泰国出口增长23%,1996年上半年只增长5。8%;新加坡从28。2%降到10。4%;马来西亚从26。8%降到11。6%。亚洲国家在欧美市场的份额已停止增长。东亚的出口增长在1996年下半年已降到零,从那以后没有出现重大的恢复。经合组织国家的进口仍继续健康增长,美国进口不断增加的份额来自拉美和中国,而欧洲的进口正越来越多地来自东欧。出口增长率下降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外贸逆差增加。香港有影响的怡富证券公司报告指出,东南亚各国的对外贸易,已从经济的推动者变成拉地区后腿的因素。
外汇储备量少
东南亚国家的外汇储备量又普遍不多,在关键时刻拿不出足够的外汇同投机商较量,达不到预期的干预效果。这也是东南亚国家外汇市场动荡的重要因素。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正是因为外汇储备少而成为这次金融风暴的漩涡;新加坡、台湾和香港之所以能够在这场危机中保持相对稳定,则与它们拥有较高的外汇储备不无关系。
对外国资本敞开大门
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当局对外国资本敞开大门,一方面对外大量举债,另一方面又向外国和本国银行毫无约束的美元贷款。这为国际资本投机创造了温床。
国际资金有相当部份流入了亚洲的东南亚地区。按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1997年国际私人资本净流入亚洲新兴国家金额将在1071亿美元,1996年为1418亿美元,1998年净流入应在1127美元。这是国际私人资本宾际流入量最高的地区,远高于欧洲和拉美地区。
前几年东南亚经济高速发展,日本金融机构给该地区的融资额也相应扩大;但近年来东南亚的经济发展速度减慢,有的国家融资增加过多,已达到信用额度的上限,日本银行对它们的放款转趋谨慎。这时,欧洲资金后来居上,大举进军东南亚地区。据国际清算银行发表的调查报告,1996年欧洲银行加速进入亚洲市场,给东南亚的放款已超过日本,达到1160亿美元。据日本报纸报道,1995年底时日本金融机构给中国内地、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台湾地区和泰国等地的融资余额约为1090亿美元,高于欧洲英、德、法、荷、比等国银行的870亿美元。而一年以后的1996年底,日本的融资余额上升到1140亿美元,欧洲银行则已增加至1160亿美元。
在不加监控的情况下,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银行,例如泰国,把近30%的贷款投放到当地房地产业,促使地产业盲目发展,导致房地产业供大于求,造成银行呆帐额激增。估计今年泰国银行呆帐总额将增至200多亿美元。
未能动员国内储蓄
香港货币当局负责人任志刚指出,如果能有效地动员国内的储蓄以满足国内的经济建设,或者说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对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形势来说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可以减轻这些国家对外资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