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下集完整版
“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诸心心法。是能执受。蠢动之类。是所
执受。执受大种因声者。如手相击语言等声。非执受大种因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俱大种因声者。如手击鼓
等。”
现在讲到声音了,什么是声呢?声是与耳根相对应的外境。这里要特别注意执受两个字,执受就是我们那个什
么都抓住的习气。比如说,耳朵听到声音,意识马上就有分别了,马上就执著了,而且抓得很牢。年轻人谈恋
爱,情人的一声哥哥啊(妹妹啊)能让你心波荡漾。再比如说,有的人对父母感情很好,自己已经是老头子了
,有时候还是会想他*的那个声音,哎呀,我妈妈当时是这么吩咐我的。虽然声音是抓不住了,但是众生在意识
上都很执著,这就叫做执受。
那么,那个能执受的是什么呢?“诸心心法,是能执受。”第一个心字,是意识的根根,第七识,心法是第六
意识。这里是说,你的意识有执受的功能。那个所执受的又是什么呢?“蠢动之类,是所执受。”什么叫蠢动
之类呢?就是那些含灵的、会动的,包括各种虫,包括我们人。有灵性、有生命的众生,听了声音意识就会抓
住,是所执受。
他这里讲得很仔细,把声分成三大类:执受大种因声,就是有执受功能的众生所发出的声音,好比说拍巴掌、
语言之类;非执受大种因声,就是没有执受功能的物质所发出的声音,好比说风刮起来,树林的声音;俱大种
因声,就是有执受功能的众生和没有执受功能的物质共同发出的声音,好比说手敲鼓的声音。
“云何香。谓鼻之境。好香。恶香。平等香。好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顺益。恶香者。谓与鼻合时于
蕴相续有所违损。平等香者。谓与鼻合时无所损益。”
香(气味)是与鼻子相对应的境界,分为三类:闻起来感觉舒服的叫好香;闻起来生理和心理都感觉不舒服的
叫坏香(恶香),好比说臭味;闻起来于五蕴相续既无损害又无利益的叫平等香。
“云何味。谓舌之境。甘。醋。咸。辛。苦。淡等。”
味道是与舌头相对应的境界,好比说甜酸苦辣等。
“云何触一分。谓身之境。除大种。谓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滑谓细软。涩谓粗强。重谓可称
。轻谓反是。煖欲为冷。触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称。如说诸佛出世乐。演说正法乐。众僧和合乐。同修精
进乐。精进勤苦虽是乐因。即说为乐。此亦如是。欲食为饥。欲饮为渴。说亦如是。已说七种造触及前四大十
一种等。”
触所包含的范围很广,这里排除四大,只讲触的一部分,叫触一分。除了四大以外,触还包括滑涩重轻冷渴等
许多方面。当身体感觉很热的时候,我们就想要凉快点;感觉很饿的时候,我们就想吃饭;感觉渴的时候,我
们就想要喝水。凉快了、吃饱了、喝过水了,人就快活舒服了。这是从因与果的角度讨论触这个概念。这样,
我们一共讲了“触一分”的七种(滑涩重轻冷饥渴),再加上四大种,一共是十一种。再好比说,诸佛最喜欢
做的事就是演说正法,最高兴的事情就是众僧道友们相处融洽,修法精进,这些是诸佛的乐因,诸佛以此境界
为乐。
什么是无表色
云何无表色等。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无对色等。有表业者。谓身语表。此通善不善无记性。所生色者。
谓即从彼善不善表所生之色。此不可显示。故名无表。
三摩地所生色者。谓四静虑所生色等。
此无表色。是所造性。名善律仪不善律仪等。亦名业。亦名种子。如是诸色略为三种。一者可见有对。二者不
可见有对。三者不可见无对。是中可见有对者。谓显色等。不可见有对者。谓眼根等。不可见无对者。谓无表
色等。
前面讲过了表色,现在回过头来讲无表色。这里提醒大家注意,色法在佛经中有两个意思,一是色相,好比说
男女爱漂亮,叫作好色,色相的色。色法的另一意思是物理的、物质的,在我们人来讲,我们这个四大(或者
说五大)所构成的有形身体,就属于色法的范围。你们读佛学书碰到这两个字的时候,自己要注意分辨它的意
思。
“云何无表色等。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无对色等。有表业者。谓身语表。此通善不善无记性。所生色者
。谓即从彼善不善表所生之色。此不可显示。故名无表。”
这里把无表色分为两类:有表业所生色、三摩地所生色。“有表业者,谓身语表”,所谓有表业,就是身体动
作、语言可以表示出来的那个业,那种力量。它有善、不善、及中性三种。我们之所以有某种语言动作,都是
有原因的,都与我们以前所造的业有关系,都受那个业的驱动。而我们的语言动作又会造出新的因、新的业,
因因果果,永远不停。刚才我叫我们的翻译官说话慢一点,她笑笑说:这是我的业力。这句话没错,其实,我
们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健康与否等等,都是我们过去、现在所有业力的表达。这个有表业可以产生出无相可表
的色,叫有表业所生无表色。注意!虽然我们的语言动作是由第六意识发动的,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有思想有脑
海中飘过,但没有付诸行为的思想只属于意念的范围,不属于这个可表色的范围。
我们这里有的朋友喜欢看看相啊,算算命啊,其实命和相也都是可以改的,所以中国人看相有一个大原则:“
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逐心灭。”比如说一个人相很好,碰到什么问题,忽然心中恨恨的,想要
杀人,这时,他身上的细胞,他的脸相都会变了。再好比说,一个人生得一副大富大贵的相,但有相无心,道
德行为很差,他的相也会慢慢随心而变的。这是从色、相、业力所引出来的一段话。
“三摩地所生色者。谓四静虑所生色等。”
这里所谓三摩地所生色,是指得定以后,在定的境界里所生出来的色相。修道学佛打坐练气功,常常会有些奇
妙的境界,一般人不懂教理,认为很神奇,其实这些境界都是生命本来就有的,生命、宇宙本来就是这样的玄
妙。
一般人打坐,都在那里“坐驰”,脑子里思想不停,那是胡思乱想三摩地。有人坐起来,男孩子想女孩子,女
孩子想男孩子,那是相思三摩地。这里讲的三摩地是正修行,是四禅八定的三摩地。当时的翻译,不用四禅定
,而是用四静虑,这是唐代玄奘法师根据儒家《大学》的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浓缩而来的。
“此无表色。是所造性。名善律仪不善律仪等。亦名业。亦名种子。”
为什么进入三摩地的定境会生出这些色呢?这都是我们多生累世善于守戒,或不善于守戒所积累的功德和不道
德的业力造出来的。这个业也叫种子,所以我叫大家专心念咒念佛,这个善的意念就会变成将来的种子。就像
唯识学讲的,我们现在这一生作人做事的遭遇,是前生的种子在这一生的现行,而我们这一生的作人好坏,又
会变成未来的种子。 我们定中所生的色,是无表色,只有自己定境里知道,它是我们过去、现在那个业力种子
的发现。无表色不是科学仪器可以测验到的。有一次,我的老师袁先生闭关打坐,看见有蟒蛇从座下钻出,他
难过得都要掉眼泪了,因为那说明他的那个瞋心的根根还没断掉。
“如是诸色略为三种。一者可见有对。二者不可见有对。三者不可见无对。是中可见有对者。谓显色等。不可
见有对者。谓眼根等。不可见无对者。谓无表色等。”
“不可见无对色”是指不是眼睛看得见的,与眼不相对的那个色。比如说,我们眼睛可以看见红色、蓝色,知
道这是葡萄,那是苹果,这是看得见的,有对的,相对的。物质世界是有见、有对的,物理世界是不可见无对
的。我们借助仪器可以看见的东西,像细胞也都还属于肉眼可见的范围,还是可见的、有对的,而那个能量的
东西是不可见的、无对的。
讲到这里,给大家作个总结。色分三种,一种是“可见有对”,好比说颜色、长短等;一种是“不可见有对”
的,好比说我们的眼根,自己无法看见;还有一种是“不可见无对”的,无表色属于这个范围。
受蕴和想蕴
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苦受者。谓此生时有乖离欲
。不苦不乐受者。谓无二欲。无二欲者。谓无和合及乖离欲。受。谓识之领纳。
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增胜取者。谓胜力能取。如大力者说名胜力。
“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苦受者。谓此生时有乖离
欲。不苦不乐受者。谓无二欲。无二欲者。谓无和合及乖离欲。受。谓识之领纳。”
首先为大家解释一下受这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讲,勉强可以叫它感觉。为什么说勉强呢?因为感觉是我们四大
生理的反应,是机械性的。但这个生理的反应会影响我们的心理,会带给我们痛苦与快乐,所以“受”不仅仅
是感觉,它还包括了心理的反应。这里他说,受就是识之领纳,领就是感觉的意思,纳就是归纳、吸收,领纳
在心,就是放在心上了。比如说,你年轻的时候受过很多苦,现在想起来都还会难过,其实那个苦早就像梦一
样过去了,但你把它领纳在你的心里了,这就是受的道理。
我们现在活在这个世界,是受报应来的,有的人报应好,一辈子无病无痛,一辈子不知道伤风感冒是什么。相
反的,有人则是一天到晚生病。像我们吃完饭,坐在这里研究佛学,觉得蛮有福报的,不像其他人,跑到什么
大富豪啊,迪斯科啊,在幽暗的灯光下跳来跳去,皮鞋踩来踩去。虽然我们觉得那样很痛苦,但他们觉得那样
也很享受啊,这就是各人的受、报不同。你打起坐来,气脉通了,身体舒服,那个三摩地的境界就是受,是你
的善报,是你修善业才能达到的。
受有三种,一是乐受,就是说,一件事,一句话过去后,自己很舒服很高兴,还希望下一次再碰到。一种是苦
受,就是说,一件事情过去后,自己希望能逃避开,以后再也不要碰到那样的事。最后是不苦不乐受,既不近
切希望它再来,也不逃避,无所谓。
《心经》中说:“无色无受想行识”,可是一般人做功夫都还在色蕴受蕴的范围。我们前面讨论的那些修苦行
的人,甚至那些放光动地的境界,也都还在色蕴受蕴之中。他们的那些境界是用功的很好表现,但还不是佛法
,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明心见性。
受与思想有什么不同呢?严格分析起来,受是领纳进来,不是思想,是“念”。所谓“念”,就是习惯性的会
放在心上,是一种习惯性的力量。好比说,你特别喜欢某种东西,或者你想念你的情人,你会念念不忘,就是
这个道理。
“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增胜取者。谓胜力能取。如大力者说名胜力。”
中国字很奇妙,思、想、念三个心理境界各有其范围。“思”是比较细致的,“想”我们马上就会讲到,而“
念”则属于后面要讲的行蕴了。这里说,“想”具有很大的力量,能够抓住东西或境界。所以说,信宗教的人
,诚心祈祷,往往会有好的结果,那是因为想的增胜力、加强力的作用。再好比说,修密宗的人都要观想,就
是利用想的力量,如果在讲话做事时,你也能清晰的观想到观音、文殊菩萨像的话,在密宗中就叫观想成就了
,那已经很难了,已经是相当高的功夫了。
关于行蕴
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触。作意。思。欲。胜解。念
。三摩地。慧。信。惭。愧……是诸心法。五是遍行。此遍一切善不善无记心。故名遍行。……
云何触。谓三和合分别为性。三和。谓眼色识。如是等。此诸和合心心法生。故名为触。与受所依为业。
云何作意。谓令心发悟为性。令心心法现前警动。是忆念义。任持攀缘心为业。
云何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以俱非。令心造作意业为性。此性?